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五 (25)
卷五 (25)
1. 寒熱
(人迎,足陽明脈,所以候陽也,人迎一盛,病在足少陽,一盛而躁,病在手少陽;人迎二盛,病在足太陽。二盛而躁,病在手太陽;人迎三盛,病在足陽明,三盛而躁,病在手陽明也。凡邪熱在表,三陽既畢,則入於陰分矣。)夫陽入於陰,故病在頭與腹,乃䐜脹而頭痛也。
(頭主陽,腹主陰。陽邪在頭則頭痛,及其入於陰分,則腹為䐜脹也。)
有五臟六腑寒熱相移者也。(相移者,以此病而移於彼也。)腎移寒於脾,癰腫少氣;(腎中寒氣移於脾者,乃為癰腫。凡癰腫之病,寒熱皆能為之。熱者為陽毒,寒者為陰毒。蓋脾主肌肉,得寒則氣聚而堅,堅而不散,則為腫為癰也,曰「癰」者;壅也。腎以寒水之氣,反傳所勝,侵侮脾土,故壅為浮腫。
少氣者,寒盛則陽虛於下,陽虛則無以化氣也。)脾移寒於肝,癰腫筋攣;(脾中寒勝,則反傳於肝。脾寒則肉寒,故為癰腫。肝寒則筋寒,故為筋攣。)肝移寒於心,狂,膈中;(肝移寒於心,傳其所生也。心主火,其藏神。受肝邪之寒逆,故神亂而為狂。心脈出屬心系,下膈,陽為陰抑則氣有不行,故隔寒不通也。
)心移寒於肺,肺消,肺消者,飲一溲二,死不治;(心與肺,二陽臟也。心移寒於肺者,君火之衰耳。火不足,則不能溫養肺金,肺氣不溫,則不能行化津液,故飲雖一而溲則倍之。夫肺者,水之母也,水去多則肺氣從而索矣,故曰「肺消」。門戶失守。本元日竭,故死不能治。
)肺移寒於腎,為湧水,湧水者,按腹不堅,水氣客於大腸,疾行則鳴濯濯,如囊裹漿水之病也。(湧水者,水自下而上,如泉之湧也。水者,陰氣也,其本在腎,其末在肺。肺移寒於腎,則陽氣不化於下,陽氣不化則水泛為邪而客於大腸,以大腸為肺之合也。但按腹不堅而腸中濯濯有聲者,即是其候。
)
脾移熱於肝,則為驚衄;(上文言「移寒」,此下言「移熱」也。脾熱移於肝者,反傳其勝,熱之甚也。肝藏血,病主驚駭,邪熱薄之則風火交作,故為驚,為鼻中出血也。)肝移熱於心,則死;(心本屬火,而肝以風熱移之,木火相燔,犯及君主,故當死也。)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;(肺屬金,其化本燥,心復以熱移之,則燥愈甚而傳為膈消。
膈消者,膈上焦煩,飲水多而善消也。上文言肺消者因於寒,此言膈消者因於熱,可見消有陰陽二症,不可不辨。)肺移熱於腎,傳為柔痓;(柔,筋軟無力也。痓,骨強直也。肺主氣,腎主骨,肺腎皆熱,則真陰日消,故傳為柔痓。痓,音翅。)腎移熱於脾,傳為虛腸澼,死不可治;(腎移熱於脾者,陰火上炎也。
邪熱在下,真陰必虧,故傳為虛損。腎本水臟,而挾熱侮脾,故為腸澼下利膿血。陰虛反克,則水土俱敗,故死不治也。)胞移熱於膀胱,則癃溺血;(胞,子宮也,在男則為精室,在女則為血室。膀胱,津液之府也,俗名謂之「溲胞」。命門火盛,則胞宮移熱於膀胱,故小便不利為癃,甚則為溺血。
白話文:
寒熱
人迎脈是診斷陽氣的指標。人迎脈搏動一次,病在足少陽;一次強盛且脈象躁急,病在手少陽;人迎脈搏動兩次,病在足太陽;兩次強盛且脈象躁急,病在手太陽;人迎脈搏動三次,病在足陽明;三次強盛且脈象躁急,病在手陽明。凡是外邪的熱邪在體表,三陽經脈的病症都出現後,熱邪就會進入陰分(內臟)。
陽邪進入陰分,所以疾病會出現在頭部和腹部,表現為腹脹和頭痛。頭部主陽,腹部主陰。陽邪在頭部則頭痛,進入陰分則腹部脹滿。
五臟六腑的寒熱會相互傳變。(傳變是指疾病從一個臟腑轉移到另一個臟腑。)腎臟的寒邪傳到脾臟,會引起癰腫少氣;(腎臟的寒邪傳到脾臟,就會導致癰腫。癰腫的病因,寒熱都能造成。熱邪引起的稱為陽毒,寒邪引起的稱為陰毒。因為脾臟主肌肉,遇到寒邪則氣血凝滯而堅硬,堅硬不散則形成腫塊,稱為癰腫。「癰」就是阻塞的意思。腎臟的寒邪之氣逆傳,侵犯脾臟,所以造成浮腫。少氣是因為寒邪盛則陽氣虛弱,陽氣虛弱則無法化生氣血。)脾臟的寒邪傳到肝臟,會引起癰腫筋攣;(脾臟寒邪盛,則逆傳於肝。脾寒則肌肉寒冷,故為癰腫。肝寒則筋脈寒冷,故為筋攣。)肝臟的寒邪傳到心臟,會引起狂躁,膈肌不通;(肝臟的寒邪傳到心臟,是寒邪順著臟腑的生理關係傳播。心臟主火,藏神。受到肝臟寒邪的逆襲,所以神志紊亂而發狂。心臟經脈下達膈肌,陽氣被陰邪所阻礙,則氣血運行不暢,故膈肌不通。)心臟的寒邪傳到肺臟,會引起肺消,肺消者,飲水少而排尿多,病情危急,難以治愈;(心臟和肺臟都是陽性臟器。心臟的寒邪傳到肺臟,是心火衰弱的表現。火不足則不能溫養肺金,肺氣不溫則不能化生津液,所以飲水少而排尿多。肺臟是水的臟器,水分過多則肺氣隨之衰竭,所以稱為「肺消」。如同城門失守,根本元氣耗竭,所以無法治愈。)肺臟的寒邪傳到腎臟,會引起湧水,湧水者,按壓腹部不堅實,水氣停留在腸道,行走時腸鳴如水漿翻滾;(湧水是指水氣從下往上湧,像泉水湧出一樣。水是陰氣,其根在腎,其末在肺。肺臟的寒邪傳到腎臟,則陽氣不能下行,陽氣不化則水氣成為邪氣停留在腸道,因為大腸與肺臟相通。只要按壓腹部不堅實,腸中鳴響,就是其症狀。)
脾臟的熱邪傳到肝臟,會引起驚悸和鼻出血;(上文說「傳寒」,這裡說「傳熱」。脾臟熱邪傳到肝臟,是熱邪過盛的表現。肝臟藏血,疾病表現為驚恐,熱邪侵襲則風火交作,所以驚悸,鼻中出血。)肝臟的熱邪傳到心臟,會導致死亡;(心臟屬火,肝臟的熱邪傳到心臟,木火互相焚燒,危及心臟,所以會導致死亡。)心臟的熱邪傳到肺臟,會導致膈肌消瘦;(肺屬金,其特性是乾燥,心臟的熱邪傳到肺臟,則乾燥更甚而導致膈肌消瘦。膈肌消瘦是指膈肌上方煩躁,飲水多而容易消化。上文說肺消是因寒邪,這裡說膈肌消瘦是因熱邪,可見消瘦有陰陽兩種情況,不可混淆。)肺臟的熱邪傳到腎臟,會引起筋軟骨硬;(筋軟無力,骨頭僵硬。肺臟主氣,腎臟主骨,肺腎都熱則陰液日漸消耗,所以會引起筋軟骨硬。「痓」音翅。)腎臟的熱邪傳到脾臟,會引起腸道虛弱下痢膿血,難以治愈;(腎臟的熱邪傳到脾臟,是陰火上炎。邪熱在下,真陰必然虧損,所以導致虛損。腎臟是水臟,夾雜熱邪侵犯脾臟,所以引起腸道下痢膿血。陰虛反克,則水土俱敗,所以難以治愈。)子宮的熱邪傳到膀胱,會引起排尿困難和血尿;(子宮在男性是精室,在女性是血室。膀胱是津液的倉庫,俗稱「溲胞」。命門火盛則子宮的熱邪傳到膀胱,所以排尿困難,嚴重則出現血尿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