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五 (44)
卷五 (44)
1. 癉
又二陽之病發心脾,其傳為風消,以陽明為十二經之海,土衰而木氣乘之,故為肌肉風消也,心移寒於肺為肺消,飲一溲二,死不治。此言元陽之衰,而金寒水冷,則為肺、腎之消也,五臟之脈微小者,皆為消癉,此言寸口之弱見於外,以血氣之衰而消於內也。
又如歲水太過,上臨太陽,民病渴而妄冒;太陽司天,寒氣下臨,心火上從,民病嗌乾善渴;太陽司天,寒淫所勝,民病嗌乾,渴而欲飲,是皆以陰抑陽,以水致火,必以溫劑散去寒邪,其疾自愈,諸如此者,總皆消渴之類也。夫消者,消耗之謂,陽勝固能消陰,陰勝獨不能消陽乎?故凡於精神血氣肌肉筋骨之消,無非消也,又不得盡稱為火矣。善學者當熟讀而精思,因時制宜可也。
)
有病口甘者,此五氣之溢也,名曰「脾癉」。(癉,熱病也。五氣,五味之所化也,夫五味入口,藏於胃,脾為之行其精氣;津液在脾,故令人口甘也,(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,)故五味入胃則津液在脾,脾屬土,其味甘,脾氣通於口,故能令人口甘也。)此肥美之所發也,(肥甘太過,故發為病。
)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。肥者令人內熱,甘者令人中滿,故其氣上溢,轉為消渴。(肥者,味厚助陽,故能生熱,甘者,性緩不散,故能留中。熱留不去,久必傷陰,其氣上溢,故轉變為消渴之病。)治之以蘭,除陳氣也。(蘭草性味甘寒,能利水道,闢不祥,除胸中痰癖,其氣清香,能生津止渴,潤肌肉,故可除陳積蓄熱之氣。)有病口苦,名曰「膽癉」,取陽陵泉。
(陽陵泉,足少陽膽經穴。口苦者病在膽,故名曰「膽癉」。)夫肝者,中之將也,取決於膽,咽為之使。(謀慮在肝,無膽不斷,故肝為中之將而取決於膽也。又足少陽之脈上挾咽,足厥陰之脈循喉嚨之後,上入頏顙,是肝膽之脈,皆會於咽,故咽為之使。)此人者,數謀慮不決,故膽虛氣上溢而口為之苦,治之以膽募、俞。
(數謀慮不決,則肝膽俱勞,勞則必虛,虛則氣不固,故膽氣上溢而口為之苦。膽募在肋,本經之日月也。膽俞在背,足太陽之穴也。並前陽陵泉者,共六穴,皆可治之。)
白話文:
[癉]
某些陽氣過盛的疾病,會先侵犯心臟和脾臟,然後轉化為消瘦的症狀。因為陽明經是十二經脈的總匯,脾土之氣衰弱,肝木之氣則乘虛而入,導致肌肉消瘦。心臟寒邪侵入肺臟則引起肺部消瘦,小便量少、大便量少,這種情況是無法治愈的。這說明元陽衰弱,金寒水冷,就會導致肺、腎消瘦。五臟的經脈微弱,都會出現消瘦的症狀,這表示脈象虛弱,顯示血氣衰敗,從內部消耗。
此外,如果一年中水氣過盛,上衝太陽經,則會導致人們口渴並伴有發熱;太陽經主司天部,寒邪下降,心火上升,則會導致人們咽喉乾燥,口渴;太陽經主司天部,寒邪過盛,則會導致人們咽喉乾燥,口渴而想喝水。這些都是陰盛壓抑陽氣,水氣助長火氣所致,必須用溫和的藥物驅散寒邪,疾病才能自愈。諸如此類的病症,都屬於消渴之症。所謂「消」,就是消耗的意思,陽氣旺盛固然能消耗陰氣,陰氣旺盛卻不能消耗陽氣嗎?因此,凡是精神、血氣、肌肉、筋骨的消耗,都屬於消瘦,都不能單純歸咎於火邪。善於學習的人應該仔細研讀並深入思考,才能根據時令疾病,對症下藥。
口甜的病人,這是五氣過盛溢出的結果,叫做「脾癉」。(癉,是一種熱病。五氣,是五味轉化的產物。五味入口,貯藏於胃,脾臟負責運化其精氣;津液在脾臟,所以會使人口甜。(脾臟負責為胃運化津液),所以五味入胃,津液就在脾臟,脾臟屬土,其味甘,脾氣通於口,所以能使人口甜。)這是由於過食肥甘厚味引起的。(肥甘厚味過度,所以會發病。)這種人一定經常食用甘美的食物以及肥膩的食物。肥膩的食物讓人體內生熱,甘甜的食物讓人覺得飽脹,所以氣機上逆,轉化為消渴症。(肥膩食物,味道厚重助長陽氣,所以能生熱;甘甜食物,性質平和緩慢,所以能滯留在體內。熱邪停留在體內,時間久了必定會傷及陰氣,其氣機上逆,所以轉化為消渴症。)用蘭草治療,可以去除陳舊的邪氣。(蘭草性味甘寒,能利尿,去除不祥之氣,消除胸中痰癖,其氣清香,能生津止渴,滋潤肌肉,所以能去除陳舊積蓄的熱邪。)口苦的病人,叫做「膽癉」,可以針刺陽陵泉穴。(陽陵泉,足少陽膽經穴位。口苦的病人,病在膽,所以稱為「膽癉」。)肝臟是人體臟腑的將軍,它受膽的控制,咽喉是它的使者。(謀劃決策在肝臟,沒有膽氣的支持就無法決策,所以肝臟是人體臟腑的將軍,而受膽的控制。又足少陽經脈上行經過咽喉,足厥陰經脈沿著喉嚨之後上行至頭額,肝膽經脈都彙集在咽喉,所以咽喉是它們的使者。)這種人經常多慮猶豫不決,所以膽氣虛弱,氣機上逆而導致口苦,可以針刺膽募穴和膽俞穴。(經常多慮猶豫不決,則肝膽都會勞損,勞損則必定虛弱,虛弱則氣機不固,所以膽氣上逆而導致口苦。膽募穴位於肋部,是膽經的募穴。膽俞穴位於背部,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。加上之前的陽陵泉穴,共有六個穴位,都可以用來治療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