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一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22)

1. 臟象上第三

(喘喝者,氣促聲粗也。胸盈,脹滿也。仰息,仰面而喘也。肺藏魄,氣有餘則喘咳上氣,不足則息利少氣。)腎藏精,精舍志。腎氣虛則厥,實則脹。(腎藏精舍志,志有餘則腹脹飧泄,不足則厥。)五臟不安,必審五臟之病形,以知其氣之虛實,謹而調之也。(既明情志損傷,第分五臟虛實。

凡五臟有不安者,必審其病形虛實、情志所屬,乃可隨其臟以調之也。)氣口獨為五臟主。(氣口之義,其名有三:手太陰肺經脈也,肺主諸氣,氣之盛衰見於此,故曰氣口;肺朝百脈,脈之大會聚於此,故曰脈口;脈出太淵,其長一寸九分,故曰寸口。是名雖三而實則一耳。

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,變見於氣口,故為五臟之主,乃統兩手而言,非獨指右手為氣口也。因其為脈之大會,五臟六腑之所終始,故取法焉。毋執左強為外感而攻其表,右盛為內傷而攻其里。人之臟氣有不齊,脈候有稟賦,或左脈素大於右,或右脈素大於左,孰者為常,孰者為變?或於偏弱中略見有力,已隱虛中之實;或於偏盛中稍覺無神,便是實中之虛。

設不知此,執左右以分表裡,豈左無里而右無表乎?夫人迎為足陽明之脈,不可以言於手,氣口總手太陰而言,不可以分左右。三陽在頭,人迎行氣於三陽;三陰在手,脈口行氣於三陰。故診法有三:一取三部九候,以診通身之脈:一取太陰、陽明,以診陰陽之本;一取左右氣口,以診臟腑之氣。則人迎自有其位,在結喉兩旁,足陽明之脈也。

謂左手關前一分為人迎,誤也。)胃者水穀之海,六腑之大源也。五味入口藏於胃,以養五臟氣。氣口亦太陰也。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,變見於氣口。(人有四海而胃居其一,是為水穀之海,六腑之本,又為五臟六腑之海。氣口本屬太陰,而脾亦太陰者,何也?蓋氣口屬肺,手太陰也;布行胃氣,則在於脾,足太陰也。

胃氣必歸於脾,脾氣必歸於肺,而後行於臟腑營衛,所以氣口雖為手太陰,而實即足太陰之所歸,故曰「氣口亦太陰」也。是以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而變見於氣口,故胃為臟腑之大源,無不由脾達肺也。見,音現。)故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。心肺有病,而鼻為之不利也。

(氣味之化,在天為氣,在地為味。五味入口,藏於胃者,味為陰也。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者,氣為陽也。鼻為肺之竅,故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。)凡治病必察其下,適其脈,觀其志意與其病也。(此治病之四要也。「下」言二陰,二陰者,腎之竅,胃之關也。倉廩不藏者,是門戶不要也。

得守者生,失守者死。故二便為胃氣之關鎖而系一生元氣之安危,此「下」之不可不察也。適,測也。脈為氣血之先,故獨取寸口以決吉凶之兆。人無胃氣曰逆,逆者死;脈無胃氣亦死,此脈之不可不察也。志意和則精神專直,魂魄不散,悔怒不起,五臟不受邪矣。是志意關乎神氣而存亡系之,此志意之不可不察也。

白話文:

臟象上第三

喘喝是指呼吸急促,聲音粗重。胸盈是指胸部脹滿。仰息是指仰面呼吸困難。肺臟藏魄,肺氣充足則會喘咳、氣上逆,肺氣不足則呼吸微弱,氣息短少。腎臟藏精,精氣寄託著意志。腎氣虛弱則會出現厥冷,腎氣充盛則會脹滿。腎臟藏精,精氣寄託著意志,意志過盛則會腹脹、大便稀溏,意志不足則會出現厥冷。五臟不安,必須仔細觀察五臟的病理表現,以了解其氣的虛實,然後謹慎地調治。既已明瞭情志損傷,就要區分五臟的虛實。

凡是五臟有不安的情況,都必須審察其病理表現的虛實、以及與情志的關係,才能根據臟腑的特性進行調治。氣口單獨作為五臟的主宰。(氣口這個名稱有三種解釋:一是手太陰肺經的脈絡,肺主一身之氣,氣的盛衰都表現在這裡,所以稱為氣口;二是肺朝百脈,全身脈氣在此匯聚,所以稱為脈口;三是脈搏從太淵穴出來,長度是一寸九分,所以稱為寸口。這三個名稱雖然不同,但實際上指的是同一個部位。)

五臟六腑的氣味都來源於胃,變化則表現在氣口,因此氣口為五臟的主宰,這裡指的是兩手的寸口,並非單指右手。因為氣口是脈氣的大會聚點,是五臟六腑氣機的起始和終結之處,所以以此作為診斷的依據。不要執著於左側脈象強盛就認為是外感而攻其表,右側脈象盛滿就認為是內傷而攻其里。人體臟腑之氣有不平衡的情況,脈象也有先天稟賦的差異,有的左側脈象本來就比右側強,有的右側脈象本來就比左側強,哪個是正常的,哪個是變化的?或者在偏弱的脈象中稍微感覺有力,那是虛中夾實;或者在偏盛的脈象中稍微感覺無神,那是實中夾虛。

如果不知道這些,執著於左右脈象來區分表裡,難道左側就沒有裡證,右側就沒有表證嗎?人迎脈是足陽明胃經的脈象,不能用來診斷手太陰肺經的脈象;氣口總括手太陰肺經,不能單純地以左右來區分。三陽經在頭部,人迎脈行氣於三陽經;三陰經在手上,氣口脈行氣於三陰經。所以診脈的方法有三種:一是用三部九候的方法診察全身的脈象;二是用太陰、陽明二經的脈象診斷陰陽的根本;三是用左右氣口脈象診斷臟腑之氣。人迎脈有其固定的位置,在喉結兩旁,是足陽明胃經的脈象。

說左手關脈前一分是人迎脈,是錯誤的。胃是水谷的倉庫,六腑的大本營。五味入口,貯藏於胃中,用以滋養五臟之氣。氣口也屬於太陰。因此五臟六腑的氣味都來源於胃,變化則表現在氣口。(人體有四個大海,而胃居其一,是水谷的倉庫,六腑之本,也是五臟六腑的根本。氣口本屬手太陰肺經,而脾經也是太陰經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氣口屬肺,是手太陰經;而佈散胃氣則在於脾,是足太陰經。

胃氣必須歸於脾,脾氣必須歸於肺,然後才能運行於臟腑經絡,所以氣口雖然是手太陰經,但實際上是足太陰經的歸宿,所以說「氣口亦太陰」。因此,五臟六腑的氣味都來源於胃,變化則表現在氣口,所以胃是臟腑的大本營,沒有不通過脾而達肺的。見,音現。)所以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。心肺有病,鼻子就會受到影響。(氣味在自然界的變化,在天為氣,在地為味。五味入口,藏於胃中,味屬陰;五氣入鼻,藏於心肺,氣屬陽。鼻子是肺的竅穴,所以心肺有病,鼻子就會受到影響。)

凡是治病,都必須觀察其二便,測量其脈象,觀察其情志以及疾病的表現。(這是治病的四個重要方面。「下」指的是二陰,二陰是腎的竅穴和胃的關口。如果倉廩不能貯藏,那麼門戶就不能守護。

能夠守護就能生存,不能守護就會死亡。所以大小便關乎胃氣的運轉,關係到一身元氣的安危,所以二便不可不察。「適」指的是測量。脈象是氣血的先兆,所以單獨取寸口脈來判斷吉凶。人體沒有胃氣稱為逆,逆則死;脈象沒有胃氣也死,所以脈象不可不察。情志平和則精神專注,魂魄不散,不會後悔和憤怒,五臟就不會受邪氣侵襲。所以情志關係到神氣的存亡,所以情志不可不察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