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五 (2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6)

1. 寒熱

常見相火妄動,逆而不通,多患此者,即其證也,胞,包,脬二音。在「胞胎」之「胞」則音胞,「溲胞」之「胞」則音脬。)膀胱移熱於小腸,膈腸不便,上為口糜;(膀胱之熱上行,則移熱於小腸。小腸之脈,循咽下膈,抵胃,其支者循頸上頰,故受熱為膈腸之病則痞塞不便,受熱於咽頰之間則上為口糜。

)小腸移熱於大腸,為虙瘕,為沉;(小腸之熱下行,則移熱於大腸,熱結不散,或氣或血,留聚於曲折之處,是為虙瘕,虙瘕者,謂其隱伏秘匿,深沉不易取也。虙、伏同。)大腸移熱於胃,善食而瘦,又謂之「食亦」。(大腸移熱於胃,燥熱之氣上行也,故善於消穀。陽明主肌肉,而熱爍之,則雖食亦病而瘦,所以謂之「食亦」。

)胃移熱於膽,亦曰「食亦」;(陽明胃熱而移於膽,則木火合邪,不生脾土,故亦當善食而瘦。)膽移熱於腦,則辛頞鼻淵,鼻淵者,濁涕下不止也,(膽經之脈,起於目銳眥,上抵頭角,下耳後,曲折布於腦後,故膽移熱於腦,則為辛頞鼻淵之病,辛,酸辛也。頞,音遏,鼻莖也。

)傳為衄蔑瞑目。(腦熱不已,則傳為此症。衄、衊,皆為鼻血,但甚者為衄,微者為衊。熱傷陰血則目無所養,故令瞑目,以羞明不能開也。衊,音滅。)故得之氣厥也。(厥者,氣逆也。此總結一篇之義,皆由氣逆所致。)

乳子而病熱,脈懸小者,手足溫則生,寒則死。(乳子,嬰兒也,病熱脈懸小者,陽症陰脈,本為大禁,但小而緩者,邪之微也,其愈則易,小而急者,邪之甚也,為可慮耳,以小兒稚陽之體,而加之病熱。脈不當小。若脈雖小而手足溫者,以四肢為諸陽之本,陽猶在也,故生;若四肢寒冷,則邪勝其正,元陽去矣,故死。謂從者手足溫,逆者手足寒也。

)乳子中風熱,喘鳴肩息者,脈實大也,緩則生,急則死。(此言小兒之外感也。風熱中於陽分,為喘鳴肩息者,脈當實大。但大而緩則胃氣存,邪漸退,故生;實而急則真臟見,病日進,故死,此見古人之診小兒者,未嘗不重在脈也,即雖初脫胞胎,亦自有脈可辨,何後世幼科如《水鏡訣》及《全幼心鑑》等書,別有察三關之說,於脈則全置不問?夫三關乃手陽明之浮絡,原不足以候臟腑之氣,且凡在小兒,無論病與不病,此脈皆紫白而兼乎青紅,雖時有濃淡之異,而四色常不相離也。

何以辨其紫為風,紅為寒,青為驚,白為疳?又何以辨其雷驚、人驚、水驚、獸驚之的確乎?近代醫家,習以為常,全不知脈,欲濟其危,胡可得也?遍考並無三關名目,惟經脈有察手魚之色者,若乎近之。然乃概言診法,亦非獨為小兒也。則三關之說,特後世之異端,不足憑也。

白話文:

寒熱

常見相火妄動,氣血逆而不通,許多人患有此症。胞與脬音近似,在「胞胎」的「胞」讀作bāo(胞),在「溲胞」(尿泡)的「胞」讀作páo(脬)。膀胱將熱傳給小腸,導致膈肌和小腸不適,往上則引起口糜(口腔潰瘍)。膀胱的熱往上走,就會傳到小腸。小腸的經脈循咽喉向下抵達膈肌,再到胃,一部分經脈循頸上行至面頰。所以小腸受熱會導致膈肌和小腸阻塞不適,咽喉和面頰受熱則會引起口糜。

小腸將熱傳給大腸,會形成臌瘕(腹部腫塊),症狀深沉隱匿。小腸的熱往下走,就會傳到大腸,熱結不散,可能是氣或血停聚在腸道彎曲的地方,這就是臌瘕。臌瘕是指腫塊隱伏深沉,不易治療。

大腸將熱傳給胃,則會食慾很好卻消瘦,又稱為「食亦」(食慾雖好,身體卻消瘦)。大腸的熱往上走,傳到胃,燥熱之氣上升,所以容易消化食物。陽明經主司肌肉,熱邪灼傷肌肉,即使能吃也消瘦,因此稱為「食亦」。

胃將熱傳給膽,也稱為「食亦」。陽明胃熱傳到膽,則木火相克,影響脾土,因此也會食慾很好卻消瘦。

膽將熱傳給腦,則會出現鼻塞流涕的症狀,鼻淵是指濁涕不斷流下。膽經的經脈從眼角開始,上達頭角,下至耳後,曲折分佈在腦後。所以膽將熱傳給腦,就會引起鼻塞流涕的疾病。

繼續傳下去則會導致鼻出血、眼瞼腫脹和閉目。腦部熱邪持續不退,就會發展成這些症狀。衄、衊都是鼻出血,只是程度不同,嚴重者為衄,輕微者為衊。熱邪損傷陰血,則眼睛得不到滋養,所以導致閉目,因為眼睛怕光而無法睜開。

所以這些病症都是由於氣逆引起的。

嬰兒患熱病,脈象細弱,手腳溫暖則能活,手腳冰冷則會死亡。嬰兒患熱病,脈象細弱,屬於陽證陰脈,本是大忌,但脈象細弱而緩慢,說明邪氣較輕,容易痊癒;脈象細弱而急促,說明邪氣很重,值得擔心。小兒稚嫩的陽氣,本不應有細弱脈象,如果脈象雖細弱但手腳溫暖,說明四肢(陽氣的根本)陽氣尚存,所以能活;如果四肢冰冷,則邪氣勝過正氣,元陽已去,所以會死亡。意思是說,手腳溫暖的能活,手腳冰冷的會死。

嬰兒中風熱邪,出現呼吸困難、喘息、肩部聳動等症狀,脈象應當是實大。脈象實大而緩慢則能活,脈象實大而急促則會死。這說明古代醫生診治小兒疾病時,非常重視脈象。即使剛出生的小兒,也自有脈象可辨。為什麼後世的兒科書籍,如《水鏡訣》、《全幼心鑑》等,另有察看三關的說法,卻完全忽略脈象呢?三關是手陽明經的浮絡,本來就不能用來推測臟腑的氣機。而且,小兒無論有病沒病,三關的脈象都是紫白兼青紅,雖然濃淡有所不同,但四種顏色總是同時存在。

怎麼能辨別紫為風邪,紅為寒邪,青為驚邪,白為疳積呢?又怎麼能辨別雷驚、人驚、水驚、獸驚的確切情況呢?近代醫家習以為常,完全不了解脈象,想要救治危急病人,怎麼可能呢?遍查古籍,並無三關名目的記載,只有經脈診斷中提到觀察手魚際的顏色,與此類似。但這只是概括性的診斷方法,也不是專門用於小兒的。所以,三關的說法,只是後世異端之說,不足為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