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六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8)

1.

周痹之在身也,上下移徙隨脈,其上下左右相應,間不容空,此痛在血脈之中,邪將在分肉之間乎?何以其痛之移也?間不及下針,其慉痛之時,不及定治,而痛已止。(慉痛,動而痛也。間不及下針,不及定治,言移動之速也,慉,音觸。)此名眾痹,非周痹也。各在其處,更發更止,更居更起,以右應左,以左應右,非能周也,更發更休也。

(各在其處,謂隨聚而發也。不能周遍上下,但或左或右,更發更休,患無定所,故曰眾痹。)必刺其處,勿令復起。(治從其本,故可勿令復起。)周痹者,在於血脈之中,隨脈以上,隨脈以下,不能左右,各當其所。(能上能下,但隨血脈而周遍於身,故曰周痹,非若眾痹之左右移易也。

)痛從上下者,先刺其下以過之,後刺其上以脫之。痛從下上者,先刺其上以過之,後刺其下以脫之。(過者,去之之謂。脫者,拔絕之謂,先刺以過之,去其標也;後刺以脫之,拔其本也。)此痛安生而有名?風寒濕氣,客於外分肉之間,迫切而為沫,沫得寒則聚,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,分裂則痛。

(邪氣客於肌表,漸入分肉之間,則迫切津液而為汁沫;沫得寒則聚而不散,故排裂肉理為痛。)痛則神歸之,神歸之則熱,熱則痛解,痛解則厥,厥則他痹發,發則如是。(痛則心注其處,故神歸之。神歸即氣歸也,氣歸則熱,熱則寒散而痛暫解,然其逆氣仍在,故痛雖解而厥未除,則別有所聚,故或自上而下,或自下而上,他痹發矣,是名周痹,發仍如此。)此內不在臟,而外未發於皮,獨居分肉之間,真氣不能周,故命曰周痹。

(真氣不能周,即氣閉不行也,故曰痹者閉也。)

足太陽之筋病,小趾支跟踵痛膕攣,(其筋起於足小趾,結於踵,上循跟,結於膕也。)脊反折,項筋急,肩不舉,腋支缺盆中紐痛,不可左右搖。(其別者,結於臀,上挾脊,上項;其支者,結於肩髃,入腋下,上出缺盆,故為此病。)治在燔針,名曰仲春痹也。(仲春痹者,足太陽之經應二月之氣也,此以手、足六經,分主十二月,蓋以辨陰陽盛衰之義也。)足少陽之筋病,小趾次趾支轉筋,引膝外轉筋,膝不可屈伸,膕筋急。

(足少陽之經,起於小趾次趾,上循脛外廉,結於膝外廉也。)前引髀,後引尻,即上乘䏚,季脅痛,(其筋之支者,上走髀,前者結於伏兔,後者結於尻,其直者上乘䏚及季脅也。)上引缺盆,膺乳頸維筋急。(其直者,繫於膺乳,結於缺盆,上循耳後也。維者,牽繫之謂。

)從左之右,右目不開,上過右角,並蹺脈而行,左絡於右。(從左之右,則右目不開,是右病由左也。然則左目不開者,病由於右可知矣。角,額角也,並蹺脈而行者,陰蹺陽蹺,陰陽相交,陽入陰,陰出陽,交於目銳眥,故左絡於右。)故傷左角,右足不用,命曰維筋相交。

白話文:

身體患上周痹,疼痛會上下移動,沿著經脈循行,上下左右互相影響,沒有間斷,這疼痛在血脈之中,邪氣大概在肌肉之間吧?為什麼疼痛會移動呢?疼痛移動得很快,還沒來得及下針治療,疼痛就已經停止了。(慉痛,指疼痛而活動。間不及下針,不及定治,說明移動速度很快。慉,音觸。)這種情況叫做眾痹,不是周痹。疼痛各自分佈在不同部位,時發時止,時聚時散,有時左邊痛,有時右邊痛,並不是遍佈全身,而是時發時休。

(各在其處,是指疼痛隨著邪氣聚集而發作。不能周遍上下,只是有時左邊有時右邊,時發時止,病痛沒有固定的位置,所以稱為眾痹。)一定要刺中痛處,以免復發。(治療要治本,所以可以防止復發。)周痹則疼痛位於血脈之中,沿著經脈向上,沿著經脈向下,不左右移動,各處發病。(能向上能向下,只是隨著血脈遍佈全身,所以稱為周痹,不像眾痹那樣左右移動。)

疼痛從上往下走的,先在下邊針灸以疏通,再在上邊針灸以根治。疼痛從下往上走的,先在上邊針灸以疏通,再在下邊針灸以根治。(過,指疏通。脫,指根治。先針灸以疏通,是去除表面症狀;後針灸以根治,是拔除病根。)這種疼痛是怎麼產生的呢?風寒濕邪之氣,侵入體表肌肉之間,壓迫津液形成水液,水液遇寒則凝結,凝結則會撐裂肌肉組織而導致疼痛。

(邪氣侵犯肌表,逐漸進入肌肉之間,則壓迫津液而形成汁液;汁液遇寒則凝結而不散,所以撐裂肌肉組織而疼痛。)疼痛的時候,氣血會集中到痛處,氣血集中則該處發熱,發熱則疼痛緩解,疼痛緩解後則出現厥冷,厥冷後則其他部位又開始疼痛,疼痛的方式和之前一樣。(疼痛時心神注意於痛處,所以氣血集中。氣血集中則發熱,發熱則寒邪散去,疼痛暫時緩解,但邪氣仍在,所以疼痛雖解但厥冷未除,則邪氣又會聚集在其他部位,所以疼痛有時從上往下,有時從下往上,其他部位又開始疼痛,這就叫做周痹,發作方式仍舊如此。)這種病症,不在內臟,也不在皮膚表面,單獨位於肌肉之間,真氣不能通暢,所以叫做周痹。

(真氣不能通暢,就是氣機阻塞不通。所以痹,就是阻塞的意思。)

足太陽經筋病變,小趾、跟腱、腳踝、膕窩疼痛,腿部肌肉攣縮,(其經筋起於足小趾,連接到腳跟,向上循行到腳踝,連接到膕窩。)脊柱反弓,項部肌肉僵硬,肩膀不能抬舉,腋下、鎖骨中段疼痛,不能左右搖動。(其分支,連接到臀部,向上沿著脊柱,到達項部;其分支,連接到肩峰,進入腋下,向上到達鎖骨,所以產生這種病症。)治療方法是用燔針,稱為仲春痹。(仲春痹,指足太陽經在二月份受寒邪侵襲所致。手足六經,分主十二個月,以此辨別陰陽盛衰。)足少陽經筋病變,小趾、次趾肌肉抽搐,牽引膝外側肌肉抽搐,膝關節不能屈伸,膕窩肌肉僵硬。

(足少陽經,起於小趾、次趾,向上循行脛骨外側,連接到膝外側。)大腿前面疼痛,臀部疼痛,向上到腹部,脅肋疼痛,(其經筋分支,向上走到大腿,前面連接到伏兔穴,後面連接到臀部,其直行的部分向上到達腹部及脅肋。)向上到達鎖骨,胸部、乳房、頸部肌肉僵硬。(其直行的部分,連接到胸部、乳房,連接到鎖骨,向上循行到耳後。維,指牽引。)從左側病變影響右側,右眼睜不開,疼痛向上到達右額角,沿著蹺脈循行,左側經絡影響右側。(從左側病變影響右側,則右眼睜不開,說明右側的病變是由左側引起的。那麼左眼睜不開,病變的起因在右側就可以知道了。角,指額角。沿著蹺脈循行,指陰蹺脈、陽蹺脈,陰陽相交,陽氣入陰,陰氣出陽,交於目銳眥,所以左側經絡影響右側。)所以左側額角受傷,右腳不能使用,稱為維筋相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