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六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5)

1. 卒痛

若寒氣客於膜原、絡血之間,則血澀不行,故不得注於大經。稽留漸久,因成積也。)寒氣客於五臟,厥逆上泄,陰氣竭,陽氣未入,故卒然痛死不知人,氣復反則生矣。(寒傷臟氣,則氣不得降而厥逆上泄,乃致真陰暴竭,陽氣未能遽入,故卒然痛死,必待臟氣復返則生矣。)寒氣客於腸胃,厥逆上出。

故痛而嘔也。(腸胃,亦言腑也,水穀之在六腑,必自上而下,乃其順也。若寒氣客之,則逆而上出,故為痛為嘔。)寒氣客於小腸,小腸不得成聚,故後泄腹痛矣。(小腸為丙火之府,而寒邪勝之,則陽氣不化,水穀不得停留,故病為後泄腹痛矣。)熱氣留於小腸,腸中痛,癉熱焦渴,則堅幹不得出,故痛而閉不通矣。

(熱留小腸,是陽臟陽病也。故為癉熱、焦竭、堅干、痛閉之疾。治痛之法,有曰痛無補法者,有曰通則不痛、痛則不通者,有曰痛隨利滅者,人相傳誦,皆以此為不易之法。凡是痛症無不執而用之,不知「痛隨利滅」,「利」字訓作「通」字,非下也。假令在表者實,汗而利之,在裡者實,下而利之,在氣血者實,散之、行之而利之,則得治實之法也。然痛症亦有虛、實,治法亦有補、瀉。

其辨之之法,不可不詳。凡痛而脹閉者多實,不脹不閉者多虛;痛而拒按者為實,可按者為虛;喜寒者多實,愛熱者多虛;飽而甚者多實,飢而甚者多虛;脈實氣粗者多實,脈虛氣少者多虛;新病壯年者多實,愈攻愈劇者多虛。痛在經者脈多弦大,痛在臟者脈多沉微。必兼脈症而察之,則虛實自有明辨。

實者可利,虛者亦可利乎?不當利而利之,則為害不淺。故凡治表虛而痛者,陽不足也,非溫經不可;裡虛而痛者,陰不足也,非養榮不可;上虛而痛者,心脾受傷也,非補中不可;下虛而痛者,脫泄亡陰也,非速救脾腎、溫補命門不可。夫以溫補而治痛者,古人非不多也,惟近代薛立齋尤得之,奈何明似丹溪而亦曰「諸痛不可補氣」,局人意見如此。)

白話文:

卒痛

如果寒氣入侵膜原(指臟腑的薄膜)和經絡血管之間,就會導致血液瘀滯不通,無法流注到主要的經脈,時間久了就會形成積聚。寒氣入侵五臟,導致氣逆上衝,陰氣耗竭,陽氣無法進入,因此會突然疼痛而死,不省人事。等到氣息恢復,就能活過來。寒氣損傷臟腑之氣,氣機無法下降而逆氣上衝,導致真陰迅速耗竭,陽氣還來不及進入,所以會突然疼痛而死,必須等到臟腑之氣恢復才能活過來。寒氣入侵腸胃,導致氣逆上衝,所以會疼痛嘔吐。腸胃是六腑之一,水穀在六腑中應該從上往下運行,這是正常的順序。如果寒氣入侵,就會逆行上衝,所以會疼痛嘔吐。寒氣入侵小腸,小腸無法正常吸收,所以會腹瀉腹痛。小腸屬火,如果寒邪過盛,陽氣就不能化生,水穀就不能停留,所以會腹瀉腹痛。熱氣滯留在小腸,腸子會疼痛,還會發熱、口渴,大便乾燥難以排出,所以會疼痛不通。

治療疼痛的方法,有人說疼痛不能補,有人說通則不痛,痛則不通,有人說疼痛隨著通利而消失,這些都是流傳已久、被認為是正確無誤的方法。各種疼痛都用這些方法治療,卻不知道「痛隨利滅」中的「利」指的是「通」,不是瀉下。比如,表證實證,就要發汗利之;裡證實證,就要瀉下利之;氣血實證,就要疏散行氣利之,這就是治療實證的方法。但是疼痛也有虛實之分,治療方法也有補瀉之分。

辨別虛實的方法很重要。疼痛而脹滿閉塞的多為實證,不脹不閉的多為虛證;疼痛按壓時拒按的多為實證,可以按壓的多為虛證;怕冷的多為實證,喜熱的多為虛證;飽腹時疼痛加劇的多為實證,飢餓時疼痛加劇的多為虛證;脈象實大氣粗的多為實證,脈象虛弱氣少的多為虛證;新病壯年者多為實證,越治療越嚴重者多為虛證;疼痛位於經絡者脈象多弦大,疼痛位於臟腑者脈象多沉微。一定要結合脈象和症狀來觀察,就能清楚辨別虛實。

實證可以用通利的方法治療,虛證也可以用通利的方法治療嗎?不應該用通利的方法卻用了,危害不小。所以,治療表虛而痛者,是因為陽氣不足,必須溫補經絡;治療裡虛而痛者,是因為陰氣不足,必須滋養血液;治療上虛而痛者,是因為心脾受損,必須補益中氣;治療下虛而痛者,是因為陰液虧損,必須迅速救治脾腎,溫補命門。用溫補的方法治療疼痛,古代並不少見,近代薛立齋尤其擅長此法。然而,明代醫家朱丹溪卻說「諸痛不可補氣」,後世醫家意見不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