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六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22)

1. 疾病第十四

2. 涕淚

哭泣而淚不出者,若出而少。涕,水所從生。涕所從出,雖無益於治,工之所當知,道之所生也。(言此雖無益於醫治,而工所當知,亦無往非道也。)夫心者,五臟之專精也,(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,精神之所舍也,故為五臟之專精。)目者其竅也,(目即專精之外竅也。

)華色者其榮也。(華色,即專精之外榮也。)是以人有德也,則氣和於目;有亡,憂知於色;(人有道德則心和,心和則和氣見於目;人有亡失則心憂,心憂則憂氣知於色也。)是以悲哀則泣下,泣下,水所由生。(目為宗脈所聚,而眾水歸之,故悲則泣下。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,心悲氣並則心系急,心系急則肺舉,肺舉則液上溢,故泣出矣。)水宗者,積水也。

積水者,至陰也。至陰者,腎之精也。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,是精持之也。輔之裹之,故水不行也。(水宗,水之原也。五液皆宗於腎,故又曰「宗精」。精能主持水道,則不使之妄行矣。)夫水之精為志,火之精為神。水火相感,神志俱悲,是以目之水生也。(志藏於腎,腎屬水也。

神藏於心,心屬火也。目為上液之道,故神志相感則水生於目。)諺云:心悲名曰志悲,志與心精,共湊於目也。(神悲於心,則志應於腎,故心悲名曰「志悲」,而水火之精皆上湊也。)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,精上不傳於志,而志獨悲,故泣出也。(悲則心系急,故神氣傳於心,傳於心則精不下傳於志;精聚於上,志虛於下,則志獨生悲而精無所持,此所以水不藏於下而泣出於上也。)泣涕者腦也,腦者陰也。

(泣涕者,因泣而涕也。涕出於腦,腦者精之類,為髓之海,故屬於陰。)髓者骨之充也,(髓充滿於骨空,諸髓者,皆屬於腦。)故腦滲為涕;(鼻竅上通於腦也。)志者骨之主也,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,其行類也。(志與骨皆屬於腎,故志為骨之主,而涕亦從乎水也。)夫涕之與泣者,其志以神悲,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也。

(橫行,言其多也。)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,所屬之類也。(相從以類,由勢有不容已者。)人哭泣而淚不出者,若出而少,涕不從之,哭不悲也。不泣者,神不慈也;神不慈則志不悲,陰陽相持,泣安能獨來?(泣不出,淚不下也。哭者以其心悲,心悲以其神慈,神慈則志悲,志悲所以泣出。

夫神不慈,志不悲者,正以神為陽,志為陰,陰陽相持之固則難於惑動,所以泣涕不能獨至。)夫志悲者惋,惋則沖陰,沖陰則志去目,志去則神不守精,精神去目,涕泣出也。(惋,慘郁也。陰,精也。陰氣受沖則志去於目,故精神不守而涕泣勿能禁也。惋,烏貫切。)夫厥則目無所見,蓋因厥則陽氣並於上,陰氣並於下,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,陰並於下則足寒,足寒則脹也。(並,偏聚也。

白話文:

涕淚

哭泣卻沒有眼淚,或者眼淚很少。涕,是水氣的產物。涕的產生,雖然對治療沒有益處,但卻是醫生應該了解的生理現象,也是人體運作的道理。(意思是說,雖然這對醫治沒有幫助,但醫生必須知道,這也是人體運作的規律。)心是五臟的精華所在(心臟是五臟六腑的主宰,是精神的居所,所以是五臟的精華),眼睛是心的竅穴(眼睛是心臟的外部竅穴),眼睛的顏色光澤是心的榮華。(眼睛的顏色光澤,是心臟的外部榮華)。所以人有德行,則氣血和順,表現在眼睛上;人有憂慮,則表現在臉色上。(人有德行,則心氣平和,心氣平和則和順之氣表現在眼睛;人有損失則心憂,心憂則憂慮之氣表現在臉色)。因此悲傷就會哭泣,哭泣,是水氣的表現。(眼睛是經脈匯聚之處,所有水氣都匯聚於此,所以悲傷則哭泣。五臟六腑的津液都上滲於目,心悲氣鬱則心系急迫,心系急迫則肺部上升,肺部上升則體液上溢,所以哭泣。)水之源頭,是積聚的水分。

積聚的水分,是至陰之物。至陰之物,是腎精。腎精之水之所以不流出來,是因為腎精在約束它,輔助它,包容它,所以水氣才不會亂流。(水之源頭,是水氣的根本。五液皆歸於腎,所以又稱為「宗精」。腎精能主持水道,則不使之妄行。)水的精華是意志,火的精華是神明。水火交感,神志皆悲,所以眼睛才會流淚。(意志藏於腎,腎屬水。神明藏於心,心屬火。眼睛是上部液體的通道,所以神志相感則水氣生於目。)俗話說:心悲稱為志悲,意志和心精,共同匯聚於眼睛。(神明悲傷於心,則意志應於腎,故心悲稱為「志悲」,而水火之精皆上聚。)所以同時悲傷,則神氣傳於心,精氣不上傳於意志,而意志獨自悲傷,所以哭泣。(悲傷則心系急迫,所以神氣傳於心,傳於心則精氣不下傳於意志;精氣聚於上,意志虛於下,則意志獨生悲而精氣無所依持,所以水氣不藏於下而哭泣於上。)哭泣時流出的涕,是腦液,腦液是陰性的。(哭泣時流出的涕,是因為哭泣而產生的涕。涕出自腦,腦是精氣的一種,是髓的海,所以屬於陰性。)髓是骨骼的充盈之物,(髓充滿於骨骼空隙,所有的髓,都屬於腦)所以腦液滲出就成為涕;(鼻竅上通於腦)意志是骨骼的主宰,所以水氣流動而涕隨之而出,是它們運行的相似之處。(意志與骨骼都屬於腎,所以意志為骨骼的主宰,而涕也從乎水。)涕與淚,其原因都在於神志悲傷,所以涕淚俱出而量多。(量多,指其數量多。)人涕淚俱出而同時出現,是它們屬性相近的緣故。(同時出現,是因其屬性相近,勢所難免。)人哭泣卻沒有眼淚,或者眼淚很少,涕也不隨之而出,那是因為哭泣不夠悲傷。不哭泣,是因為神志不慈悲;神志不慈悲則意志不悲傷,陰陽互相制約,哭泣怎麼能單獨出現呢?(哭泣不出,眼淚不下。哭泣是因為心悲,心悲是因為神明慈悲,神明慈悲則意志悲傷,意志悲傷所以哭泣。神明不慈悲,意志不悲傷,正是因為神明屬陽,意志屬陰,陰陽互相制約的力量很強,很難被影響,所以哭泣不能單獨出現。)意志悲傷就叫做惋惜,惋惜就會衝擊陰氣,衝擊陰氣就會使意志離開眼睛,意志離開眼睛,神明就不會守護精氣,精神離開眼睛,涕淚就流出來了。(惋惜,悲傷鬱悶。陰氣,精氣。陰氣受衝擊,則意志離開眼睛,所以精神不守而涕淚不能抑制。惋,烏貫切。)厥證就會使眼睛看不見東西,這是因為厥證,陽氣聚集在上,陰氣聚集在下,陽氣聚集在上則火獨盛,陰氣聚集在下則腳冷,腳冷則脹。(聚集,偏聚。火獨盛,陽氣亢盛。厥證陰氣逆行,所以陰陽各有所聚。聚集則陽氣不下降,陰氣不上升,所以上則眼睛看不見而下則腳冷。陰中無陽,所以又生脹滿之疾。)一水不敵五火,所以眼睛就會失明。(一水,眼睛的精氣。五火,指五臟的厥陽聚集在上。)所以氣衝風,哭泣不止。風衝擊眼睛,陽氣內守於精氣,這是火氣灼傷眼睛,所以遇到風就會哭泣。(天的陽氣為風,人的陽氣為火,風衝擊眼睛,則火氣內灼而水氣不能守住,所以哭泣。)可以用這個來比喻,火熱疾風才能下雨,這就是類似的道理。(火熱疾風,陽氣極盛。陽氣極盛則陰氣生長承接,才能致雨。人同天地之氣,所以風熱在目而泣自出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