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六 (15)
卷六 (15)
1. 腸澼
腸澼便血,身熱則死,寒則生。(腸澼,滯下也,利而不利之謂。便血,赤利也。身熱者,陽勝陰敗,故死;寒則榮氣未傷,故生。)腸澼下白沫,脈沉則生,脈浮則死。(白沫,白利也。病在陰而見陰脈者為順,故生見;陽脈者為逆,故死。)腸澼下膿血,脈懸絕則死,滑大則生。
(下膿血者,見白赤而言也。懸絕者,謂太過則堅而搏,不足則微而脫,皆胃氣去而真臟見也。邪實正虛,勢相懸絕,故死。滑因血盛,大以氣充,血氣未傷,故生。)腸澼之屬,身不熱,脈不懸絕,亦得滑大者曰生,懸澀者曰死,以臟期之。(以臟期之者,肝見庚辛死,心見壬癸死,肺見丙丁死,脾見甲乙死,腎見戊己死。
腸澼一症,即今之所謂痢疾也。自仲景而後,又謂之滯下,無有能治者,惟薛立齋獨得其義,欲相資借,當讀其書。)
白話文:
腸澼,也就是現代所說的痢疾,患者便血,發燒則會死亡,體寒則能活。腸澼是指排便不暢,雖有排便但排得不順利;便血指的是血便;發燒是因為陽氣過盛,陰氣受損,所以會死;體寒則因為身體的正氣尚未受損,所以能活。
如果腸澼排出白色泡沫狀的糞便,脈象沉弱則能活,脈象浮快則會死。白色泡沫狀的糞便指的是白色稀便;病症在陰分,脈象也呈現陰虛的狀態是正常的,所以能活;如果脈象是陽性的,則為逆證,所以會死。
如果腸澼排出膿血,脈象懸弱或絕無則會死,脈象滑數有力則能活。排出膿血指的是同時排出白色和紅色的糞便;脈象懸弱或絕無是指脈象太弱或太快,都代表胃氣已虛,臟腑受損;邪氣盛而正氣衰弱,二者力量懸殊,所以會死;脈象滑數有力是因為血氣充盛,血氣未受損,所以能活。
腸澼患者,如果沒有發燒,脈象也沒有懸弱或絕無的情況,脈象滑數有力則能活,脈象沉細澀滯則會死。這要根據臟腑的特性判斷:肝臟在庚辛年(庚子、辛丑等)發病則死,心臟在壬癸年(壬子、癸丑等)發病則死,肺臟在丙丁年(丙子、丁丑等)發病則死,脾臟在甲乙年(甲子、乙丑等)發病則死,腎臟在戊己年(戊子、己丑等)發病則死。
總之,自從張仲景之後,對於腸澼(痢疾)和滯下,一直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,只有薛立齋獨自領悟了其治療方法,想要深入了解,可以參考他的著作。
2. 伏梁
病有少腹盛,上下左右皆有根,名曰伏梁。(伏,藏伏也。梁,強梁堅硬之謂。)裹大膿血,居腸胃之外,不可治,治之每切按之致死。(按,抑也。切按之者,謂過於妄攻也,故必致死。)何也?此下則因陰,必下膿血,上則迫胃脘,生膈挾胃脘內癰。(此病連居三陰、沖、帶之間,裹大膿血而伏於腸胃之外。
其上下左右皆有根系,故下行者能下膿血,上行者能迫胃脘,致生膈胃間癰瘍也。)此久病也,難治。(此非一朝夕所致者,延積既久,根結日深,故不易治。)居齊上為逆,居齊下為從。(居臍上則漸逼心肺,故為逆;在下者其勢猶緩,故為從。心脈微緩為伏梁,在心下,上下行,時唾血;又手少陰之筋病,內急,心承伏梁;又心之積名曰伏梁,起臍上,大如臂,上至心下。
然此既云齊上為逆,齊下為從,下文又云「環齊而痛,病名伏梁」,是不獨以心積為伏梁也,蓋凡積有內伏而堅強者,皆得名之,獨言伏梁者,其總諸積為言也。)勿動亟奪。(動,動大便也,奪,奪土鬱也。皆下之之謂。言勿得妄攻而數奪其胃氣,不及於病,徒傷無益也。
)有曰人有身體髀股胻皆腫,環齊而痛,病名伏梁。(此亦在衝脈之分,而結於臍腹者也。衝脈之在上者,出頏顙,循背裡;在中者,挾齊腹;在下者,伏行股足之間,故其為病如此。)此風根也,其氣溢於大腸,而著於肓;肓之原在齊下,故環齊而痛也。(風根,即寒氣也,如積之始生得寒,乃生厥,乃成積,即此謂也。
肓之原在齊下,即下氣海也,一名下肓,謂之脖脥者即此,今病在衝脈,則與大、小腸相附,而當氣海之間,故其為病如此。)不可動之,動之為水溺澀之病。(不當動而妄下之,則反傷其陰,陰傷則積氣愈壅於下,而水道為之不利也。)
病脅下滿,氣逆,二三歲不已,名曰息積。(積不在中而在脅之下者,初起微小,久而至大,則脅滿、氣逆、喘促、息難,故曰「息積」。今人有積在脅之下,俗名為痞者,其即此症,惟小兒為尤多,蓋以胃之大絡名曰虛里,貫膈胳肺,出於左乳下,其動應衣,為陽明宗氣所出之道也。若飲食過傷,脾不及化,則餘氣留滯而結聚於此,其根正在脅間。
陽明病劇,則上連於肺,此其所以為息積也。)此不妨於食,不可灸刺,積為導引、服藥,藥不能獨治也。(積不在胃,故不妨於食。喘者忌灸,恐助火邪;羸者忌刺,恐瀉胃氣,故必漸次積為導引,久久行之,以開其滯,仍用藥餌以和其氣,二者並行,斯病可愈;若專恃於藥,而不積為導引,則藥亦不能獨治之,可見治之不易也。)
人有尺脈數甚,筋急而見。(尺脈數甚,陰邪有餘,而水不足也。筋急而見,筋脈拘急而形色外見也。筋者肝之合,陰氣不足則肝失所養,故筋急而見。)所謂疹筋,是人腹必急,白色黑色見,則病甚。(疹筋者,病在筋也。尺外以候腎,尺裡以候腹,故尺脈數甚則候當在腹。
白話文:
伏梁
少腹部脹滿,脹痛感遍及上下左右,稱為伏梁。伏指潛伏,梁指堅硬強壯。病症伴隨大量膿血,位於腸胃之外,無法治療,治療反而會因按壓而致死。這是因為,膿血往下走則侵犯陰經,往下流出膿血;往上走則壓迫胃脘,導致膈肌和胃脘內部生瘡。此病位於三陰經、衝脈和帶脈之間,膿血潛伏在腸胃之外,上下左右都有根系,所以向下走的膿血會排出,向上走的則會壓迫胃脘,導致膈胃之間生瘡。這是久病,不易治療。
病灶位於肚臍上方則病情加重,位於肚臍下方則病情較緩。心脈微弱是伏梁的徵兆,病灶在心下,會上下蔓延,伴隨吐血;也可能是少陰經筋病變,小便急促,心臟承受伏梁的壓力;心臟積聚也稱為伏梁,起於肚臍上方,大小如手臂,向上延伸到心臟下方。
雖然文中提到肚臍上方為逆,肚臍下方為從,但後文又提到「環繞肚臍疼痛,稱為伏梁」,這說明伏梁不只是心臟積聚,凡是內部潛伏、堅硬強壯的積聚,都可以稱為伏梁,伏梁是各種積聚的總稱。不要輕易使用瀉下藥。勿動指勿瀉大便,奪指奪除鬱結,都是瀉下的意思,意思是不要妄圖攻邪而多次瀉去胃氣,這樣達不到治療效果,反而徒勞無功。
有人身體大腿和小腿都腫脹,環繞肚臍疼痛,此病也稱為伏梁。這也是衝脈的分支在臍腹處凝聚造成的。衝脈上行經頸項,循行於背部;中行則經過腹部兩側;下行則伏行於大腿和足部之間,所以症狀如此。這是寒邪入體,寒邪之氣溢於大腸,並停留在肓俞穴;肓俞穴的原點在肚臍下方,所以會環繞肚臍疼痛。不可輕易瀉下,否則會導致小便困難。
脅下脹滿,氣逆,持續兩三年不愈,稱為息積。積聚不在臟腑內部,而在脅肋下方,初期很小,久而久之會變大,導致脅肋脹滿、氣逆、呼吸急促、呼吸困難,所以稱之為「息積」。現在有些人脅肋下方有積聚,俗稱痞塊,就是這種病症,小兒尤為多見。因為胃部有一條大的經絡稱為虛里,貫穿膈肌、胸腔和肺部,從左乳下方出來,它的活動與衣服的穿著有關,是陽明經宗氣出入的通道。如果飲食過度傷胃,脾胃運化不及,則氣體停滯,在此處凝聚成塊,其病根就在脅肋之間。陽明經病症嚴重時,則向上蔓延到肺部,這就是息積的原因。此病不影響食慾,不可灸刺,應採取導引和服藥的方法,單靠藥物無法治愈。
尺脈數而有力,筋脈拘急而外顯。尺脈數而有力,表示陰邪過盛,津液不足。筋脈拘急外顯,表示筋脈收縮,症狀外顯。筋與肝臟相關,陰氣不足則肝臟失養,所以筋脈拘急。所謂疹筋,指的是腹部脹滿,顏色發白或發黑,則病情嚴重。疹筋指病在筋脈。尺脈外側診斷腎臟,內側診斷腹部,所以尺脈數而有力則腹部有病。腹部是太陰經和陽明經所佈區域,肝邪外顯,腹部脹滿,這是肝木克脾土的病症。如果顏色發白發黑,則說明陽氣內虛,病情更嚴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