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六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六 (4)

1. 卒痛

人之五臟卒痛者,經脈流行不止,環周不休,寒氣入經而稽遲,泣而不行,客於脈外則血少,客於脈中則氣不通,故卒然而痛。其痛或有卒然而止者,或痛甚不休者,或痛甚不可按者,或按之而痛止者,或按之無益者,或喘動應手者,或心與背相引而痛者,或脅肋與少腹相引而痛者,或腹痛引陰股者,或痛宿昔而成積者,或卒然痛死不知人、少間復生者,或痛而嘔者,或腹痛而後泄者,或痛而閉不通者,凡此諸痛,皆當別之。

寒氣客於脈外,則脈寒,脈寒則縮蜷,縮蜷則脈絀急,絀急則外引小絡,故卒然而痛,得炅則痛立止。(蜷,不申也,絀,屈曲也。炅,熱也。寒氣客於脈外者,邪不甚深,衛氣不得流通,則外引小絡而卒然為痛,故但得炅暖之氣,其痛則立止也。蜷,音拳。絀,音屈。)因重中於寒,則痛久矣。

(重中於寒則不易解散也。)寒氣客於經脈之中,與炅氣相薄,則脈滿,滿則痛而不可按也。(陽氣行於脈中而寒襲之,則寒熱相薄,留而不行,則邪實於經,故脈滿而痛不可按也。)寒氣稽留,炅氣從上,則脈充大而血氣亂,故痛甚不可按也。(炅氣從上,陽主升也。寒邪遏之,則脈充於內而血氣亂,故其痛必甚。

)寒氣客於腸胃之間,膜原之下,血不得散,小絡急引故痛。按之則血氣散,故按之痛止。(膜,筋膜也。原,肓之原也,義詳下章。腸胃之間,膜原之下,皆有空虛之處,血不散而小絡滿,則急引而痛。按之則寒氣可散,小絡可緩,故其痛止,非若經脈之無罅隙者,按之則愈實而愈痛也。

其著於腸胃之募原也,飽食則安,飢而痛。)寒氣客於挾脊之脈,則深按之不能及,故按之無益也。(挾脊者,足太陽經也。其最深者則伏沖、伏膂之脈,故按之不能及其處。)寒氣客於衝脈,衝脈起於關元,隨腹直上,寒氣客則脈不通,脈不通則氣因之,故喘動應手矣。(關元,任脈穴,在臍下三寸。

衝脈起於胞中,即關元也。其脈並足少陰腎經挾臍上行,會於咽喉,而腎脈上連於肺,若寒氣客之,則脈不通,脈不通則氣亦逆,故喘動應手也。)寒氣客於背俞之脈,則脈泣,脈泣則血虛,血虛則痛,其俞注於心,故相引而痛。按之則熱氣至,熱氣至則痛止矣。(背俞,五臟俞也,皆足太陽經穴。

太陽之脈,循膂,當心入散,上出於項,故寒氣客之則脈澀血虛,為背與心相引而痛,因其俞注於心也。按之熱至而痛止者,正以血虛故耳。)寒氣客於厥陰之脈,厥陰之脈者,絡陰器繫於肝,寒氣客於脈中,則血泣脈急,故脅肋與少腹相引痛矣。(肝經之脈,循陰股,入髦中,抵少腹,布脅肋也。

)厥氣客於陰股,寒氣上及少腹,血泣在下相引,故腹痛引陰股。(厥氣,寒逆之氣也,少腹陰股之間,乃足三陰衝脈之所中行也,寒氣之犯,皆相引而痛。)寒氣客於小腸膜原之間,絡血之中,血泣不得注於大經,血氣稽留不得行,故宿昔而成積矣。(小腸為受盛之府,化物所出。

白話文:

人體五臟突然疼痛,是因為經脈氣血運行阻塞不通,寒邪侵入經脈,導致氣血運行遲滯,像哭泣一樣無法順暢運行。寒邪停留在經脈外,則血少;停留在經脈內,則氣不通,所以會突然疼痛。這種疼痛,有的突然停止,有的持續不止,有的疼痛劇烈到無法按壓,有的按壓後疼痛停止,有的按壓無效,有的會伴隨喘息並對按壓有反應,有的心臟與背部牽引疼痛,有的脅肋與小腹部牽引疼痛,有的腹部疼痛牽引到陰部,有的疼痛持續很久形成積聚,有的突然疼痛致死,過一會兒又復活,有的疼痛伴隨嘔吐,有的腹部疼痛後腹瀉,有的疼痛伴隨便秘。這些疼痛,都需要區別診斷。

寒邪停留在經脈外,則脈象冰冷,脈象冰冷則血管收縮,收縮則脈搏微弱急促,微弱急促則牽引到小的血管分支,所以會突然疼痛,用溫熱的方法治療,疼痛就會立即停止。(蜷:不伸展;絀:彎曲;炅:熱。寒邪停留在經脈外,邪氣入侵不深,衛氣不能通暢運行,所以牽引到小的血管分支而突然疼痛,只要用溫熱的方法,疼痛就會立即停止。蜷,音拳;絀,音屈。)如果寒邪入侵較重,則疼痛會持續很久。(寒邪入侵較重則不易消散。)寒邪停留在經脈內,與溫熱之氣相抵觸,則脈搏充盈,充盈則疼痛劇烈且無法按壓。(陽氣在經脈中運行,寒邪襲擊,則寒熱之氣相抵觸,停滯不通,則邪氣在經脈中充實,所以脈搏充盈且疼痛劇烈無法按壓。)寒邪停滯,溫熱之氣從上而下,則脈搏充盈且大,氣血紊亂,所以疼痛劇烈且無法按壓。(溫熱之氣從上而下,陽氣主升。寒邪阻遏,則脈搏內部充盈而氣血紊亂,所以疼痛必劇烈。)寒邪停留在腸胃之間,筋膜之下,血液不能散開,小的血管分支牽引所以疼痛。按壓則血液氣血散開,所以按壓後疼痛停止。(膜:筋膜;原:肓的原點,詳見下章。腸胃之間,筋膜之下,都有空虛之處,血液不散開而小的血管分支充盈,則牽引而疼痛。按壓則寒邪可散,小的血管分支可緩解,所以疼痛停止,不像經脈沒有空隙,按壓則更充實而更疼痛。)寒邪停留在腸胃的募原處,飽食則舒服,飢餓則疼痛。寒邪停留在脊柱旁的經脈,則深按壓也不能觸及,所以按壓無效。(脊柱旁,是足太陽經。最深處是伏沖、伏膂的經脈,所以按壓不能觸及。)寒邪停留在衝脈,衝脈起於關元穴,沿腹部直上,寒邪入侵則脈搏不通,脈搏不通則氣機紊亂,所以會喘息並對按壓有反應。(關元,任脈穴,在肚臍下三寸。衝脈起於胞中,即關元。其脈與足少陰腎經並行,沿腹部上行,到達咽喉,而腎經向上連接肺經,如果寒邪入侵,則脈搏不通,脈搏不通則氣機逆亂,所以會喘息並對按壓有反應。)寒邪停留在背部俞穴的經脈,則脈象停滯,脈象停滯則血虛,血虛則疼痛,這些俞穴聯繫到心臟,所以會牽引疼痛。按壓則溫熱之氣到達,溫熱之氣到達則疼痛停止。(背俞,五臟的俞穴,都是足太陽經穴。太陽經脈,循脊柱,經過心臟再分散,向上到達頸項,所以寒邪入侵則脈象澀滯血虛,導致背部與心臟牽引疼痛,因為這些俞穴聯繫到心臟。按壓溫熱之氣到達而疼痛停止,正是因為血虛的緣故。)寒邪停留在厥陰經脈,厥陰經脈,聯繫到生殖器並與肝臟相連,寒邪停留在經脈中,則血液停滯脈搏急促,所以脅肋與小腹部牽引疼痛。(肝經的經脈,循陰部,進入大腿內側,到達小腹部,佈滿脅肋。)寒邪停留在陰部,寒邪向上到達小腹部,血液停滯在下部牽引,所以腹部疼痛牽引到陰部。(厥氣,寒邪逆亂之氣。小腹部陰部之間,是足三陰衝脈經過的地方,寒邪入侵,都會牽引疼痛。)寒邪停留在小腸筋膜之間,絡脈之中,血液停滯不能流入大經脈,氣血停滯不通,所以疼痛持續很久形成積聚。(小腸是受盛之府,消化食物排出糟粕的地方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