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五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8)

1. 傷寒

)五日少陰受之,少陰脈貫腎,絡於脈,系舌本,故口燥舌乾而渴;(腎經屬水,而邪熱涸之,故口舌為之乾渴,仲景曰:「少陰之為病,脈微細,但欲寐之。」)六日厥陰受之,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,故煩滿而囊縮。(六經傳遍,乃至厥陰。邪熱甚於陰分,故為煩滿。仲景曰:「厥陰之為病,氣上撞心,心中疼熱,飢而不欲食,食則吐蛔,下之利不止。

」按,傷寒一病,傳變無窮,此不過言傳經之常,而未及於變。自仲景而後,諸大傢俱有名言可法,學者所當盡讀而精思之。然義多出於仲景,於仲景書又當閉戶深求者也。)三陰三陽,五臟六腑皆受病,營衛不行,五臟不通,則死矣。(傷寒邪在經絡,本為表症,經盡氣復,自當漸解。

若六經傳遍而邪不退,則深入於腑,腑不退,則深至於臟,故五臟六腑皆受病矣。邪盛於外。則營衛不行,氣竭於內,則五臟不通,故六七日間致死也,善治此者,必不使其邪入內,亦必不使其臟氣竭。知斯二者,近於神矣。止言足經,不言手者,以傷寒為表邪,欲求外症,但當察於周身,而周身上下脈絡,惟足六經則盡之矣,手經無能遍也。

且手經所至,足經無不至者,故但言足經,則其左右前後陰陽諸證,無不可按而得,而手經亦在其中,不必言矣,劉草窗不讀此經,謬創邵說,萬世唾罵,學者可不慎諸!)其不兩感於寒者,七日巨陽病衰,頭痛少愈;(邪氣漸退則正氣漸復,如下文也。

)八日陽明病衰,身熱少愈;九日少陽病衰,耳聾微聞;十日太陰病哀,腹減如故,則思飲食;十一日少陰病衰,渴止不滿,舌乾,已而嚏;十二日厥陰病衰,囊縱,少腹微下,大氣皆去,病日已矣。(所謂其餘皆十日以上者如此。)治之之法,各通其臟脈,病日衰已矣。其未滿三日者,可汗而已;其滿三日者,可泄而已。

(各通其臟脈,謂當隨經分治也,凡傳經之邪未滿三日者,其邪在表,故可以汗已;滿三日者,其邪傳裡,故可以下,然此言表裡之大體耳。按,脈大浮數,病為在表,可發其汗;脈實沉數,病為在裡,可下之。日數雖多,但有表症而脈浮大者,猶宜發汗;日數雖少,但有里症,而脈沉實者,即當下之。此汗下之法,但當以表裡為據,有不可以執一也。

其兩感於寒者,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,則頭痛口乾而煩滿;(兩感者,表裡同病也。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裡,故在太陽則為頭痛,在少陰則為口乾煩滿。)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,則腹滿身熱,不欲食,譫言;(陽明、太陰為表裡,二經同病也。譫言,妄言也,陽明病則身熱譫言,太陰病則腹滿不欲食。

)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,則耳聾囊縮而厥。水漿不入,不知人,六日死。(少陽、厥陰,表裡同病也。少陽病則為耳聾,厥陰病則為囊縮而厥。至是則三陰三陽俱受病,故水漿不入,昏不知人,於六日之際當死也。)五臟已傷,六腑不通,營衛不行,如是之後三日乃死,何也?(如此之後三日乃死,謂兩感傳遍之後,復三日而死也,蓋即六日之義。)蓋陽明者,十二經脈之長也,其血氣盛,故不知人,三日其氣乃盡,故死矣。

白話文:

傷寒

五日內,少陰經受邪,少陰經脈循行於腎,與其他經脈相連,連繫舌根,所以口乾舌燥而口渴;(腎經屬水,而邪熱使它乾燥,所以口舌乾燥口渴,張仲景說:「少陰經受邪的症狀是脈象微細,只想睡覺。」)六日內,厥陰經受邪,厥陰經脈循行於生殖器,並與肝臟相連,所以感到煩悶,陰囊收縮。(邪氣循六經傳遍,到達厥陰經。邪熱盛於陰經,所以煩悶。張仲景說:「厥陰經受邪的症狀是氣往上衝擊心臟,心中疼痛發熱,飢餓但不願進食,進食則嘔吐蛔蟲,瀉下不止。」

按,傷寒的變化無窮,以上只是描述經脈傳變的常規,並沒有涵蓋所有的變化。從張仲景之後,許多醫家都有精闢的見解和治療方法,學習者都應該盡力閱讀並深入思考。然而,許多醫學理論都源自張仲景,所以更應該深入研讀張仲景的著作。三陰三陽,五臟六腑都受到病邪侵害,氣血運行不暢,五臟不通,就會死亡。(傷寒邪氣在經絡,一開始是表證,經脈氣血恢復,自然會逐漸好轉。如果六經都傳遍了邪氣還不退,就會深入到腑,腑不好,就會深入到臟,所以五臟六腑都受病。邪氣盛於外,則氣血運行不暢,氣血衰竭於內,則五臟不通,所以六七天內就會死亡,善於治療此病的人,一定不會讓邪氣入內,也不會讓臟腑元氣衰竭。懂得這兩點,就接近神醫的境界了。只說足經,不說手經,是因為傷寒是外邪,想診斷外症,只要觀察全身,而全身上下經絡,足六經就包含了,手經無法全部涵蓋。

而且手經到達的地方,足經也都到達,所以只說足經,其左右前後陰陽各種證候,都能夠推斷出來,而手經也在其中,不必再說了。劉河間不讀此經,謬創邵雍的說法,遭到後世萬世的唾罵,學習者不可不謹慎!)如果只受一次寒邪,七天時太陽經病邪減退,頭痛減輕;(邪氣逐漸減退,正氣就會逐漸恢復,下文也是如此。)八天時陽明經病邪減退,發熱減輕;九天時少陽經病邪減退,耳聾略有好轉;十天時太陰經病邪減退,腹脹減輕如常,開始想吃東西;十一天時少陰經病邪減退,口渴減輕但仍不適,舌乾,然後打噴嚏;十二天時厥陰經病邪減退,陰囊鬆弛,下腹部略微下墜,大便排出,病情好轉。(其他的情況也都是十天以上這樣。)治療的方法,就是疏通其臟腑經絡,病情好轉。如果不到三天,可以用發汗法;如果超過三天,可以用瀉下法。(疏通其臟腑經絡,是指應該根據經絡循行治療。凡是經脈傳變的邪氣不到三天,邪氣在表,所以可以用發汗法;超過三天,邪氣傳入裡,所以可以用瀉下法,這只是表裡的大概說法。按,脈象大浮數,病在表,可以發汗;脈象沉實數,病在裡,可以瀉下。即使病程很多天,但有表證而脈象浮大,仍然應該發汗;即使病程很少天,但有裡證而脈象沉實,就應該瀉下。這種汗、瀉的方法,應該以表裡為依據,不能拘泥於一法。)

如果兩次受寒,第一天則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發病,則頭痛口乾煩悶;(兩次受寒,是表裡同病。足太陽經與少陰經是表裡關係,所以太陽經受邪則頭痛,少陰經受邪則口乾煩悶。)第二天則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發病,則腹脹發熱,不想吃東西,神志不清;(陽明經、太陰經是表裡關係,兩經同時受邪。神志不清,是胡言亂語的意思,陽明經受邪則發熱神志不清,太陰經受邪則腹脹不想吃東西。)第三天則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發病,則耳聾,陰囊收縮,厥逆。不能喝水,神志不清,六天內死亡。(少陽經、厥陰經是表裡關係。少陽經受邪則耳聾,厥陰經受邪則陰囊收縮,厥逆。到這個時候,三陰三陽都受邪,所以不能喝水,神志不清,在第六天左右就會死亡。)五臟已經受損,六腑不通,氣血運行不暢,這樣的情況之後三天就會死亡,這是為什麼呢?(這樣的情況之後三天就會死亡,是指兩次受寒邪氣傳遍之後,再三天死亡,也就是六天左右的意思。)因為陽明經是十二經脈中最長的,它的氣血最盛,所以神志不清,三天之後氣血耗盡,所以就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