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五 (22)
卷五 (22)
1. 傷寒
(足少陽之脈下胸中,循脅裡,故為胸脅痛。脾主四肢而甲木乘之,則風淫末疾,故手足躁擾,木強土弱,所以當瀉足少陽之實,補足太陰之虛。胸脅痛,止墟主之,補足太陰之脈,當於井榮取之。)病甚者五十九刺。(五十九刺,其義別詳。)熱病始手臂痛者,刺手陽明、太陰,而汗出止。
(手臂痛,列缺主之。列缺者,手太陰之絡也。欲汗出,商陽主之。商陽,手陽明井也。)熱病始於頭首者,刺項太陽,而汗出止。(天柱主之。)熱病始於足脛者,刺足陽明,而汗出止。(足陽明止汗出,當刺內庭、陷谷二穴。)熱病先身重骨痛,耳聾好瞑,刺足少陰,病甚為五十九刺。
(腎主骨,在竅為耳,熱邪居之,故為身重骨痛,耳聾。熱傷真陰則志氣昏倦,故好瞑。仲景曰:「少陰之為病……但欲寐也。」義與此同。刺足少陰者,本無正主,當補瀉榮耳。苦其病甚,則當用五十九刺。)熱病先眩冒而熱,胸脅滿,刺足少陰、少陽。(頭腦運轉曰「眩」,腦者骨之充也。
眼目矇昧曰「冒」,瞳子者骨子精也,皆主於腎。又足少陽之脈起目銳眥,循脅裡,皆為此症,故當取足少陰、少陽而刺之,亦井榮也。)
太陽之脈,色榮顴骨,熱病也。(此下言兩感脈色之死期也。榮,發見也。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,太陽之筋下結於頄,故太陽熱病者赤色當榮於顴骨。榮未交。)曰今且得汗,待時而已。(此「榮」字與上節之「榮」不同,蓋指榮衛而言。榮、營,古所通用也,榮未交者,謂邪猶在衛,未交於榮,其氣不深,故曰「今且得汗」,可「待時而已」也。如肝待甲乙,心待丙丁,脾待戊己,肺待庚辛,腎待壬癸,病必已矣。
)與厥陰脈爭見者死,期不過三日。(脈義有二:以寸口之脈言,則太陽之脈浮,厥陰之脈弦而細,以經脈之病言,則太陽為頭項痛,腰脊強;厥陰為煩滿而囊縮。今以太陽熱病與厥陰脈症爭見者,陰陽俱病,當不過三日而死矣。何也?蓋此言兩感之邪也。兩感於寒者,一日則巨陽、少陰俱病,二日則陽明、太陰俱病,三日則少陽、厥陰俱病。
故六經熱病之序,其始太陽,其終厥陰,今終始爭見,則六經兩感,俱已傳遍,故當三日而死。)其熱病內連腎,少陽之脈色也。(此承上文而詳言兩感也。上文言太陽熱病兼見厥陰之脈症,此言腎經熱病兼見少陽之脈色,皆兩感也。蓋太陽與少陰為表裡,少陽與厥陰為表裡,以太陽而見厥陰,則未有不由少陰者,以腎病而見少陽,則未有不至厥陰者,詳如下文。)少陽之脈,色榮頰前,熱病也。
(足少陽之脈,下頰車,故其熱病,赤色當榮於頰前。)榮未交,曰今且得汗,待時而已。(義同前。)與少陰脈爭見者死,期不過三日。(少陽之脈弦,少陰之脈沉而微,少陽之症為胸脅痛而耳聾,少陰之症為口燥舌乾而渴。今以少陽熱病而與少陰脈症爭見者,亦當三日而死,皆兩感傳遍也。
白話文:
傷寒
足少陽經脈經過胸腔內部,沿著脅肋運行,所以會導致胸脅疼痛。脾臟主導四肢,而肝木(甲木)過盛克脾,就會導致風邪侵入而產生肢體末端疾病,因此手足躁動不安。這是因為肝木過盛(木強)而脾土衰弱(土弱),所以應該瀉掉足少陽經的實邪,補足太陰經的虛弱。治療胸脅痛,應以足少陽經的止痛穴位為主,同時補足太陰經的不足,可以在井穴和榮穴取穴。病情嚴重者,可施以五十九刺法(五十九刺的具體方法另詳)。
熱病初期出現手臂疼痛的,應刺手陽明經和手太陰經,使之出汗而止痛。
熱病初期發病於頭部的,應刺項太陽經,使之出汗而止痛。
熱病初期發病於足脛部的,應刺足陽明經,使之出汗而止痛。
熱病初期出現全身沉重骨痛、耳聾嗜睡的,應刺足少陰經,病情嚴重者可施以五十九刺法。
熱病初期出現頭暈目眩伴隨發熱、胸脅滿悶的,應刺足少陰經和足少陽經。
太陽經脈的顏色反映在顴骨上,這是熱病的徵象。太陽經脈起於目內眥,太陽經的筋絡下連到頄部,所以太陽經熱病患者的顴骨會呈現紅色。如果紅色尚未蔓延,可以先讓病人出汗,然後再觀察病情。
如果太陽經脈和厥陰經脈的症狀同時出現,則預示患者將在三日內死亡。
熱病內傳腎經,則會在少陽經脈上反映出來。
足少陽經脈經過頰車穴,所以熱病時,頰前會出現紅色的反應。如果紅色尚未蔓延,可以先讓病人出汗,然後再觀察病情。
如果少陽經脈和少陰經脈的症狀同時出現,則預示患者將在三日內死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