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五 (6)
卷五 (6)
1. 瘧
夫痎瘧皆生於風,蓄作有時。(痎,皆也。瘧,殘虐之謂。瘧症雖多,皆謂之瘧,故曰「痎瘧」。諸解不一,皆未為得。觀「痎瘧皆生於風」,蓋總諸瘧為言,於此「皆」字,義可知矣。蓄,言邪蓄於經,有時而伏也。作,言病見於外,不期而發也。痎,音皆。)其始發也,先起於毫毛,伸欠乃作,寒慄鼓頷,腰脊俱痛,寒去則內外皆熱,頭痛如破,渴或冷飲。(起於毫毛,憎寒而毛豎也。
白話文:
瘧疾和寒熱都是由於風邪引起的,發作時間有規律。(瘧:同「皆」,都有的意思。瘧疾雖然種類繁多,但都統稱為「瘧」,故文中稱之為「痎瘧」。各種解釋不同,但都不夠準確。從「瘧疾和寒熱都是由於風邪引起的」這句話來看,它是籠統地說明各種瘧疾,所以這裡的「皆」字,其意義可以理解。蓄:指邪氣蓄積在經絡中,有時潛伏下來。作:指疾病在體外發作,不期而發。痎:讀音為「皆」。)瘧疾發作之初,會先從毛髮開始,伸展呵欠,然後出現寒戰,下巴顫抖,腰背同時疼痛,寒氣散去後,內外都會發熱,頭痛欲裂,口渴或喝冷飲。(起於毛髮,是因為畏寒而汗毛豎立。)
伸者,伸其四體,邪動於經也。欠,呵欠也,陰陽爭引而然也。)陰陽上下交爭,虛實更作,陰陽相移也。(陽氣者,下行極而上;陰氣者,上行極而下。邪氣入之,則陰陽上下交爭矣,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,陽盛則外熱,陰盛則內寒。邪之所在,則邪實正虛,故入於陰則陰實陽虛,入於陽則陽實陰虛。
白話文:
伸展四肢時,邪氣就會在經絡中活動。打呵欠是陰陽相互拉扯導致的。陰陽在上下交替爭奪,虛實不斷變化,陰陽互相轉換。陽氣下降到極點就會上升,陰氣上升到極點就會下降。邪氣侵入人體,就會造成陰陽在上下交替爭奪,陽虛則外寒,陰虛則內熱,陽盛則外熱,陰盛則內寒。邪氣所在的部位,就會呈現邪實正虛的狀態,所以邪氣進入陰則陰實陽虛,進入陽則陽實陰虛。
虛實更作者,以陰陽相移易也。)陽並於陰,則陰實而陽虛,陽明虛則寒慄鼓頷之,(陽並於陰,則陰邪勝,陰勝則寒也。陽明者,胃氣之所出,其主肌肉,其脈循頤頰,故陽明虛則為寒慄鼓頷。鼓者,振悚之謂。)巨陽虛則腰背頭項痛,(腰背頭項,皆太陽經也。陽虛則寒邪居之,故為痛。
白話文:
疾病的虛實發生變化,是因陰陽相互轉化所致。當陽氣併入陰氣,則陰氣實,陽氣虛。陽明經虛,就會出現發冷、顫抖、下頷鼓動的症狀。(陽氣併入陰氣,則陰邪盛,陰盛則寒。陽明經指胃氣所經過的脈絡,其主管肌肉,脈絡分佈於下巴和臉頰,因此陽明經虛會導致發冷、顫抖、下頷鼓動。鼓動是指肌肉收緊振動。)巨陽經虛,就會出現腰背、頭項疼痛。(腰背、頭項都屬於太陽經。陽氣虛,則寒邪侵襲,故引發疼痛。)
)三陽俱虛則陰氣勝,陰氣勝則骨寒而痛。(三陽者,兼陽明、少陽而言,陰氣勝則陽氣不行,血脈凝滯,故骨寒痛。)寒生於內,故中外皆寒。(表裡陰邪皆勝也。)陽盛則外熱,陰虛則內熱,外內皆熱則喘而渴,故欲冷飲也(此邪自陰分而復並於陽分,並於陽則陽勝,陽勝則外內皆熱而喘渴喜冷。)此皆得之夏傷於暑,熱氣盛,藏於皮膚之內,腸胃之外,此營氣之所舍也。
白話文:
如果人體的陽氣(包括陽明和少陽)都虛弱,陰氣就會旺盛。陰氣旺盛,骨頭就會寒冷疼痛。(這是因為陰氣旺盛導致陽氣運行不暢,經絡血脈不通,所以骨頭會寒冷疼痛。)寒氣從體內產生,所以內外都會寒冷。(這是因為身體內外的陰邪之氣都很旺盛。)陽氣旺盛,身體外部就會發熱;陰氣虛弱,身體內部就會發熱。如果身體內外都發熱,就會喘息、口渴,所以會想要喝冷飲。(這是因為邪氣從陰分轉移到陽分,進而導致陽氣旺盛,陽氣旺盛就會導致內外發熱、喘息口渴以及喜歡喝冷飲。)這些情況都是因為夏天受暑熱所傷,熱氣旺盛,藏於皮膚內部、腸胃外部的部位,也就是營氣停留的地方。
(暑傷於夏,其時則熱甚,其邪則風寒也,故曰「痎瘧皆生於風」,又曰「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」。可知風寒在表,必鬱而為熱。其藏於皮膚之內,腸胃之外,即經脈間耳。榮行脈中,故曰「此榮氣之所舍」也。)令人汗空疏,腠理開。(暑氣能開肌表也。)因得秋氣,汗出遏風,及得之以浴,水氣舍於皮膚之內,與衛氣並居。
白話文:
夏季暑熱傷人,這時熱氣很盛,邪氣就是風寒。因此說:「痎瘧都是由風引起的」,又說:「夏季暑熱不出汗,秋天會變成風瘧」。可見風寒在體表,必然鬱結化為熱量。它藏在皮膚之內,腸胃之外,也就是經脈之間。氣血運行於經脈之中,所以說:「這是氣血停留的地方」。使人汗流淋漓,皮膚腠理疏鬆。(暑氣可以使肌肉腠理舒展。)由於接觸到秋氣,汗液阻遏風氣。再用冷水洗澡,水氣停留在皮膚之內,與衛氣並存。
(暑邪內伏者,陰邪也。秋氣、水氣,亦陰氣也。新邪與衛氣並居,則內合伏暑,故陰陽相薄而瘧作矣。傷暑為瘧,何謂陰邪?蓋陽暑傷氣,其證多汗,感而即發,邪不能留,其留臟不去者,惟陰暑耳,以其無汗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暑邪內伏,那麼就是陰邪了。秋氣、水氣,也屬陰氣。新來的暑邪和人體的衛氣同時存在,那麼就會和內伏的暑邪結合,造成陰陽相爭,從而引發瘧疾。暑邪傷人會導致瘧疾,那為什麼是陰邪呢?這是因為陽暑會傷及人體氣分,表現為多汗,一旦受到刺激就會發作,邪氣不會停留,只有陰暑才會留在體內,因為它不發汗。
故凡患瘧者,必因於盛暑之時貪涼取快,不避風寒,或浴以涼水,或澡於河流,或過食生冷,壯者邪不能居,未必致病,怯者蓄於榮衛,則所不免,但外感於寒者多為瘧,內傷於寒者多為痢,使能慎此二者,則瘧、痢何由來也?)衛氣者,晝日行於陽,夜行於陰,此氣得陽而外出,得陰而內薄,內外相薄,是以日作。(風寒自表而入,則與衛氣並居,故必隨衛氣以為出入。
白話文:
因此,凡是患上瘧疾的人,必定是因為在酷暑時貪涼避暑,不避風寒,或者用冷水洗澡,或者在河裡游泳,或者過度食用生冷的食物。身體強壯的人,邪氣不能停留,未必會發病。但體弱的人,邪氣會蓄積在榮衛之氣中,就難免會生病。不過,外感風寒引起的常常會是瘧疾,內傷風寒引起的常常會是痢疾。如果能謹慎注意這兩點,瘧疾和痢疾又從何而來呢?
衛氣白天在陽氣中運行,晚上在陰氣中運行。這種氣得到陽氣就會外出,得到陰氣就會內斂,內外相依,所以白天會發作。(風寒從體表侵入,就會與衛氣並存,所以必定隨著衛氣進出體內。
衛氣一日一周,是以新感之瘧,亦一日一作。然則日作之瘧,邪在衛耳,其氣淺,故其治亦易。)其間日而作者,氣之舍深,內薄於陰,陽氣獨發,陰邪內者,陰與陽爭不得出,是以間日而作也。(其氣之舍深,則邪居榮氣之間,連乎臟也,榮為陰,衛為陽。陽氣獨發者,其行本速,陰邪內著者,其行則遲,一遲一速,相拒而爭,則陰邪不得與衛氣俱出,故間日而作也。)其作日晏與日早者,邪氣客於風府,循膂而下。
白話文:
衛氣一天運轉一週,所以新感染的瘧疾,也是一天發作一次。這樣,每天發作的瘧疾,病邪在衛氣表層,其邪氣淺,所以治療也容易。那天兩天發作一次的,邪氣停留得深,內侵到陰分,陽氣單獨發作,陰邪在內,陰與陽相爭而無法排出,所以隔天發作。邪氣停留得深,則病邪位於榮氣和衛氣之間,與臟腑相連。榮氣屬陰,衛氣屬陽。陽氣單獨發作,是因為它本來運轉就快,陰邪在內,運轉就會慢,一快一慢,相互抵觸和爭鬥,結果陰邪不能隨著衛氣一起排出,所以隔天發作。發作時間在傍晚和清晨的,是病邪客於風府,沿著脊椎往下走。
(風府,督脈穴。膂、呂同。脊骨曰膂,象形也;一曰挾脊兩旁之肉曰膂。下者,下行至尾骶也。)衛氣一日一夜大會於風府,其明日日下一節,故其作也晏。(衛氣每至明旦,則出於足太陽之精明穴而大會於風府,此一日一夜衛氣周行之常度也,若邪氣客於風府,心循膂而下,其氣漸深,則日下一節,自陽就陰,其會漸遲,故其作漸晏也。
白話文:
風府穴屬於督脈。膂、呂發音相同。脊骨稱為膂,是因為它的形狀像領巾;另一說法是,夾在脊骨兩旁的肉稱為膂。下者,是指氣血循經下行,到達尾骨和骶骨部位。
衛氣每天晝夜輪流聚集於風府穴,到了第二天,就會下行到下一節經脈。因此,如果邪氣侵襲風府穴,沿著心經向下傳輸到膂部,邪氣逐漸加深,就會出現「日下一節」的現象,衛氣循行由陽轉陰,聚集的時間逐漸延後,所以症狀發作的時間也會逐漸延後。
)此先客於脊背也,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,腠理開則邪氣入,邪氣入則病作,以此日作稍益晏也。(此先客於脊背,言初感之伏邪也。每至於風府則腠理開,言衛氣、邪氣之會也。會則病作,晏則因邪之日下也。)其出於風府,日下一節,二十五日下至骶骨,二十六日入於脊內,注於伏膂之內。
白話文:
(這)邪氣最初停留在脊背,等到(邪氣)到達風府穴時,人體的腠理(毛孔)就會打開,腠理打開後邪氣就會入侵,邪氣入侵就會發病,所以(發病時間)每天都會比前一天晚一點。(這邪氣最初停留在脊背,這句話是指最初感受的伏邪。邪氣每次到風府穴時,腠理就會打開,這是指衛氣和邪氣相會。相會就會發病,越來越晚發病是因為邪氣每天向下移動。)邪氣從風府穴出來,每天向下移動一節,二十五天到達骶骨,二十六天進入脊柱內部,停留在伏膂穴內部。
(項骨三節,脊骨二十一節,共二十四節。邪氣自風府日下一節,故於二十五日下至尾骶,復自後而前,故於二十六日入於脊內,以注伏膂之脈。衝脈之循背者伏行脊膂之間,故曰「伏膂」,也。)其氣上行,九日出於缺盆之中,其氣日高,故作日益早也。(邪在伏膂之脈,循脊而上,無關節之窒,故九日而出缺盆。
白話文:
頸椎有3節,脊椎有21節,總共24節。邪氣從風府穴往下走一節,因此在第25天到達尾骶骨,然後從後向前走,因此在第26天進入脊椎內,並填滿附於脊椎上的經脈。督脈在背上的走向是沿著脊椎兩側向下延伸,因此稱之為「附於脊椎」。
邪氣向上運行,九天後從缺盆穴(位於肩頸交接處)出來,邪氣一天比一天往上走,所以發病的時間也一天比一天早。(邪氣在附於脊椎的經脈裡,沿著脊椎向上走,沒有關節的阻礙,因此九天後就能到達缺盆穴。
其氣日高,則自陰就陽,其邪日退,故作漸早也。)其間日發者,由邪氣內薄於五臟,橫連募原也。其道遠,其氣深,其行遲,不能與衛氣俱行,不得皆出,故間日乃作也。(此重申上文未盡之義也。諸經募原之氣內連五臟,邪在陰分,故道遠行遲而間日作也。)衛氣每至於風府,腠理乃發,發則邪氣入,入則病作。
白話文:
邪氣的勢力越來越強,就會從陰分轉移到陽分,邪氣的勢力越來越弱,所以發作的時間就提前了。在發作間隔的那些天裡,邪氣逐漸深入內部,侵犯五臟,並且橫行於募原(內臟表面的經脈)。邪氣的傳播路程遙遠,內侵較深,所以傳播較慢,不能夠和衛氣同時傳播,也無法全部排出體外,所以會隔日才發作。衛氣每次到達風府穴(後頸部)的部位,腠理(皮毛之間的空隙)就會打開,腠理一打開,邪氣就會進入體內,邪氣進入體內,疾病就會發作。
今衛氣日下一節,其氣之發也,不當風府,又何所會而病日作也?此邪氣客於頭項,循膂而下者也,故虛實不同,邪中異所,則不得當其風府也。(凡邪氣客於頭項,則必循膂而下,此其常也。然邪之所中,亦但隨虛實而異其處,不必盡當風府也。然則所謂日下者,惟邪氣耳。
白話文:
現在衛氣每天都會下沉一段距離,這種現象發作時,不符合風府穴的位置,那麼是什麼原因使得這種疾病每天都發作呢?這是因為邪氣侵襲頭頸部,然後沿著脊椎向下行進,所以每個病人的虛實情況不同,邪氣侵襲的部位不同,就會導致發作時不符合風府穴的位置。(所有邪氣侵襲頭頸部,一定會沿著脊椎向下行進,這是正常的現象。但是邪氣侵襲的部位卻會跟著虛實情況而不同,不一定會完全符合風府穴。所以所謂「每天下沉一段距離」的,只有邪氣。)
衛氣周環,豈有日下之理?但氣至而會,其病乃作,則邪氣衛氣,均為日下一節矣。)故邪中於頭項者,氣至頭項而病;中於背者,氣至背而病;中於腰脊者,氣至腰脊而病;中於手足者,氣至手足而病。(氣至者,衛氣之至也。至於邪合,然後病作,故其蓄作,則遲早有時。
白話文:
衛氣不停巡行,怎麼會有隻在白天發病的道理?只不過氣血運行到哪裡,疾病就會發作在那裡;因此,邪氣和衛氣都屬於白天發病這一個種類。所以,邪氣侵襲到頭頸,氣血運行到頭頸就會發病;侵襲到背部,氣血運行到背部就會發病;侵襲到腰脊,氣血運行到腰脊就會發病;侵襲到手足,氣血運行到手足就會發病。(這裡所說的氣血運行到哪裡,指的是衛氣運行到哪裡。等到邪氣和衛氣在某個部位彙集,疾病才會發作,所以邪氣積聚發作的時間,會有早晚之分。
)衛氣之所在,與邪氣相合則病作,故風無常府。衛氣之所發,必開其腠理,邪氣之所合,則其府也。(府者,所以聚物,故凡風之所居,即為風府。衛氣之至,與邪相合則腠理開,開則邪復入之,故無論乎上下左右,皆可中邪。凡邪所中之處,亦皆可稱為風府,故曰「風無常府」也。
白話文:
衛氣所在的地方,與邪氣相結合就會發病,所以風沒有固定的歸屬。衛氣所流經的地方,必然會打開毛孔,邪氣結合的地方,就是它的歸屬。(歸屬就像容器,可以收藏東西,所以凡是風停留的地方,就叫做風府。)衛氣到達某個地方,與邪氣相結合,就會打開毛孔,一旦毛孔打開,邪氣就會再次侵入,所以無論是上下左右,都可能中了邪氣。凡是邪氣侵入的地方,都可以稱之為風府,所以說「風無常府」。
)夫風之與瘧也,相似同類,而風獨常在,瘧得有時而休者,風氣留其處,故常在,瘧氣隨經絡,沉以內薄,故衛氣應乃作。(此「風」字,指風證為言。風之與瘧,皆因於風,本為相似同類,然風則無休,瘧有時止,當知所辨也。風氣留其處,著而不移;瘧氣隨經絡,流變不一。
白話文:
風和瘧疾,雖然看似相似,同屬於風邪,但風邪會持續存在,而瘧疾則在某些時候會休止。原因是:風邪停留某處,所以會持續存在;而瘧邪會隨著經絡的循行,深入內臟,然後逐漸消散,因此衛氣感應到瘧邪時就會發作。
沉以內薄,言其深也,即上文「薄於五臟,橫連募原」之謂,故必因衛氣之應而作也。)瘧先寒而後熱者,夏傷於大暑,其汗大出,腠理開發,因遇夏氣淒滄之水寒,藏於腠理皮膚之中,秋傷於風,則疾成矣。(淒滄之水寒,謂浴水乘涼之類也。因暑受寒,則腠理閉,汗不出,寒邪先伏於皮膚之中,得清秋之氣而風襲於外,則病發矣。
白話文:
「沉以內薄」的意思是沉入內部而薄弱,指的是深入到體內的深處,也就是前面文章中說的「薄於五臟,橫連募原」。所以,瘧疾發作必定是衛氣反應而引起的。
瘧疾先寒再熱,是因為夏天受到暑熱的傷害,大量出汗,導致毛孔和肌肉組織變得鬆弛。這時如果遇到夏天的水寒,就會積聚在毛孔和皮膚中。到了秋天,風邪入侵,就形成了瘧疾。(水寒是指洗澡或乘涼等造成的寒氣。因為暑熱受寒,毛孔會閉塞,汗液無法排出,寒邪會先潛伏在皮膚中,遇到清秋之氣和外來的風,就會發病。)
)夫寒者,陰氣也;風者,陽氣也。先傷於寒而後傷於風,故先寒而後熱也。病以時作,名曰「寒瘧」。(先受陰邪,後受陽邪,故先寒後熱,人之患瘧者多屬此症。)先熱而後寒者,此先傷於風,而後傷於寒,故先熱而後寒也。亦以時作,名曰「溫瘧」。(先受陽邪,後受陰邪,故先熱後寒而為溫瘧。
白話文:
寒氣屬於陰性,風邪屬於陽性。先受寒氣的損傷,後受風邪的侵襲,所以先出現寒症,接著才會發熱。這種會隨著時節發作的疾病,叫做「寒瘧」。(先受陰邪,後受陽邪,所以先寒後熱,患瘧疾的人大多屬於這種情況。)先發熱,後出現寒症的,這是先受風邪的損傷,後受寒氣的侵襲,所以先發熱,後出現寒症。這種也會隨著時節發作的疾病,叫做「溫瘧」。(先受陽邪,後受陰邪,所以先熱後寒,形成溫瘧。)
)其但熱而不寒者,陰氣先竭,陽氣獨發,則少氣煩冤,手足熱而欲嘔,名曰「癉瘧」。(癉,熱也。陽氣獨亢,故但熱不寒而煩冤少氣;表裡俱病,故手足熱而欲嘔,以熱邪及於胃也。)有餘者瀉之,不足者補之,今熱為有餘,寒為不足。夫瘧者之寒,湯火不能溫也;及其熱,冰水不能寒也。
白話文:
(這類瘧疾)只有發熱沒有發冷,是因為陰氣先已衰竭,而陽氣獨自亢盛,就會出現氣促心煩、手腳發熱、想嘔吐的症狀,稱為「癉瘧」(癉,指發熱。陽氣獨自亢盛,所以只有發熱沒有發冷,而且心煩氣促;表裡都有病,所以手腳發熱,想嘔吐,是因為熱邪侵襲胃部所致)。如果熱邪過多,就瀉掉它;如果陽氣不足,就補養它。現在發熱是過剩的,發冷是不足的。瘧疾的發冷,用湯火都無法溫暖;到了發熱的時候,用冰水也無法降溫。
此皆有餘、不足之類,當此之時,良工不能止,必須其自衰,乃刺之,故曰:「無刺熇熇之熱,(熇熇,熱正盛也。熇,赫、囂二音,又呼木切。)無刺渾渾之脈,(渾渾之脈,陰陽虛實未定也。不得其真,恐有所誤。)無刺漉漉之汗」。(漉漉,汗大出也,其時邪正未定也。
白話文:
這些都是身體過剩或不足的情況,在這種時候,即便良醫也不能阻止,必須等到它們自行衰退後才能施針,所以說:「不要針灸過度熾熱的身體(過度熾熱是指熱症正盛。熇,音同赫或囂,也可以音同呼木)」「不要針灸氣血混亂的脈象(氣血混亂的脈象是指陰陽虛實尚未確定。如果無法把握其真相,可能會誤診。)」「不要針灸大汗淋漓的時候(大汗淋漓是指汗液大量排出,此時正邪未定。)」
)故為其病逆,未可治也。(於此三者而刺之,是逆其病氣也。)凡為瘧者,藥法飲食皆然也。(當其時,避其銳。藥,藥餌;法,法則,皆不可犯,至於飲食,尤所宜慎也。)夫瘧之始發也,陽氣並於陰。當是之時,陽虛而陰盛,外無氣,故先寒慄也。(此陰有餘,陽不足也。
白話文:
如果患上上述逆證,就不能治療了。(在這三種情況下針刺,會與病氣相逆。)凡是瘧疾患者,藥物、飲食方法都應遵循這樣的原則。(在瘧疾發作時,應避開它的鋒芒。藥物和治療法則都不可違背,至於飲食,更應特別小心。)瘧疾剛開始發作時,陽氣與陰氣交集。此時,陽氣虛弱而陰氣旺盛,體表沒有元氣,所以會先出現寒顫。(這是因為陰氣過盛,陽氣不足。)
衛氣並於陰分則表虛,故曰「外無氣」。)陰氣逆極,則復出之陽,陽與陰復並於外,則陰虛而陽實,故先熱而渴。(氣極於裡,則復出於外。陰虛陽實,故熱病而渴。)夫瘧氣者,並於陽則陽勝,並於陰則陰勝。陰勝則寒,陽勝則熱。(此瘧證或寒或熱之故也。)瘧者,風寒之氣不常也,病極則復。
白話文:
衛氣與陰氣並存於陰分,就會出現表虛的情況,所以說「外無氣」。陰氣達到極致時,陽氣就會再次出現,陽氣與陰氣再次並存於體外,導致陰虛陽實的狀態,所以會先出現發燒和口渴。(氣極於裡,就會再次出現於外。陰虛陽實,所以發燒且口渴。)瘧疾之氣,與陽氣並存,則陽氣盛;與陰氣並存,則陰氣盛。陰氣盛則發冷,陽氣盛則發熱。(這是瘧疾發作時時而發冷時而發熱的原因。)瘧疾是由風寒之氣引起,這種氣候是不穩定的,病情嚴重時會反覆發作。
(或陰或陽,瘧本不常:有先寒後熱者,陰極則復於陽也;有先熱後寒者,陽極則復於陰也。)至病之發也,如火之熱,如風雨之不可當也。(其暴如此,故名為「瘧」。)方其盛時必毀,因其衰也,事必大昌,此之謂也。(病邪方盛之時,真氣正衰,輒加攻治,必致毀傷,故當因其衰止而後取之,則邪氣去而事大昌矣。
白話文:
(無論是陰虛或陽虛,瘧疾都不固定:先發冷後發熱的,是陰虛到了極點後又轉為陽虛;先發熱後發冷的,是陽虛到了極點後又轉為陰虛。)瘧疾發作的時候,就像火一樣灼熱,像風雨一樣難以抵擋。(發作之猛烈如此,所以叫它「瘧疾」。)當瘧疾發作得最厲害的時候,人體正氣肯定會受到損傷,但隨著瘧疾的衰退,人體正氣也會逐漸復甦,這就是所謂的「因其衰也,事必大昌」。(當病邪盛行的時候,人體正氣虛弱,如果此時強行治療,會適得其反,損傷正氣;所以要等到病邪衰退,正氣恢復後再治療,這樣才能驅除病邪,使正氣得以恢復壯大。)
天下凡事,何獨不然?)夫瘧之未發也,陰未並陽,陽未並陰,因而調之,真氣得安,邪氣乃亡,故工不能治其已發,為其氣逆也。(邪氣正發,乃陰陽氣逆之時,故不可以強治。重言申之,至深切矣。)攻之早晏何如?瘧之且發也,陰陽之且移也,必從四末始也。陽已傷,陰從之,故先其時堅束其處,令邪氣不得入,陰氣不得出,審候見之,在孫絡盛堅而血者皆取之,此真往而未得並者也。(陰陽且移,必從四末始者,以十二經井原之氣皆本於四肢也。
白話文:
世間萬事,為什麼只有瘧疾如此與眾不同呢?瘧疾在發作之前,陰氣還沒有併入陽氣,陽氣還沒有併入陰氣,如果趁此時調養,真氣就能安定,邪氣就會消失,所以醫生無法治療已經發作的瘧疾,因為此時氣機逆亂。
(邪氣發作的時候,正是陰陽氣機逆亂之時,所以不能強行治療。重複強調這一點,可見其重要性。)瘧疾發作前,陰陽之氣即將交替,必定從四肢末梢開始。陽氣已經受損,陰氣緊隨其後,所以要在發作前把四肢末梢綁緊,讓邪氣無法進入,陰氣無法外出,仔細觀察瘧疾發作時的情形,在血脈盛而堅實的地方取血,這就是真氣向外運行卻還沒併入邪氣的部分。(陰陽氣機交替,必定從四肢末梢開始,因為十二經脈的井穴原氣都源於四肢。)
故凡瘧之將發,則四肢先有寒意,此即其候。故治之者,當於先時未發之頃,堅束其處,謂四關之上也,使邪氣不得留行,乃察其孫絡之堅盛者皆取之,今北人多行此法。砭出其血,謂之「放寒」,其義即此。故可令真氣自為往來,而邪則能無並也。)瘧不發,其應何如?瘧氣者,必更盛更虛,當氣之所在也。
白話文:
因此,每當瘧疾發作前,四肢會先感到寒冷,這是預兆。所以治療時,應該在發作之前,用布條緊緊纏住四肢關節以上的位置,防止邪氣流竄。然後仔細觀察哪條孫絡(四肢手腳上的小絡脈)特別強壯,就把它放血。現在北方人多用這種方法。把血放出來稱為「放寒」,道理就在於此。這樣一來,就可以讓正氣自由運行,而邪氣則無法與之並存。
如果瘧疾沒有發作,該怎麼辦?瘧氣必然會時而增強,時而減弱,關鍵是找到邪氣所在的地方。
病在陽則熱而脈躁,病在陰則寒而脈靜。(瘧不發,謂其未作時也。欲察其應,當求氣之所在,故但於證之寒熱,脈之躁靜,可辨其病之陰陽也。)極則陰陽俱衰,衛氣相離,故病得休,衛氣集則復病也。(瘧之或在陰,或在陽,陰陽盛極,氣必俱衰,故與衛氣相離而病得休止,及衛氣再至則邪正分爭,病復作矣。)時有間二日,或至數日發,或渴或不渴。
白話文:
疾病在陽經,就會發熱而脈搏急促;疾病在陰經,就會發冷而脈搏沉靜。(瘧疾不發作時,說明病氣尚未形成。想要觀察病氣的變化,就要查找氣脈所在,因此只要根據寒熱證狀和脈搏躁動或沉靜的表現,就能辨別疾病的陰陽屬性。)病勢發展到極致時,陰陽兩虛,衛氣離開正氣,所以病情就會緩解;衛氣重新聚集,病情就會復發。(瘧疾有時屬於陰證,有時屬於陽證,陰陽達到極點,氣血必定都會衰弱,所以與衛氣分離,病情就能緩解;等到衛氣再次到達,邪氣和正氣就會發生爭鬥,病情就會再次發作。)發作時有時隔一天,有時隔幾天,有的會口渴,有的不會。
其間日者,邪氣與衛氣客於六腑,而有時相失,不能相得,故休數日乃作也。(客,猶言會也。邪在六腑則氣遠會希,故或間二日,或休數日乃作也。此瘧之間二日及數日發者,以邪氣深客於腑,時與衛氣相失而然。其理甚明。
白話文:
在這段時間內,邪氣與衛氣會聚在六腑,有時它們互相失去連絡,不能互相配合,所以隔幾天發作一次。
(「客」的意思是聚會。邪氣在六腑中,氣息之間的聚會就會減少,因此瘧疾可能每隔兩天發作,或者隔幾天發作一次。瘧疾這種隔兩天或隔幾天發作的情形,是因為邪氣深入六腑,與衛氣偶爾會失去聯繫而造成的。這個道理非常明顯。
丹溪謂作於子、午、卯、酉日為「少陰瘧」,作於寅、申、巳、亥日為「厥陰瘧」,作於辰、戌、醜、未日為「太陰瘧」,此不過以六氣司天之義為言,然子、午雖曰少陰,而卯、酉則陽明矣;巳、亥雖曰厥陰,而寅、申則少陽矣;醜、未雖曰太陰,而辰戌則太陽矣。如三日作者,猶可藉此為言,若四日者,又將何以辨之?按此必誤學者,不可為訓。
白話文:
朱丹溪說,如果發瘧的日子是子時、午時、卯時或酉時,就是「少陰瘧」;如果發瘧的日子是寅時、申時、巳時或亥時,就是「厥陰瘧」;如果發瘧的日子是辰時、戌時、醜時或未時,就是「太陰瘧」。
這是根據六氣支配天象的原理講的。但是,子時和午時雖然被稱為少陰,但卯時和酉時卻屬於陽明;巳時和亥時雖然被稱為厥陰,但寅時和申時卻屬於少陽;醜時和未時雖然被稱為太陰,但辰時和戌時卻屬於太陽。
如果發瘧的間隔是三天,還可以藉此區分。但如果發瘧的間隔是四天,又怎麼區分呢?
所以,朱丹溪的說法一定誤導了後學者,不能作為準則。
)瘧者,陰陽更勝也。或甚或不甚,故或渴或不渴。(陽勝則熱甚,故渴。陰勝則否也。)夏傷於暑,秋必病瘧,此應四時者也。今瘧有不必應,其病異形者,反四時也。(夏傷於暑,秋必病瘧,此應四時也。其於春夏冬而病瘧者,則病形多異,正以四時之氣,寒熱各有相反,皆能為瘧也。
白話文:
瘧疾是由陰陽消長交替引起的。有嚴重發作的,也有不發作的,所以有口渴的,也有不口渴的。(陽氣盛則發熱,故口渴。陰氣盛則不口渴。)夏天受暑邪侵襲,秋天一定會得瘧疾,這是符合四季變化的。現在得瘧疾的,不一定是這個原因,那些症狀表現不同的瘧疾,是逆反四季的。(夏天受暑邪侵襲,秋天一定會得瘧疾,這是符合四季變化的。而那些在春天、夏天、冬天得瘧疾的,病情表現多種多樣。這是因為四季的氣候,寒熱都有相反的作用,都能導致瘧疾。)
)其以秋病者寒甚,(秋以盛熱之後,而新涼束之,陰陽相激,故病為寒甚。)以冬病者寒不甚,(陽氣伏藏於內,故冬病者雖寒不甚。)以春病者惡風,(春時陽氣外泄,腠理漸疏,余寒未去,故多病惡風。)以夏病者多汗。(夏時熱甚,熏蒸肌表。故病此者多汗。)溫瘧與寒瘧,而皆安舍?舍於何臟?(安舍者,言其何所居也。
白話文:
如果在秋天生病,寒氣會非常嚴重。(因為秋天緊接著酷暑,新來的涼氣收束暑熱,陰陽兩氣相互激盪,所以生病後寒氣會加重。)在冬天生病,寒氣不會太嚴重。(因為陽氣藏匿於體內,所以冬天的病症即使有寒氣,也不會太過嚴重。)在春天生病,會怕風。(春天時,陽氣外發,皮膚毛孔漸漸疏鬆,餘寒未散,所以容易生病怕風。)在夏天生病,會多出汗。(夏天時,暑熱很盛,會蒸騰我們的肌肉表皮。所以,在夏天生病的人往往會多出汗。)溫瘧和寒瘧,它們都寄生在哪裡啊?(寄生的地方,就是指它們在哪裡居留。)
)溫瘧者,得之冬中於風寒,(風雖陽邪,其氣則寒,故風寒可以並言。)氣藏於骨髓之中,至春則陽氣大發,邪氣不能自出,因遇大暑,腦髓爍,肌肉消,腠理發泄,或有所用力,邪氣與汗皆出,此病藏於腎,其氣先從內出之於外也。(腎應冬,其主骨髓,故冬中風寒而不即病者,則邪氣藏於骨髓之中,或遇春溫,或遇大暑,隨觸而發,故自內達外而為病也。)如是者陰虛而陽盛,陽盛則熱矣。
白話文:
溫瘧的病症,是因為冬天受到風寒所致。(風雖然是陽邪,但它的氣性卻是寒冷的,所以風寒可以連在一起說。)邪氣藏在骨髓中,到了春天陽氣旺盛,邪氣無法自行排出,碰巧遇到酷暑,腦髓被灼傷,肌肉消瘦,皮膚腠理開泄,或者用力過度,邪氣便會隨著汗液排出。這種病藏在腎臟裡,它的病氣先從內部釋放到外部。(腎臟對應冬天,主掌骨髓,所以冬天受到風寒卻沒有立即發病,是因為邪氣藏在骨髓中,等到春天溫暖或遇到酷暑,就會觸發而發病,從內部蔓延到外部而導致疾病。)這種情況下,陰虛而陽盛,陽盛就會導致發熱。
(自陰出陽,則陰虛陽實也。)衰則氣復反入,入則陽虛,陽虛則寒矣。故先熱而後寒,名曰溫瘧。(陽極而衰,故復入於陰分。此以冬中於寒,發為溫瘧,即傷寒之屬,故傷寒有溫瘧一症,蓋本諸此。)又有癉瘧者,肺素有熱,氣盛於身,厥逆上衝,中氣實而不外泄,因有所用力,腠理開,風寒舍於皮膚之內,分肉之間而發,發則陽氣盛,陽氣盛而不衰,則病矣。其氣不及於陰,故但熱而不寒。
白話文:
當身上的陰氣轉化為陽氣時,就會出現「陰虛陽實」的情況。氣勢衰弱時,陽氣又會轉回陰氣之中,導致「陽虛」,而「陽虛」就會引起身體發寒。因此,患者會先發熱,然後才感到寒冷,這種情況稱為「溫瘧」。(陽氣極盛後衰退,所以又轉入陰分。這是因為冬天受了寒,導致溫瘧,屬於傷寒的一種,所以傷寒有一種症狀叫做溫瘧,這個說法就是源自於此。)
另外還有一種「癉瘧」,是因為肺部原本就有熱氣,氣勢旺盛遍佈全身,陽氣逆衝向上,中氣充實但不外洩,由於用力過度,使表皮腠理打開,此時風寒邪氣乘虛而入,停留在皮膚內側和肌肉之間,導致發病。發病時陽氣旺盛,而且不會衰退,所以就會出現病症。這種病症的陽氣無法到達陰分,所以只會發熱不會發寒。
(肺素有熱者,陽盛氣實之人也,故邪中於外,亦但在陽分而不及於陰,則但熱不寒也。)氣內藏於心,而外舍於分肉之間,令人消爍脫肉,故命曰癉瘧。(氣藏於心,陽走臟也。熱在肌肉之間,故令人消爍。然則癉瘧之所舍者,在肺、心兩經耳。)
白話文:
肺部本來就容易發熱,這是陽氣過盛、氣血旺盛的人。所以邪氣入侵體外,也只會停留在陽經,不會深入陰經,因此只會發熱不會發冷。
氣本應儲藏於心臟內,卻散佈到肌肉組織中,導致人體消瘦掉肉,所以才稱之為「癉瘧」(消耗型瘧疾)。(氣藏於心臟,陽氣運行於臟腑;發熱在肉肌之間,所以讓人消瘦。由此可見,癉瘧的發病部位在肺經和心經。)
足太陽之瘧,令人腰痛頭重,寒從背起,先寒後熱,熇熇暍暍然,熱止汗出,難已,刺郄中出血。(此下言足六經之瘧刺也,頭、背、腰,皆足太陽經之所行,故為是病,熇熇暍暍,皆熱甚貌。邪在三陽,盛於表也,汗不易收,故曰「難已」。刺郄中者,委中也,蓋古法以委中為郄中也。
白話文:
屬足太陽經的瘧疾,會引起腰痛、頭重,寒氣從背部開始發作,先感到寒冷後發熱,發燒時感覺火燒一樣,熱度退去後出汗,難以止住,可以用針灸刺血治療委中穴。(以下說明足六經的瘧疾針灸方法,頭部、背部、腰部都屬足太陽經循行範圍,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,火燒一樣的感覺都是形容發燒很嚴重。邪氣在三陽經,主要在體表,汗液不容易止住,所以說「難以止住」。郄中穴指委中穴,古代醫法中將委中穴稱為郄中穴。)
)足少陽之瘧,令人身體解㑊,寒不甚,熱不甚,惡見人,見人心惕惕然,熱多,汗出甚,刺足少陽。(解,蝍也;㑊,跡也。身體解㑊,謂不耐煩勞,形跡困倦也。寒不甚,熱不甚者,病在半表半裡也。見人惕惕然者,邪在膽也。少陽為木火之經,故熱多於寒而汗出甚也。
白話文:
足少陽經的瘧疾,會令人身體疲憊,寒熱適中,不喜歡見人,見到人會感到害怕,熱比較多,盜汗嚴重。應針刺足少陽經。(解:蝍,指睏倦;㑊,指疲勞。身體疲憊,表示不耐煩勞累,身體感到倦怠。寒熱適中,表示疾病位於表裡之間。見到人會感到害怕,表示邪氣在膽。少陽經屬木火,所以熱多於寒,盜汗嚴重。)
當刺足少陽之經,俠谿主之。)足陽明之瘧,令人先寒灑淅,灑淅寒甚,久乃熱,熱去汗出,喜見日月光火氣,乃快然,刺足陽明跗上。(陽明雖多血多氣之經,而寒邪勝之。故先為寒,久乃熱。熱去則邪解,故汗出,陽明病至,則惡人與火,今反喜見日月光及得火氣乃快然者,何也?蓋陽明受陽邪,胃之實也,故惡熱;陽明受陰邪,胃之虛也,故喜暖耳。跗上,即本經之衝陽穴。
白話文:
如果需要針刺陽明經,俠谿穴是主要的穴位。
正陽明經的瘧疾,會讓人在發冷時流汗,流汗後發冷更嚴重,過一段時間才會發熱,發熱後會出汗,這時人喜歡見陽光、月光和火氣,身體會感到很舒服。針刺陽明經跗上穴。
陽明經雖然受血多、氣多,但寒邪卻勝過它們,因此一開始會感到寒冷,過一段時間才會發熱。發熱後表示邪氣已經解除,所以會出汗。陽明經有病時,人會討厭人和火,但現在卻喜歡見陽光、月光和火氣,感到很舒服,這是為什麼呢?
因為陽明經受到陽邪,胃部實了,所以討厭熱;陽明經受到陰邪,胃部虛了,所以喜歡溫暖。跗上穴就是這條經絡上的衝陽穴。
)足太陰之瘧,令人不樂,好太息,不嗜食,多寒熱汗出,病至則善嘔,嘔已乃衰。即取之。(脾者,心之子,脾病則心氣不舒,故不樂。脾不化則上焦痞塞,故好太息而不嗜食。太陰主裡邪,不易解,故多寒熱汗出。脾脈絡胃,上膈挾咽,故病至則善嘔,然必待其嘔已病衰,方可取之。
白話文:
足太陰脾經的瘧疾,會讓人心情低落,經常嘆息,食慾不振,時常有寒熱交替和流汗的情形。發作時會嘔吐,嘔吐後會感到虛弱。這種情況下,可以考慮針灸治療。
脾是心的兒子,脾經有問題,會影響心的氣機運行,導致心情不好。脾氣不足,會導致中焦氣滯,所以會經常嘆息,而且不想吃東西。足太陰脾經主裡,邪氣不容易解,所以會出現寒熱交替和出汗的症狀。脾經連接胃,並且分佈在膈肌和咽喉,所以發病時會嘔吐,但通常要等到嘔吐後,症狀減輕,才能進行針灸治療。
取之井俞及公孫也,皆屬本經,故曰「即取之」。)足少陰之瘧,令人嘔吐甚,多寒熱,熱多寒少,欲閉戶牖而處,其病難已。(腎脈上貫肝膈,入肺中,循喉嚨,陰邪上衝,故為嘔吐甚。腎病則陰虛,陰虛故熱多寒少。然在陰者喜靜,故欲閉戶牖而處,腎為至陰之臟,而邪居之,故病深難已,此不言刺者,必取大鐘、太谿之本經穴耳。
白話文:
(用)取井穴和公孫穴,它們都屬於足少陰經,所以說「即取之」。足少陰經的瘧疾,會讓人嘔吐嚴重,冷熱交替,熱的時間多,冷的時間少,想要關閉門窗獨處,這種病很難治好。(腎的經脈向上貫穿肝臟橫膈膜,進入肺部,沿著喉嚨循環,陰邪之氣向上衝擊,所以嘔吐嚴重。腎虛則陰虛,陰虛所以熱的時間多,冷的時間少。但是陰虛之人喜歡安靜,所以想要關閉門窗獨處,腎臟是最陰的臟腑,而邪氣卻在此處,所以病情深重難以治癒,這裡沒有提到針刺治療,必定取大鐘、太谿這些足少陰經的本經穴位。)
)足厥陰之瘧,令人腰痛,少腹滿,小便不利如癃狀,非癃也,數便,意恐懼,氣不足,腹中悒悒,刺足厥陰。(肝脈過陰器,抵少腹,布脅肋,故為腰腹小便之病。凡小水不利為癃,今曰「如癃狀,非癃也」,蓋病不在水,而在於肝邪之陷,故亦如小便不利而急數欲便也。意恐懼者,肝氣不足也。
腹中悒悒,不暢之貌,皆當刺足厥陰之經,太衝主之。)
白話文:
足厥陰經絡的瘧疾會導致腰痛、下腹部脹滿、小便不利,就像得了尿閉一樣,但實際上並不全是尿閉。這種情況下,小便次數頻繁,而且總覺得害怕、恐懼,氣也比較虛弱,腹中鬱悶不舒,可以針刺足厥陰經絡。
(解說:肝經脈絡穿過生殖器官,延伸到下腹部,分佈在兩側肋部,因此會引起腰部、腹部和小便的疾病。一般來說,小便不利就是尿閉,但這裡說「就像尿閉一樣,但實際上並不全是尿閉」,是因為這種病不是水液的問題,而是肝臟邪氣陷入造成的,所以雖然小便不利,但還是會頻繁地有尿意。而恐懼感則是肝氣不足導致的。)
肺瘧者,令人心寒,寒甚熱,熱間善驚,如有所見者,刺手太陰、陽明。(此下言五臟瘧刺而並及於胃也。肺者,心之蓋也。以寒邪而乘所不勝,故肺瘧者令人心寒。寒甚復熱而心氣受傷,故善驚如有所見。當刺其表裡二經,以瀉陽明之實,補太陰之虛也。手太陰之絡列缺,陽明之原合谷主之。
白話文:
如果患有肺瘧,會導致心寒。寒氣過甚,就會發熱。發熱時容易受到驚嚇,就像看到了什麼東西一樣。治療時,可以針灸手太陰經和陽明經的穴位。(以下的內容討論了五臟瘧疾的針灸治療,同時也涉及到了胃。)肺是心的保護層。如果受到寒邪侵襲,就會處於弱勢,因此肺瘧會導致心寒。寒氣過甚,就會復發,導致心氣受損,所以患者容易受到驚嚇,就像看到了什麼東西一樣。治療時,可以針灸這兩條經絡的外內兩層穴位,以瀉去陽明經的實熱,補益手太陰經的虛寒。手太陰經的絡穴是列缺穴,陽明經的原穴是合谷穴。
)心瘧者,令人煩心甚,欲得清水,反寒多不甚熱,刺手少陰。(瘧邪在心,故煩心甚,欲得水以解也,心本陽臟,為邪所居,則陽虛陰盛,故反寒多而不甚熱。手少陰,即神門穴也。)肝瘧者,令人色蒼蒼然,太息,其狀若死者,刺足厥陰見血。(肝屬木,故色蒼蒼然。肝鬱則氣逆,故太息。
白話文:
心瘧:
心瘧會讓人煩躁不安,想喝水解渴,但喝了反而覺得更冷,不覺得很熱。建議針灸手少陰經(神門穴)。(瘧邪侵犯心臟,所以會煩躁不安,想喝水解渴。心臟屬陽,被邪氣侵犯後會出現陽虛陰盛的狀態,所以反而覺得更冷,不覺得很熱。手少陰經就是神門穴所在的經絡。)
肝瘧:
肝瘧會讓人面色發青,嘆氣,看起來像死人一樣。建議針灸足厥陰經,針到見血為止。(肝屬木,所以面色發青。肝氣鬱結會導致氣機逆亂,所以會嘆氣。)
木病則堅強,故其狀若死,刺足厥陰見血者,中封主之。上文已言足厥陰等症,而此重言之,蓋上文所言者經病也,故復明臟病之詳如此。下文脾、胃、腎三臟義同。)脾瘧者,令人寒,腹中痛,熱則腸中鳴,鳴已汗出,刺足太陰。(脾以至陰之臟,而瘧邪居之,故令人寒。
白話文:
當五臟出現木氣病變時,身體就會僵硬堅強,就像死了一樣。如果刺入足厥陰經絡見血,則可以用中封穴治療。上面的文字已經講述了足厥陰經絡等症狀,這裡再次強調,是因為上面提到的都是經絡疾病。所以,這裡再具體說明臟腑疾病。下面的脾、胃、腎三臟,道理相同。
患有脾瘧的人,會感到寒冷,腹中疼痛。如果發熱,就會腸鳴。鳴叫停止後就會出汗。治療時,應刺入足太陰經絡。(脾臟是至陰之臟,而瘧疾病邪卻居住在這裡,所以會讓人感到寒冷。)
脾脈自股入腹,故為腹中痛。寒已而熱,則脾氣行,故腸中鳴。鳴已則陽氣外達,故汗出而解也。刺足太陰者。商丘也。)腎瘧者,令人洒洒然,腰脊痛宛轉,大便難,目眴眴然,手足寒,刺足太陽、少陰。(洒洒,寒慄貌。腎脈貫脊屬腎,開竅於二陰,故腰脊之痛苦於宛轉,而大便難也。
白話文:
脾臟的經絡從大腿進入腹部,所以(脾虛)會引起腹痛。如果寒氣消退,熱氣上升,那麼脾氣就會運行,所以會出現腸鳴。腸鳴停止後,陽氣就會向外發散,所以會出汗而緩解。刺足太陽經的商丘穴可以治療這種情況。
腎瘧會讓人感覺發冷發抖,腰部和脊椎疼痛難忍,大便困難,眼睛發花,手腳發冷。可以刺足太陽經和少陰經。(發冷發抖的樣子叫「灑灑」。腎臟的經絡貫穿脊椎,通往腎臟,在眼睛和耳朵開竅,所以腰脊疼痛難以轉身,且大便困難。)
眴眴然,眩動貌。目視不明,水之虧也,手足寒,陰之厥也。刺足太陽、少陰之表裡,取穴如前。)胃瘧者,令人且病也。善飢而不能食,食而支滿腹大,刺足陽明、太陰橫脈出血。(腑有六而此獨言胃者,以胃為六腑之長也。邪在陽明,則胃病及脾,故善飢不能食而支滿腹大也。
白話文:
眼睛不斷地眨動,表示頭暈目眩。視力不清,是水液不足所致;手足冰冷,是陽氣衰微所致。針灸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的表裡經絡,取穴方法同上。)胃瘧,會讓人時常生病。容易感到飢餓卻無法進食,進食後會脹滿腹大。針灸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的橫脈,使其出血。(腑臟有六,但這裡只提到胃,是因為胃是六腑之首。邪氣在陽明胃經,就會影響胃和脾,所以容易感到飢餓卻無法進食,且腹脹腹大。)
當兼刺陽明之表裡。厲兌、解谿、三里,足陽明取此三穴也。足太陰刺其橫脈出血者,謂足內踝前斜過大脈,則太陰之經,即商丘也。以上本言刺法,而其現症甚詳,用藥所當推也。)
白話文:
同時可以針刺陽明經的表裏穴。厲兌、解谿、三里,這是足陽明經取的三個穴位。足太陰經針刺後有橫脈出血的情況,是指足內踝前斜過大脈,這個大脈就是太陰經上的商丘穴。以上主要講的是針刺的方法,具體的症狀表現很詳細,可以據此推論要使用的藥物。
火熱復惡寒發熱,如有瘧狀,或一日發,或間數日發。(凡病寒熱,多由外感,然有不因風寒而火熱內盛者,亦為惡寒發熱,其作有期,狀雖似瘧,而實非瘧症也。)勝復之氣,會遇之時,有多少也。陰氣多而陽氣少,則其發日遠,陽氣多而陰氣少,則其發日近,此勝復相薄,盛衰之節,瘧亦同法。(夫寒熱者,陰陽之氣也。
白話文:
發燒,同時感到惡寒,好像要感冒,或者發燒不定時,或者幾天發一次。(凡是寒熱病,大多是由外感造成的,但也有不因受風寒而引起的內火盛,也會導致惡寒發燒,其發作有規律,雖然症狀像感冒,但實際上並非感冒。勝復之氣交會時,(寒熱的)發作或強或弱。陰氣多而陽氣少,發作間隔就會長,陽氣多而陰氣少,發作間隔就會短,這正是勝復相衝的盛衰規律,(寒熱病的發作)也遵循這個規律。(寒熱,是陰陽之氣。)
遲速者,陰陽之性也。人之陰陽,則水火也,營衛也。有熱而反寒者,火極似水也;寒而反熱者,陰極似陽也,陰陽和則血氣勻,表裡治,陰陽不和則勝復之氣、會遇之時各有多少矣。故陽入之陰,則陰不勝陽而為熱;陰出之陽,則陽不勝陰而為寒。又若陰多陽少,則陰性緩而會遇遲,故其發日遠;陽多陰少,則陽性速而會遇早,故其發日近。此勝復盛衰之節,雖非瘧症,而多變似瘧,法亦同然。
白話文:
「遲速」指的是陰陽的特性。人體的陰陽,可以用水火、營衛來代表。
如果熱了卻又覺得冷,這是因為陽氣盛到極點,表現得像陰氣;如果冷了卻又覺得熱,這是因為陰氣盛到極點,表現得像陽氣。陰陽和諧,氣血就會均勻,身體內外都安寧;陰陽不和諧,就會有亢盛衰弱的現象,不同的時間點會有不同的表現。
所以,陽氣進入陰氣,陰氣就會被陽氣壓制而產生熱;陰氣走出陽氣,陽氣就會被陰氣壓制而產生冷。
另外,如果陰氣過多,陽氣過少,陰氣的性質緩慢,會遇到陽氣的時間就會比較晚,所以發作的時間也會比較久;如果陽氣過多,陰氣過少,陽氣的性質快速,會遇到陰氣的時間就會比較早,所以發作的時間也會比較近。
這些亢盛衰弱循環的規律,雖然不一定是瘧疾,但也常常表現得很像瘧疾,治療的方法也類似。
所謂「同」者,皆陰陽出入之理也。然同中自有不同,則曰「是瘧」,曰「非瘧」。是瘧、非瘧者,在有邪、無邪之辨耳。真瘧有邪,由衛氣之會以為止作;似瘧無邪,由水火爭勝以為盛衰。此則一責在表,一責在裡,一治在邪,一治在正,勿謂法同而治亦同也。同與不同之間,即殺人、生人之歧也,學者於此,可不慎歟!)
白話文:
所謂「同」者,指的是所有疾病皆由陰陽出入的原理所造成。然而,在同類疾病中也存在著不同之處,因此才會有「是瘧」和「非瘧」的區分。是瘧和非瘧的關鍵,在於是否有邪氣的入侵。
真正的瘧疾,是由邪氣入侵,導致衛氣凝聚而引起發作;看似瘧疾卻非真正的瘧疾,則是由水火失衡,導致盛衰起伏而引起症狀。
由此可知,前者屬於外邪入侵,後者屬於內部失衡,前者需要針對邪氣治療,後者需要針對正氣調理。切勿以為治療方法相同,而忽略了病因的差異。
同與不同之間,決定著生與死的關鍵,學習者在此不可不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