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五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3)

1.

厥之寒熱者,何也?(厥者逆也,氣逆則亂,故忽為眩僕脫絕,是名為厥。厥證之起於足者,厥發之始也,甚至猝倒暴厥,忽不知人,輕則漸蘇,重則即死,最為急候。後世以手足寒熱為厥,又有以腳氣為厥者,謬之甚也。雖仲景有寒厥、熱厥之分,亦以手足為言,蓋以辨傷寒之寒熱耳,非謂厥也。

白話文:

為什麼厥證會有寒熱之分?

(厥指氣息逆亂,氣逆則混亂,所以突然暈倒、昏迷失去知覺,這就是厥。厥證從足部開始,是厥證發病的開始,甚至會突然倒下,昏厥過去,突然不認識人。症狀輕者逐漸蘇醒,嚴重的則會立即死亡,是最急迫的症狀。後世的醫家將手腳冰冷發熱稱為厥,還有人將腳氣稱為厥,這是大錯特錯。雖然張仲景將厥證分為寒厥、熱厥,但他也是以手腳的狀況來論述,用來區分傷寒中的寒熱,並不是指厥證。)

暴厥者,不知與人言;血之與氣,並走於上,則為大厥,厥則暴死,氣復反則生,不反則死;手足少陰、太陰、足陽明五絡俱竭,令人身脈皆重而形無知也;其狀若屍曰「屍厥」,若此者豈止於手足寒熱及腳氣之謂耶?今人多不知厥症,而皆指為中風也。夫中風者,病多經絡之受傷;厥逆者,直因精氣之內奪,表裡虛實,病情當辨。

白話文:

暴厥症狀是突然昏迷,無法言語。這是因為血液和氣都運行到了上部,導致嚴重厥逆,若不搶救會突然死亡。如果氣息恢復正常,就能夠活過來;否則就會死亡。暴厥時手足的少陰、太陰、足陽明五條經絡都已經枯竭,導致全身脈搏沉重,神志不清。這種狀態彷彿像屍體一樣,稱為「屍厥」。像這樣的情況,豈止是手腳發冷發熱或腳氣那麼簡單?現在很多人不瞭解厥症的病因,都把它當成中風來治療。中風主要是經絡受損造成的;而厥症則是因為精氣突然被奪走,導致表裡虛實失衡,這兩者的病因需要分清。

名義不正,以風治厥,醫中之害,莫此為甚,今將風、厥並列便觀,學者識之。)陽氣衰於下,則為寒厥;陰氣衰於下,則為熱厥。(凡物之生氣,必自下而升,故陰陽之氣衰於下,則寒厥、熱厥由此而生也。)熱厥之為熱也,必起於足下者,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,陰脈者,集於足下聚於而足心,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。(足趾之端曰表,三陽之所起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把病症名稱搞錯了,用治療風病的方法去治療厥症,這是醫術上的大禍害,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。現在把風病和厥症並列比較,供學習者辨識。

陽氣衰弱於下,就會引起寒厥;陰氣衰弱於下,就會引起熱厥。(所有生物的生氣,必定由下而上,所以陽氣和陰氣衰弱於下,就會產生寒厥和熱厥。)熱厥出現發熱的情況,必定是從腳底開始的,因為陽氣從腳上的五個腳趾尖發源,陰脈聚集在腳底,所以陽氣旺盛的話,腳底就會發熱。(腳趾尖端稱為「表」,是三條陽經的發源地。)

足下、足心,三陰之所聚也。若陽氣勝則陰氣虛,陽乘陰位,故熱厥必從足下始。凡人病陰虛者,所以足心多熱也。)寒厥之為寒也,必從五趾而上於膝者,陰氣起於五趾之裡,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,故陰氣勝則從五趾至膝上寒。其寒也,不從外,皆從內也。(里,言內也。

白話文:

腳底、腳心是人體三條陰經交會的地方。如果陽氣旺盛,陰氣就會虛弱,陽氣就會侵入陰氣所處的位置,所以發熱、發燒必定從腳底開始。凡是患有陰虛症狀的人,腳心通常會感到發熱。

寒症發作時,必定從腳趾向上蔓延至膝蓋,這是因為陰氣從腳趾內部產生,聚集在膝蓋下方,然後堆積在膝蓋上方。因此,陰氣旺盛時,寒症就會從腳趾向上蔓延到膝蓋。這種寒症不是從外部入侵的,而是從人體內部產生的。(這裡的「裡」,指的是人體內部。)

亦足下也。若陰氣勝則陽氣虛,陽不勝陰,故寒。厥必起於五趾而上寒至膝,然其寒也,非從外入,皆由內而生也。故凡病陽虛者,必手足多寒,皆從趾端始。)寒厥何失而然也?(厥上將發,手足先寒者,是為寒厥。)前陰者,宗筋之所聚,太陰、陽明之所合也。(前陰者,陰器也。

白話文:


這就是手腳冰冷的症狀。如果陰氣過盛,陽氣就會不足;陽氣不足以對抗陰氣,因此感到寒冷。寒氣必定從五個腳指頭開始發作,然後逐向上蔓延到膝蓋,但這種寒冷不是從外部入侵,而是從身體內部產生的。因此,凡是陽氣不足的疾病,手腳必定會發冷,而且都從腳尖開始。

為什麼會出現手腳冰冷的情況呢?如果陰氣將要發作,手腳先發冷,這就是寒凝。前陰(陰器)是宗筋聚集的地方,也是太陰(肺經)和陽明(胃經)相交之處。

宗筋者,眾筋之所聚也,如足之三陰、陽明、少陽、及沖、任、督、蹺筋脈皆聚於此,故曰「宗筋」。此獨言太陰、陽明之合者,重水穀之臟也。蓋胃為水穀氣血之海,主潤宗筋,又陰陽總宗筋之會,會於氣街,而陽明為之長,故特言之,以發明下文之義。)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,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。

白話文:

宗筋就是所有筋脈匯聚的地方,比如足部的三陰、陽明、少陽,以及沖脈、任脈、督脈、蹺脈都匯聚於此,所以稱之為「宗筋」。這裡特別提到太陰和陽明的結合,是因為它們是水和穀物的臟器。胃是水和穀物的氣血之海,負責滋潤宗筋,陰陽也是宗筋的總匯,匯聚於氣街,而陽明是其中的主導,所以特別提到它,以說明下文的要旨。)春天和夏天陽氣旺盛而陰氣微弱,秋天和冬天陰氣旺盛而陽氣衰弱。

(天人之道皆然也。)此人者質壯,以秋冬奪於所用,下氣上爭不能復,精氣溢下,邪氣因從之而上也。(質壯者有所恃,當秋冬陰勝之時,必多情欲之用,以奪腎中之精氣。精虛於下,則取足於上,故下氣上爭也。去者太過,生者不及,故不能復也。精溢則氣去,氣去則陽虛,陽虛則陰勝為邪,故寒氣因而上逆矣。

白話文:

天地間萬物運行的道理都是相同的。這個人體質強壯,但是因為在秋冬季節過度縱慾,導致下半身的陽氣上升而無法回歸,造成元氣流失,進而邪氣趁虛而入。

體質強壯的人容易自恃,在秋冬陰氣旺盛的季節,往往縱慾過度,導致腎中精氣耗損。精氣不足,便會從上半身補充,所以下半身的陽氣會上升爭奪精氣。但流失的過度,生成的卻不足,所以無法恢復平衡。精氣流失則元氣也會散失,元氣散失則陽氣虛弱,陽氣虛弱則陰氣會過盛化為邪氣,所以寒氣便會因此而往上侵犯。

)氣因於中。(氣,即上文之精氣。邪氣也。精氣之原,本於水谷,水穀之化,出於脾胃,故凡病為寒厥,為下氣上爭,為精氣溢下,皆氣因於中也。然水穀在胃,命門在腎。以精氣言,則腎精之化因於胃;以火土言,則土中陽氣根於命門。陰陽顛倒,互有所關,故上文云「厥起於下」,此云「氣因於中」,正以明上下相因之義。

白話文:

疾病的病氣來源於身體的內部。(這裡的「氣」指的是上文中提到的精氣,也指邪氣。精氣的來源原本來自於水谷,水谷的消化轉化是由脾胃進行的,因此凡是出現寒厥、下氣上衝、精氣流失等病症,都是由於體內的病氣引起的。不過,水谷在胃裡,命門在腎裡。從精氣的角度來說,腎精的轉化來源於胃;從火土的角度來說,人體中的陽氣根源於命門。陰陽顛倒,相互關聯,所以上文說「厥證起源於下」,而這裡說「病氣來源於內」,正是為了說明上下互相影響的道理。

)陽氣衰,不能滲營其經絡,陽氣日損,陰氣獨在,故手足為之寒也。(陽氣者,即陽明胃氣也。四肢皆稟氣於胃,故陽虛於中,則不能滲營經絡而手足寒也。)熱厥何如而然也?(厥之將發,手足皆熱者,是為熱厥。)酒入於胃,則絡脈滿而經脈虛。(酒為熟谷之液,其氣悍而疾,故先充絡脈。

白話文:

空氣不能穿透固體。(液體也不能穿透固體。)為什麼?(因為固體具有阻止空氣穿透的結構。)空氣是一種(氣體。

絡滿而經虛者,酒能傷陰,陽盛則陰衰也。)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,陰氣虛則陽氣入,陽氣入則胃不和,胃不和則精氣竭,精氣竭則不營其四肢也。(脾主為胃行其津液,故酒入於胃,必歸於脾,濕熱在脾,則脾陰虛,陽獨亢而胃不和矣。脾胃俱病,則精氣竭,故不能營其經絡四肢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經絡充盈而經脈虛弱,那麼飲酒就會損傷陰液。因為陽氣盛盛,就會導致陰液衰弱。脾臟主管胃部運化津液。如果陰氣虛弱,陽氣就會入侵。陽氣入侵就會導致胃部不和諧。胃部不和諧就會導致精氣耗竭。精氣耗竭就無法滋養四肢。

)此人心數醉若飽以入房,氣聚於脾中不得散,酒氣與穀氣相搏,熱盛於中,故熱遍於身,內熱而溺赤也。夫酒氣盛而慓悍,腎氣日衰,陽氣獨勝,故手足為之熱也。(數醉若飽入房者,既傷其脾,復傷其腎,皆陰虛也,故手足為熱。寒、熱二厥,一由恃壯,以秋冬奪於所用,故陽氣衰而為寒厥,一由數醉若飽入房,故精氣竭而為熱厥。二者皆因於酒色,致傷真元,乃為是病。

白話文:

這個人長期喝醉酒,喝得像吃飽了一樣就鑽入房中。酒氣積聚在脾中無法散發,與食物化生的能量相交搏。熱量在體內過盛,因此全身發熱,體內燥熱,小便也會發紅。

酒氣過盛,就會狂傲放肆。腎氣一天天衰弱,陽氣獨強,所以手腳常感到發熱。(長期喝醉酒,像吃飽了一樣就鑽入房中,既損傷了脾臟,又損傷了腎臟,都是陰虛造成的,所以手腳發熱。)

寒冷與燥熱兩種寒熱交替發作的疾病,一種是因為恃強,在秋冬用藥過度,導致陽氣衰弱而出現寒冷的寒厥。另一種是因為長期喝醉酒,像吃飽了一樣就鑽入房中,導致精氣耗竭而出現燥熱的熱厥。這兩種疾病都是因為酒色過度,損傷了人體的根本,才導致發作。

首言其所由然,則厥之輕重,於茲可見矣。)厥或令人腹滿,或令人暴不知人,或至半日、遠至一日乃知人者,陰氣盛於上則下虛,下虛則腹脹滿;(陰氣盛於上則不守於下,故下虛。陰虛於下,則脾腎之氣不化,故腹為脹滿。)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,逆則陽氣亂,陽氣亂則不知人也。

白話文:

首先了解原因,就能洞察病情輕重。病情輕重或會導致腹脹,或會讓人一時神志不清,或者半天才清醒過來,最遲則一天後才恢復。原因在於,陰氣上盛則下虛,下虛就會腹脹。(陰氣上盛就不能固守在下焦,所以下焦虛;下焦陰虛,則脾腎之氣不能正常運化,所以腹脹。)陽氣上盛,則下氣湧上而邪氣逆行,逆行則陽氣擾亂,陽氣擾亂就會神志不清。

(重,並也。邪氣,氣失常也。陽氣盛於上,則下氣並而上行,並則逆,逆則亂,陽氣亂則神明失守,故暴不知人也。)

白話文:

重,同時也有。邪氣,指的是身體氣息異常。當陽氣在上面較旺盛時,氣息就會從下面湧上並逆行而上。逆向而行就會混亂,陽氣混亂就會失去神志,所以會突然失去理智。

其六經脈之厥狀病能,(能,猶形也。前言病厥之本,此明各經之狀。)巨陽之厥,則腫首頭重,足不能行,發為眩僕;(眩,目眩亂也。僕,猝倒也。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,上額交巔,入絡腦,故為腫首頭重、眩僕,其下行之支者,合膕中,貫腨內,故為足不能行。)陽明之厥,則癲疾欲走呼,腹滿,不得臥,面赤而熱,妄見而妄言;(陽明,胃脈也,為多氣多血之經。氣逆於胃,則陽明邪實,故為癲狂之疾而欲走且呼也。

白話文:

六條經脈的出現症狀如下:

太陽經脈的厥證:頭部腫脹、頭重腳輕、無法行走、發作時頭暈目眩突然倒地。

陽明經脈的厥證:抽搐狂躁、想奔跑和喊叫、腹脹、無法平躺、臉色潮紅發熱、胡言亂語、出現幻覺。

其脈循腹裡,故為腹滿。胃不和則臥不安,故為不得臥。陽明之脈行於面,故為面赤而熱。陽邪盛則神明亂,故為妄見妄言。)少陽之厥,則暴聾,頰腫而熱,脅痛,胻不可以運;(厥在足少陽者,其脈入耳中,故暴聾;下加頰車,故頰腫而熱:下腋循胸,過季脅;故脅痛;下出膝外廉,下外輔骨之前,故胻不可以運。胻,音杭。

白話文:

脈絡在腹腔內運行,所以會腹脹。胃氣不和則難以安睡,所以會睡不著。陽明經的脈絡經過面部,所以會面紅發熱。陽邪盛行則神志不清,所以會胡言亂語。少陽經的厥症,會突然耳聾,面頰紅腫發熱,脅肋疼痛,腿腳難以活動。因為少陽經的脈絡進入耳中,所以會突然耳聾;下行到頰車穴,所以面頰紅腫發熱;下行到腋窩,循行胸部,經過脅肋,所以脅肋疼痛;下行到膝蓋外側,經過外輔骨前,所以腿腳難以活動。胻,讀音為「杭」。

)太陰之厥,則腹滿䐜脹,後不利,不欲食,食則嘔,不得臥;(足太陰之脈,入腹屬脾絡胃,故厥則腹滿䐜脹。逆氣在脾,故後便不利,且令不欲食,而食則嘔。脾與胃為表裡,胃不和者臥不安,脾亦然也。

白話文:

太陰經絡的厥證:肚子脹滿,大便不通,不想吃東西,吃東西就嘔吐,不能安穩入睡。(足太陰經脈進入腹部,與脾相連,與胃相絡,所以厥證會導致肚子脹滿。逆氣在脾,所以會大便不通,而且不想吃東西,而吃東西就嘔吐。脾胃相表裡,胃部不調的人會睡不安穩,脾部也是如此。)

)少陰之厥,則口乾,溺赤,腹滿,心痛;(厥逆在足少陰者,其脈循喉嚨,挾舌本,故口乾;腎脈絡膀胱,故溺赤;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,其支者從肺出絡心,注胸中,故腹滿心痛。)厥陰之厥,則少腹腫痛,腹脹,涇溲不利,好臥,屈膝,陰縮腫,胻內熱。(足厥陰之脈,抵少腹,挾胃,故厥則少腹腫痛而腹脹。

白話文:

少陰經厥逆症候:

  • 口渴
  • 小便發紅
  • 腹脹
  • 心痛

(足少陰經的脈絡循行於喉嚨,環繞舌根,所以會口渴;腎經脈絡連通膀胱,所以會小便發紅;腎經的正脈從腎臟上行貫穿肝臟和膈膜,支脈從肺臟出來連接心臟,灌注於胸中,所以會腹脹心痛。)

厥陰經厥逆症候:

  • 小腹部腫脹疼痛,腹脹
  • 小便不利,大便不通
  • 喜愛躺臥,雙膝彎曲
  • 生殖器萎縮腫脹,大腿內側發熱

(足厥陰經的脈絡到達小腹部,環繞胃,所以厥逆時會導致小腹部腫脹疼痛和腹脹。

其脈環陰器,故涇溲不利,陰縮而腫。肝主筋,為罷極之本,故足軟好臥而屈膝。其下者行足脛內側,故胻內為熱。)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,不盛不虛,取經調之。(不盛不虛者,惟逆氣在經,而無闕於虛盛也,故但取其經而調之。)

白話文:

太陰經厥逆:大腿急縮抽筋,心痛連及腹部。(這是重述前面所說的意思,說明足六經的厥逆。)

太陰厥逆,胻急攣,心痛引腹;(此重申前義,以明足六經之厥逆也。)少陰厥逆,虛滿嘔變,下瀉清;厥陰厥逆,攣,腰痛,虛滿,前閉,譫言。三陰俱逆,不得前後,使人手足寒,三日死。(不得前後者,或閉結不通,或遺失不禁,不得其常之謂也,三陰俱逆,則臟氣絕,所謂「厥逆連經則生,連臟則死」也。

少陰經厥逆:空虛腹脹,噁心嘔吐,大便清稀。

厥陰經厥逆:抽筋,腰痛,空虛腹脹,前後不通,胡言亂語。

三陰經同時厥逆:大小便不能正常排出,導致手腳冰冷,三天後會死亡。(大小便不能正常排出,可能是因為閉塞不通,也可能是虛脫失禁,都不是正常的情況。三陰經同時厥逆,表示臟氣斷絕,也就是「厥逆涉及經絡則會生存,涉及臟腑則會死亡。」

白話文:

少陰經出現厥逆的症狀是:肚子空虛脹滿,噁心嘔吐,大便稀薄。

厥陰經出現厥逆的症狀是:抽筋,腰痛,肚子空虛脹滿,大小便不通暢,胡言亂語。

三陰經同時出現厥逆的症狀是:大小便無法正常排出,導致手腳冰冷,三天後會死亡。這表示臟腑機能完全停止,也就是說,厥逆如果只是影響經絡,還有生存的機會;但如果影響到臟腑,就會導致死亡。

)太陽厥逆,僵仆,嘔血,善衄;少陽厥逆,機關不利,機關不利者,腰不可以行,項不可以顧,發腸癰,不可治,驚者死;(腸癰發於少陽厥逆者,相火之結毒也,故不可治。若有驚者;其毒連臟,故當死。)陽明厥逆,喘咳身熱,善驚,衄,嘔血。

白話文:

太陽經厥逆:抽搐倒地,嘔吐出血,容易流鼻血。

少陽經厥逆 :四肢關節不能活動,不能彎腰行走,不能轉動脖子,會長出大腸癰,無法治癒,驚嚇就會死亡。(少陽經厥逆導致大腸癰,是相火化毒所致,所以無法治癒。如果還有驚嚇,毒素會蔓延至內臟,因此會死亡。)

陽明經厥逆 :喘咳,身體發熱,容易受驚,流鼻血,嘔血。

手太陰厥逆,虛滿而咳,善嘔沫;(此下言手六經之厥逆也。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,循胃口,上膈屬肺,故其為病如此。)手心主、少陰厥逆,心痛引喉,身熱,死不可治;(手心主厥陰之脈起於胸中,出屬心胞絡,手少陰心脈從心系上挾嗌,皆令人心痛引喉。二經屬火,其主血脈,故為身熱。

白話文:

手太陰經脈逆行

  • 虛弱腹脹伴隨咳嗽,容易嘔出泡沫。(此段描述手太陰經脈逆行的症狀。手太陰經脈起於中焦,循行胃部食道,上穿橫膈連接肺部,因此發病時會有這些症狀。)

手心主、手少陰經脈逆行

  • 心絞痛,疼痛延伸至喉嚨,全身發熱。這種情況無法治癒,會導致死亡。(手心主脈起於胸中,連接心臟和心包絡;手少陰心脈從心臟連接喉嚨。兩條經脈都屬火,與血脈有關,因此會導致身熱。)

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,故逆之則死,不可治。)手太陽厥逆,耳聾泣出,項不可以顧,腰不可以俯仰;(手太陽小腸之脈,至目之內外眥,入耳中,故厥則耳聾泣出;其支者從缺盆循頸,故項不可以顧。邪在小腸者,連睪系屬於脊,故腰不可以俯仰也。)手陽明、少陽厥逆,發喉痹嗌腫,痙。

白話文:

心臟是五臟六腑的最高統帥,如果心氣逆亂則會死亡,無法醫治。

如果手太陽經發生逆亂,會出現耳聾、流淚、無法轉動頸部、無法俯仰腰部。

(手太陽小腸經的經脈,到達眼睛的內外眼角,進入耳朵,所以逆亂則會耳聾、流淚;其支脈從缺盆穴循著頸部,所以無法轉動頸部。邪氣在小腸時,會影響睪丸和脊椎,所以無法俯仰腰部。)

如果手陽明經、手少陽經發生逆亂,會出現喉嚨疼痛、咽喉腫脹、痙攣。

(手陽明小腸之脈,從缺盆上頸貫頰,手少陽三焦之脈,上出缺盆上項,故皆發喉痹嗌腫;痙,謂手臂肩項強直也。以上不言死者,可視其虛實,治其主病者也。)

白話文:

頸部痙攣(俗稱:頸部僵硬)和手臂痙攣(俗稱:手臂僵硬)以上症狀為死者虛弱無力。)

人有病頭痛數歲不已,當有所犯大寒,內至骨髓,髓者以腦為主,腦逆故令頭痛,齒亦痛,病亦名曰「厥逆」。(髓以腦為主,諸髓皆屬於腦也,故大寒至髓則上入頭腦而為痛。其邪深,故數歲不已。髓為骨之充,故頭痛齒亦痛。是因邪逆於上,故亦名曰「厥逆」。)有癃者,一日數十溲,此不足也;身熱如炭,頸膺如格,人迎躁盛,喘息,氣逆,此有餘也。太陰脈細微如發者,此不足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頭疼多年不癒,應該是被嚴寒侵襲,寒邪深入骨髓。髓以腦為主,腦神逆亂,因此導致頭疼,牙齒也痛,這種病也叫「厥逆症」。(髓以腦為主,所有的髓都屬於腦,所以嚴寒侵襲髓以後,就會上入頭腦而引起疼痛。邪氣很深,所以多年不癒。髓是填充骨骼的,所以頭疼牙齒也痛。這是邪氣逆亂於上所致,所以也叫「厥逆症」。)

有人小便頻繁,一天要排幾十次,這是氣血不足。身體發熱如炭,頸部和胸部感到堵塞,呼吸急促,氣息逆亂,這是氣血過剩。太陰脈(左手食指寸口)細微如頭髮,這是氣血不足。

(癃,小水不利也,一日數十溲。數欲便而所出不多也。如炭者,熱之甚也。頸言咽喉,膺言胸臆。如格者,上下不通,若有所格也。人迎躁盛者,足陽明動脈在結喉兩旁,所以候陽也。喘息者,呼吸急促也。氣逆者,治節不行也。大陰脈微細者,即兩手寸口之脈,所以候陰也。

白話文:

癃:小便排洩不暢,一天尿很多次。常想大便但排出的不多。

如炭:像炭火一樣,形容熱得很厲害。

頸:指咽喉。

膺:指胸腔和橫膈膜以上的部分。

如格:上下不通,好像被什麼堵住了。

人迎躁盛:人迎穴(位於喉結兩側)脈搏跳動劇烈,是足陽明經脈經過的地方,用來診斷陽氣盛衰。

喘息:呼吸急促。

氣逆:氣機運行的節律異常。

大陰脈微細:大陰脈(指兩手寸口脈),用來診斷陰氣盛衰。

)病在太陰,(脾、肺二臟,皆屬太陰。下文「頗在肺」,此則專言脾陰也。太陰之脈細微者,正以氣口亦太陰也。臟氣不足,則脈見於此。又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。今其癃而數十溲者,亦由中氣之不足耳,故病在脾陰。)其盛在胃,(上云身熱如炭者,胃主肌肉也,頸膺如格者,胃脈循喉嚨,入缺盆,下膈也。人迎躁盛者,一盛、二盛、三盛、四盛,且大且數,名曰「溢陽」也。

白話文:

病症主要在脾陰上(脾和肺都屬太陰。下文「偏在肺」特指脾陰。太陰的脈絡細微,是因為氣口(胃)也屬太陰。臟腑氣不足,脈搏就會出現在這裡。此外,中氣不足會導致小便和大便出現異常。現在患者小便困難且頻繁,也是中氣不足所致,所以病症在脾陰上。)但病勢嚴重時會影響到胃(上文提到身熱如炭,因為胃主肌肉;頸部和胸部像有東西堵塞,因為胃脈循行喉嚨,進入缺盆,下至膈肌。頸動脈搏動得很厲害,一盛、二盛、三盛、四盛,又大又快,叫做「溢陽」。)

凡上三者,皆屬陽明,故曰「其盛在胃」。)頗在肺,(即喘息氣逆也。)病亦名曰「厥」,死不治。(陰不入陽,故其盛在胃;陽不入陰,故太陰細微。病亦名曰「厥」者,陰陽皆逆也,故死不可治。)此所謂得「五有餘」、「二不足」也。所謂「五有餘」者,五病之氣有餘也;「二不足」者,亦病氣之不足也。

白話文:

前面提到的這三種人,都屬於陽明經旺盛,所以說「它的旺盛之氣在胃中」。氣息旺盛在肺中,(就是喘息氣逆)。這種病也叫「厥」,死了也不能治好。(陰氣不能進入陽氣,所以其旺盛之氣在胃中;陽氣不能進入陰氣,所以太陰經細微。這種病也叫「厥」,是因為陰陽都逆了,所以死了也不能治好。)這就是所謂的「五有餘」、「二不足」。所謂的「五有餘」,是指五臟之氣有餘;「二不足」,是指病氣的不足。

今外得「五有餘」,內得「二不足」,此其身不表不里,亦正死明矣。(外得五有餘者,一身熱如炭,二頸膺如格,三人迎躁盛,四喘息,五氣逆也;內得二不足者,一癃而一日數十溲,二太陰脈細微如發也。若此五病者,邪氣有餘也;二病者,正氣不足也。欲瀉其邪,則陰虛於裡;欲補其虛,則陽實於外。

救里不可,治表亦不可,此不表不里之病,即陽證陰脈之類,有死而已,不能為也。)

白話文:

現在外在出現「五有餘」,內在出現「二不足」,這樣的情況不論外顯或內在都無法調和,註定肯定會死亡。(「五有餘」是指:一身體發熱如火炭,二頸部胸部堵塞難受,三胸腹之間煩躁不安,四呼吸急促,五氣息上逆;「二不足」是指:一尿路不通暢每日小便數十次,二脈象細微無力如發絲。出現這五種病證,說明邪氣過盛;出現這兩種病證,說明正氣不足。想要瀉除邪氣,則內部陰氣虛弱;想要補益虛損,則外部陽氣充盛。)

有病厥者,診右脈沉而緊,左脈浮而遲,不知病主安在?(此言厥逆而為腰痛者,其病在腎也。右脈、左脈,皆以兩尺為言。)然冬診之,右脈固當沉緊,此應四時;左脈浮而遲,此逆四時。(冬氣伏藏,故沉緊者為應時,浮遲者為逆,逆則為厥矣。)在左當主病在腎,頗關在肺,當腰痛也。

白話文:

得了厥逆症的人,診右邊脈象沉穩有力,左邊脈象浮游緩慢,不知道病因主要在哪裡?(如果出現厥逆並伴有腰痛,那麼病因在腎。右脈和左脈,都是指兩側足少陰腎經的脈象。)然而在冬天診斷,右脈本來就應該沉穩有力,這是符合四時的;左脈浮游緩慢,這是違背四時的。(冬天,陽氣潛藏,所以沉穩有力的脈象符合時令,而浮游緩慢的脈象則違背時令,違背時令就會出現厥逆。)如果在左邊,主要病因在腎,也稍有關係於肺,應當會出現腰痛。

(在左者,當主病在腎,此正以尺為言也。然浮者為肺脈,故云「頗關在肺」。)何以言之?少陰脈貫腎絡肺,今得肺脈,腎為之病,故腎為腰痛之病也。(腎脈本絡於肺,今以冬月而肺脈見於腎位,乃腎氣不足,故脈不能沉而見浮遲。此非肺病,病在腎也。腰為腎之府,故腎氣逆者,當病為腰痛。

白話文:

*) 用石頭刺入穴位,陽氣就會衝動,刺得太深就會發狂。(因為陽氣集中在上部,下部就會空虛,用石頭刺入,陽氣就會隨著刺孔流出,氣息流失後,上下就會空虛,神志就會失守,所以才會發狂。) 必須等氣息並列後再進行醫治,就能使人恢復健康。(氣息並列,是指陰陽逆轉後,一定會流通。因為上下不通,所以才會逆轉,在它們分離的時候強行醫治,恐怕會導致偏癱,因此必須等氣息並列,無論是陰氣或陽氣,根據它們的強弱消長,觀察後再進行調整,就能使人保全健康。)

)石之則陽氣虛,虛則狂。(陽並於上,其下必虛,以石泄之,則陽氣隨刺而去,氣去則上下俱虛而神失其守,故為狂也。)須其氣並而治之,可使全也。(氣並者,謂陰陽既逆之後,必漸通也。蓋上下不交,因而厥逆,當其乖離而強治之,恐致偏絕,故必須其氣並,則或陰或陽,隨其盛衰,察而調之,可使保全也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