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五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9)

1. 傷寒

(陽明為十二經脈之長,多氣多血之經,若感於邪,其邪必甚,故不知人。凡兩感於邪者,三日之後,胃氣乃盡,故當死也。兩感者,本表裡之同病,似若皆以外邪為言,而實未必有盡然者,正以內外俱傷,便是兩感,今見少陰先潰於內,而太陽繼之於外者,即縱情肆欲之兩感也;太陰受傷於裡,而陽明重感於表者,即勞倦竭力,飲食失調之兩感也;厥陰氣逆於臟,少陽復病於腑者,必七情不慎,疲筋敗血之兩感也。

人知兩感為傷寒,而不知傷寒之兩感內外俱困,病斯劇矣,但傷有輕重,醫有賢不肖,則死生系之,或謂兩感之症不多見者,蓋亦見之不廣,而義有未達耳。)

凡病傷寒而成溫者,先夏至日者為病溫,後夏至日者為病暑。(寒邪中人而成溫病、暑病者,其在時則以夏至前後言,在病則以熱之微甚言,故凡溫病、暑病,皆傷寒也。)暑當與汗皆出,勿止。(暑氣侵入,當令有汗,則暑隨汗出,故曰「勿止」。溫病、暑病,後賢另有成書,所當詳考。)

熱病已愈,時有所遺者,熱甚而強食之,故有所遺也。若此者,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,因其穀氣相薄,兩熱相合,治之視其虛實,調其逆從,可使必已。(病雖衰而餘熱未除,尚有所藏,因而強食,則病氣與食氣相併,兩熱合邪,以致留連不解,故名曰「遺」。食滯於中者病之實,脾弱不能運者病之虛,實則瀉,虛則補,虛實勿失,則逆從可調,病必已矣。)當何禁之?病熱少愈,食肉則復,多食則遺,此其禁也。

(復者病復作,遺則延久也。凡病後脾胃氣虛,未能消化飲食,故於肉食之類,皆當從緩。若犯食復,為害非淺,其有挾虛內餒者,又不可過於禁制,所以貴得宜也。)

有病溫者,汗出輒復熱,而脈躁疾,不為汗衰,狂言,不能食,病名陰陽交,交者死也。(汗者,陰之液。身熱脈躁者,陽之邪。病溫汗出之後,則當邪從汗解,熱退脈靜矣。今其不為汗衰者,乃陽勝之極,陰氣不能復也,故為狂言,為不食,正以陽邪交入陰分,則陰氣不守,故曰「陰陽交,交者死」也。)人所以汗出者,皆生於穀,穀生於精。

(穀氣內盛則生精,精氣外達則為汗。)今邪氣交爭於骨肉而得汗者,是邪卻而精勝也,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,(惟精勝邪,所以能汗。邪從汗散,則當能食,不復熱矣。)復熱者邪氣也,汗者精氣也。今汗出而輒復熱者,是邪勝也;不能食者,精無俾也。(俾,使也。精,陰氣也。

五臟所以藏精,臟氣虛則不能使人飲食,故曰「精氣俾」也。)病而留者,其壽可立而傾也。(病氣留而不退,則元氣日敗,必致損命矣。)汗出而脈尚躁盛者死。(凡汗後脈當遲靜,而反躁盛者,真陰竭而邪獨勝也,故病必死。)今脈不與汗相應,此不勝其病也,其死明矣。

白話文:

傷寒

陽明經是十二經脈中最強盛的,氣血充盈,如果感受邪氣,邪氣必定很重,所以病人會神志不清。凡是兩次感受邪氣的,三日後胃氣就會耗盡,所以會死。所謂「兩感」,是表裡同病,看起來都像是外邪,但實際上未必如此。內外都受損,就是「兩感」。少陰先從內潰敗,太陽繼之於外,這是縱欲過度的「兩感」;太陰受內傷,陽明再受表邪,這是勞累過度、飲食失調的「兩感」;厥陰臟腑氣逆,少陽又病在腑,這是七情失調、體力透支的「兩感」。

人們知道「兩感」是傷寒,卻不知道傷寒的「兩感」會導致內外俱傷,病情非常嚴重。但病情輕重不一,醫生醫術也有高下之分,所以生死就掌握在其中。有人說「兩感」的症狀不多見,這是因為見識不廣,理解不夠深入。

凡是患傷寒而轉變成溫病的,夏至日之前發病的稱為溫病,夏至日之後發病的稱為暑病。寒邪入侵人體而變成溫病、暑病,時間上以夏至前後為標準,病情上以發熱的程度為標準。所以溫病、暑病,都是傷寒的一種。暑病要讓汗出,不要阻止。暑氣入侵,必須讓汗排出,暑邪就會隨著汗液排出,所以說「勿止」。溫病、暑病,後世醫家另有專著,應該仔細研讀。

熱病痊癒後,有時會留下一些後遺症,這是因為熱邪嚴重,病人卻強行進食造成的。這種情況下,病邪雖然減退,但餘熱未消,還潛伏在體內。由於穀氣(飲食)與餘熱互相影響,兩者交合,加重病情。治療時要觀察虛實,調和陰陽,就能痊癒。病雖減退,但餘熱未除,還潛伏在體內,強行進食,病邪與食氣相併,兩熱合邪,導致病情遷延不愈,所以叫做「遺」。食物停滯於中焦是實證,脾胃虛弱不能運化是虛證,實則瀉,虛則補,虛實要辨別清楚,才能調和陰陽,疾病必定痊癒。應該禁忌什麼呢?熱病稍微好轉,吃肉就會復發,吃得太多就會遺留病根,這就是禁忌。

復發是指病情再次發作,遺留是指病情久延不愈。凡是病後脾胃氣虛,不能消化飲食,所以對肉類等食物,都應該少量食用,慢慢恢復。如果違反飲食禁忌而復發,危害很大,如果病情夾雜虛弱內傷的,又不能過於禁忌,所以要恰到好處。

患溫病的人,出汗後立即又發熱,脈象急促,汗液不減少,神志不清,不能進食,這種病叫做「陰陽交」,「交」則死亡。汗液是陰液,身熱脈躁是陽邪。溫病出汗後,邪氣應該隨著汗液排出,熱退脈靜。現在汗液不減少,是陽氣極盛,陰氣不能恢復,所以神志不清,不能進食,正是因為陽邪侵入陰分,陰氣不能固守,所以叫做「陰陽交,交者死」。人之所以能出汗,都是由穀氣(飲食)生成的,穀氣生於精氣。

穀氣內盛則生精氣,精氣外達則為汗。現在邪氣與正氣在骨肉之間交爭而產生汗液,這是邪氣被驅逐,精氣佔據上風。精氣勝過邪氣,就能進食而不再次發熱。再次發熱是邪氣作祟,汗液是精氣。現在出汗後立即又發熱,這是邪氣佔據上風;不能進食,是精氣不足。病邪停留不去,壽命很快就會走到盡頭。出汗後脈象仍然急促有力,就會死亡。凡是汗出後脈象應該遲緩平和,而反而是急促有力,這是真陰耗竭,邪氣獨盛,所以病情一定會死亡。現在脈象與汗液不相符合,這是不能戰勝疾病,死亡是必然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