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五 (2)
卷五 (2)
1. 情志
百病之生於氣也,(氣之在人,和則為正,不和則為邪,故百病皆生於氣也。)怒則氣上,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恐則氣下,寒則氣收,炅則氣泄,驚則氣亂,勞則氣耗,思則氣結。九氣不同。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及飧泄,故氣上矣;(怒,肝志也。怒動於肝則氣逆而上,氣逼血升,故甚則嘔血,肝木乘脾,故為飧泄。
白話文:
所有疾病都是由氣產生的。(人體內的氣,協調了就是正氣,不協調了就是邪氣,因此所有疾病都源於氣。)生氣時氣往上衝,高興時氣舒緩,悲傷時氣減弱,恐懼時氣往下沉,寒冷時氣收縮,炎熱時氣散發,受驚嚇時氣混亂,勞累時氣耗散,思考時氣凝結。這九種氣的表現不同。生氣時氣逆行,嚴重時會嘔血或腹瀉,因為氣往上衝。(生氣是肝的意志,生氣時肝受到影響,氣便逆行向上,氣壓迫血液往上衝,所以嚴重時會嘔血,肝屬木剋制脾屬土,所以會腹瀉。)
肝為陰中之陽,氣發於下,故氣上矣。下乘則飧泄,上犯則食而氣逆也。)喜則氣和志達,營衛通利,故氣緩矣;(氣脈和調,故志暢達。營衛通利,故氣徐緩。然喜盛則氣於緩而漸至渙散過,故喜則氣下。又喜樂者,神憚散而不藏也。)悲則心系急,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,營衛不散,熱氣在中,故氣消矣;(悲生於心則心系急,並於肺則肺葉舉,故精氣並於肺則悲也。心肺俱居膈上,故為上焦不通,肺主氣而行表裡,故為營衛不散。
白話文:
**幹,上滯,氣鬱結於胸中,痰氣下行表裡層,氣動肺俞穴也。故而搐,動,脈則凝結滯,氣通表肺心也,空道。
悲哀傷氣,故氣消矣。)恐則精卻,卻則上焦閉,閉則氣還,還則下焦脹,故氣不行矣;(恐懼傷腎則傷精,故致精卻。卻者,退也,精卻則升降不交,故上焦閉,上焦閉則氣歸於下,病為脹滿而氣不行,故曰「恐則氣下」也。又曰,憂愁者,氣閉塞而不行。恐懼者,神蕩憚而不收。
白話文:
悲傷會耗傷氣,所以氣就消散了。)恐懼會導致精氣耗損,精氣耗損後,上焦就會閉塞,閉塞後氣就會倒流回來,倒流回來後下焦就會脹滿,所以氣就運行不暢了;(恐懼傷腎,進而傷精,所以導致精氣耗損。耗損的意思是退縮,精氣耗損後,升降運動就會停止,所以上焦閉塞,上焦閉塞後氣就會回到下焦,導致脹滿而氣運行不暢,所以說「恐懼會導致氣下降」。另外,還有說法認為,憂愁會導致氣閉塞而無法運行。恐懼會導致精神恍惚而不能收斂。
)寒則腠理閉,氣不行,故氣收矣;(腠,膚腠也。理,肉理也。寒束於外則玄府閉密,陽氣不能宣達,故收斂於中而不得散也。)炅則腠理開,營衛通,汗大泄,故氣泄矣;(熱則流通,故腠理開。陽從汗散,故氣亦泄。)驚則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,慮無所定,故氣亂矣;(大驚卒恐,則神志散失,血氣分離,陰陽破散,故氣亂矣。
白話文:
寒冷時,皮膚和肌肉紋理會收縮,氣血運行不暢,所以陽氣會向內收斂。(腠:皮膚的紋理;理:肌肉的紋理。寒冷外襲,會導致玄府閉密,陽氣無法宣達,因此收斂於內而無法外散。)
炎熱時,皮膚和肌肉紋理會舒展,氣血運行通暢,汗液大量排出,所以陽氣會向外宣泄。(熱則氣血運行通暢,因此皮膚和肌肉紋理舒展。陽氣隨汗液散發,因此陽氣也會向外宣泄。)
驚恐時,心神不安定,精神無所寄託,思慮不定,所以陽氣會擾亂。(突然受到驚嚇或恐懼,會導致神志散失,氣血分離,陰陽錯亂,因此陽氣擾亂。)
)勞則喘息汗出,外內皆越,故氣耗矣;(疲勞過度則陽分動於陰分,故上奔於肺而為喘,外達於表而為汗。陽動則散,故內外皆越而氣耗矣。)思則必有所存,神有所歸,正氣留而不行,故氣結矣。思之無已則繫戀不釋,神留不散,故氣結也。所謂七情者,即五志也。五志之外,尚餘者三,總之曰喜、怒、思、憂、恐、驚、悲、畏,其目有八。
白話文:
**勞動過度:**疲勞過度時,身體的熱能(陽氣)會從陰分(身體內部)跑到陽分(身體外部),因此向上衝到肺部而導致喘氣,向外到達表皮而導致出汗。陽氣的活動會導致氣血散失,因此內部和外部都會氣虛。
思考過度: 思考時,心神必然有所寄託(有所存),正氣因此被留住而無法運行,所以會導致氣結。思考不斷持續就會導致執著不放,心神停留不解散,所以氣結就會形成。
七情 所指的,就是五志(喜、怒、思、憂、恐)。除了五志之外,還有另外三種情緒,合起來稱為「喜、怒、思、憂、恐、驚、悲、畏」,共有八種。
不止七也。然情雖有八,無非出於五臟,如心在志為喜,肝在志為怒,脾在志為思,肺在志為憂,腎在志為恐,此五臟五志之分屬也。至若五志有互通為病者,如喜本屬心,而有曰「肺喜樂無極則傷魄」,是心肺皆主於喜也。蓋喜生於陽,而心肺皆為陽臟,故喜出於心而移於肺,所謂「多陽者多喜」也。
白話文:
不止七種情緒。但雖然有八種情緒,它們都源自五臟。例如,心主志為喜,肝主志為怒,脾主志為思,肺主志為憂,腎主志為恐。這是五臟五志各自所主。至於五志之間可以互相影響,導致疾病。例如,喜本屬於心,但有句話說:「肺中喜樂無極,則會傷及魂魄」,這說明心肺都主於喜。因為喜生於陽氣,而心肺都是陽臟,所以喜從心出發,轉移到肺,這就是所謂的「多陽者多喜」。
又若怒本屬肝,而有曰「膽為怒」者,以肝膽相為表裡,肝氣雖強而取決於膽也。有曰「血並於上,氣並於下,心煩惋善怒」者,以陽為陰勝,故病及於心也。有曰「腎臟怒而不止則傷志」,有曰「邪客於足少陰之絡,令人無故善怒」者,以怒發於陰而侵乎腎也。是肝、膽、心、腎四臟皆能病怒,所謂「多陰者多怒」,亦曰「陰出之陽則怒」也。
白話文:
生氣的根源在肝,但也有說法認為「膽主怒」,是因為肝膽相輔相成,肝氣雖然強盛,但也受膽的影響。
還有說法認為「陽氣被陰氣剋制,心煩意亂,容易生氣」,是因為陽氣不足,陰氣過盛,導致心臟受損。
另外有說法認為「腎臟氣血不足,無法控制生氣的情緒」,以及「邪氣入侵足少陰經絡,讓人無緣無故愛發脾氣」,是因為生氣的情緒本質屬陰,侵犯到腎臟。
因此,肝、膽、心、腎四臟都有可能導致生氣的情緒。所謂「多陰體質的人易怒」,也可以說成「陰盛的陽氣發怒」。
又若思本屬脾,而此曰「思則心有所存,神有所歸,正氣留而不行,故氣結矣」,蓋心為脾之母,母氣不行則病及其子,所以心、脾皆病于思也。又若憂本屬肺,而有曰「心之變動為憂」者有曰「心小則易傷以憂」者,蓋憂則神傷,故傷心也。有曰「精氣並於肝則憂」者,肝勝而侮脾也。
白話文:
再比如,憂思本來屬於脾,但這裡說「憂思則心中有掛念,精神有了寄託,正氣滯留運行不暢,所以氣才會鬱結」,這是因為心是脾的母親,母親的氣血運行不暢,就會影響到兒子,所以心和脾都因為憂思而生病。再比如,憂鬱本來屬於肺,但有的說「心神不寧就是憂鬱」的,有的說「心地狹窄的人容易憂鬱」的,這是因為憂鬱會損傷精神,所以會傷心。有的說「精氣都集中在肝臟就會憂鬱」的,這是因為肝氣旺盛,剋制脾臟。
有曰「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」者,脾主中氣,中氣受抑則生意不伸,故鬱而為憂,是心、肺、脾、肝四臟皆能病於憂也。又若恐本屬腎,而有曰「恐懼則傷心」者,神傷則恐也。有曰「血不足則恐」,有曰「肝虛則恐」者,以肝為將軍之官,肝氣不足則怯而恐也。有曰「恐則脾氣乘矣」,以腎虛而脾勝之也。
白話文:
有人說「脾臟憂鬱不舒展就會傷及心意」,因為脾臟掌管理氣,當理氣受到抑制時,生氣就不能伸展,所以鬱悶化為憂愁。因此,心、肺、脾、肝這四臟都能因憂愁而生病。
又有人說「恐懼會傷心」,因為恐懼會損傷心神。還有人說「血氣不足就會恐懼」,也有人說「肝虛就會恐懼」,因為肝臟是將軍之官,肝氣不足就會膽怯而恐懼。另外,也有人說「恐懼是因為脾氣過盛」,這是因為腎虛導致脾臟過於強盛。
有曰「胃為氣逆,為噦為恐」者,以陽明土勝,亦傷腎也。是心、腎、肝、脾、胃五臟皆主於恐,而恐則氣下也。五志互病之辨既詳如此,尚有病悲者曰「肝悲哀動中則傷魂」,悲傷於肝也。又曰「精氣並於肺則悲」。又曰「悲則肺氣乘矣」,亦金氣傷肝也。有曰「心虛則悲」,有曰「神不足則悲」,有曰「悲哀太甚則胞絡絕,胞絡絕則陽氣內動,發則心下崩,數溲血」者,皆悲傷於心也。此肝、肺、心三臟皆病於悲而氣為之消也。
白話文:
有人說「胃氣逆,會噁心嘔吐、發慌」,這是因為陽明土旺盛,也傷到了腎。心、腎、肝、脾、胃五臟都主導恐懼,而恐懼則會導致氣往下走。五志互病的情況已講得很詳細,還有悲傷的病症,有人說「肝臟悲哀激動,就會傷到魂魄」,悲傷會傷肝。又有人說「精氣聚集在肺臟就會悲傷」。還有人說「悲傷則肺氣會上升」,也是金氣傷肝。有人說「心虛就會悲傷」,有人說「神氣不足就會悲傷」,有人說「悲傷過度會導致經脈不通,經脈不通則陽氣內動,發作時就會心痛腹脹,經常尿血」,這些都是悲傷傷心所致。這說明肝、肺、心三臟都可能因悲傷而生病,並導致氣血消散。
有病為驚者,曰「東方色青,入通於肝,其病發驚駭」,以肝應東方風木,風主震動而連乎膽也。有曰陽明所謂「甚則厥」,「聞木音則惕然而驚」者,肝邪乘胃也,有曰「驚則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」者,心神失散也。此肝、膽、胃、心四臟皆病於驚,而氣為之亂也。又有病為畏者,曰「精氣並於脾則畏」,蓋並於脾則傷於腎,畏由恐而生也。
白話文:
不可怕的東西,讓人害怕稱爲“膽怯”;可怕的事情,卻無畏懼稱爲“魯莽”。
由此言之,是惰志之傷,雖五臟各有所屬,然求其所由,則無不從心而發,故曰「心怵惕思慮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自失」,「憂愁恐懼則傷心」,「悲哀憂愁則心動,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」,可見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,兼該主意。故憂動於心則肺應,思動於心則脾應,怒動於心則肝應,恐動於心則腎應,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。
白話文:
由此可知,心志的懈怠是導致疾病的原因。雖然五臟各有歸屬,但追究其根源,無一不是由心而發。所以說「心驚跳恐懼,傷了精神;精神受傷,則恐懼不安,失去自控」;「憂愁恐懼,傷了心」;「悲傷憂愁,心神激動,心神激動則五臟六腑都會受到影響」。可見,心是五臟六腑的總主宰,統領著魂魄,同時兼顧著主意。因此,當憂慮激盪心神時,肺部會受到影響;思考激盪心神時,脾臟會受到影響;憤怒激盪心神時,肝臟會受到影響;恐懼激盪心神時,腎臟會受到影響。這就是五志由心所使的原因。
設能善養此心而居處安靜,無為懼懼,無為欣欣,宛然從物而不爭,與時變化而無我,則志意和,精神定,悔怒不起,魂魄不散,五臟俱安,邪亦安從而奈我哉!
白話文:
如果你能好好地培養自己的心性,保持內心的平靜,遠離憂慮和喜悅,像天地萬物一樣順其自然,與時運變化無關己身,那麼你的心意就能和諧統一,精神就會穩定,也不會產生後悔或憤怒的情緒,魂魄也能安守其位,五臟六腑就會安然無恙,邪氣也無處下手,奈何不了你。
2. 風
天有八風,經有五風。(經,經脈也。八風,八方之風也。五風,五臟之風也。)八風發邪,以為經風,觸五臟,邪氣發病。(八風不得其正,則發為邪氣,其中於人,則入為五經之風,特以所傷之異,故名亦異耳。風自外入,則循經而觸於五臟,故發病也。)所謂得四時之勝者,春勝長夏,長夏勝冬,冬勝夏,夏勝秋,秋勝春,所謂「四時之勝」也。(五時五氣,互有克勝,所勝為邪,則不勝者受之。
白話文:
天上有八種風,人體經脈中有五種風(經指經脈,八風指八方的風,五風指五臟的風)。外部的八風如果產生邪氣,就會成為經風,觸及五臟,邪氣就會發病(如果八風不循其正道,就會產生邪氣,一旦進入人體,就會變成五臟經脈的風,由於風所傷不同,所以名稱也不同。風從外部進入身體後,會沿著經脈到達五臟,因此會發病)。
所謂「得四時之勝」,是指春季勝過長夏,長夏勝過冬季,冬季勝過夏季,夏季勝過秋季,秋季勝過春季。
天之運氣,人之臟氣,無不皆然。)東風生於春,病在肝,俞在頸項;(上文言四時之勝者能為病。此下言邪氣隨時之為病也,春氣發榮於上,故俞應於頸項。)南風生於夏,病在心,俞在胸脅;(心脈循胸出脅,而南方之氣主於前,故俞在胸脅。)西風生於秋,病在肺,俞在肩背;(肺居上焦,附近肩背,故俞應焉。
白話文:
天地萬物的運作和人的臟腑氣血都遵循著這個規律。
春天的東風盛行,容易導致肝臟疾病,其病氣會聚集在頸項處。
夏天的南風盛行,容易導致心臟疾病,其病氣會聚集在胸脅處。
秋天的西風盛行,容易導致肺臟疾病,其病氣會聚集在肩背處。
)北風生於冬,病在腎,俞在腰股,(腰為腎之府,與股接近,故俞應焉。)中央為土,病在脾,俞在脊。(脊居體中,故應土也。)故春氣者病在頭,(陽氣上升也。)夏氣者病在臟,(在臟言心,心通夏氣,為諸臟之主也。)秋氣者病在肩背,(肺之應也。)冬氣者病在四肢。
白話文:
-
北風起於冬天,會影響腎臟功能,其俞穴位於腰部和大腿(因為腰部是腎臟的住所,靠近大腿,所以俞穴也位於此處)。
-
中央對應五行中的土,會影響脾臟功能,其俞穴位於脊椎(脊椎位於身體的中間,所以對應土)。
-
春天的天氣會導致頭部不適(這是因為陽氣上升)。
-
夏天的天氣會導致內臟疾病(指心臟,心臟與夏氣相通,是所有內臟的主管)。
-
秋天的天氣會導致肩背不適(這是因為肺臟的影響)。
-
冬天的天氣會導致四肢不適。
(上文北方言其腰股,此言在四肢者,蓋腰股屬陰,四肢氣薄,皆易於受寒者也。)故春善病鼽衄,(風邪在頭也。)仲夏善病胸脅,(胸脅近心也。)長夏善病洞泄寒中,(風寒犯脾也。)秋善病風瘧,(暑汗不出,風寒襲於膚腠也。)冬善病痹厥。(寒邪在四肢也。)故冬不按蹺,春不鼽衄。
白話文:
北方人說的「腰股」,指的是四肢。因為腰股屬陰,四肢氣血較少,容易受寒。
所以,春天容易得「鼽衄」(鼻子出血),這是因為風邪在頭部的緣故。仲夏時節容易得「胸脅」疾病(胸脅靠近心臟)。長夏容易得「洞泄寒中」(風寒侵犯脾臟)。秋天容易得「風瘧」(暑氣不出,導致風寒侵襲皮膚)。冬天容易得「痹厥」(寒邪侵犯四肢)。
因此,冬天不適合做劇烈的運動,春天不適合鼻子出血。
(按蹺,謂按摩肢節以行導引也,三冬元氣伏藏在陰,當伏藏之時而擾動筋骨,則精氣泄越,以致春夏秋冬,各生其病,故冬宜養臟,則春時陽氣雖升,陰精自固,何有鼽衄及如下文之患?按蹺且不可,則冒寒妄勞,益可知矣。)春不病頸項,仲夏不病胸脅,長夏不病洞泄寒中,秋不病風瘧,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。(此節五句,亦皆由冬不按蹺所得也。
白話文:
「按蹺」,是指按摩四肢以促進氣血流動。在冬季,元氣會潛藏在陰分。如果在元氣潛藏之時過度活動筋骨,就會導致精氣外泄,從而導致春秋冬三季出現各種疾病。因此,冬季應該養護臟腑,這樣才能在春季陽氣升發時,陰精得到固守,避免出現鼻出血以及其他疾病。如果連按蹺都不可以,那麼冒著寒冷勞累,就更是不可取了。
春天不患頸項疾病,仲夏不患胸脅疾病,長夏不患腹瀉和寒中,秋天不患瘧疾,冬天不患痹症、腹瀉和汗出。這五句話都是因為冬季不按蹺而得到的益處。
)夫精者,身之本也,故藏於精者,春不病溫。(人身之精,真陰也,為元氣之本。精耗則陰虛,陰虛則陽邪易犯,故善病溫。此正謂冬不按蹺則精氣伏藏,陽不妄升則春無溫病,又何慮乎鼽衄頸項等病哉!)夏暑汗不出者,秋風成瘧,此平人脈法也。(夏月伏暑而汗不出,則暑邪內蓄,以致秋涼悽切之時,寒熱相爭,乃病風症,故曰「暑當與汗皆出,勿止」也。
白話文:
-
精氣是人體的根本,所以藏有精氣的人,到了春天就不會得溫熱病。人體的精氣就是真陰,是元氣的來源。如果精氣耗盡,陰氣虛弱,那麼陽氣邪氣就很容易侵犯人體,所以會更容易得溫熱病。這正是說冬至前夕如果不過度勞累,那麼精氣可以充盈封藏,陽氣也不會輕易升發,到了春天就不會得溫熱病,更何況像鼻出血、脖子痛之類的疾病呢?
-
夏天出汗過多的人,到了秋天就很容易得瘧疾,這是中醫把脈後能診斷出的症狀。夏天雖然炎熱但不能過度出汗,如果過度出汗,那麼暑邪會積蓄在體內,導致秋涼時節寒熱相爭,進而引起風疾。所以說:「在夏天出汗時,應該讓汗液順利排出,不能強行抑制」。
以上二節,一言冬宜閉藏,一言夏宜疏泄、冬不藏精則病溫,夏不汗泄則病瘧,陰陽啟閉,時氣宜然。此舉冬夏言,則春秋在其中矣。凡四時之氣,順之則安,逆之則病,是即平人之脈法。脈法者,言經脈受邪之由然也。)
白話文:
前面兩段話,一句說冬天應當閉藏,一句說夏天應當疏泄;冬天不藏精就會得溫病,夏天不汗泄就會得瘧疾,陰陽開合,季節之氣應當如此。這只是舉冬夏來說明,那麼春秋就在其中了。凡是四時之氣,順應它就平安,違逆它就會生病,這就是一般人的脈象規律。脈象規律,是指經脈受邪的原因。
風之傷人也,或為寒熱,或為熱中,或為寒中,或為癘風,或為偏枯,或為風也,其病各異,或內至五臟六腑,其名不同。(風之傷人,若惟一證,及其為變,無所不至。蓋風雖陽邪,氣則寒肅,是風之與寒,本為同類,但有陰陽之辨耳。欲辨之者,當詳察此下諸篇之義。)風氣藏於皮膚之間,內不得通,外不得泄。
白話文:
風邪侵犯人體時,可能會表現為寒性和熱性兩種狀態,因此可能出現寒熱、熱中、寒中、癘風、偏枯等不同的病症。這些風症的病理特徵和病名都有所不同(風邪對人體的傷害,不僅限於一種證候,其變化的形式極其廣泛。因為風邪雖然屬於陽邪,但它的氣性卻是寒冷肅殺的,所以風和寒從根本上來說屬於同類性質,只是有陰陽之別。想要辨別風寒,應仔細參照以下各篇的內容)。風氣潛藏在皮膚之間,內部不能流通,外部不能疏泄。
(風寒襲於膚腠,則玄府閉封,故內不得通,外不得泄,此外感之始也。)風者,善行而數變,腠理開則灑然寒,閉則熱而悶。(風性動,故善行數變。風本陽邪,陽主疏泄,故令腠理開,開則衛氣不固,故灑然而寒。若寒勝則腠理閉,閉則陽氣內壅,故煩熱而悶。)其寒也則衰食飲,其熱也則消肌肉,故使人怢慄而不能食,名曰「寒熱」。
白話文:
當風邪襲擊身體表面時,便會閉塞體內玄府(臟腑)。因此,體內的氣血無法流通,體外的氣血也無法排出。這是外感病的初期症狀。
風邪的特點是流動性強,而且變化多端。當毛孔張開時,會感到寒意襲來,而毛孔閉合時,則會感到悶熱。
因為風邪屬於陽邪,陽氣有疏泄的作用,所以會使毛孔張開。毛孔張開後,衛氣就不牢固,所以會感到寒冷。如果寒氣較盛,毛孔就會閉合,閉合後陽氣就會壅塞在體內,從而導致煩熱和悶熱。
這種寒證會導致食慾不振,而熱證會消耗肌肉。因此,患者會感到寒戰和無法進食,這就是所謂的「寒熱病」。
(寒邪傷陽,則胃氣不化,故衰少飲食。熱邪傷陰,則津液枯涸,故消瘦肌肉。寒熱交作則振寒,故為怢慄不食。此上三節,皆以明風為寒熱也。怢,音帙。)風傷與陽明入胃,循脈而上,至目內眥,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,則為熱中而目黃,人瘦則外泄而寒,則為寒中而泣出。(風氣客於陽明則內入於胃,胃居中焦,其脈上行,繫於目系。
白話文:
當寒邪傷害陽氣時,胃氣就會運行不暢,因此會食慾不振。當熱邪傷害陰液時,津液就會枯竭,因此會肌肉消瘦。寒熱交加的時候就會發冷,因此會感到寒顫和不思飲食。以上的這三種情況,都是因為風邪引發的寒熱。
風邪入侵陽明經進入胃,沿著經脈向上,到達眼睛內眥。如果這個人肥胖,風邪就不能向外發散,就會導致熱在體內,眼睛發黃。如果這個人瘦弱,風邪就會向外發散,導致寒在體內,就會流出眼淚。
人肥則腠理致密,邪不得泄,留為熱中,故目黃;人瘦則肌膚疏淺,風寒犯之,陽氣易泄,泄則寒中而泣出。此明風氣之變,或為熱中,或為寒中也。)風氣與太陽俱入,行諸脈俞,散於分肉之間,與衛氣相干。其道不利,故使肌肉憤䐜而有瘍,衛氣有所凝而不行,故其肉有不仁也。
白話文:
不得洩露公司機密資訊(不得洩密)。
(風由太陽經入者,自背而下,凡五臟六腑之俞皆附焉,故邪必行諸脈俞而散於分肉也。分肉者,衛氣之所行也,衛氣晝行於陽自足太陽始,風與衛氣相搏,俱行於分肉之間,故氣道澀而不利,不利則風邪搏聚,故肌肉腫如憤䐜而為瘡瘍;或衛氣不行則體有不仁,故凡於痛癢寒熱,皆有所弗知也。)癘者,有營氣熱胕,其氣不清,故使鼻柱壞而色敗,皮膚瘍潰。
白話文:
風寒從太陽經侵入體內,從背部一路向下,凡五臟六腑的經穴都會受到影響。因此,邪氣必定會循著經脈穴位運行,散佈到肌肉組織中。
肌肉組織是衛氣運行的場所,衛氣在白天從陽經經行,最先從足太陽經開始。當風寒與衛氣相碰撞,就會一同在肌肉組織之間運行。因此,氣道會變得阻塞不通,不通暢就會導致風邪聚集,形成肌肉腫脹,如熱氣鼓脹,形成瘡瘍。
或者,如果衛氣不運行,身體就會失去知覺,因此凡是疼痛、瘙癢、寒熱等感覺,患者都會感覺不到。
癘疾: 營氣發熱,血脈不通暢,氣血不清澈,導致鼻樑破壞而顏色暗淡,皮膚潰爛。
風寒客於脈而不去,名曰「癘風」,或名曰「寒熱」。(風寒客於血脈,久留不去則營氣化熱,皮膚胕潰,氣血不清,敗壞為癘,故曰「脈風成為癘」也。)以春甲乙傷於風者為「肝風」,以夏丙丁傷於風者為「心風」,以季夏戊己傷於邪者為「脾風」,以秋庚辛中於邪者為「肺風」,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「腎風」。
白話文:
風寒一旦侵入經脈久久不散,稱為「癘風」,或稱「寒熱」。(風寒滯留於經脈中,時間一久,營氣就會化熱,皮膚出現潰爛,氣血不暢,導致身體敗壞而形成癘,所以稱為「經脈之風成為癘」。)
春季甲乙中招風寒,導致「肝風」;夏季丙丁中招風寒,導致「心風」;夏末戊己中招邪氣,導致「脾風」;秋季庚辛中招邪氣,導致「肺風」;冬季壬癸中招邪氣,導致「腎風」。
(此明風邪內至於臟也,以四時十干之風,分屬五臟,非謂春必甲乙而傷肝,夏必丙丁而傷心也,凡一日之中亦有四時之氣,十二時之中亦有十干之分,故得春之氣則入肝,得甲乙之氣亦入肝,當以類求,不可拘泥,諸氣皆然也。曰「傷」曰「中」,本為互言,初無輕重之別,後世以中風為重,傷風為輕,非也。
白話文:
這是說明風邪入侵內臟的情況。根據四季和十天干的屬性,每個天干都對應一個臟器,但並非春天才會因甲乙木氣而傷肝,夏天才會因丙丁火氣而傷心。
一天之中也有四季的氣息,十二個時辰之中也有十天干的區分,因此吸入春季的氣息就會進入肝臟,吸入甲乙木氣也會進入肝臟。要根據屬性來判斷,不能拘泥於固定的規則,其他氣息也是如此。
所謂「傷」和「中」,本來是互相通用的詞,並沒有輕重之分。後世將中風視為嚴重的,傷風視為輕微的,這種說法是不對的。
)風中五臟六腑之俞,亦為臟腑之風,各入其門戶所中,則為「偏風」;風中五臟六腑之俞,即十二經臟腑之風也。隨俞左右而偏中之,則為偏風,故有偏病之證。)風氣循風府而上,則為「腦風」;(風府,督脈穴。自風府而上,則入腦戶,故為腦風。)風入系頭,則為「目風」眼寒;(風自腦戶入繫於頭,則合於足之太陽。
白話文:
偏風:
- 風邪侵入臟腑的特定穴位,稱為「俞」,導致臟腑出現風邪徵狀,稱為「偏風」。
- 例如,風邪侵入肝臟的「俞」穴,就會出現肝臟的偏風徵狀。
腦風:
- 風邪沿著督脈的「風府」穴往上走,就會導致「腦風」。
- 風府穴是督脈穴,位於頸後髮際正中。從風府穴往上走,風邪就會進入腦中,引發腦風。
目風:
- 風邪侵入腦中與頭部相連的部位,稱為「系頭」,就會導致「目風」。
- 目風的症狀是眼睛寒冷,因為風邪從腦中進入眼睛,會與足太陽經相合。
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,風邪入之,故為目風,則或痛或癢,或眼寒而畏風羞澀也。)飲酒中風,則為「漏風」;(酒性溫散,善開玄府。酒後中風則汗漏不止,故曰「漏風」,亦謂之「酒風」。)入房汗出中風,則為「內風」;(內耗其精,外開腠理,風邪乘虛入之,故曰「內風」。
白話文:
太陽光可以舒緩風濕、祛風止癢、消除疲勞。(「除濕去寒,行氣活血」。「祛風止癢,舒筋活血」。「祛風散寒,虛不受寒」)
)新沐中風,則為「首風」;(沐頭面中風也,一曰「沐浴」。)久風入中,則為「腸風」飧泄;久風不散,傳變而入於腸胃之中,熱則為腸風下血,寒則為水穀不化而為飧泄瀉痢。)外在腠理,則為「泄風」。(風在腠理則汗泄不止,故曰「泄風」。自上文「風氣循風府而上」,至此共七種,所以明或為風也,故有其病各異、其名不同之義。)故風者,百病之長也,至其變化,乃為他病也,無常方然,致有風氣也。
白話文:
- 剛洗完頭就中風,稱為「首風」。(也叫「沐浴」,因為是洗頭面引起的。)
- 風邪久滯體內,進入腸道,就會引起「腸風」飧泄;久風不散,轉化進入腸胃,熱則表現為腸風下血,寒則表現為水穀不化的飧泄腹瀉。
- 風邪在表層皮膚組織,則會引起「泄風」。(風在表皮就會出汗不止,所以稱為「泄風」。從上文「風氣循風府而上」到這裡,已經說了七種風證,所以明確或者說風邪,其病症各不相同,名稱也不一樣。)
- 所以風邪是百病之源,它的變化很多,可以引起其他疾病,沒有固定的治療方法,導致了各種風氣病。
(無常方然,言變化之多,而其致之者,則皆因於風氣耳。)五臟之風,形狀不同。肺風之狀,多汗惡風,色皏然白,時咳短氣,晝日則瘥,暮則甚,診在眉上,其色白。(多汗者陽受風氣,開泄腠理也。惡風者,傷風惡風也。下文諸臟皆同。皏然,淺白貌,金色白也。肺主氣,在變動為咳,風邪迫之,故時咳短氣也。
白話文:
(無常方然,說的是變化之多,而導致變化的一切,其實都是因為風氣。)五臟之風,其表現形狀各有不同。肺風的表現,是多汗怕冷,面色淺白,時常咳嗽氣短,白天則好,到了晚上就會加重,診斷的部位在眉毛以上,其顏色為白色。(多汗是陽氣受風氣影響,導致腠理舒展。怕冷是風氣受傷怕冷。下文其他臟器的表現也都是相同的。淺白貌,是面色淺白,與金的顏色相近。肺主氣,變化為咳嗽,風邪侵襲,所以時常咳嗽氣短。)
晝則衛氣在表,風亦隨之,故覺其瘥;暮則衛氣入陰,邪應於內,故為甚也。眉上乃闕庭之間,肺之候也,故肺病則白色見於此。皏,普梗切。)心風之狀,多汗惡風,焦絕,善怒嚇,赤色,病甚則言不可快,診在口,其色赤。(多汗惡鳳,義如前。焦絕者,唇舌焦燥,津液干絕也。
白話文:
白天的時候,衛氣運行於體表,風邪也會跟隨著,所以會感覺好一些;到了傍晚,衛氣回歸體內,邪氣就內侵,所以病情會加重。眉上是肺經的區域,所以肺部有問題,會在這出現症狀。
肺風的症狀,表現為多汗怕風、口舌乾燥、暴躁易怒、面色紅赤,病情嚴重時講話都講不快。診斷要看口腔,口腔顏色會變紅。
風化木,心屬火,風薄於心則木火合邪,神志潰亂,故或為善怒,或為驚嚇。心主舌,病甚則舌本強,故言不可快。心和則舌能知味,故診當在口。口者,兼唇而言,色當赤也。)肝風之狀,多汗惡風,善悲,色微蒼,嗌乾,善怒,時憎女子,診在目下,其色青。(氣並於肺則悲,肝病而肺氣乘之,故善悲。
白話文:
風化木(心屬火)
當風邪侵襲心臟時,會與心火相合,形成邪氣,導致神志錯亂,表現為容易發怒或受到驚嚇。由於心主宰舌頭,因此病情嚴重時,舌頭根部會僵硬,導致言語不清。當心臟和諧平衡時,舌頭就能感知味道,因此診斷應從口腔開始。口腔指的是嘴脣和舌頭,嘴脣的顏色應呈現紅色。
肝風之狀
肝風發作時,會出現多汗、怕風、愛哭、臉色微青、口乾、易怒等症狀,偶爾會厭惡女性。診斷應查看眼睛下方,顏色應呈青色。(悲傷是由肺氣鬱結引起的,肝病時肺氣乘虛而入,所以會導致悲傷。
色微蒼,肝之色也,足厥陰脈循喉嚨之後,上入頏顙,故嗌乾也。善怒,肝之志也。肝為陰中之陽,其脈環陰器,強則好色,病則妒陰,故時憎女子也。肝氣通於目,故診在目下,色當青也。)脾風之狀,多汗惡風,身體怠惰,四肢不欲動,色薄微黃,不嗜食,診在鼻上,其色黃。
白話文:
面色略微發青,這是肝臟的顏色。足厥陰經脈沿著喉嚨後方向上走,進入額頭,所以會咽喉乾燥。容易發怒,這是肝臟的情志表現。肝臟是陰中之陽,經脈環繞著生殖器,強盛時容易好色,有病時會嫉妒陰部,所以有時會厭惡女性。肝氣通於眼睛,所以診斷時要看眼睛下面,顏色應該是青色的。
脾風的表現:多汗怕風,身體疲倦,四肢不想動,面色淡黃,不愛吃東西,診斷時要看鼻子上方,顏色為黃色。
(身體怠惰,四肢不用者,脾主肌肉四肢也。色薄微黃,土之色也。不嗜食,脾病不能化也。鼻為面王,主應脾胃,故色診當見於鼻上。)腎風之狀,多汗惡風,而㾓然浮腫,脊痛不能正立,其色炲,隱曲不利,診在肌上,其色黑。(㾓然,浮慘貌。風邪入腎,則挾水氣上升,故面為浮腫。
白話文:
身體懶惰,不用脾肌肉,不能輕舉妄動。(腎虛不能升舉,就會腫脹脊背)風寒侵襲腎臟,腎氣不能上升,就會腫脹得厲害。
腎脈貫脊屬腎,故令脊痛不能正立。炲,煙炲也,隱曲,陰道也。腎主水,故色黑如炲,腎開竅於二陰,故為隱曲不利,肌肉本主於脾,今其風水合邪,反侮乎土,故診在肌上,色當黑也。)胃風之狀,頸多汗,惡風,食飲不下,膈塞不通,腹善滿,失衣則䐜脹,食寒則泄,診形瘦而腹大。(胃脈從大迎前下人迎,循喉嚨,入缺盆,故冒風之狀,頸必多汗惡風。
白話文:
腎經貫穿脊柱連接腎臟,因此導致脊椎疼痛,無法直立。炲氣,指煙霧狀的病氣,隱曲,指陰道。腎臟主水,因此病氣的顏色像煙霧一樣黑。腎臟通向兩個陰道,因此導致陰道阻塞不通。肌肉由脾臟控制,如今風邪和水濕邪氣結合,反過來侵犯脾臟,因此檢查病症會發現肌肉上有黑氣。
胃風的症狀:頸部出汗很多,怕風,不能進食飲水,膈肌閉塞不通,肚子容易脹滿,脫掉衣服就會腹脹,吃了生冷的東西就會腹瀉,檢查病狀會發現人消瘦而肚子很大。
(胃經從大迎穴前下到人迎穴,循著喉嚨,進入缺盆穴,因此患有胃風的人,頸部一定會出汗很多,怕風。)
胃主受納水穀,而風邪居之,故食飲不下,隔塞不通。胃脈循腹裡,故善滿。失衣則陽明受寒於外,故為䐜脹;食寒則胃氣受傷於內,故為泄瀉,胃者肉其應,胃病故形瘦。腹者胃所居,邪實故腹大。此下當詳明六腑之病,而止言胃風者,以胃為六腑之長,即如所謂大腸、小腸皆屬於胃之意,胃病則腑在其中矣。
白話文:
胃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和消化食物,而風邪常在胃中停留,因此會導致食物難以下嚥,出現堵塞不通的情況。胃的經絡沿著腹腔內側循行,所以容易脹滿。如果穿著單薄,陽明經會受到外寒的侵襲,導致腹脹;如果吃冰冷的食物,胃氣會受到內寒的損傷,導致腹瀉。胃與肌肉相關聯,胃病會導致身體消瘦。腹是胃居住的地方,邪氣實證會導致腹部腫大。以下將詳細說明六腑的病症,但只提到胃風,是因為胃是六腑之長,就像大腸、小腸都屬於胃一樣,胃病自然也包括了其他腑的病症。
)首風之狀,頭面多汗,惡風,當先風一日則病甚,頭痛不可以出內,至其風日,則病少愈。(首為諸陽之會,因沐中風,則頭面之皮腠疏,故多汗惡風。凡患首風者止作無時,故凡於風氣將發,必先風一日而病甚。頭痛,以陽邪居於陽分,陽性先而速也。先至必先衰,是以至其風日則疾少愈。
白話文:
患有首風(頭部受風寒)時,頭面會出很多汗,並怕風。在受風寒後的一天,症狀會加重,會有頭疼,不能吹風。到了發作的那一天,症狀就會逐漸減輕。
(首部為諸陽經脈會聚的地方,如果受到風寒侵襲,則頭面的皮膚腠理疏鬆,所以會出很多汗。患首風時常無固定時間,所以當風氣將要發作時,通常會在發作前一天症狀加重。頭疼,是由於陽氣阻滯在陽經脈中,陽氣發作迅速。發作得早,衰退得也會早,所以到了發作的那一天,症狀就會逐漸減輕。)
內為房室之內,不可出者,畏風寒也。)漏風之狀,或多汗,常不可單衣,食則汗出,甚則身汗,喘息惡風,衣常濡,口乾善渴,不能勞事。(漏風之病,因於飲酒中風也。風邪挾酒則陽氣散越,故多汗。陽勝則身熱惡寒,故不可以單衣。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,故食則汗出,甚則陽浮於上,故喘息汗出不止,故衣濡。
白話文:
內為房室之內,出門時害怕風寒,(漏風的症狀,或是多汗,經常穿著單薄的衣服,吃東西就會出汗,嚴重時全身出汗,呼吸困難怕風,衣服經常潮溼,口乾,易於口喝,無法從事勞動。)漏風的疾病,是因爲喝酒後受風所導致的。風邪與酒一起攻擊會導致陽氣散發,所以會多汗。陽氣過剩就會發燒怕冷,所以不能穿單薄的衣服。食物進入陰部,陽氣滋長陽氣,所以吃東西就會出汗,嚴重時陽氣上浮,所以呼吸困難,出汗不止,所以衣服潮溼。
陽甚陰虛,津亡於內,所以口乾善渴,身不能勞也。能、耐同。)泄風之狀,多汗,汗出泄衣上,口中乾,上潰,其風不能勞事,身體盡痛則寒。(泄風者,表不固也。上潰者,身半以上汗多如潰也。口中乾,津液涸也。液涸則血虛,故不能勞而身盡痛。汗多則亡陽,故令人寒也。
白話文:
因此風寒侵入人體,讓人毫毛直立,皮膚封閉而產生熱氣,此時可以用發汗法治療。(風寒侵入皮膚,腠理閉塞,所以毫毛都豎直。寒氣束縛在外,陽氣無法疏散,所以鬱結產生熱氣。此時,寒邪只在表層,所以可發汗治癒。)或者出現肢體麻木不仁、腫脹疼痛的症狀。此時,可以使用熱敷或火灸針刺治療,將病邪排出。(病邪在皮膚表層,如果不馬上治療,會進入經絡,所以可能會出現各種痺症、麻木不仁,或腫痛,所以應使用熱敷、灸刺的方法,以祛除經絡中的病邪。)如果不治療,病邪會深入肺部,稱為「肺痹」,會導致咳嗽、氣喘。
(風寒自表入臟,必先於肺,蓋肺合皮毛,為臟之長也。邪入於陰則痹,故肺受風寒則病為肺痹,而其變動為咳,咳為喘息,故為上氣。)弗治,肺即傳而行之肝,病名曰「肝痹」,一名曰厥,脅痛出食。當是之時,可按若刺耳。(在肺弗治,則肺金乘木,故及於肝,是為「肝痹」。
白話文:
風寒是由體表侵入內臟的,必定會先進入肺部,因為肺與皮毛相通,是臟腑中的首要器官。邪氣進入人體陰部就會導致麻痺,所以肺受到風寒侵襲就會患上肺痹症,其變化就是咳嗽,咳嗽會導致氣喘,所以稱為上氣。
如果不治療,肺寒就會傳染到肝臟,病名叫做「肝痹」,也稱作「厥」,會有脅痛、吐食的症狀。在這種時候,可以用按壓或針灸來治療。
(如果不治療肺部,肺屬金,金能克木,所以會影響肝臟,導致「肝痹」。)
肝氣善逆,故一名曰「厥」。厥在肝經,故脅痛;厥而犯胃,故出食。可按若刺,則厥逆散而肝邪平矣。)弗治,肝傳之脾,病名曰「脾風」,發癉,腹中熱,煩心,出黃。當此之時,可按,可藥,可浴。(在肝弗治,則肝木乘土,風熱入脾,病名「脾癉」。其在內則腹中熱而煩心,在外則肌體出黃。
白話文:
肝氣容易逆行,因此有一個名稱叫做「厥」。「厥」屬於肝經,所以會出現肋部疼痛;如果厥氣侵犯到胃,就會嘔吐。此時,可用針灸或按壓穴位的方式來散掉厥逆之氣,使肝臟的邪氣得到平息。
如果不治療,肝氣會傳遞到脾臟,出現「脾風」的症狀,表現為發熱、腹中灼熱、心煩、小便發黃。在這個階段,可以使用針灸、藥物治療或洗澡的方式來改善病情。
(如果肝氣在肝臟沒有得到治療,會導致肝木過於強盛,風熱侵襲脾臟,形成「脾癉」。症狀包括內在的腹中發熱和心煩,外在的皮膚發黃。)
可按,可藥,可浴,在解其表裡之風熱耳。)弗治,脾傳之腎,病名「疝瘕」,少腹冤熱而痛,出白,一名曰蠱。當此之時,可按可藥。(在脾弗治,則土邪乘腎,病名「疝瘕」。邪聚下焦,故小腹冤熱而痛,溲出白濁也。熱結不散,虧蝕真陰,如蟲之吸血,故亦名曰「蠱」。
白話文:
(艾灸)可以用來按壓穴位、製成藥物、或是泡澡,用來祛除表裡風熱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脾臟的濕熱會傳到腎臟,這種病叫做「疝瘕」,患者小腹疼痛、灼熱,小便混濁。在這個階段,還可以通過按壓穴位或服用藥物治療。(如果脾臟的濕熱不治療,土性濕熱會侵犯腎臟,濕熱積聚在下焦,導致小腹疼痛、灼熱,小便混濁。熱邪結聚不散,耗傷真陰,就像蟲子吸血一樣,因此也稱為「蠱」。)
)弗治,腎傳之心,病筋脈相引而急,病名曰「瘛」。當此之時,可灸可藥。弗治,滿十日,法當死。(腎邪剋火。則傳於心。心主血脈,心病則血燥,血燥則筋脈相引而急,手足攣掣,病名曰「瘛「。邪氣至心,其病已極,此而弗治,故不出十日當死。)腎因傳之心,心即復反傳而行之肺,發寒熱,病當三歲死。
白話文:
如果不治療,腎臟的病邪就會傳到心臟,引起筋脈痙攣,疼痛劇烈,這種病稱為「瘛」。此時可以用艾灸或藥物治療。如果不治療,滿十天就會死亡。(腎臟的邪氣會剋制心臟,導致心臟發病,心臟掌管血脈,一旦心臟生病,血液就會乾涸,血液乾涸就會導致筋脈痙攣,手腳抽搐,這種病稱為「瘛」。邪氣到達心臟,病情已經很嚴重,如果此時不治療,通常在十天內就會死亡。)
由於腎臟傳導的病邪影響到心臟,心臟又會反過來傳導到肺臟,導致發冷發熱,這種病會持續三年才會死亡。
(若腎傳於心,未至即死。而邪未盡者,當復傳於肺,而金火交爭,金勝則寒,火勝則熱,故發寒熱。三歲死者,凡風邪傳遍五臟,本當即死,其不死者,以元氣未敗,勢猶在緩,故肺復受邪,再一歲則肺病及肝,二歲則肝病及脾,三歲則脾病及腎,三陰俱敗,故當死也。)此病之次也。
白話文:
如果腎臟有關連的心臟,心臟還沒受到影響時,人就會死亡。但如果邪氣 (致病因子) 還沒完全消除,就會再次傳到肺部,形成金 (肺臟) 火 (心臟) 交戰的情況。如果金勝 (肺臟勝),則會發冷;如果火勝 (心臟勝),則會發熱,因此患者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症狀。
三歲內死亡的人,風邪傳遍了五臟,原本應該立刻死亡,但沒有馬上死亡的原因是元氣 (人體的生命力) 還沒衰敗,狀況還沒有那麼危急,所以肺臟只受到部分影響。又過了三年,肺臟的疾病會影響肝臟;再過兩年,肝臟的疾病會影響脾臟;再過三年,脾臟的疾病會影響腎臟,這時三陰 (肺臟、肝臟、脾臟) 都已衰敗,所以患者會死亡。這些症狀是此病的順序。
(此即順傳所勝之次第也。)然其卒發者,不必治於傳。(病有發於倉卒者,隨氣為患,不以次而入,亦不必依次以治其傳,此又於逆傳順傳之外,而復有不次相乘者矣。)或其傳化有不以次,不以次入者,憂、恐、悲、喜、怒。令不得以其次,故令人有大病矣。(五志之發無常,隨觸而動,故生病亦不以為次。
白話文:
這就是順著傳變時間先後順序而痊癒。不過突然發病的,不一定按照傳變時間先後順序治療。(有的病發作的很倉卒,跟著氣血流動來發病,不按時間先後順序傳變,也不必一定按照傳變時間先後順序來治療它的傳變,於是在逆傳、順傳之外,還有不按時間先後順序傳變的。)或者它的傳變發展不按時間先後順序,不按時間先後傳變的,是憂慮、恐懼、悲傷、喜悅、發怒。使病不能按照時間先後順序傳變,所以(它們)令人得大病。(人的五種情緒發作沒有規律,受到刺激就激動,所以發病也不按時間先後順序)
)因而喜,大虛,則腎氣乘矣,(喜則氣下,故傷心。心傷而大虛,則腎氣乘之,水勝火也。)怒則肝氣乘矣,(怒則氣逆於肝而乘於脾,木勝土也。)悲則肺氣乘矣,(悲則氣並於肺而乘於肝,金勝木也。)恐則脾氣乘也,(恐傷腎則腎氣虛而脾氣乘之,土勝水也。)憂則心氣乘也。
白話文:
如果過於喜悅,身體便會虛弱,這時腎氣就會過盛。(過度喜悅會使氣血下降,傷害心臟。心臟受傷而虛弱,腎氣便會趁機過度活躍,形成水克火的局面。)如果過度憤怒,肝氣就會過盛。(過度憤怒會使氣血逆行,肝氣過盛而壓制脾氣,形成木克土的局面。)如果過度悲傷,肺氣就會過盛。(過度悲傷會使氣血聚集在肺部,壓制肝氣,形成金克木的局面。)如果過度恐懼,脾氣就會過盛。(過度恐懼會傷害腎臟,導致腎氣虛弱,脾氣趁機過度活躍,形成土克水的局面。)如果過度憂愁,心氣就會過盛。
(憂傷肺則心氣乘之,火勝金也。)此其道也。(或以有餘而乘彼,或以不足而被乘。皆乘所不勝,此不次之道也。)故病有五,五五二十五變,及其傳化傳乘之名也。(臟惟五,而五臟之傳又能各兼五臟,則有二十五變。傳者以此傳彼,乘者以強凌弱,故有曰「傳」、曰「乘」之異名耳。
白話文:
有疾病時出現身體發熱、流汗、煩躁不安,而且煩躁不安不會因為出汗而緩解。(不因為出汗而緩解,是指出汗後煩熱的感覺仍然不會消失。)如果出汗但身體仍然發熱,這是因為風邪;如果出汗但煩躁不安的感覺無法緩解,這是因為厥症,病名叫做「風厥」。巨陽經脈主掌人體氣血,因此最先受到邪氣的侵襲,而少陰經脈與巨陽經脈表裡相合,如果巨陽經脈受到熱邪的影響,少陰經脈也會跟著往上運行,往上運行就會導致厥症。(風邪屬於陽性邪氣,所以即使出汗,身體仍然會發熱。巨陽經脈主掌氣血,而氣血運行在人體的表層。表層有病,裡層就會相應,所以少陰經脈受到熱邪的影響,陰分的氣血也會跟著陽氣往上逆行,逆行就會導致厥症,因此稱為「風厥」。)
風厥之義不一,此言太陽。少陰病也,又有二陽一陰發病,名曰「風厥」,言胃與肝也。人之善病風厥漉汗者,肉不堅,腠理疏也。)勞風為病,法在肺下。(勞風者,因勞傷風也。肺下者,在內則胸膈之間,在外則四椎、五椎之間也。風受於外,則病應於內,凡人之因於勞者必氣喘,此勞能動肺可知。
白話文:
風濕病的意義不只一種,這裡指太陽少陰病。還有二陽一陰同時發病,稱為「風濕」,是指胃和肝。容易得風濕和汗多的,是因為肌肉不結實,腠理疏散。因勞動而受風而得病,其治療方法在肺部以下。(勞動之風:因勞傷而感風而得病。肺部以下:在人體內部是指胸膈之間,在外部是指四肢和五臟之間。風從外部侵襲,則疾病應在內部發生。凡是因勞動而發病的,必氣息不暢,由此可知勞動會影響肺部。)
)其為病也,使人強上冥視,(邪在肺下則為喘逆,故令人強上不能俯首。風熱上壅,則畏風羞明,故令人冥目而視。)唾出若涕,惡風而振寒,此為「勞風」。(風熱傷陰則津液稠濁,故唾出若涕。肺主皮毛,衛氣受傷故惡風振寒。)治之以救俯仰。(風之微甚,證在俯仰之間也,故當先救之。
白話文:
(這種疾病)發作起來,會讓人頭暈目眩,(邪氣在肺部以下就會導致喘逆,所以讓人抬頭往上看不能低下頭。風熱上行壅塞,就會怕風畏光,所以讓人閉目視物。)吐出的口水像鼻涕一樣,怕風會發抖,這就是「勞風」。(風熱傷害陰津,所以津液粘稠,吐出的口水像鼻涕。肺主皮毛,衛氣受傷所以怕風發抖。)治療方法是救治俯仰動作。(風邪輕微,症狀表現在俯仰之間,所以應該先救治。)
然救此者必先溫肺,溫肺則風散,風散則俯仰安矣。若溫散不愈,郁久成熱,然後可以清解。溫清失宜。病必延甚。)巨陽引精者三日,中年者五日,不精者七日。(風邪之病肺者,必由足太陽膀胱經風門、肺俞等穴內入於臟。大腸者,水之腑,三陽之表也,故當引精上行,則風從咳散。
白話文:
要治療這種病,必須先溫暖肺部。肺部溫暖了,風邪就會散去,風邪散去,身體的活動就能恢復正常。如果使用溫散的方法無效,鬱積的邪氣長時間留在體內就會轉為熱,這時就可以用清熱解鬱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溫散和清熱的時機掌握不當,病情就會加重。
太陽經引精氣者通常三天,中年人五天,氣虛者需要七天。風邪侵襲肺部時,必定是經由足太陽膀胱經的風門、肺俞等穴位進入臟腑。大腸是水腑,為三陽經的表象,因此應當引精氣上行,使風邪隨著咳嗽而散去。
若巨陽氣盛,引精速者應在三日,中年精衰者應在五日,衰年不精者應在七日,當咳出青黃痰涕而愈,如下文者,是即「引精」之謂。)咳出青黃涕,其狀如膿,大如彈丸,從口中若鼻中出,不出則傷肺,傷肺則死也。(咳涕不出者。即今人所謂乾咳嗽也,甚至金水虧竭,虛勞之候,故死。
白話文:
患有腎風症狀的人,臉部腫脹、發白,說話不清(腫脹:浮腫;發白:失去血色;不清:沉重、不清晰。腎經循行於喉嚨、舌根,腎風發作時,腎經氣血運行不暢,所以影響說話)。時常感到氣短、發熱,熱氣從胸背部上升到頭部,出汗後手腳發熱,口乾舌燥、口渴,小便發黃,眼睛下方腫脹,腹部有鳴叫聲,身體沉重、行動不便,月經不來潮,煩躁不安、食慾不振,平躺時會咳嗽,此病症稱為「風水」(腎主水,風在腎經,因此稱為「風水」)。
腎氣勞竭,肺氣內虛,陽氣迫之,故不出則傷肺而死也。)
有病腎風者,面胕㾓然,壅害於言,(胕,浮腫也。㾓然,失色貌。壅,重濁不清也。腎脈循喉嚨,挾舌本,病風則腎脈不利,故壅害於言語。)少氣時熱,時熱從胸背上至頭,汗出手熱,口乾苦渴,小便黃,目下腫,腹中鳴,身重難以行,月事不來,煩而不能食,不能正偃,正偃則咳,病名「風水」。(腎主水,風在腎經,即名「風水」。
)蓋因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(邪必因虛而入,故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)陰虛者陽必湊之,故少氣時熱而汗出也。(陰虛則無氣,故為少氣時熱。陽主散而湊於陰分,故汗出。)小便黃者,少腹中有熱也。(少腹有熱,邪在陰也,故小便黃。)不能正偃者,胃中不和也。正偃則咳甚,上迫肺也。
白話文:
(因為邪氣聚集的地方,其氣必定虛弱。(邪氣必定因為虛弱而入侵,因此邪氣聚集的地方,其氣必定虛弱。)陰氣虛弱,陽氣必定聚集在那裡,因此氣息微弱的時候會發熱出汗。(陰虛則沒有氣,所以氣息微弱時會發熱。陽氣主散佈,聚集在陰分,所以會出汗。)尿液發黃,是下腹部有熱氣。(下腹部有熱氣,邪氣在陰分,所以尿液發黃。)不能平躺,是胃部不調和。(平躺的話咳嗽會加重,這是因為向上壓迫肺部。)
(正偃,仰臥也。腎脈貫肝膈,入肺中,其支者注胸中,腎邪自下而上,則胃氣逆而不和,故正偃則咳甚而上迫於肺。)諸有水氣者,微腫先見於目下也。水者,陰也;目下,亦陰也。腹者,至陰之所居,故水在腹者,必使目下腫也。(目下腫如臥蠶者,其腹必有水氣也。)真氣上逆,故口苦舌乾,臥不得正偃,正偃則咳出清水也。
白話文:
(平躺仰臥時,腎臟的脈絡(腎經)通往肝臟和橫膈膜,進入肺部,它的分支延伸到胸腔。若腎臟出現問題,邪氣會從下往上導致胃氣上逆,因此平躺仰臥時咳嗽會加劇,胸部感到壓迫。)
所有水腫的人,都會先在眼睛下方出現輕微腫脹。水屬陰,眼睛下方也屬陰。腹部是極陰之所在,因此腹部有水腫,必定會導致眼睛下方腫脹。(如果眼睛下方腫脹就像臥蠶一樣,那麼腹部一定有水氣。)
陽氣上逆,就會出現口苦舌乾的症狀,仰臥時無法平躺,平躺時會咳出清水。
諸水病者,故不得臥,臥則驚,驚則咳甚也。(水邪留滯於臟,故為氣逆。氣逆則不得正臥,故驚而咳甚。)腹中鳴者,病本於胃也。薄脾則煩不能食,食不能下者,胃脘隔也。身重難以行者,胃脈在足也。(脾胃屬土,所以制水,土弱則寒水反侮之,故腹中鳴而食不下,胃主肌肉,其脈行於足。
白話文:
所有患水腫病的人,通常無法平臥,一旦躺下便會感到驚恐,驚恐後又會加重咳嗽。(這是因為體內水邪滯留於臟腑,導致氣逆。氣逆使人無法平臥,因而感到驚恐並引發劇烈咳嗽。)如果腹中發出聲響,這病症是由胃引起的。當脾氣受到抑制,患者就會煩躁,無法進食;即使進食,食物也難以下行,這是因為胃氣受阻的緣故。身體沉重、行走困難,是因為胃的經脈連於足部。(脾胃屬於土,可以克制水,但當脾胃虛弱時,寒水反過來侵襲脾胃,因此腹中作響,食物難以下行。胃主肌肉,其經脈循行於足部,所以身體沉重、行走困難。)
水氣居於肉中,故身重不能行。)月事不來者,胞脈閉也。胞脈者,屬心而絡於胞中。今氣上迫肺,心氣不得下通,故月事不來也。(胞即子宮,相火之所在也;心主血脈,君火之所居也。陽氣上下交通,故胞胳屬心而絡於胞中,以通月事。今氣上迫肺,則陰邪遏絕陽道,心氣不得下行,故胞脈閉,月事斷矣。
白話文:
水氣累積在身體內,導致身體沉重無法行走。月經不來的女性,是因為子宮的經脈閉塞。子宮經脈屬於心經,與子宮相連。如果水氣上升壓迫肺部,心氣無法下降到子宮,就會導致月經不來。(子宮就是中醫所說的「胞」,儲存著相火;心臟掌管血脈,是君火所在。陽氣能上下運行,所以子宮屬於心經,並與子宮相連,才能通暢月經。如果水氣上升壓迫肺部,則陰寒之氣阻隔了陽氣的通道,心氣無法下降,導致子宮經脈閉塞,造成月經中斷。)
)㾓然如有水狀,切其脈大緊,身無痛者,形不瘦,不能食,食少,病生在腎,名為「腎風」。(如有水狀,謂其㾓然浮腫,似水而實非水也。脈大者,陰虛也;脈緊者,寒氣也。身無痛,形不瘦者,邪氣。在臟不在表也。風挾腎邪,反傷脾胃,故不能食。所以風有內外之分,不可不辨。
白話文:
如果臉部有腫脹,就好像有水一樣,切脈後發現脈搏很大且緊,身體沒有疼痛,身材不會消瘦,不能進食或進食量減少,這種病症是由腎臟疾病所引起,稱為「腎風」。(臉部有腫脹是指浮腫,看起來像水腫,但實際上並不是水腫。脈搏強勁代表陰虛,脈搏緊繃代表有寒氣。身體沒有疼痛、身材不會消瘦代表邪氣在臟腑,而不是身體表面。風邪與腎臟疾病結合在一起,反而會傷害脾胃,因此患者無法進食。因此,風有內外之分,不可不加以區分。)
八風自外而入,必先有發熱惡寒、頭疼身痛等證。此因於外者,顯然有可察也。五風由內而病,則絕無外證,而忽病如風,其由內傷可知也,如「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」,「諸風掉眩,皆屬於肝」之類。蓋言有所中者,謂之中外感也;無所中者,謂之屬內傷也。外感者邪襲肌表,故多陽實;內傷者由於酒色勞倦,七情口腹,致傷臟氣,故由陰虛。
白話文:
外邪入侵人体,通常会先出现发热、怕冷、头痛、身痛等症状,这些都是外感症状,很容易观察到。而五风内病,则没有明显的外在表现,却突然发病如同被风吹到一样,这是由于内伤导致的,就像“凡是四肢强直的病症,都属于风邪”,以及“各种头晕目眩的病症,都属于肝脏问题”这些说法一样。总而言之,有明显的外感症状,称为“外感”,没有明显的外感症状,则称为“内伤”。外感是邪气入侵肌表,所以大多表现为阳气盛实;内伤则是由于过度饮酒、纵欲、劳累、七情郁结、饮食不节等原因,损伤了脏腑气血,导致阴虚。
凡臟氣受傷,脾敗者病在肢體,或多痰飲;腎病者或在骨髓,或在二陰;心病者或在血脈,或在神志;肺病者或在營衛,或在聲音;肝病者或在筋爪,或在脅肋,此五臟之類風,未有不由陰虛而然者,惟東垣獨得其義,曰有中風者卒然昏憒,不省人事,此非外來風邪,乃本氣自病也。人年逾四旬,氣衰者多有此疾。
白話文:
凡是因為氣虛而受傷、感染的疾病,病症在四肢,或者多喝水;感染疾病的,或者在骨頭,或者在陰部;心臟疾病的,或者在血脈,或者在精神意識上;肺部疾病的,或者在體表組織,或者在聲音上;肝臟疾病的,或者在筋骨,或者在眼睛,這些五種疾病的類似風病的症狀,沒有不因為陰虛而造成的。只有劉東垣領悟到了這個道理,他說,有的人忽然昏迷,神志不清,這不是因為外來的風邪,而是在體內的氣本身出了問題。人到四十歲的時候,氣血衰退的,多有這種病。
蓋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,故多犯之,豈非陰虛之病乎?夫人生於陽而根於陰,根本衰則人必病,根本敗則人必危矣。所謂根本者,即真陰也。人知陰虛惟一,而不知陰虛有二,如陰中之水虛,則病在精血;陰中之火虛,則病在神氣。蓋陽衰則氣去,故神志為之昏亂,非火虛乎?陰虧則形壞,故肢體為之廢弛,非水虛乎?今以神離形壞之症,乃不求水火之源,而猶以風治,鮮不危矣。故凡治類風者,專宜培補真陰,以救根本,使陰氣復則風燥自除矣。
白話文:
到了四十歲,陰氣自然減半,所以很多人因此生病。難道這不是陰虛造成的嗎?人誕生於陽氣,紮根於陰氣。如果根本衰弱,人一定會生病。如果根本潰敗,人就一定會瀕臨危險。所謂的根本,就是真正的陰氣。人們只知道陰虛一種,卻不知道陰虛還分兩種:如果陰中水分虛弱,則疾病會出現在精血上;如果陰中火氣虛弱,則疾病會出現在精神體力上。因為陽氣衰弱,所以氣息會消失,所以精神意識會昏亂,這難道不是火氣虛弱造成的嗎?陰氣虧損,所以形體會衰敗,所以肢體會變得衰弱,這難道不是水分虛弱造成的嗎?現在很多人出現精神離體、形體衰敗的症狀,卻不尋找水分和火氣的根源,反而用驅風的方式治療,這樣很容易造成危險。所以,治療類似風濕性疾病的時候,最重要的是滋補真正的陰氣,以搶救根本。如果陰氣恢復,風燥自然就會消除。
然外感者,非曰絕無虛證,氣虛則虛也;內傷者非曰必無實症,有滯則實也。治虛者,當察其在陰在陽而直補之;治實者,但察其因痰因氣而暫開之,此於內傷外感及虛實攻補之間,最當察其有無微甚而酌其治也。甚至有元氣素虧,猝然仆倒。上無痰,下失禁,瞑目昏沉,此厥竭症,尤與風邪無涉。
白話文:
對於外感病症,並非說絕對沒有虛證,氣虛就會虛;對於內傷病症,並非說一定不會有實症,有痰氣阻滯就會實。治療虛症者,應觀察虛證在陰虛還是陽虛,然後直接補虛;治療實症者,僅需觀察實症是由於痰還是氣而暫時疏通之。對於內傷、外感和虛實攻補之間,應特別觀察有無、嚴重程度,並酌情治療。甚至有的病人元氣本來就虛弱,會突然倒下,沒有痰在上面,大便失禁在下面,雙眼緊閉神志昏沉,這是虛脫症,與風寒無關。
使非大劑參、熟或七年之艾破格挽回,又安望其復真氣於將絕之頃哉!倘不能察其表裡,又不能辨其虛實,但以風之為名,多用風藥,不知風藥皆燥,燥復傷陰,風藥皆散,散復傷氣,以內傷作外感,以不足為有餘,是促人之死也。)腎風而不能食,善驚,驚已心氣痿者死,(風生於腎,則反克脾土,故不能食。
白話文:
如果不使用大量的參耆、熟地或七年生的艾草等強效藥物來扭轉局面,又怎麼能期望在奄奄一息之際恢復真氣呢?如果不能觀察表裡證,也不能辨別虛實證,只因「風」之名而大量使用祛風藥物,卻不知道祛風藥物都帶有燥性,燥性會再傷陰;祛風藥物都具有發散作用,發散作用會再傷氣,結果把內傷當成外感來治療,將不足的症狀當成有餘的症狀來治療,這是在加速病人的死亡。如果出現腎風導致食慾不振,並且容易受到驚嚇,驚嚇後心氣衰弱的人會死亡。(因為風邪產生於腎臟,就會反過來剋制脾土,所以導致食慾不振。)
腎邪犯心則神氣失守,故善驚。驚後而心氣痿弱不能復者,心腎俱敗,水火俱困也,故死。)有病身熱解惰,汗出如浴,惡風少氣,病名「酒風」。(此即前所謂「漏風」也。酒性本熱,過飲而病,故令身熱。濕熱傷於筋,故懈惰。濕熱蒸於膚腠,故汗出如浴。汗多則衛虛,故惡風。
白話文:
腎臟病邪侵擾心臟,就會導致精神和氣血失去控制,所以容易受驚嚇。
受驚嚇後,心氣虛弱,無法恢復,表示腎臟和心臟都受損,水火兩者都衰弱,所以會死亡。
有病症狀:身體發熱、頭暈,出汗像洗澡一樣,怕風、氣短,這種病叫做「酒風」。 (這和前面所說的「漏風」一樣。酒性本熱,喝太多就會生病,所以會導致身體發熱。濕熱損傷筋骨,所以會頭暈。濕熱蒸發到皮膚,所以出汗像洗澡一樣。汗出太多,衛氣就會虛弱,所以怕風。)
衛虛則氣泄,故少氣。因酒得風而病,故曰「酒風」。)治以澤瀉、術各十分,麋銜五分,合以三指撮,為後飯。(澤瀉味甘淡,性微寒,能滲利濕熱。白朮味甘苦,氣溫,能補中,燥濕。止汗。麋銜,即薇銜,一名無心草,南人呼為吳風草,味苦平,微寒,主治風濕。十分者,倍之也。
五分者,減半也。合以三指,用三指撮合,以約其數而為煎劑也。飯後藥先,故曰「後飯」。)
白話文:
如果衛氣虛弱,就會氣喘,所以出現氣力不濟的現象。因為喝酒後受風邪而生病,所以稱為「酒風」 。)用澤瀉、白朮各半錢,梔子五分,三根手指捏合這些藥材,在飯後服用。 (澤瀉味甘淡,性微寒,能清利濕熱。白朮味甘苦,性質溫和,能補中,燥濕,止汗。梔子,又名苦參草,一名無心草,南方人稱之為吳風草,味苦性平,微寒,主治風濕等疾病。倍,加倍之意。
賊風邪氣之傷人也,令人病焉。有不離屏蔽,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,非不離賊風邪氣,此皆嘗有所傷於濕氣,藏於血脈之中,分肉之間,久留而不去,若有所墮墜,惡血在內而不去,卒然喜怒不節,飲食不適,寒溫不時,腠理閉而不通。(凡此者,皆所謂「故邪」也。)其開而遇風寒,則血氣凝結,與故邪相襲,則為「寒痹」。
白話文:
邪惡的風邪侵襲人體,會讓人生病。有些人沒有離開遮蔽物或室內,突然生病了,這並不是沒有接觸到邪風邪氣,這些人大多曾受濕氣所傷,濕氣藏在血脈和肌肉之間,長久停留不去,就像某樣東西墜落一樣。體內的惡血也不散去,突然遭遇喜怒無度、飲食不當、天氣寒暖變化等情況,皮膚毛孔閉塞不通。(凡是這種情況,都是所謂的「舊病」)當毛孔打開,遇上風寒,血氣就會凝結,與舊病相互作用,就會形成「寒痹」。
(其開者,謂冒露於風寒也。故邪在前。風寒繼之,二者相值,則血氣凝結,故為寒痹;寒氣勝者,為痛痹也。)其有熱則汗出,汗出則受風,雖不遇賊風邪氣,必有因加而發焉。(其或有因熱汗出而受風者,雖非賊風邪氣,亦為外感。必有因加而發者,謂因於故而加以新也,新故合邪,故病發矣。
白話文:
(這種病發作的原因,是因為身體暴露在風寒之中。所以寒邪在先。風寒之後,兩者相會,導致血氣凝結,因此形成寒痹;寒氣較重的話,就變成疼痛性關節炎。)如果身體有熱氣,就會出汗,出汗之後受到風,即使沒有接觸到外來的風寒之氣,也必定會因為其他因素而發病。(有時候可能是因為熱氣出汗,之後受到風,雖然不是外來的風寒之氣,也屬於外感。必定是因為其他因素而發病,意思是說,因為舊疾,加上新的因素,新舊邪氣合在一起,所以發病了。)
)皆病人所自知也。其毋所遇邪氣,又毋怵惕之所志,卒然而病者,唯有因鬼神之事乎?(鬼神之事,蓋自古惑之矣。)非也,此亦有故邪留而未發,因而志有所惡,及有所慕,血氣內亂,兩氣相搏,其所從來者微,視之不見,聽而不聞,故似鬼神。(故邪者,如上文「留而未發」之謂也,惡者,惡其所憎也。
白話文:
上述情況都是患者自己知道的。這些病症是因為遇上了邪氣,又遇上了病毒汙染,突然生病的,只有鬼神的事情嗎?(鬼神的事情,從古以來都是欺騙人們的,這也是因為邪氣長時間存在而沒有發作,這時遇到了病毒的汙染,血氣內亂,陰陽二氣相夾擊,其來由微小,看不見聽不到,所以看起來像鬼神。(故邪就是上文中「留而未發」所說的,惡就是討厭所汙染的東西。
慕者,慕其所好也。故邪未發而新邪復觸之,則五志為邪所憑,血氣因而內亂,邪正先後,兩氣相搏,而邪妄之病生矣。但病所從來者,其機甚微,有非聞見可及。故人以鬼神為疑,不知跡似鬼神,而實非鬼神之所為也。)其祝而已者,巫知百病之勝,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,可祝而已也。
白話文:
喜歡某樣東西的人,會追求它。因此,如果在疾病尚未發作時,又有新的邪氣入侵,那麼五臟六腑就會被邪氣所侵犯,血液和氣血就會內部混亂。邪氣和正氣先後出現,兩者相互激鬥,於是產生了虛妄的疾病。但是,疾病的根源極其微小,不是我們平時聽聞見聞所能及的。因此,人們會懷疑是鬼神所致,但其實這些跡象雖然類似鬼神,但並非鬼神所為。對於那些只懂得祈求神明的人來說,巫醫只知道百病的症狀,可以提前預知疾病的根源,因此只能祈求神明保佑。
(祝者,巫咒之屬,即祝由也。勝者,凡百病五行之道,必有所以勝之者。然必先知其病所從生之由,而後以勝法勝之,則可移精變氣,祛其邪矣。病有藥石所不及,非此不可者,惟先巫知之,故可祝而已也。然則先巫用祝之妙,正不在祝,其機在勝之而已。祝、咒同。)
白話文:
祝由之術,屬於巫醫巫術的一種,也就是祝由科。治病之法,對於各種疾病五行相剋之道,必定有相應的治療方法。但是,必須先了解疾病發生的根源,然後才能根據相勝的原理進行治療,如此才能通過調整生命精氣來祛除邪氣。有些疾病是藥物和針灸無法治癒的,只有祝由科才能治療。因為祝由科擅長找出疾病根源,所以才能祝由治療。然而,祝由科的妙處並不在於祝由本身,而是在於相剋的原理。(注:祝由與咒術是同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