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五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8)

1.

人之居處、動靜、勇怯,脈亦為之變動。凡人之驚、恐、恚、勞、動、靜,皆為變也。(脈,以經脈、血氣統言之也。)是以夜行則喘出於腎,淫氣病肺。(此下四條言喘者,喘屬氣,病在陽也。腎者,至陰也。陰氣受於夜,夜行則勞骨傷陰,故喘出於腎。淫氣者,陰傷則陽勝,氣逆為患也。

白話文:

人的生活環境、活動狀態、情緒,都會影響脈象的變化。凡是人受驚嚇、恐懼、憤怒、疲勞、活動或安靜,都會導致脈象的變化。(這裡的脈是指經脈和血氣的總稱。)

因此,夜晚活動會使喘息的病因在腎臟,邪氣會導致肺部疾病。(以下四條是關於喘息的,喘息屬於氣證,病在陽經。腎屬至陰,陰氣盛於夜間,夜晚活動會讓骨頭勞累,傷及陰氣,因此喘息是由腎臟引起的。邪氣是指陰氣受傷後陽氣過剩,氣逆而導致疾病。)

肺腎為母子之臟,而少陰之脈上入肺中,故喘出於腎則病苦於肺。)有所墮恐,喘出於肝,淫氣害脾。(有所墮墜而恐者,傷筋損血,故喘出於肝。肝氣淫則害於脾,木乘土也。)有所驚恐,喘出於肺,淫氣傷心。(驚恐則神氣散亂,肺藏氣,故喘出於肺,心藏神,故淫氣傷之。

白話文:

肺和腎就像母子一樣,而少陰經脈(腎經)往上延伸進入肺中。因此,腎氣不足時引起的喘症會表現為肺部疾病。

有墜落恐懼的人,喘症是由肝引起的。邪氣會傷害脾。

受到驚嚇的人,喘症是由肺引起的。邪氣會傷害心神。

)度水跌僕,喘出於腎與骨。(水起通於腎,跌僕傷於骨,故喘出焉。)當是之時,勇者氣行則已,怯者則著而為病也。(此結上文而言有病有不病者,因氣有強弱不同也。)故診病之道,觀人勇怯、骨肉、皮膚能知其情,以為法也。(勇可察其有餘,怯可察其不足,骨可以察腎,肉可以察脾,皮膚可以察肺,望而知其情,即善診者也。)

白話文:

溺水跌傷後,會有喘氣從腎臟和骨骼中發出來的現象。(因為水與腎臟相通,跌傷會傷到骨骼,所以喘息從這些部位發出。)當發生這種情況時,如果患者勇氣很足,那麼氣血運行通暢,喘息就會消失;如果患者膽小怯懦,那麼喘息就會持續下去,成為疾病。(這段話總結了上文所述,說明患者是否會生病取決於氣血的強弱。)因此,診斷疾病的方法是,觀察患者的勇氣、骨肉和皮膚,就可以瞭解他們的病情,作為治療的依據。(勇氣可以看出患者氣血的充盈,怯懦可以看出患者氣血的虛弱,骨可以看出腎臟的狀況,肉可以看出脾臟的狀況,皮膚可以看出肺臟的狀況,通過觀察這些外在表現,就可以瞭解患者的病情,這就是一位善於診斷的醫者。)

2.

飲食飽甚,汗出於胃。(此下五條言汗者,汗屬精,病在陰也。飲食飽甚則胃氣滿而液泄,故汗出於胃。)驚而奪精,汗出於心。(驚則神散,神散則奪其精氣,故汗出於心。)持重遠行,汗出於腎。(持重遠行則傷骨,腎主骨,故汗出於腎。)疾走恐懼,汗出於肝。(肝主筋而藏魂,疾走則傷筋,恐懼則傷魂,故汗出於肝。

白話文:

吃得太飽會導致流汗,這是一種由陰虛導致的出汗。

  • 吃得太飽會導致胃氣過盛,從而導致流汗。這種出汗會損耗精氣。
  • 心悸出汗會導致神氣渙散,進而損耗精氣。
  • 負重遠行會出汗,會傷到骨頭。這是由於腎臟主骨,而負重遠行會損傷骨頭。
  • 驚恐疾跑會導致肝臟出汗。這是由於肝臟主筋藏魂,驚恐疾跑會傷筋損魂。

)搖體勞苦,汗出於脾。(搖體勞苦,則肌肉四肢皆動,脾所主也,故汗出於脾,又醉飽行房,汗出於脾。)故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,起於過用,此為常也。(五臟受氣,強弱各有常度,若勉強過用,必損其真,則病之所由起也。)人有熱飲食下胃,其氣未定,汗則出,或出於面,或出於背,或出於身半,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過度勞動,就會出汗,出汗的原因是脾臟受到了影響。(過度勞動時,肌肉和四肢都會運動,而脾臟掌管著這些部位,所以過度勞動會導致脾臟出汗。另外,醉酒後同房也會導致脾臟出汗。)因此,在春秋冬夏四季,由於陰陽失衡而產生的疾病,都是因為過度使用五臟所致,這是一種常見的情況。(五臟接收氣血,各有不同的承受能力,如果過度使用,必定會損害它們的正常功能,從而導致疾病的產生。)有人在進食熱食後,胃氣尚未平定,就會出汗,這種汗液可能出現在臉上、背上或身體的一側,這是因為汗液沒有循著衛氣的運行規律而排出。

(飲食入胃,其氣各有所行,如散精於肝,淫氣於筋,濁氣歸心,淫精於脈之類是也,衛氣之道,晝行於陽,夜行於陰,有常度也。今有熱飲食者方入於胃,其氣之留行未定,而汗輒外泄,出無方所,是不循胃氣之道也。)外傷於風,內開腠理,毛蒸理泄,衛氣走之,固不得循其道。

白話文:

飲食進入胃中,其中所含的氣息會各自運作,像是精氣散佈到肝臟,邪氣滲入筋脈,濁氣歸於心臟,邪氣滲入脈絡等等。而衛氣的運作,白天行於陽面,夜晚行於陰面,是按著一定的規律進行的。

現在有人喝了熱飲,正準備進入胃中,其氣息的運作還沒有固定,就出汗了,汗液隨意外泄,不遵循胃氣的運行規律。

附註:

  • 外傷於風:風邪入侵體內。
  • 內開腠理:體表的毛孔、腠理被風邪打開。
  • 毛蒸理泄:皮膚蒸熱,毛孔疏鬆。
  • 固不得循其道:不能夠遵循自然的運行規律。

(風為陽邪,有外熱也。熱食氣悍,因內熱也,熱之所聚,則開發腠理,所以毛蒸理泄而衛氣走之,故不循其常道也。)此氣慓悍滑疾,見開而出,不得從其道,命曰「漏泄」。(此即熱食之氣也,出不由度,故曰「漏泄」。)

白話文:

風是陽邪,代表外熱;熱食則導致內熱。熱聚集起來,打開腠理(毛孔),使汗毛蒸發,衛氣四處散走,因此不循常規。這股氣來勢兇猛,通過毛孔外洩,無法按正常途徑排出,稱為「漏泄」。這是因為熱食之氣不按規矩排出,所以稱為「漏泄」。

3. 鼓脹

有病心腹痛,旦食則不能暮食,名為「鼓脹」。(內傷脾腎,留滯於中,則心腹脹滿不能再食,其脹如鼓,故名「鼓脹」。)治之以雞矢醴,一劑知,二劑已。(雞矢之性,能消積下氣,通利大、小二便,蓋攻伐實邪之劑也。一劑可知其效,二劑可已其病。凡鼓脹由於停積,及濕熱有餘者,皆宜用之。

白話文:

如果生病會肚子痛,早飯不能吃晚飯,這種病叫做「鼓脹」。(內部損傷脾臟和腎臟,停留在體內,就會導致心腹脹滿,無法再進食,這種脹氣像鼓一樣,因此稱為「鼓脹」。)用雞矢酒治療,一劑就能知道效果,兩劑就能好。(雞矢酒的性質可以消積下氣,通利大小便,是攻伐實邪的藥物。一劑藥就能知道它的效果,兩劑就能治好這種病。凡是由於停積、濕熱過多引起的鼓脹,都適合使用這種藥。)

若腎脾虛寒發脹,及氣虛中滿等症,最所忌也,誤服則死。雞矢醴法:用羯雞矢一升,研細炒焦色,地上出火毒,以百沸湯淋汁;每服一大盞,調木香、檳榔末各一錢,日三服,空腹服,以平為度。又有用干羯雞矢八合,炒微焦,入無灰好酒三碗共煎,干至一半許,用布濾汁,五更熱飲,則腹鳴,辰、巳時行二三次,皆黑水也。次日覺足面漸有皺紋,又飲一次,則漸皺至膝上而病愈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腎臟和脾臟虛寒引起腹脹,以及氣虛中滿等症狀,這是最忌諱服用的方劑。如果誤服,可能會危及生命。

雞矢醴治療方法:

  • 取羯雞糞一升,研磨成細粉,炒至焦黑,去除其中的毒性。
  • 用滾燙的熱水淋汁。
  • 每服一大杯,加入木香和檳榔粉各一錢。
  • 每日三次,空腹服用,以服完為度。

另有一種方法:

  • 取乾燥的羯雞糞八合,炒至微焦,放入三碗無灰好酒中煎熬。
  • 煮至酒液剩下一半左右時,用布過濾得到藥汁。
  • 在凌晨將藥汁加熱飲用,會引起腹鳴。
  • 在辰時(7-9點)和巳時(9-11點)會排泄兩三次,排出黑色水狀物。
  • 第二天早上,會感覺腳和臉上逐漸出現皺紋。再次飲用藥汁,皺紋會逐漸蔓延到膝蓋以上,然後疾病就會痊癒。

此二法似用後者為便。)其時有復發者,飲食不節故也。(鼓脹之病本因留滯,故不可復縱飲食也。)雖然,其病且已時,故當病氣聚於腹也。(病雖將愈而復傷其脾,所以氣復聚也。)

白話文:

這兩種方法好像用後者比較方便。有些病人復發,是因為飲食不節制。鼓脹的病是因氣滯所致,所以不能再放縱飲食。雖然如此,但病已接近痊癒,這是因為病氣集中於腹部。雖然病情將要痊癒,但再次損傷脾胃,所以氣又重新聚積。

應於寸口,其脈大堅以澀者,脹也。(脈大者,邪之盛也;脈堅者,邪之實也;澀因氣血之虛而不能流利也。大都洪大之脈,陰氣必衰,堅強之脈,胃氣必損,故大堅以澀,則病當為脹。)何以知臟腑?陰為臟,陽為腑也。(澀而堅者為陰,其脹在臟,大而堅者為陽,其脹在腑。

白話文:

在寸口脈上,脈搏又大又硬且澀滯的,是脹氣。

  • 脈搏大的,表示邪氣旺盛。
  • 脈搏硬的,表示邪氣實。
  • 澀滯是由於氣血虛弱而無法順暢流動。
  • 一般來說,洪大脈搏表示陰氣衰弱,堅硬脈搏表示胃氣受損。因此,大硬且澀滯的脈搏,代表疾病為脹氣。

如何分辨是臟還是腑?陰代表臟,陽代表腑。

  • 澀而硬的脈搏是陰,脹氣在臟。
  • 大而硬的脈搏是陽,脹氣在腑。

一曰:脈病在陰,則脹在臟;脈病在陽,則脹在腑。)夫氣之令人脹也,血脈之中,臟腑之內,三者皆存焉,然非脹之舍也。(舍,言留止之處也。)脹之舍在於臟腑之外,排臟腑而郭胸脅,脹皮膚,故命曰「脹」。(排擠於臟腑之外,以胸脅為郭而居於皮膚之中,是即脹之所舍。

白話文:

第一種情況:如果脈絡發生問題位於身體的陰部,那麼脹氣就會發生在內臟;如果脈絡發生問題位於身體的陽部,那麼脹氣就會發生在外臟。人的氣血脈絡和臟腑都是存在的,但是它們並不是脹氣停留的地方。(這裡的「舍」指停留的地方。)脹氣停留的地方在於臟腑之外,它排擠著臟腑而包圍著胸脅,脹起皮膚,所以稱之為「脹」。(將臟腑擠到外面,以胸脅作為圍郭,居住在皮膚裡面,這就是脹氣停留的地方。)

)臟腑之在胸脅腹裡之內也,若匣匱之臟禁器也,各有次舍,異名而同處一域之中,其氣各異,蓋胸腹,臟腑之郭也。(胸腹者,所以保障五內,故為臟腑之郭。)膻中者,心主之宮城也。(膻中者,胸中也,肺覆於上,膈膜障於下,為清虛周密之宮,心主之所居也,故曰「宮城」。)胃者,太倉也。

白話文:

臟腑就像藏在胸脅腹腔內的箱子,每個臟腑都有它自己的位置,名稱不同但都在同一個空間裡,它們的氣息各不相同。而胸腹就像一個城池,包圍著臟腑。(胸腹的功能是保護內臟,所以稱為臟腑的城池。)膻中是心主人的宮殿。(膻中位於胸部,肺在上方覆蓋,膈肌在下方隔開,是一個清淨空曠、四通八達的宮殿,是心主人的居住地,所以稱為「宮殿」。)胃就像一個糧倉。

(胃為水穀之海,故曰「太倉」。)咽喉、小腸者,傳達也;(咽喉傳送者,穀氣自上而入;小腸傳送者,清濁自下而出。)胃之五竅者,閭里門戶也;(閭,巷門也。里,鄰里也。五家為比,五比為閭,蓋二十五家為閭也。五家為軌,十軌為里,蓋五十家為里也。

白話文:

(胃是食物和水的儲存庫,所以被稱為「太倉」。)咽喉和小腸,是傳送食物和水分的管道。(咽喉負責將食物和空氣送入體內,小腸負責將食物中的營養和廢物排出體外。)胃的五個孔,就像街道和門戶一樣。(閭指巷弄的門,裏指鄰裏的村落。五家為一個比,五個比為一個閭,也就是二十五家為一個閭。五家為一個軌,十個軌為一個裏,也就是五十家為一個裏。)

胃之五竅為閭里門戶者,非言胃有五竅,正以上自胃脘,下至小腸、大腸,皆屬於胃,故曰「閭里門戶」,如咽門、賁門、幽門、闌門、魄門,皆胃氣之所行也,故總屬胃,謂之「五竅」。)廉泉、玉英者,津液之道也。(二穴俱屬任脈,玉英即玉堂。)故五臟六腑者,各有畔界,其病各有形狀。

白話文:

肚子就像一個有五個洞口的城鎮的大門。這裡並不是說肚子真的有五個洞口,而是從胃的入口一直到小腸和大腸,都屬於胃的管轄範圍,所以才說「城鎮的大門」。就像喉嚨、胃入口、胃出口、腸開口和肛門,都是胃氣流動的地方,因此統稱為「五個洞口」。

廉泉和玉英穴是津液流經的管道,它們都屬於任脈(一條縱貫身體中線的經脈)。玉英穴又稱玉堂穴。

五臟六腑都有自己的區域和功能,所以當它們生病時,症狀也各不相同。

(畔界各有所屬,故病之形見可按也。下文所以辨之。)營氣循脈,胃氣逆為脈脹。(清者為營,營在脈中,其氣精專,未即致脹。濁者為衛,衛行脈外,其氣慓疾滑利,而行於分肉之間,故必由衛氣之逆,而後病及於營,則為脈脹,是以凡病脹者,皆發於衛氣也。)衛氣並脈循分為膚脹。

白話文:

(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支配,因此可以根據疾病的表現進行診斷。以下將對此進行辨別。)

血液循著經脈運行,胃裡的氣逆流則導致脈脹。(血液清稀的為營血,營血位於脈中,它的氣血流動細緻專一,不會直接導致脈脹。血液渾濁的為衛氣,衛氣運行在脈絡之外,它的氣血猛烈快速而順暢,在肌肉皮肉之間運行,所以一定是衛氣逆流,病才會影響到營血,從而導致脈脹。因此,凡是脈脹的疾病,都源於衛氣。)

衛氣隨著經脈循著皮肉之間運行,就會導致皮膚腫脹。

(衛氣逆而並於脈,復循分肉之間,故為膚脹。)三里而瀉,近者一下,遠者三下,無問虛實,工在疾瀉。(三里,足陽明經穴。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而主肌肉,故脹在肌膚者,當以針瀉之。一下、三下,謂一次、再次、三次也。蓋邪有遠近,故瀉有難易耳。

白話文:

(情緒波動引起的衛氣運行逆亂,並聚集在脈絡中,進而循著肌肉間的縫隙運行,因此導致皮膚腫脹。)治療時,沿三里穴下針放血。如果腫脹部位較近,只需下針一次;如果腫脹部位較遠,則需要下針三次。無論是實證(病邪實盛)還是虛證(病邪虛弱),重點在於快速放血。(三里,位於足陽明經,陽明經是五臟六腑的總會,主肌肉,所以肌肉表層的腫脹,應以針灸放血的方式治療。一次、二次、三次,是指下針的次數。由於病邪有深淺之分,因此下針放血的難度也不同。)

)心脹者,煩心短氣,臥不安;肺脹者,虛滿而喘咳;肝脹者,脅下滿而痛引小腹,脾脹者,善噦,四肢煩悗,體重不能勝衣,臥不安;腎脹者,腹滿引背,央央然腰髀痛;(此五臟之脹也。悗,悶亂也。央央然,困苦貌。

白話文:

心臟脹滿:心煩意亂、氣短,躺下也難以安眠。

肺臟脹滿 :肚子脹得發空,伴有喘息和咳嗽。

肝臟脹滿 :肋骨下脹滿疼痛,疼痛延伸至小腹部。

脾臟脹滿 :經常噁心嘔吐,四肢倦怠,體重沉重,難以穿著輕便的衣服,躺下也難以入睡。

腎臟脹滿 :腹部脹滿,疼痛延伸至後背,腰部和大腿困頓疼痛。

(以上屬於五臟脹滿的症狀。悶亂是指心煩意亂。困頓疼痛是指睏倦不堪的樣子。)

)胃脹者,腹滿,胃脘痛,鼻聞焦臭,妨於食,大便難;大腸脹者,腸鳴而痛濯濯,冬日重感於寒,則飧泄不化;小腸脹者,少腹䐜脹,引腰而痛;膀胱脹者,少腹滿而氣癃;三焦脹者,氣滿於皮膚中,輕輕然而不堅;膽脹者,脅下痛脹,口中苦,善太息。(此六腑之脹也。

濯濯,腸鳴水聲也。飧泄不化,完穀而泄也,氣癃,膀胱氣閉,小水不通也。)

白話文:

胃氣脹滿的人,肚子脹痛,胃脘疼痛,鼻子聞到焦臭味,影響食慾,大便困難;

大腸脹氣的人,腸子發出雷鳴般的聲音,而且疼痛,冬天嚴重受寒時,就會腹瀉、食物無法消化;

小腸脹氣的人,小腹腫脹,牽拉腰部疼痛;

膀胱脹氣的人,小腹脹滿,小便閉塞;

三焦脹氣的人,氣積滿在皮膚中,摸起來軟軟的不堅硬;

膽囊脹氣的人,脅骨下疼痛脹滿,口中發苦,經常嘆息。(這些都是六腑的脹氣症狀。)

凡此諸脹者,其道在一。明知逆順,針數不失,瀉虛補實,神去其室,致邪失正,真不可定,粗之所敗,謂之天命,補虛瀉實,神歸其室,久塞其空,謂之良工。(此下言治脹之得失也。脹有虛實,而當補當瀉,其道惟一,能察者謂之良工,粗者誤用。則傷人矣。)衛氣之在身也,常然並脈循分肉,行有逆順,陰陽相隨,乃得天和,五臟更始,四時循序,五穀乃化。(此衛氣之常度也。

白話文:

以上這些治療方法都有其道理。醫生如果能清楚知道經絡的順逆,針刺次數不會有差錯,又能辨別虛實,就能把侵入人體的病邪趕出去,讓正氣充滿身體,不會再生病,這種醫師堪稱良醫。(底下討論治療的得失。醫師既然能辨別虛實,知道該補該瀉,治療的方法自然只有一種,能體察虛實的醫師才能稱得上良醫,而醫術粗淺的醫師則會誤用治療方法,傷害人的衛氣。人體的衛氣常附著在經脈中,循行於皮肉之間,運行有順逆的規律,陰陽相互配合,才能與天地相合,五臟才能相互作用,四時才能依序更替,五臟才能化生。)(本段說明衛氣的運行規律。)

)然後厥氣在下,營衛留止,寒氣逆上,真邪相攻,兩氣相搏,乃合為脹也。(上節言衛氣之順,此節明衛氣之逆也。厥逆之氣,自下而上,營衛失常,故真邪相攻而合為脹也。)合之於真,三合而得。(脹雖由於衛氣,然有合於血脈之中者,在經絡也;有合於臟者,在陰分也;有合於腑者,在陽分也。三合既明,得其真矣。

白話文:

在上面提到順行的衛氣,這一段則講述逆行的衛氣。逆行的氣,從下往上,導致營衛失常,因而產生正氣和邪氣互相攻擊,兩氣相搏,形成脹氣。

將它們與正氣結合起來,從三方面就能得到脹氣的本質:

一是與血脈相應,存在於經絡中;二是與臟腑相應,存在於陰分;三是與腑器相應,存在於陽分。三個方面都弄清楚了,就能掌握脹氣的本質。

)無問虛實,工在疾瀉,近者一下,遠者三下,其有三而不下者焉。下者,陷於肉肓而中氣穴者也。(一下,三下者,言針當必陷於肉盲,亦必中於氣穴,然後可以取效也。)不中氣穴,則氣內閉,針不陷肓,則氣不行,上越中肉,則衛氣相亂,陰陽相逐。(不中穴,不陷肓,則妄中於分肉間矣,故衛氣相亂而陰陽之邪反相逐以乘之也。

白話文:

不管辨別疾病是虛症還是實症,治療重點在於快速瀉下。距離近者扎針一次,距離遠者扎針三次。如果扎針三次都不出水,可能是扎進了肉中太深,傷到了中氣之處。(一次、三次,是指針一定要刺入肉中較深處,並且一定要紮在氣穴上,才能發揮作用。)如果沒有紮在氣穴上,氣就會往內閉塞;如果針沒有扎進肉中較深處,氣就無法運行;如果針深入肉中表面,則會擾亂衛氣,使陰陽互逆。(如果沒有紮在穴位上、沒有扎進肉中較深處,反而會扎進分肉之間,所以會擾亂衛氣,導致陰陽之邪互相追逐並乘虛而入。)

)其於脹也,當瀉不瀉,氣故不下。(不得其氣穴肉肓也。)三而不下,必更其道,氣下乃止,不下復始,針藥不二,必審其脈,當瀉當補,如鼓應桴,惡有不下者乎!(三而不下,必未得其所也,故當更穴再刺之,針與藥,其法一也。腫脹一症,五臟六腑無不有之。

白話文:

即使肚子脹氣,也不能服用瀉藥。(不能用藥治療疾病。)用力按壓下腹也不行!(用力按壓只會加重腹脹!傷及內臟。)

如「胃脈實,氣有餘則脹」,「胃病者腹䐜脹」,「胃脘當心而痛,脾氣實則腹脹涇溲不利」,「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「,此皆實脹也;「飲食起居失節,入五臟則䐜滿閉塞「,「足太陰之別公孫,虛則鼓脹」,此皆虛脹也:「胃中寒則脹滿」,「臟寒生滿病」,「胃風膈塞不通,腹善脹」;「失衣則䐜脹」,此皆寒脹也;「二陰一陽發病,善脹心滿」,「手少陰終者,腹脹閉」,「足太陰終者,腹脹閉」,此心脾受傷之脹也;又如「太陰所至為重跗腫」,及土鬱之發,太陰之初氣,太陰之勝復,皆濕勝之腫脹也;又曰水運之太過,寒勝則浮;太陽之司天,太陽之勝復,皆寒勝之腫脹也。

白話文:

氣滯脹滿

  • 胃部的氣血運行不暢,氣體過多就會脹滿。
  • 胃病患者會腹脹。
  • 胃脘痛,脾氣過盛會導致腹脹和小便不利。
  • 濁氣上湧,會產生腹脹。
  • 這些都是實證脹滿。

氣虛脹滿

  • 飲食作息不規律,會導致臟腑功能失調,出現腹脹和閉塞。
  • 足太陰經別脈公孫穴虛弱,會導致腹脹。
  • 這些都是虛證脹滿。

寒氣脹滿

  • 胃中寒氣會導致脹滿。
  • 臟腑寒氣過重會引起脹滿症狀。
  • 胃部受寒阻塞不通,容易腹脹。
  • 受寒後也會導致腹脹。

心脾受傷脹滿

  • 兩條陰經和一條陽經同時發病,會導致胸腹脹滿。
  • 手少陰經終結於腹中,腹脹閉塞。
  • 足太陰經終結於腹中,腹脹閉塞。
  • 這些都是心脾受傷引起的脹滿。

濕氣脹滿

  • 太陰經所到之處會腫脹。
  • 土氣鬱結,太陰經初起之氣,太陰經復發,都是濕氣過盛引起的腫脹。
  • 水運過盛,寒氣過重,導致水濕上浮。
  • 太陽經司掌天部,太陽經復發,都是寒氣過重引起的腫脹。

有曰少陰之司天,少陰之勝復,少陽之司天,少陽之勝復,又曰「熱甚則腫」,皆火勝之腫脹也;若厥陰之司天、在泉,厥陰之復及陽明之復,是皆木邪侮土及金氣反勝之腫脹也,觀此則不惟五臟六腑,即五運六氣,亦無不皆有是病。然曰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」,又曰「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,皆聚水也」,又曰「腎者,胃之關也。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」,由此言之,則諸經雖皆有脹,無不幹於脾、肺、腎三臟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少陰主宰天,少陰過度就會導致復脹;少陽主宰天,少陽過度也會導致復脹。又有人說「發熱嚴重就會腫脹」,這都是火氣過盛導致的腫脹。如果厥陰主宰天,在泉;厥陰過度以及陽明過度,這些都是木邪侵犯土以及金氣反過來過盛導致的腫脹。根據這些說法,不只是五臟六腑,連五運六氣也都會有這種疾病。但是又說「各種濕邪導致的腫脹,都屬於脾」,又說「根本原因在於腎,最後會表現在肺,都是因為水液停聚」,還說「腎是胃的關隘。關隘不通,所以水液停聚,並歸屬於自己的類型」。從這些說法來看,雖然各種經絡都會出現脹滿,但都與脾、肺、腎這三個臟腑有關。

蓋脾屬土,其主運化;肺屬金,其主氣;腎屬水,其主五液。凡五氣所化之液,悉屬於腎;五液所行之氣,悉屬於肺;轉輸於二臟之中,以制水生金者,悉屬於脾。所以腫脹之生,無不由此三者,但症有陰陽、虛實、寒熱、新久之別,不可不察焉。)

白話文:

脾臟屬於土,主要負責食物的消化吸收和營養輸布。肺臟屬於金,主要負責呼吸和氣體交換。腎臟屬於水,主要掌管五液(汗、淚、唾液、鼻液、精液)的生成。

所有由五氣(肝的木氣、心的火氣、脾的土氣、肺的金氣、腎的水氣)所化生的液體,都屬於腎臟的管轄範圍。五液所運行的氣,都屬於肺臟的管轄範圍。脾臟則在肺和腎臟之間運轉,控制水生金的過程。

因此,腫脹的發生,都與脾臟、肺臟和腎臟這三個臟腑有關。但具體的症狀會因陰陽、虛實、寒熱、時間長短等因素而有所不同,需要仔細辨別。

水與膚脹、鼓脹、腸覃、石瘕、石水,有以別之。(此六症者,病異而形相似,故宜有以別之。覃,音潭。)水始起也,目窠上微腫,如新臥起之狀,(目之下為目窠,微腫如新臥起之狀者,形如臥蠶也。)其頸脈動,時咳,(頸脈,足陽明人迎也。陽明之脈,自人迎下循腹裡。

白話文:

對於水腫、鼓脹、腸覃、石瘕、石水這六種疾病,需要區別對待。(這六種疾病的病因不同,但症狀相似,因此應該仔細區分。)

  1. 水腫
  • 初期徵兆:眼窩上方輕微腫脹,就像剛睡醒的樣子。
  • 頸部動脈搏動,偶爾咳嗽。

(注:頸脈指的是足陽明經的人迎穴,陽明經的脈絡從人迎穴向下循行於腹部。)

由水邪乘之,故為頸脈動,水之標在肺,故為時咳。)陰股間寒,足脛瘇,腹乃大,其水已成矣。(陰邪始於陰分也。)以手按其腹,隨手而起,如裹水之狀,此其候也。(凡按水囊者,必隨手而起,故病水者亦若是。以上皆水腫之候。)膚脹者,寒氣客於皮膚之間,𪔣𪔣然不堅,腹大,身盡腫,皮厚,(𪔣𪔣,鼓聲也,寒氣客於皮膚之間者,陽氣不行,病在氣分,故有聲若鼓。氣本無形,故不堅。

白話文:

因為水分邪氣入侵,所以頸部脈搏跳動。水邪的表徵在肺,因此會時常咳嗽。陰部寒冷,小腿浮腫,腹部變大,表示水邪已經形成。(陰邪最初始於陰部。)用手按壓腹部,水隨手按壓而起伏,就像一袋裹著水一樣,這是水腫的徵兆。(凡是按壓水囊,水一定會隨手按壓而起伏,因此水腫患者也會出現這種情況。以上都是水腫的徵候。)皮膚腫脹,是因為寒氣客留於皮膚之間,鼓鼓脹脹但不堅硬。腹部腫大,全身浮腫,皮膚變厚。(鼓鼓脹脹的聲音像敲鼓,寒氣客留於皮膚之間,陽氣無法運行,病在氣分,所以有如鼓聲的聲音。氣本無形,所以不堅硬。)

氣無所不至,故腹大,身盡腫。若因於水,則有水處腫,無水處不腫,此為可辨,然有水則皮澤而薄,無水則皮厚。)按其腹,窅而不起,腹色不變,此其候也。(寒氣在膚腠之間,按散之則不能猝聚,故窅然不起。

白話文:

氣可以遍及全身,所以腹部才會腫大,全身都會浮腫。如果浮腫是水氣導致的,那麼有水的地方會腫,沒有水的地方就不會腫。這兩者的特徵可以區別,而且有水時皮膚會薄而白,沒有水時皮膚會厚。)按一按他的腹部,按下去會有個坑,手離開後坑不會立即彈回,腹部顏色不會變,這也是特徵。(寒氣存在於皮膚和肌肉之間,按一按可以使寒氣暫時散開,但是不會一下子聚集起來,所以按下去會有一個小坑,手離開後坑不會立即消失。

腹色不變,即皮厚故也,以手按其腹,隨手而起者屬水,窅而不起者屬氣,此固然也,然按氣囊者亦隨手而起,又水在肌肉之中,按而散之,猝不能聚,如按糟囊者亦窅而不起,故未可以起與不起為水氣之的辨,但當察其皮厚色蒼,或一身盡腫,或自上而下者多屬氣,若皮薄色澤,或腫有分界,或自下而上者多屬水也。窅,音夭,深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腹部顏色不改變,表示皮膚較厚。用手按壓腹部,手指一放開就彈起來的可能是水,手指一按就凹陷下去起不來的可能是氣滯。雖然原則上是這樣,但是按壓氣囊的時候也會立刻彈起來。另外,水在肌肉中,按壓時會分散,無法馬上聚攏。就像按壓酒糟袋時也會凹陷不起。因此,不能單純以彈起來與否來分辨水腫還是氣腫。應該觀察皮膚的厚度和顏色,皮厚色青或全身浮腫,或從上到下的浮腫多為氣腫。而皮薄色澤正常,或浮腫有界限,或從下到上的浮腫多為水腫。「窅」字讀作「夭」,意指深陷。

)鼓脹者,腹脹,身皆大,大與膚脹等也;色蒼黃,腹筋起也。(腹脹,身皆大,與上文膚脹者證同。色蒼黃者,亦皮厚腹色不變之義,但腹有筋起,為稍異耳,蓋此亦病在氣分,故名鼓脹也。)腸覃者,寒氣客於腸外,與衛氣相搏,氣不得榮,因有所繫,癖而內著,惡氣乃起,瘜肉乃生。

白話文:

鼓脹:腹脹,全身腫大,和皮膚水腫的症狀差不多;臉色蒼黃,腹部有筋脈突起。

腸覃 :寒氣入侵腸道外側,與衛氣相衝突,氣血運行受阻,腸道受到束縛,產生積聚,出現惡氣,形成息肉。

(覃,延布而深也,寒氣與衛氣相搏,則蓄積不行,留於腸外,有所繫著,故癖積起,瘜肉生,病日以成矣。瘜肉,惡肉也。)其始生也,大如雞卵,稍以盆大,至其成,如懷子之狀,久者離歲,按之則堅,推之則移,月事以時下也。(離歲,越歲也。寒邪客於腸外,不在胞中,故無妨於月事,其非血病可知。

白話文:

(覃:廣泛分佈且深沉,寒氣與衛氣相爭,就會積聚不動,停滯在腸道之外,有所依附,所以會形成癖積,瘜肉也會因此產生,疾病逐漸形成。瘜肉是一種惡性的肉瘤。)瘜肉剛開始形成時,像雞蛋那麼大,逐漸變大,最後變成像懷孕的樣子,時間長了會持續好幾年,按壓它會感到堅硬,推動它會移動,月經也會按時來。幾離歲,指超過一年。寒邪侵襲腸道外側,而不是在子宮內,所以不會妨礙月經,由此可知這不是血癥。

蓋由汁沫所聚而生,此腸覃之候也。)石瘕生於胞中,寒氣客於子門,(胞,即子宮也,男女皆有之:在男謂之精室,在女謂之血海,子門,即子宮之門也。)子門閉塞,氣不得通,惡血當瀉不瀉,衃以留止,日以益大,狀如懷子,月事不以時下。皆生於女子,可導而下。(衃,凝敗之血也,子門閉塞,則衃血留止,其堅如石,故曰「石瘕」。

白話文:

這些病症都是由體液和泡沫聚集而形成,是腸覃發作的徵候。石瘕是生長在子宮內的,是寒氣滯留在子宮口所致。(子宮又稱胞,男女都有:在男性稱為精室,在女性稱為血海;子宮口又稱子門。)子宮口閉塞不通,該排出的惡血排不出去,在子宮內凝結成血塊,日積月累越來越大,就像懷了孕一樣,而且月經也不準時來潮。這些病症都只發生在女性身上,可以用導法將血塊排出。(血塊就是凝結成塊的腐敗血液,子宮口閉塞,就會導致血塊滯留,血塊堅硬得像石頭,所以稱為「石瘕」。)

月事不以時下,惟女子有之也,故可以導血之劑下之。衃,鋪杯切。)膚脹、鼓脹亦可刺,先瀉其脹之血絡,後調其經,刺去其血絡也。(先瀉其脹之血絡,謂無論虛實,凡有血絡之外見者,必先瀉之,而後因虛實以調其經也。刺去其血絡,即重明先瀉之義,所言者凡六證,而獨云膚脹、鼓脹者,蓋兼五證而統言之,辭雖簡而意則在也。)

白話文:

月經不準時是女性特有的問題,可以用活血化瘀的藥物來幫助經血排出。皮膚腫脹、腹脹也可以通過刺絡的方法來治療,先放出脹痛部位的血,再調理經絡,刺絡就是放出脹痛部位的血。(先放出脹痛部位的血是指無論虛證還是實證,只要有外露的血絡,都必須先放血,然後根據虛實情況來調理經絡。放出脹痛部位的血,就是之前強調的「先瀉之」的含義,文中提到的六種證狀中,只有皮膚腫脹、腹脹是特別提出來的,這是因為皮膚腫脹、腹脹同時涵蓋了其他五種證狀,所以用詞簡潔,但涵義很廣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