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五 (4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43)

1.

消癉脈實大,病久可治;脈懸小堅,病久不可治。(消癉者,三消之總稱,謂內熱消中而肌膚消瘦也,邪熱在內,脈當實大者為順,故病雖久猶可治;若脈懸小,則陽實陰虛,脈證之逆也,故不可治。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,又熱則消肌膚,亦為消癉也。)

熱中、消中,不可服高粱、芳草、石藥。石藥發癲,芳草發狂。(多飲數溲,謂之熱中。多食數溲,謂之消中。多怒曰癲,多喜曰狂。)熱中、消中者,皆富貴人也,禁高粱,是不合其心,禁芳草、石藥,不愈其病也,非也。(高粱,厚味也。芳草,辛香之品也。石藥,鍛鍊金石之類也。

三者皆能助熱,亦能銷陰,凡病熱者所當禁用。熱中、消中者,即內熱病也,惟富貴之人多有之。凡治消癉肥貴人。則高粱之疾也。蓋富貴者以肥甘為事,肥者令人內熱,甘者令人中滿,氣積成熱;則轉為消中、消渴之病,故於高粱、芳草之類,皆不得不禁也。)芳草之氣美,石藥之氣悍。

二者,其氣急疾堅勁,非緩心和人,不可以服。(芳美者氣熱而散,悍急者性剛而烈也。)夫熱氣慓悍,藥氣亦然,二者相遇,恐內傷脾。(脾者,陰中之至陰也。陽勝則傷陰,故二熱合氣,必致傷脾。)脾者土也,而惡水,服此藥者,至甲乙日更論。(脾傷者畏木,故至甲乙日更論,蓋謂其必甚也。

消癉、消中者,即後世所謂三消症也。凡多飲而渴不止者為上消,消穀善飢者為中消;溲便頻而膏濁不禁者為下消。如肺消、膈消、消渴,即上消也;癉成為消中,胃中熱則消穀令人善飢,即中消也;腎脈,肝脈微小,皆為消癉,肝腎在下,即下消也。

然消渴之病,本濕寒之陰氣極衰,燥熱之陽氣太盛故也,治當補腎水陰寒之虛,瀉心火陽熱之實,除腸胃燥熱之甚,濟身中津液之衰,使道路散而不結,津液生而不枯,氣血和而不澀,則病自已。若飲水多而小便多,名曰消渴;若飲食多不甚渴,小便數而消瘦者,名曰消中;若渴而飲水不絕,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者,名曰腎消。

一皆以燥熱太甚,三焦腸胃之腠理脈絡怫鬱壅滯,雖多飲於中,終不能浸潤於外,營衛百骸,故渴不止而小便多出,或數溲也。蓋五臟心為君火正化,腎為君火對化,三焦為相火正化,膽為相火對化,得其平則烹煉飲食,糟粕去焉,不得其平則燔灼臟腑,津液竭焉,夫一身之心火,甚於上為膈膜之消,甚於中為腸胃之消,甚於下為膏液之消,甚於外為肌肉之消。

上甚不已,則消及於肺;中甚不已,則消及於脾;下甚不已,則消及於肝腎;外甚不已,則消及於筋骨。四臟皆消盡,則心始自焚而死矣。故有消癉、消中、消渴、風消、膈消、肺消之說。

消之症不同,歸之火則一也,人身之有腎,猶木之有根,故腎臟受病,必先形容憔悴,雖加以滋養,不能潤澤,故患消渴者,皆是腎經為病,由壯盛之時不自保養,快情恣欲,飲酒無度,食脯炙,餌丹石等藥,遂使腎水枯竭,心火燔盛,三焦猛烈,五藏渴燥,由是渴、利生焉,此又皆本於腎也。

白話文:

[癉]

脈象顯示消癉症,脈搏有力且大,即使病程很久,仍有治癒的可能;但若脈搏細小而硬,病程久遠則難以治療。所謂「消癉」,是三消的統稱,指的是因內熱消耗中焦,導致肌膚消瘦的症狀。體內邪熱,脈象實大是正常的現象,所以即使病久仍可治癒;但如果脈象細小,則代表陽氣實而陰氣虛,脈象與症狀相違背,因此難以治療。五臟虛弱的人容易罹患消癉,此外,體內熱盛導致肌膚消瘦,也屬於消癉的範疇。

熱中、消中的人,不能服用高粱、芳草和礦物藥。礦物藥會導致癲癇,芳草會導致狂躁。 (多飲水頻尿稱為熱中,多飲食頻尿稱為消中,容易發怒稱為癲癇,容易高興稱為狂躁。)熱中、消中的人,通常都是富貴之人,禁止他們食用高粱,並不是不合他們的心意,禁止他們服用芳草和礦物藥,也不是無效的治療,而是有其道理。(高粱屬於肥甘厚味,芳草是辛香之物,礦物藥是經過煉製的金石類藥物。)

這三種東西都會助長體內熱氣,也會損耗陰氣,凡是熱症患者都應該忌用。熱中、消中都是內熱病,富貴之人較多見。治療消癉的肥胖富貴之人,高粱就是病因。因為富貴之人多食肥甘厚味,肥膩之物會導致體內熱盛,甘甜之物會令人腸胃飽滿,氣機鬱結而化熱;進而轉化為消中、消渴等病症,所以必須禁忌高粱、芳草等物。芳草氣味芬芳,礦物藥氣味猛烈。

這兩種藥物,氣味急促強勁,性情平和的人才適合服用。(芳香之物氣味溫熱而散發,猛烈的藥物性質剛猛而強烈。)人體熱氣急躁,藥物氣味也是如此,兩種熱氣相遇,恐怕會損傷脾臟。(脾臟是陰中至陰之臟。陽盛則傷陰,所以兩種熱氣相遇,必定會損傷脾臟。)脾臟屬土,而土惡水,服用此類藥物,其病情在甲乙日(即木日)會更嚴重。(脾臟受損畏懼木,所以甲乙日病情會加重,表示病情必定會加劇。)

消癉、消中,就是後世所謂的三消症。凡是多飲水而口渴不止者為上消,吃東西很快就餓者為中消;小便頻數而尿液混濁者為下消。例如肺消、膈消、消渴,就是上消;癉發展成消中,胃中熱盛則會消穀善飢,就是中消;腎脈、肝脈微小,皆為消癉,肝腎在下,就是下消。

然而,消渴症的根本原因是濕寒的陰氣衰竭,燥熱的陽氣過盛。治療應該補益腎臟的水分、陰氣和寒氣的不足,瀉掉心火陽熱的過盛,去除腸胃燥熱的過度,補充身體津液的不足,使氣血暢通而不阻塞,津液生成而不枯竭,氣血調和而不澀滯,則疾病自然會痊癒。如果飲水量多而小便也多,稱為消渴;如果飲食量多而不怎麼口渴,小便頻數而消瘦,稱為消中;如果口渴而不停地喝水,腿部消瘦,小便中帶有脂液,稱為腎消。

這三種情況都是由於燥熱過盛,三焦、腸胃的肌膚、經絡阻塞不通,即使喝了很多水,也不能滋潤到身體的外部,營衛氣血不能周流全身,所以口渴不止,小便量多或頻數。人體五臟之中,心主火,腎為心火的對應之臟;三焦主火,膽為三焦火的對應之臟,這四臟的火氣平衡,才能消化飲食,排出糟粕;如果失衡,就會灼傷臟腑,耗竭津液。心火過盛,向上則導致膈膜消瘦,向內則導致腸胃消瘦,向下則導致膏液消瘦,向外則導致肌肉消瘦。

向上過盛不止,就會影響到肺;向內過盛不止,就會影響到脾;向下過盛不止,就會影響到肝腎;向外過盛不止,就會影響到筋骨。如果四臟都消瘦殆盡,則心臟就會自行焚燒而死亡。所以才會有消癉、消中、消渴、風消、膈消、肺消等說法。

消瘦症狀雖然不同,但其根本原因都是火盛。人體的腎臟,就像樹木的根部一樣重要,所以腎臟生病,一定會先出現形體消瘦、憔悴的現象,即使加以滋養,也不能潤澤。所以患有消渴症的人,都是腎經有病,都是因為在壯盛之時不懂得保養,縱情慾樂,飲酒過度,食用臘肉、炙烤食物,服用丹石類藥物,導致腎水枯竭,心火過盛,三焦火旺,五臟燥熱,因此出現口渴、小便頻繁等症狀,這都源於腎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