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五 (23)
卷五 (23)
1. 傷寒
如上文言太陽、厥陰爭見者,太陽為傳表之始,厥陰為傳裡之終,自始而終也。此以少陽、少陰爭見者,少陽為傳表之終,少陰為傳裡之始,自終而始也,言始言終;則六經無不遍矣,故不必言陽明、太陰之爭見也。)
熱病氣穴,三椎下間主胸中熱,四椎下間主膈中熱,五椎下間主肝熱,六椎下間主脾熱,七椎下間主腎熱,榮在骶也。(此總言治熱之臟俞也。椎,脊骨節也。榮,陰氣也。骶,尾骶也,即督脈之長強穴。凡五臟俞旁之穴,三椎下者,魄戶也;四椎下旁,膏盲也;五椎下旁,神堂也;六椎下旁,譩譆也;七椎下旁,膈關也。蓋既取陽邪於上,仍當補陰於下,故曰「榮在骶」也。
此節臟俞,皆不甚合,存其文。知其概可也,不必與針灸家盡合也。)項上三椎,陷者中也。(此取脊椎之大法也,項上三椎者,乃項骨三節,非脊椎也。三椎之下陷者中,方是第一節,穴名大椎。由此而下數之,則諸椎循次可得矣。)
頰下逆顴為大瘕,下牙車為腹滿,顴後為脅痛,頰上者膈上也。(此以面部之色,察腹中之病也。)
白話文:
傷寒
如果像前面所說,太陽經與厥陰經同時出現症狀,那是因為太陽經是表證的開始,厥陰經是裡證的結束,從開始到結束。而如果少陽經與少陰經同時出現症狀,則是少陽經是表證的結束,少陰經是裡證的開始,從結束到開始。 說明了開始與結束,就涵蓋了六經的所有情況,所以不必再說陽明經與太陰經同時出現症狀的情況了。
熱病的穴位,第三節脊椎骨下方是胸腔的熱,第四節脊椎骨下方是膈膜的熱,第五節脊椎骨下方是肝臟的熱,第六節脊椎骨下方是脾臟的熱,第七節脊椎骨下方是腎臟的熱,而陰氣則在尾骶骨。 (這段總體來說是治療臟腑熱證的俞穴。椎指的是脊椎骨節。榮指的是陰氣。骶指的是尾骶骨,也就是督脈的長強穴。凡是五臟的俞穴旁,第三節脊椎骨下方的是魄戶穴;第四節脊椎骨下方的是膏盲穴;第五節脊椎骨下方的是神堂穴;第六節脊椎骨下方的是譩譆穴;第七節脊椎骨下方的是膈關穴。因為既要治療表面的陽邪,又要補益下焦的陰氣,所以說「榮在骶」。
這段關於臟腑俞穴的描述,並不完全符合實際情況,僅供參考了解大概即可,不必與針灸學家的說法完全一致。)項部上方三節骨頭,凹陷處是正中。 (這是取脊椎穴位的總原則,項部上方三節骨頭指的是項骨三節,不是脊椎骨。三節項骨下方凹陷處是第一節,穴名大椎。由此向下依次數下去,其他的脊椎穴位就可以找到了。)
頰部逆著顴骨的方向是大瘕的部位,下牙齦處是腹滿的部位,顴骨後方是脅痛的部位,頰部上方的部位是膈膜上方的部位。(這是根據面部的顏色觀察腹部疾病的方法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