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五 (33)
卷五 (33)
1. 瘧
取之井俞及公孫也,皆屬本經,故曰「即取之」。)足少陰之瘧,令人嘔吐甚,多寒熱,熱多寒少,欲閉戶牖而處,其病難已。(腎脈上貫肝膈,入肺中,循喉嚨,陰邪上衝,故為嘔吐甚。腎病則陰虛,陰虛故熱多寒少。然在陰者喜靜,故欲閉戶牖而處,腎為至陰之臟,而邪居之,故病深難已,此不言刺者,必取大鐘、太谿之本經穴耳。
)足厥陰之瘧,令人腰痛,少腹滿,小便不利如癃狀,非癃也,數便,意恐懼,氣不足,腹中悒悒,刺足厥陰。(肝脈過陰器,抵少腹,布脅肋,故為腰腹小便之病。凡小水不利為癃,今曰「如癃狀,非癃也」,蓋病不在水,而在於肝邪之陷,故亦如小便不利而急數欲便也。意恐懼者,肝氣不足也。
腹中悒悒,不暢之貌,皆當刺足厥陰之經,太衝主之。)
肺瘧者,令人心寒,寒甚熱,熱間善驚,如有所見者,刺手太陰、陽明。(此下言五臟瘧刺而並及於胃也。肺者,心之蓋也。以寒邪而乘所不勝,故肺瘧者令人心寒。寒甚復熱而心氣受傷,故善驚如有所見。當刺其表裡二經,以瀉陽明之實,補太陰之虛也。手太陰之絡列缺,陽明之原合谷主之。
)心瘧者,令人煩心甚,欲得清水,反寒多不甚熱,刺手少陰。(瘧邪在心,故煩心甚,欲得水以解也,心本陽臟,為邪所居,則陽虛陰盛,故反寒多而不甚熱。手少陰,即神門穴也。)肝瘧者,令人色蒼蒼然,太息,其狀若死者,刺足厥陰見血。(肝屬木,故色蒼蒼然。肝鬱則氣逆,故太息。
木病則堅強,故其狀若死,刺足厥陰見血者,中封主之。上文已言足厥陰等症,而此重言之,蓋上文所言者經病也,故復明臟病之詳如此。下文脾、胃、腎三臟義同。)脾瘧者,令人寒,腹中痛,熱則腸中鳴,鳴已汗出,刺足太陰。(脾以至陰之臟,而瘧邪居之,故令人寒。
脾脈自股入腹,故為腹中痛。寒已而熱,則脾氣行,故腸中鳴。鳴已則陽氣外達,故汗出而解也。刺足太陰者。商丘也。)腎瘧者,令人洒洒然,腰脊痛宛轉,大便難,目眴眴然,手足寒,刺足太陽、少陰。(洒洒,寒慄貌。腎脈貫脊屬腎,開竅於二陰,故腰脊之痛苦於宛轉,而大便難也。
眴眴然,眩動貌。目視不明,水之虧也,手足寒,陰之厥也。刺足太陽、少陰之表裡,取穴如前。)胃瘧者,令人且病也。善飢而不能食,食而支滿腹大,刺足陽明、太陰橫脈出血。(腑有六而此獨言胃者,以胃為六腑之長也。邪在陽明,則胃病及脾,故善飢不能食而支滿腹大也。
當兼刺陽明之表裡。厲兌、解谿、三里,足陽明取此三穴也。足太陰刺其橫脈出血者,謂足內踝前斜過大脈,則太陰之經,即商丘也。以上本言刺法,而其現症甚詳,用藥所當推也。)
白話文:
瘧疾的治療,取井穴和公孫穴,皆屬本經,故稱「即取之」。足少陰經的瘧疾,會令人嘔吐嚴重,寒熱交替頻繁,但熱多寒少,患者喜歡關閉門窗獨處,病情較難治癒。這是因為腎經上行至肝膈,入肺,循喉嚨,陰邪上衝,所以嘔吐嚴重;腎病則陰虛,陰虛則熱多寒少。陰邪喜歡靜止,故欲閉戶牖而處;腎臟屬至陰,邪氣在此停留,所以病情嚴重難治。不論是否針灸,都需取大鐘、太谿穴(本經穴)。
足厥陰經的瘧疾,會令人腰痛、少腹脹滿、小便不利,似尿閉卻非尿閉,小便頻數,伴隨恐懼感、氣虛、腹部悶脹不適,應針刺足厥陰經。這是因為肝經經過陰器,到達少腹,佈於脅肋,所以會出現腰腹及小便方面的病症。小便不利為癃閉,這裡說「如癃狀,非癃也」,是說病不在於水道,而在於肝邪的侵犯,所以才會像尿閉一樣小便不利且頻數。恐懼感是肝氣不足所致,腹部悶脹不適,皆應針刺足厥陰經的太衝穴。
肺經的瘧疾,會令人心寒,寒甚而後發熱,間歇期容易驚恐,如同看見什麼東西一樣,應針刺手太陰、陽明經。這是因為肺為心之蓋,寒邪乘其所不勝,所以肺瘧令人心寒;寒邪加重後又發熱,心氣受損,故而驚恐。應針刺其表裡二經,瀉去陽明經的實邪,補益太陰經的虛損。手太陰經的絡穴列缺,陽明經的原穴合谷為主穴。
心經的瘧疾,會令人煩躁不安,想喝清水,反而寒多熱少,應針刺手少陰經。瘧邪在心,所以煩躁不安,想喝水解渴;心屬陽臟,邪氣侵犯,則陽虛陰盛,所以寒多熱少。手少陰經,即神門穴。
肝經的瘧疾,會令人面色蒼白,嘆息,狀若死者,應針刺足厥陰經放血。肝屬木,所以面色蒼白;肝鬱則氣逆,所以嘆息;木病則堅強,所以狀若死者。針刺足厥陰經放血,中封穴為主穴。上文已述及足厥陰經的症狀,這裡再次說明,是因為上文所述的是經病,這裡則詳細說明臟病。脾、胃、腎三臟的治療方法與此類似。
脾經的瘧疾,會令人發冷,腹痛,發熱時腸鳴,腸鳴後出汗,應針刺足太陰經。脾屬至陰之臟,瘧邪侵犯,所以令人發冷;脾經從股部入腹,所以腹痛;寒邪退去而發熱,則脾氣運轉,所以腸鳴;腸鳴後陽氣外達,所以出汗而解。針刺足太陰經,商丘穴為主穴。
腎經的瘧疾,會令人渾身發冷,腰脊疼痛,翻來覆去,大便困難,眼睛發花,手腳冰冷,應針刺足太陽、少陰經。「洒洒然」指寒慄的樣子。腎經貫通脊柱,屬腎,開竅於二陰,所以腰脊疼痛,翻來覆去,大便困難;眼睛發花,是眩暈的表現,視力模糊,是腎水虧損;手腳冰冷,是陰寒厥逆。針刺足太陽、少陰經的表裡經脈,取穴如前所述。
胃經的瘧疾,會令人時常感到疾病纏身,容易飢餓卻不能進食,進食後則腹部脹滿,應針刺足陽明、太陰經的橫脈放血。六腑之中,獨言胃者,以胃為六腑之長。邪氣在陽明經,則胃病及脾,所以容易飢餓卻不能進食,進食後則腹部脹滿。應同時針刺陽明經的表裡經脈。厲兌、解谿、三里,是足陽明經的三個穴位。針刺足太陰經的橫脈放血,是指足內踝前方斜過的大脈,即太陰經的商丘穴。以上是針刺療法,詳細說明了各種症狀,可作為用藥的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