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五 (39)
卷五 (39)
1. 鼓脹
如「胃脈實,氣有餘則脹」,「胃病者腹䐜脹」,「胃脘當心而痛,脾氣實則腹脹涇溲不利」,「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「,此皆實脹也;「飲食起居失節,入五臟則䐜滿閉塞「,「足太陰之別公孫,虛則鼓脹」,此皆虛脹也:「胃中寒則脹滿」,「臟寒生滿病」,「胃風膈塞不通,腹善脹」;「失衣則䐜脹」,此皆寒脹也;「二陰一陽發病,善脹心滿」,「手少陰終者,腹脹閉」,「足太陰終者,腹脹閉」,此心脾受傷之脹也;又如「太陰所至為重跗腫」,及土鬱之發,太陰之初氣,太陰之勝復,皆濕勝之腫脹也;又曰水運之太過,寒勝則浮;太陽之司天,太陽之勝復,皆寒勝之腫脹也。
有曰少陰之司天,少陰之勝復,少陽之司天,少陽之勝復,又曰「熱甚則腫」,皆火勝之腫脹也;若厥陰之司天、在泉,厥陰之復及陽明之復,是皆木邪侮土及金氣反勝之腫脹也,觀此則不惟五臟六腑,即五運六氣,亦無不皆有是病。然曰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」,又曰「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,皆聚水也」,又曰「腎者,胃之關也。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也」,由此言之,則諸經雖皆有脹,無不幹於脾、肺、腎三臟。
蓋脾屬土,其主運化;肺屬金,其主氣;腎屬水,其主五液。凡五氣所化之液,悉屬於腎;五液所行之氣,悉屬於肺;轉輸於二臟之中,以制水生金者,悉屬於脾。所以腫脹之生,無不由此三者,但症有陰陽、虛實、寒熱、新久之別,不可不察焉。)
水與膚脹、鼓脹、腸覃、石瘕、石水,有以別之。(此六症者,病異而形相似,故宜有以別之。覃,音潭。)水始起也,目窠上微腫,如新臥起之狀,(目之下為目窠,微腫如新臥起之狀者,形如臥蠶也。)其頸脈動,時咳,(頸脈,足陽明人迎也。陽明之脈,自人迎下循腹裡。
由水邪乘之,故為頸脈動,水之標在肺,故為時咳。)陰股間寒,足脛瘇,腹乃大,其水已成矣。(陰邪始於陰分也。)以手按其腹,隨手而起,如裹水之狀,此其候也。(凡按水囊者,必隨手而起,故病水者亦若是。以上皆水腫之候。)膚脹者,寒氣客於皮膚之間,𪔣𪔣然不堅,腹大,身盡腫,皮厚,(𪔣𪔣,鼓聲也,寒氣客於皮膚之間者,陽氣不行,病在氣分,故有聲若鼓。氣本無形,故不堅。
氣無所不至,故腹大,身盡腫。若因於水,則有水處腫,無水處不腫,此為可辨,然有水則皮澤而薄,無水則皮厚。)按其腹,窅而不起,腹色不變,此其候也。(寒氣在膚腠之間,按散之則不能猝聚,故窅然不起。
腹色不變,即皮厚故也,以手按其腹,隨手而起者屬水,窅而不起者屬氣,此固然也,然按氣囊者亦隨手而起,又水在肌肉之中,按而散之,猝不能聚,如按糟囊者亦窅而不起,故未可以起與不起為水氣之的辨,但當察其皮厚色蒼,或一身盡腫,或自上而下者多屬氣,若皮薄色澤,或腫有分界,或自下而上者多屬水也。窅,音夭,深也。
白話文:
鼓脹
胃經氣血充盈,氣盛則腹脹;胃病導致腹脹;胃脘部疼痛並伴隨腹脹、小便不利,這些都是實證腹脹;飲食起居不節,損傷五臟導致腹部脹滿不通;脾經虛弱則腹脹,這些都是虛證腹脹;胃寒則腹脹;臟腑寒冷導致腹脹;胃風阻滯不通,容易腹脹;穿衣不足也可能導致腹脹,這些都是寒證腹脹;心、脾受損也會導致腹脹;脾經受損導致足部腫脹;土氣鬱滯,以及脾經的氣機失調都會導致腫脹;寒邪導致腫脹;熱邪導致腫脹;木邪犯土或金氣反勝也導致腫脹。由此可見,五臟六腑、五運六氣都可能導致腫脹。
但總的來說,「一切濕腫脹滿,都屬於脾的病變」;「其根本在腎,最終表現於肺,都是水液聚積」;「腎是胃的關口,關口不利,所以水液聚積」。因此,雖然各經脈都可能出現腫脹,但都與脾、肺、腎三臟相關。
脾屬土,主運化;肺屬金,主氣;腎屬水,主五液。所有水液的代謝都屬於腎;所有氣機的運行都屬於肺;在兩臟之間轉運並制約水液以滋養金氣的是脾。所以腫脹的產生,都離不開這三臟的關係。但腫脹的症狀有陰陽、虛實、寒熱、新舊之分,不可不察。
水腫、膚脹、鼓脹、腸覃、石瘕、石水,它們的病因不同,但症狀相似,應當區分。水腫的初期,眼瞼輕微腫脹,像剛睡醒的樣子,頸部脈搏跳動,偶爾咳嗽,陰部寒冷,小腿腫脹,腹部膨大,說明水腫已形成。用手按壓腹部,會隨手抬起,像包裹著水一樣。膚脹是因為寒邪侵入皮膚之間,皮膚腫脹而不堅實,腹部膨大,全身腫脹,皮膚厚實,用手按壓腹部,按壓處凹陷但不會立即彈回,腹部顏色沒有變化。
按壓腹部,隨手抬起的屬於水腫,按壓處凹陷不立即彈回的屬於氣滯,但這不能完全區分水腫和氣滯。應該觀察皮膚是否厚實、顏色蒼白,是否全身腫脹或腫脹從上往下,這些多為氣滯;如果皮膚薄而有光澤,腫脹有界限,或腫脹從下往上,則多屬水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