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六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7)

1.

(六腑者,所以受水穀而化物者也。若過用不節。致傷脾胃,則六腑之痹因而生矣。)淫氣喘息,痹聚在肺;淫氣憂思,痹聚在心;淫氣遺溺,痹聚在腎;淫氣乏竭,痹聚在肝;淫氣肌絕,痹聚在脾。(淫氣,邪亂之氣也。五臟之痹,上文雖已詳言,然猶有其辨者如此,又可因之以知其聚在何臟也。

諸痹不已,亦益內也。在表者不去,必日內而益深矣。)其風氣勝者,其人易已也。(風為陽邪,可以散之,故易已;然則寒、濕二痹,愈之較難,以陰邪留滯不易行也。)痹,其時有死者,或疼久者,或易已者。肰其入臟者死,其留連筋骨間者疼,久留皮膚間者易已。(入臟者死,傷真陰也,留連筋骨者疼久,邪之深也;留皮膚者易已,邪之淺也。

)其客於六腑者,亦其食飲居處為其病本也。(水穀之寒熱,感則害及六腑;居處之邪氣,感則傷在六陽,故食飲居處,為六腑致病之本。)六腑亦各有俞,風、寒、濕氣中其俞,而食飲應之,循俞而入,各舍其腑也。(俞,言周身之穴。凡邪可入,皆謂之俞;非榮俞、背俞之謂,食傷於內。

邪中於外,表裡相應,故得乘虛而入舍於腑。)榮衛之氣,不令人痹。蓋榮者,水穀之精氣也。和調於五臟,灑陳於六腑,乃能入於脈也。故循脈上下,貫五臟,絡六腑也。衛者,水穀之悍氣也,其氣慓疾滑利,不能入於脈也。故循皮膚之中,分肉之間,熏於肓膜,散於胸腹。

(肓者,凡控腹肉理之間,上下空隙之處也。膜,筋膜也。)逆其氣則病,從其氣則愈。不與風、寒、濕氣合,故不為痹。(營衛之氣,但不可逆,故逆之則病,從之則愈。然非若皮肉、筋骨、血脈,臟腑之有形者也,無跡可著,故不與三氣為合,蓋無形亦無痹也。)痹或痛,或不痛,或不仁,或寒或熱,或燥或濕。

痛者寒氣多也,有寒故痛也。(寒多則血脈凝滯,故必為痛。)其不痛不仁者,病久入深,榮衛之行澀,經絡時疏,故不痛。皮膚不營,故為不仁。其寒者陽氣少,陰氣多,與病相益,故寒也。(凡病寒者,不必盡由於外寒,但陽氣不足,陰氣有餘,則寒從中生,與病相益,故為寒症。)其熱者陽氣多,陰氣少,病氣勝,陽遭陰,故為痹熱。

(遭,逢也。陽盛遭陰,則陰氣不能勝之,故為痹熱。)其多汗而濡者,此其逢濕盛也。陽氣少,陰氣盛,兩氣相感,故汗出而濡也。(上文兼燥而言,此則全提寒、濕兩氣也。其文法如此,陰氣有餘,為多汗身寒,亦此義也。)夫痹而不痛者,痹在於骨則重,在於脈則血凝而不流,在於筋則屈不伸,在於肉則不仁,在於皮則寒。具此五者,則不痛也。

(具此五者,則筋、骨、皮、肉、血脈間,氣無不痹,故不得為痛也。)凡痹之類,逢寒則急,逢熱則縱。

白話文:

痹症的成因和表現

六腑負責吸收和轉化食物。如果飲食過度或不節制,損傷脾胃,就會導致六腑的痹症。邪氣導致的喘息,痹症聚集在肺;憂思導致的邪氣,痹症聚集在心;遺精、尿失禁導致的邪氣,痹症聚集在腎;體力衰竭導致的邪氣,痹症聚集在肝;肌肉消瘦導致的邪氣,痹症聚集在脾。(邪氣是指不正之氣。五臟的痹症,雖然上文已詳細說明,但還有此種辨別方法,可以據此了解痹症聚集在哪個臟腑。)

痹症久治不愈,病情會加重。表面的痹症如果不治療,會逐漸深入體內。風邪引起的痹症,容易治癒。(風屬陽邪,可以驅散,所以容易治癒;而寒濕痹症則較難治療,因為陰邪滯留不易驅散。)痹症有的會危及生命,有的疼痛很久,有的容易治癒。痹症侵入臟腑者會死亡,痹症停留在筋骨之間者會長期疼痛,痹症停留在皮膚之間者容易治癒。(侵入臟腑而死亡,是傷了真陰;停留在筋骨者疼痛很久,是邪氣深入;停留在皮膚者容易治癒,是邪氣較淺。)

六腑的痹症,也與飲食起居有關。(食物的寒熱,都會影響六腑;居住環境的邪氣,會傷害六陽,所以飲食起居是導致六腑痹症的根本原因。)六腑各有經絡穴位,風寒濕邪侵入穴位,飲食因素又加重病情,邪氣循經絡而入,侵犯各個腑臟。(穴位指全身的穴位。凡是邪氣可以入侵的地方,都稱為穴位;不是指經脈上的穴位或背部的穴位,而是指食物損傷於內。)外邪入侵,表裡相應,乘虛而入,侵犯腑臟。

榮衛之氣不會導致痹症。榮氣是水谷的精華之氣,調和五臟,布散於六腑,才能進入經脈。所以它循經脈上下運行,貫通五臟,聯繫六腑。衛氣是水谷的較為粗糙的氣,氣勢迅猛滑利,不能進入經脈。所以它循行於皮膚之中,肌肉之間,熏蒸肓膜,散布於胸腹。(肓指腹部肌肉之間上下空隙的地方。膜指筋膜。)逆行則生病,順行則康復。它不與風寒濕邪結合,所以不會導致痹症。(營衛之氣,只要不逆行就不會生病,順行則會康復。但是它不像皮膚、肌肉、筋骨、血脈、臟腑等有形之物,沒有明顯的徵兆,所以不與風寒濕邪結合,因為它無形,也就沒有痹症。)

痹症有的疼痛,有的不痛,有的感覺麻木,有的寒有的熱,有的乾燥有的濕潤。疼痛是因為寒邪較多。(寒邪多則血脈凝滯,所以必定疼痛。)不痛不感覺的,是病情久重深入,榮衛運行受阻,經絡不通暢,所以不痛。皮膚失養,所以感覺麻木。寒邪是因為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,與病邪互相助長,所以寒冷。(凡是寒症,不一定是外感寒邪,只要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,寒邪就會從內生,與病邪互相助長,所以成為寒症。)熱症是因為陽氣過盛,陰氣不足,病邪旺盛,陽氣被陰邪所侵襲,所以發熱。

(遭,遇到。陽盛遇到陰邪,陰邪不能克制陽邪,所以出現痹症發熱。)多汗而潮濕,這是濕邪過盛。(上文兼顧燥邪,此處則專指寒濕兩邪。其寫作手法如此,陰氣過盛,導致多汗畏寒,也是這個道理。)痹症不痛的,痹症在骨頭則沉重,在經脈則血液凝滯不通,在筋則屈伸不利,在肉則感覺麻木,在皮膚則寒冷。同時出現這五種情況,則不會疼痛。(同時出現這五種情況,則筋骨皮肉血脈都受痹症影響,所以不會感覺疼痛。)凡是痹症,遇到寒邪則加劇,遇到熱邪則緩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