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六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14)

1.

陽盛則內伐真陰,水不勝火,故主於腎。)故曰骨痿者,生於大熱也。(熱甚則精髓乾涸,故骨枯而為痿病,生於腎也。)何以別之?肺熱者,色白而毛敗;心熱者,色赤而絡脈溢;肝熱者,色蒼而爪枯;脾熱者,色黃而肉蠕動;腎熱者,色黑而齒槁。(蠕,音軟,微動貌。

)言治痿者,獨取陽明,(此下言治痿之法也。)以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,主潤宗筋,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。(陽明,胃脈也,主納水穀,化氣血,以資養表裡,故為五臟六腑之海而下潤宗筋。宗筋者,前陰所聚之筋也,為諸筋之會,凡腰脊溪谷之筋皆屬於此,故主束骨而利機關也。

)衝脈者,經脈之海也,主滲灌溪谷,與陽明合於宗筋。(經脈之海者,衝脈為十二經之血海也,故主滲灌溪谷。衝脈起於氣街,並少陰之經挾臍上行,陽明脈亦挾臍旁去中行二寸下行,故皆會於宗筋。)陰陽總宗筋之會,會於氣街,而陽明為之長,皆屬於帶脈,而絡於督脈。

(宗筋聚於前陰。前陰者,足之三陰、陽明、少陽及沖、任、督、蹺九脈之所會也,九者之中,則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,沖為經脈之海,此一陰一陽,總乎其間,故曰「陰陽總宗筋之會」也。會於氣街者,氣街為陽明之正脈,故陽明獨為之長。帶脈者,起於季脅,圍身一周;督脈者,起於會陰,分三歧為任、沖,而上行腹背,故諸經者,皆聯屬於帶脈,支絡於督脈也。)故陽明虛則宗筋縱,帶脈不引,故足痿不用也。

(陽明虛則血氣少,不能潤養宗筋,故至弛縱。宗筋縱則帶脈不能收引,故足痿不為用,此所以當治陽明也。)治之各補其榮而通其俞,調其虛實,和其逆順。筋脈骨肉,各以其時受月,則病已矣。(諸經之所溜為榮,所注為俞。補者所以致氣,通者所以行氣,上文云「獨取陽明」,此復云「各補其榮而通其俞」,蓋治痿者當取陽明,又必察其所受之經而兼治之可也。)

白話文:

痿證的發生,是因為陽氣過盛,損傷了體內的陰精,導致水火失衡,最終問題出在腎臟。因此,骨痿是由於體內熱盛引起的。熱盛會導致精髓枯竭,骨骼因此變得枯萎而產生痿病,根本原因仍在腎臟。如何區分不同熱證引起的痿病呢?肺熱者,面色蒼白,毛髮受損;心熱者,面色紅赤,血管充盈;肝熱者,面色青黑,指甲枯萎;脾熱者,面色黃,肌肉微動;腎熱者,面色黑,牙齒鬆動。

治療痿證,應著重調理陽明經。因為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之氣血的總匯,能滋潤宗筋,而宗筋則負責束縛骨骼,使關節靈活。陽明經(即胃經)負責吸收水穀,化生氣血,滋養臟腑,所以它是五臟六腑之氣血的總匯,能向下滋潤宗筋。宗筋是指會陰部聚集的筋脈,是全身筋脈的匯集處,腰脊腿部等處的筋脈都與之相連,因此它能束縛骨骼,使關節靈活。

衝脈是經脈之海,負責濡養全身筋脈,它與陽明經共同匯聚於宗筋。衝脈是十二經脈氣血的匯集處,所以能濡養全身筋脈。衝脈起於腹部,與少陰經相伴而上行,陽明經也經過腹部,與衝脈在宗筋處交會。陰陽二脈共同匯聚於宗筋,在腹部交會,陽明經在此處為主,並與帶脈、督脈相連。

宗筋聚集於會陰部。會陰部是足三陰、陽明、少陽經以及衝脈、任脈、督脈、蹺脈等九條經脈的交會點。其中,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之氣血的總匯,衝脈是經脈之氣血的總匯,這陰陽二脈在此匯聚。它們匯聚於腹部,陽明經在此處為主,並與帶脈、督脈相連。因此,陽明經虛弱,宗筋就會鬆弛,帶脈不能收攝,就會導致足痿。

陽明經虛弱,氣血不足,不能滋養宗筋,導致宗筋鬆弛。宗筋鬆弛,帶脈就不能收攝,所以足部痿廢不用。因此,治療痿證,應該調理陽明經。治療方法是補益其相關經絡的榮氣,疏通其相關經絡的俞穴,調節臟腑的虛實,使氣血運行通暢。筋脈骨肉,按照其自身的規律運行,則疾病自然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