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六 (26)
卷六 (26)
1. 臥
解,利也。人之臟腑在內,內者陰也,皮膚分肉在外,外者陽也。腸胃大則陰道迂遠,肉理濕滯不利則陽道舒遲,故衛氣之留於陰分者久,行於陽分者少,陽氣不精,所以多瞑臥也。今人有飽食之後即欲瞑者,正以水穀之焊氣暴實於中,則衛氣盛於陰分,而精陽之氣有不能勝之耳。世俗但呼為脾倦,而不知其有由然也。
)其腸胃小,皮膚滑以緩,分肉解利,胃氣之留於陽也久,故少瞑焉。(腸胃小則衛氣之留於陰者少,皮膚滑以緩,分肉解利則衛氣之留於陽者久,故目少瞑也。)其非常經也,卒然多臥者,邪氣留於上焦,上焦閉而不通,已食若飲湯,衛氣留久於陰而不行,故卒然多臥焉。(非常經者。
言其變也。蓋以明邪氣之所致然者、邪氣居於上焦,而加之食飲,則衛氣留閉於中,不能外達陽分,故卒然多臥;然有因病而不能瞑者,蓋以邪客於臟則格拒衛氣不得內歸陰分耳。)治諸如何?先其臟腑,誅其小過,後調其氣,盛者瀉之,虛者補之;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樂,定乃取之。(治諸者,統言也。
先其臟腑者,欲辨陰陽之淺深也。誅其小過者,言此諸症雖非重大之疾,亦不可不除之也。然人之致此,各有所由,故於形志苦樂,尤所當察。蓋苦者憂勞,多傷心肺之陽;樂者縱肆,多傷脾腎之陰。必有定見,然後可以治之。)
白話文:
睡眠與臟腑、氣血的關係息息相關。臟腑在內屬陰,皮膚肌肉在外屬陽。如果腸胃較大,陰氣較盛,且肌肉組織濕潤阻塞,陽氣運行緩慢,則衛氣長時間停留在陰分(內臟),在陽分(肌膚)的運行減少,陽氣不足,就會嗜睡。有些人飽食後想睡,是因為食物的熱氣充盈於內,衛氣積聚於陰分,陽氣不足以抵禦。世人只稱之為脾倦,卻不知其根本原因。
反之,如果腸胃較小,皮膚光滑柔軟,肌肉組織通暢,衛氣較長時間停留在陽分,則睡眠較少。這屬於正常情況。但如果突然嗜睡,則可能是邪氣滯留在上焦,導致上焦阻塞不通,即使飲食後,衛氣也長時間停留在陰分而無法外達,所以才會突然嗜睡。這屬於異常情況,是邪氣導致的。邪氣在上焦,加上飲食,衛氣被阻滯在體內,無法到達陽分,所以才會突然嗜睡。也有些人因病而無法入睡,是因為邪氣侵犯臟腑,阻礙衛氣回歸陰分。
治療方法要先調理臟腑,去除輕微的病症,然後再調整氣血,氣盛者瀉之,氣虛者補之。必須先了解患者的身體狀況和精神狀態,才能對症下藥。因為憂勞會傷及心肺之陽,縱慾會傷及脾腎之陰,只有準確判斷病因,才能有效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