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六 (19)
卷六 (19)
1. 雜病
若中焦先有寒氣,則新入之穀氣凝聚而不行,氣不行則新故真邪,還留於胃;留則逆而上出,故為噦也。又曰「肺主為噦」,蓋寒氣上逆而為噦氣,病於胃而主於肺也。)補手太陰,瀉足少陰。(手太陰,肺經也;足少陰,腎經也。寒氣自下而升,逆則為噦,故當補肺於上,以壯其氣,瀉腎於下,以引其寒。
蓋寒從水化,噦之標在胃,噦之本在腎也。)人之唏者,此陰氣盛而陽氣虛,陰氣疾而陽氣徐,陰氣盛而陽氣絕,故為唏。(唏、欷同,歔欷也,悲泣氣咽而抽息也。一云泣餘聲,一云哀而不泣曰唏。悲憂之氣,生於陰慘,故為陰盛陽虛之候。又曰陰與陽絕,則陽不附陰,故當補足太陽,瀉足少陰,使剛柔相濟,則乖者和矣。
)補足太陽,瀉足少陰。(亦是陽蹺申脈,陰蹺照海也。)人之振寒者,寒氣客於皮膚,陰氣盛,陽氣虛,故為振寒寒慄,補諸陽。(振寒者,身怯寒而振慄也。補諸陽者,凡手、足三陽之原合及陽蹺等穴,皆可酌而用之。)人之噫者,寒氣客於胃,厥逆從下上散,復出於胃,故為噫。
(噫,噯氣也,如飽食息也。此與上文之噦,皆以寒氣在胃而然。但彼云「故寒氣」者,以久寒在胃,言其深也;此云寒客於胃者,如客之寄,言其淺也。故厥逆之氣從下上散,則復出於胃而為噫也。)補足太陰、陽明,一曰補眉本也。(補足太陰、陽明二經,使脾胃氣溫,則客寒自散而噫可除。
眉本,即足太陽經攢竹穴,是亦補陽氣也。)人之嚏者,陽氣和利,滿於心,出於鼻,故為嚏。(陽氣和平順利而滿溢於心,必上達於肺,故出於鼻而為嚏,然人有感於風寒而為嚏者,以寒邪束於皮毛則陽氣無從泄越,故嚏而上出,是嚏從陽而發,益又可知。仲景曰:「欲嚏不能,此人肚中寒。
」正謂其陽虛也,故人病陽虛等症者,久無嚏而忽得之,則陽氣漸回之佳兆也。)補足太陽眉本,一曰眉上也。(凡陽虛於下,則不能上達而為嚏,補足太陽之榮於眉本者,其名「攢竹」,又名「眉上」。蓋太陽與腎為表裡,所以補陰中之陽也。)人之嚲者,胃不實則諸脈虛,諸脈虛則經脈懈惰,經脈懈惰則行陰用力,氣不能復,故為嚲。(嚲,懈惰貌,不自持也。
蓋胃為五臟六腑之海,故胃不實則諸脈虛而懈惰生,再有行陰用力,則陽氣益虛,故為嚲。王實甫詞云:「嚲著香肩。」即此義也。嚲,音妥。)因其所在,補分肉間。(四體各有分部,胃者肉其應,故當因病所在,補分肉間以壯其胃氣。)人之哀而泣涕出者,心為五臟六腑之主也,目為宗脈之所聚,上液之道也,口、鼻為氣之門戶也。
故悲哀愁憂則心動,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,搖則宗脈感,宗脈感則液道開,液道開故泣涕出焉。(宗,總也。凡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,故目為宗脈之所聚,又為上液之道。氣由口、鼻出入,故為氣之門戶,然氣之所至,液必隨之,如涎出於口,涕出於鼻,泣出於目,是皆上液之屬也。
白話文:
[雜病]
如果中焦原本就有寒氣,那麼新攝入的食物精氣就會凝聚而無法運行,氣機運行不暢,新舊真邪之氣就會停留在胃裡;停留在胃裡就會逆行向上,所以就會出現呃逆(噦)。也有人說「肺主呃逆」,是因為寒氣逆向上衝而導致呃逆,疾病雖然在胃,但主要還是肺的問題。治療方法是補手太陰經,瀉足少陰經。(手太陰經是肺經;足少陰經是腎經。寒氣從下往上走,逆行則為呃逆,所以要補益上面的肺氣,以增強肺氣,瀉去下面的腎經之寒氣,以引導寒氣下行。)
寒邪由水液而生,呃逆的表面症狀在胃,但根本原因在腎。人會發出唏唏的聲音,這是因為陰氣盛而陽氣虛,陰氣運行迅速而陽氣運行緩慢,陰氣過盛而陽氣衰竭,所以會發出唏唏的聲音。(唏、欷同義,指歔欷,悲傷哭泣時氣息哽咽抽泣的聲音。一種說法是哭泣的餘聲,另一種說法是悲哀而不哭泣的聲音。悲憂之氣,產生於陰冷的環境,所以是陰盛陽虛的表現。又說陰陽兩氣脫節,陽氣就不能依附陰氣,所以應該補足太陽經,瀉足少陰經,使陰陽調和,則失調之症就能恢復平衡。)
補足太陽經,瀉足少陰經。(這也是指陽蹺脈的申脈穴和陰蹺脈的照海穴。)人出現畏寒發抖,是因為寒邪侵入皮膚,陰氣盛而陽氣虛,所以會出現畏寒發抖,治療方法是補益所有陽經。(畏寒發抖,是指身體怕冷而顫抖。補益諸陽,指的是手足三陽經的原穴、合穴以及陽蹺脈等穴位,都可以根據情況選用。)人會打嗝(噫),是因為寒氣侵入胃部,厥逆之氣從下往上散佈,又從胃部出來,所以會打嗝。
(噫,就是打嗝,像吃飽後休息時的樣子。這和上面提到的呃逆,都是因為寒氣在胃部造成的。但上面說「久寒在胃」,是指寒邪久積在胃中,說明寒邪較深;這裡說「寒客於胃」,像客人寄宿一樣,說明寒邪較淺。所以厥逆之氣從下往上散佈,又從胃部出來而打嗝。)補足太陰經、陽明經,也可以說是補眉本穴。(補足太陰經、陽明經,使脾胃溫暖,則客邪寒氣自然散去,打嗝就能消除。眉本,就是足太陽經的攢竹穴,也是補益陽氣的穴位。)人會打噴嚏,是因為陽氣調和順暢,充盈於心臟,從鼻子排出,所以會打噴嚏。(陽氣平和順暢而充盈於心,必然上達於肺,所以從鼻子排出而打噴嚏,但有些人因感受風寒而打噴嚏,是因為寒邪束縛於皮毛,陽氣無法宣洩,所以通過打噴嚏排出,可見打噴嚏是陽氣外洩的表現。張仲景說:「想打噴嚏卻打不出來,這是肚子裡寒氣重。」正說明陽氣虛弱,所以人患陽虛等症,很久不打噴嚏,突然打噴嚏,就是陽氣逐漸恢復的良好預兆。)補足太陽經的眉本穴,也可以說是眉上穴。(凡是陽氣虛弱,就無法上達而打噴嚏,補足太陽經的榮穴眉本穴,又名「攢竹」,又名「眉上」。因為太陽經與腎經為表裡關係,所以這是補益陰中之陽。)人會表現出疲倦無力(嚲),是因為胃氣不足,則各經脈虛弱,各經脈虛弱則經脈鬆弛,經脈鬆弛則陰氣活動過度,陽氣不能恢復,所以會疲倦無力。(嚲,形容疲倦無力的樣子,不能自主。因為胃是五臟六腑之海,所以胃氣不足則各經脈虛弱而鬆弛,再加上陰氣活動過度,陽氣更加虛弱,所以會疲倦無力。王實甫詞裡有「嚲著香肩」一句,就是這個意思。嚲,音tǒu。)根據病症所在的部位,補益相關的肌肉之間的穴位。(四肢各有分部,胃應於肉,所以應該根據疾病所在的部位,補益肌肉之間的穴位,以增強胃氣。)人因悲傷而哭泣流淚,是因為心臟是五臟六腑之主,眼睛是經脈彙集的地方,也是上部體液輸出的通道,口鼻是氣體出入的門戶。所以悲傷憂愁就會使心臟活動加劇,心臟活動加劇就會使五臟六腑都震動,震動就會影響到經脈的彙集處,經脈彙集處受到影響就會使體液通道開啟,體液通道開啟所以就會哭泣流淚。(宗,總的意思。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注於眼睛而使眼睛明亮,所以眼睛是經脈彙集的地方,也是上部體液輸出的通道。氣體由口鼻出入,所以是氣體出入的門戶,氣體到達的地方,體液必然隨之而來,就像唾液從口中流出,鼻涕從鼻中流出,眼淚從眼中流出,這些都是上部體液輸出的現象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