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五 (20)
卷五 (20)
1. 傷寒
(精氣不勝病氣也。)狂言者是失志,失志者死。(此總五志為言也。志舍於精,精不勝邪則五臟之志皆失,故致狂言者,多死。)今見三死不見一生,雖愈必死也。(汗後輒復熱不能食者,一死;汗後脈尚躁盛者,二死;汗後反狂言失志者,三死。有此三者,則必死之候。
)
肝熱病者,小便先黃,腹痛,多臥,身熱。(肝脈環陰器,故小便黃;抵少腹。故腹痛。肝主筋,筋熱則耎,故多臥。邪在厥陰經則行於股陰腹脅,故身熱。前言傷寒,此即所以治傷寒也,但前分傷寒之六經,此詳傷寒之五臟。正彼此相為發明耳。觀後節之復言兩感,概可知矣。
凡欲察傷寒之理者,毋忽此義。)熱爭則狂言及驚,脅滿痛,手足躁,不得安臥。(熱入於臟則邪正相勝,故曰「爭」,下同。氣爭於肝則肝氣亂,故狂言而驚,肝病主驚駭也。肝脈布脅肋,故脅為滿痛。熱極則生風,風淫四末,故手足躁擾。木邪乘土,必及於胃,胃不和則臥不安。
)庚辛甚,甲乙大汗,氣逆則庚辛死。(庚辛屬金,肝所畏也,故甚而死。甲乙屬木,肝所王也,故汗而愈。)刺足厥陰、少陰。(少陽為厥陰之表,皆可瀉其熱邪,藥法皆然,下同此義。)其逆則頭痛員員,脈引沖頭也。(肝脈與督脈會於巔,故氣逆於上則頭痛員員,脈引衝於頭也。
員員,靡定貌。)心熱病者,先不樂,數日乃熱。(心者,神明之所出,邪不易犯,犯必先覺之,故熱邪將入於臟,則先有不樂之兆。)熱爭則卒心痛,煩悶善嘔,頭痛面赤無汗。(熱與心氣分爭,故卒然心痛而煩悶。心火上炎,故善嘔。頭者精明之府,手少陰之脈上出於面,故頭痛面赤。
汗為心液,心熱則液亡,故無汗。)壬癸甚,丙丁大汗,氣逆則壬癸死。(壬癸屬水,心所畏也,丙丁屬火,心之王也。)刺手少陰、太陽。(手太陽為少陰之表,故皆當刺之。)脾熱病者,先頭重頰痛,煩心,顏青,欲嘔,身熱。(脾胃相為表裡,脾病必及於胃也。陽明胃脈,循頰車,上耳前,至額顱,故頭重頰痛。
脾脈注心中,故煩心,脾病則肝木乘之,故顏上色青。脾胃受邪則飲食不納,故欲嘔。太陰、陽明主肌肉,故邪盛則身熱。)熱爭則腰痛不可俯仰,腹滿泄,兩頷痛。(腰者腎之府,熱爭於脾,則土邪乘腎,必注於腰,故為腰痛不可俯仰。太陰之脈,入腹屬脾絡胃,故腹滿而泄。
陽明脈循頤後下廉,出大迎,故兩頜痛。)甲乙甚,戊己大汗,氣逆則甲乙死。(甲乙木,脾所畏也。戊己土,脾之王也。)刺足太陰、陽明。(表裡俱當取之,以去其熱。)肺熱病者,先淅然厥起毫毛,惡風寒,舌上黃,身熱。(肺主皮毛,熱則畏寒,故先淅然惡風寒,起毫毛也。
白話文:
傷寒
精氣不足以抵禦病邪。胡言亂語是志氣喪失的表現,志氣喪失則會死亡。(這是總括五臟之氣的論述。志氣依附於精氣,精氣不足以抵禦邪氣,則五臟的志氣都會喪失,所以胡言亂語的人,大多會死亡。)現在見到三種必死的情況,卻沒見過一種能活的,即使治癒了也必定會死。(出汗後又反复發熱不能進食的,是一種死;出汗後脈象仍然躁動旺盛的,是第二種死;出汗後反而胡言亂語、志氣喪失的,是第三種死。出現這三種情況中的任何一種,都是必死的徵兆。)
肝熱病患者,小便先發黃,腹痛,喜歡臥床,身體發熱。(肝經循行於陰部,所以小便發黃;肝經到達少腹,所以腹痛。肝主筋,筋熱則軟弱無力,所以喜歡臥床。邪氣在厥陰經則循行於股內側、腹部和脅肋,所以身體發熱。前面講述傷寒,這裡就是治療傷寒的方法,只是前面分六經論述傷寒,這裡詳述五臟的傷寒。兩者互相闡明而已。觀察後面的再次論述兩感,大概就可以明白了。
凡是想了解傷寒道理的人,不要忽略這個意思。)熱邪與正氣爭鬥則會胡言亂語、驚恐不安,脅肋部脹滿疼痛,手足煩躁不安,無法安臥。(熱邪侵入臟腑,則邪正相爭,所以說「爭」,以下相同。邪氣與肝氣爭鬥,則肝氣紊亂,所以胡言亂語並驚恐不安,肝病主要表現為驚恐。肝經佈於脅肋,所以脅肋脹滿疼痛。熱邪極盛則生風,風邪侵犯四肢末端,所以手足煩躁不安。木邪克土,必定影響到胃,胃失和調則臥不安。)庚辛(金)病邪嚴重,甲乙(木)大汗,氣逆則庚辛(金)病邪致死。(庚辛屬金,為肝所畏,所以嚴重則致死。甲乙屬木,為肝所旺,所以大汗則痊癒。)刺足厥陰、少陰經。(少陽為厥陰之表,都可瀉去其熱邪,藥物治療也是如此,以下相同。)邪氣逆上則頭痛劇烈,脈象上衝頭部。(肝經與督脈會於頭頂,所以氣逆上衝則頭痛劇烈,脈象上衝頭部。員員,指疼痛劇烈而不安定。)
心熱病患者,一開始感到不適,幾天後才發熱。(心主神明,邪氣不易侵犯,侵犯必定先有徵兆,所以熱邪將要侵入心臟,則先有不適的徵兆。)熱邪與正氣爭鬥則突然心痛,煩悶嘔吐,頭痛面紅無汗。(熱邪與心氣爭鬥,所以突然心痛而煩悶。心火上炎,所以嘔吐。頭為精明之府,手少陰經脈上達面部,所以頭痛面紅。汗為心液,心熱則津液耗損,所以無汗。)壬癸(水)病邪嚴重,丙丁(火)大汗,氣逆則壬癸(水)病邪致死。(壬癸屬水,為心所畏。丙丁屬火,為心所旺。)刺手少陰、太陽經。(手太陽為少陰之表,所以都應該刺。)
脾熱病患者,一開始頭重、面頰疼痛,煩躁不安,面色青白,想嘔吐,身體發熱。(脾胃互為表裡,脾病必及於胃。陽明胃經循行於面頰、耳前,到達額顱,所以頭重面頰疼痛。脾經絡於心,所以煩躁不安,脾病則肝木克脾,所以面色青白。脾胃受邪則飲食不化,所以想嘔吐。太陰、陽明經主肌肉,所以邪氣盛則身體發熱。)熱邪與正氣爭鬥則腰痛不能彎腰,腹部脹滿瀉痢,兩頷疼痛。(腰為腎之府,熱邪與脾氣爭鬥,則土邪克腎,必定影響到腰部,所以腰痛不能彎腰。太陰經脈入腹屬脾絡胃,所以腹部脹滿瀉痢。陽明經脈循行於下頜後方,到達大迎穴,所以兩頷疼痛。)甲乙(木)病邪嚴重,戊己(土)大汗,氣逆則甲乙(木)病邪致死。(甲乙屬木,為脾所畏。戊己屬土,為脾所旺。)刺足太陰、陽明經。(表裡都要針刺,以去除熱邪。)
肺熱病患者,一開始渾身起雞皮疙瘩,惡寒怕風,舌苔發黃,身體發熱。(肺主皮毛,熱邪則怕冷,所以一開始渾身起雞皮疙瘩惡寒怕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