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五 (40)
卷五 (40)
1. 鼓脹
)鼓脹者,腹脹,身皆大,大與膚脹等也;色蒼黃,腹筋起也。(腹脹,身皆大,與上文膚脹者證同。色蒼黃者,亦皮厚腹色不變之義,但腹有筋起,為稍異耳,蓋此亦病在氣分,故名鼓脹也。)腸覃者,寒氣客於腸外,與衛氣相搏,氣不得榮,因有所繫,癖而內著,惡氣乃起,瘜肉乃生。
(覃,延布而深也,寒氣與衛氣相搏,則蓄積不行,留於腸外,有所繫著,故癖積起,瘜肉生,病日以成矣。瘜肉,惡肉也。)其始生也,大如雞卵,稍以盆大,至其成,如懷子之狀,久者離歲,按之則堅,推之則移,月事以時下也。(離歲,越歲也。寒邪客於腸外,不在胞中,故無妨於月事,其非血病可知。
蓋由汁沫所聚而生,此腸覃之候也。)石瘕生於胞中,寒氣客於子門,(胞,即子宮也,男女皆有之:在男謂之精室,在女謂之血海,子門,即子宮之門也。)子門閉塞,氣不得通,惡血當瀉不瀉,衃以留止,日以益大,狀如懷子,月事不以時下。皆生於女子,可導而下。(衃,凝敗之血也,子門閉塞,則衃血留止,其堅如石,故曰「石瘕」。
月事不以時下,惟女子有之也,故可以導血之劑下之。衃,鋪杯切。)膚脹、鼓脹亦可刺,先瀉其脹之血絡,後調其經,刺去其血絡也。(先瀉其脹之血絡,謂無論虛實,凡有血絡之外見者,必先瀉之,而後因虛實以調其經也。刺去其血絡,即重明先瀉之義,所言者凡六證,而獨云膚脹、鼓脹者,蓋兼五證而統言之,辭雖簡而意則在也。)
白話文:
鼓脹指的是腹部脹大,全身都腫,腫脹程度與皮膚腫脹相似;膚色蒼黃,腹部肌肉隆起。腹部脹大,全身腫脹,與前面提到的皮膚腫脹症狀相同。膚色蒼黃,也是指皮膚厚實,腹部顏色沒有變化,只是腹部肌肉隆起略有不同。因為這也是氣分有病,所以稱為鼓脹。
腸覃是指寒邪入侵腸道外部,與衛氣相搏,氣血運行不暢,因而阻塞,形成癖積,進而產生瘜肉。
寒邪與衛氣相搏,就會停滯不行,留在腸道外部,有所阻塞,因此形成癖積,長出瘜肉,病情日漸加重。瘜肉就是惡性腫塊。剛開始時,大小如雞蛋,逐漸增大如盆,最後像懷孕一樣大,時間長的可達一年以上,按壓時堅硬,推動則可以移動,月經仍能按時來潮。寒邪入侵腸道外部,不在子宮內,所以不影響月經,由此可知它不是血症。
它是由於體液聚積而形成的,這是腸覃的症狀。
石瘕則生長在子宮內,寒邪入侵子宮口,子宮口阻塞,氣血運行不通,污血無法排出,凝滯積聚,日益增大,狀如懷孕,月經不按時來潮。這都發生在女性身上,可以透過導引排出污血。子宮口阻塞,則污血凝滯,堅硬如石,所以稱為「石瘕」。月經不調,只有女性才會有,所以可以用導血的藥物治療。
皮膚腫脹和鼓脹也可以用針灸治療,先瀉去脹大的血脈,然後再調理經絡,針刺去除血脈。無論虛實,凡是有血脈外露的,都必須先瀉去,然後再根據虛實情況調理經絡。針刺去除血脈,再次強調先瀉血的意義。文中提到的六種症狀,卻只提到皮膚腫脹和鼓脹,是因為它包含了其他五種症狀的總體描述,文字簡潔,但意義深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