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一 (19)
卷一 (19)
1. 臟象上第三
)脾不主時。脾者土也,治中央,常以四時長四臟,各十八日寄治,不得獨主於時也。(脾屬土而蓄養萬物,位居中央,寄王四時各一十八日,為四臟之長而不獨主於時也。)脾臟者,常著胃土之精也。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,故上下至頭足,不得主時也。(脾胃相為表裡,脾常依附於胃,以膜連著而為之行其津液。
然脾胃皆屬乎土,所以生成萬物,故曰「法天地」也。土為萬物之木,脾胃為臟腑之本,故上至頭,下至足,無所不及,又豈得獨主一時而已哉!所以四時五臟皆不可一日無土氣也。)心之合脈也,其榮色也,其主腎也。(心生血,血行脈中,故合於脈。血華在貌,故榮於色。
心屬火,受水之制,故以腎為主。)肺之合皮也,其榮毛也,其主心也。(肺屬金,皮得金之堅,故合於皮;毛得皮之養,故榮於毛。五臟之應天者肺,故肺主皮毛。凡萬物之體,其表必堅,正合乾金之象,所謂物物一太極也。金受火之制,故肺以心為主。)肝之合筋也,其榮爪也,其主肺也。
(肝屬木,木曲直而柔,筋體象之,故合於筋。爪者筋之餘,故榮於爪。木受金之制,故肝以肺為主。)脾之合肉也,其榮唇也,其主肝也。(脾屬土,肉象地之體,故合肉也。脾氣通於唇,故榮唇也。土受木之制,故脾以肝為主。)腎之合骨也,其榮發也,其主脾也。(腎屬水,腎藏精,骨藏髓,精髓同類,故腎合骨。
發為精血之餘,精髓充滿,其發必榮,故榮在發。水受土之制,故腎以脾為主。)是故多食鹹,則脈凝泣而變色,(咸從水化,水能剋火,故病在心之脈與色也。禁咸。泣、澀同。)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,(苦從火化,火能剋金,故病在肺之皮毛也。禁苦。)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,(辛從金化,金能剋木,故病在肝之筋爪也。
禁辛。)多食酸則肉胝䐢而唇揭,(胝,皮厚也,手足胼胝之謂。酸從木化,木能剋土,故病在脾之肉與唇也。禁酸。胝,音支。䐢,音縐。)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,此五味之所傷也。(甘從土化,土能剋水,故病在腎之骨與發也。禁甘。)故心欲苦,(合於火也。)肺欲辛,(合於金也。
)肝欲酸,(合於木也。)脾欲甘,(合於土也。)腎欲咸,(合於水也。)此五味之所合,五臟之氣也。(凡此皆五味之合於五臟者也。)凡刺之法,必先本於神。血脈營氣精神,此五臟之所藏也。至其淫泆離臟則精失,魂魄飛揚,志意恍亂,智慮去身。何謂德、氣、生、精、神、魂、魄、心、意、志、思、智、慮耶?天之在我者德也,地之在我者氣也,德流氣薄而生者也。(天地之大德曰生。
人生於地,懸命於天。陽先陰後,陽施陰受。肇生之德本乎天,成形之氣本乎地。故「天之在我者德也,地之在我者氣也,德流氣薄而生者」,言理賦形全,而生成之道斯備矣。)故生之來謂之精,(太極動而生陽,靜而生陰。陰陽二氣,各有其精。所謂精者,天以一生水,地以六成之,而為五行之最先。
白話文:
臟象上第三
脾臟並非單獨掌管時間節氣。脾屬土,居於中央,統攝四時,每個季節都寄託著脾的調理作用十八天,但脾並不獨自掌控時間節氣。脾臟如同土地般滋養萬物,位於中央,在每個季節都掌管十八天,是五臟之首,但並不獨自掌控時間節氣。脾臟經常依附著胃,以膜相連,輸送津液。
脾胃都屬於土,所以能生成萬物,因此說「法天地」。土是萬物之本,脾胃是臟腑之本,所以從頭到腳,都受到影響,又怎能只獨自掌控一時呢!所以四時五臟,沒有一日能離開土氣的滋養。
心臟與脈搏相連,其光澤體現在面色,心臟以腎臟為主。
肺臟與皮膚相連,其光澤體現在毛髮,肺臟以心臟為主。
肝臟與筋絡相連,其光澤體現在指甲,肝臟以肺臟為主。
脾臟與肌肉相連,其光澤體現在嘴唇,脾臟以肝臟為主。
腎臟與骨骼相連,其光澤體現在頭髮,腎臟以脾臟為主。
因此,過度食用鹹味,會導致脈絡凝滯,面色改變;過度食用苦味,會導致皮膚乾燥,毛髮脫落;過度食用辛味,會導致筋脈緊張,指甲枯萎;過度食用酸味,會導致肌肉肥厚,嘴唇腫脹;過度食用甘味,會導致骨骼疼痛,頭髮脫落,這些都是五種味道所造成的傷害。
所以,心臟喜愛苦味,肺臟喜愛辛味,肝臟喜愛酸味,脾臟喜愛甘味,腎臟喜愛鹹味,這是五味與五臟相應的關係。
針灸的方法,必須先從精神入手。血液、脈絡、營氣、精神,都是五臟所藏。如果這些過度耗散,離開臟腑,精氣就會損失,魂魄就會飄散,思緒就會混亂,智慧和思考能力就會喪失。
什麼是德、氣、生、精、神、魂、魄、心、意、志、思、智、慮呢?天賦於我的叫做德,地賦予我的叫做氣,德氣交融而生。
所以,生命之源稱為精,陰陽二氣各自有其精氣。所謂精氣,是天地之氣化生而成,是五行之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