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五 (17)
卷五 (17)
1. 傷寒
今夫熱病者,皆傷寒之類也,或愈或死,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,其餘皆以十日以上者,何也?(傷寒者,中陰寒殺厲之氣也。寒盛於冬,中而疾病者,是為傷寒,其不即病者,至春則名為溫病,至夏則名為暑病。然有四時不正之氣隨感隨發者,亦名傷寒。寒邪束於肌表則玄府閉,陽氣不得散越,乃鬱而為熱,故凡系外感發熱者,皆傷寒之類。
)然巨陽者,諸陽之屬也。(巨,大也。太陽為六經之長,統攝陽分,故諸陽皆其所屬。)其脈連於風府,故為諸陽主氣也。(風府,督脈穴。太陽經脈覆於巔背之表,故主諸陽之氣分。)人之傷於寒也,則為病熱,熱雖甚不死;(人傷於寒而傳為熱者,寒甚則生熱也。寒散則熱退,故雖甚不致死。
)其兩感於寒而病者,必不免於死矣。(表裡俱受,是謂兩感。)傷寒一日,巨陽受之,故頭項痛,腰脊強;(巨陽,足太陽也,為三陽之表而脈連風府,故凡病傷寒者多從太陽始。太陽之經,從頭項下肩膊,挾背抵腰中,故其為病如此。仲景曰:「太陽之為病,脈浮,頭項強痛而惡寒,」人身經絡,三陽為表,三陰為里。
三陽之序,則太陽為三陽,陽中之陽也;陽明為二陽,居太陽之次;少陽為一陽,居陽明之次,此三陽為表也。三陰之序,則太陰為三陰,居少陽之次;少陰為二陰,居太陰之次;厥陰為一陰,居少陰之次。此三陰為里也。其次序之數,則以內而外,故有一二三之先後者如此。
邪之中人,必自外而內。邪客於皮則腠理開,開則邪入客於絡脈,絡脈滿則注於經脈,經脈滿則入舍於府藏,此所以邪必先於皮毛,經必始於太陽,而後三陰三陽,五臟六腑皆受病也。)二日陽明受之,陽明主肉,其脈挾鼻,絡於目,故身熱目疼而鼻乾,不得臥也;(傷寒多發熱,而獨此云「身熱」者,蓋陽明主肌肉,身熱尤甚也。邪熱在胃則煩,故不得臥。
餘症皆本經之所及。仲景曰:陽明之為病,胃家實也」。)三日少陽受之,少陽主膽,其脈循脅,絡於耳,故胃脅痛而耳聾。(邪在少陽者,三陽已盡,將入太陰,故為半表半裡之經。其經脈出耳前後,下循胸脅,故為脅痛、耳聾等證。仲景曰:「傷寒脈弦細,頭痛發熱者,屬少陽。
」「少陽之病。口苦、咽乾、目眩也。」又曰:「太陽病不解,轉入少陽者,脅下鞭滿,乾嘔不能食,往來寒熱。」蓋邪在陰則寒。邪在陽則熱,邪在表則無嘔滿等症,邪在裡則胸滿乾嘔不能食。故成無己曰:「少陽之邪,在半表半裡之間。」)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臟者,故可汗而已。
(三陽為表屬腑,邪在表而未入於三陰之臟者,皆可汗而散之。)四日太陰受之,太陰脈布胃中,絡於嗌,故腹滿而嗌乾;(邪在三陽,失於汗解,則入三陰,自太陰始也。仲景曰:「傷寒脈浮而緩,手足自溫者,系在太陰。」「太陰之為病,腹滿而吐,食不下,自利益甚,時腹自痛」也。
白話文:
傷寒
熱病都是傷寒之類的疾病,有的痊癒,有的死亡。死亡的都在六七天內,其餘大多數都在十天以上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傷寒是由於體內受到陰寒邪惡之氣的侵襲所致。寒氣在冬天最盛,在冬天受到寒邪侵襲而生病的,就叫做傷寒;如果沒有立即發病,到了春天就叫做溫病,到了夏天就叫做暑病。然而,也有因四季不正之氣而隨感隨發的疾病,也叫做傷寒。寒邪阻滯在肌膚表面,就會導致毛孔閉塞,陽氣無法散發,於是鬱積而化為熱,所以凡是外感發熱的疾病,都屬於傷寒的範疇。
巨陽是所有陽經的統帥(巨,就是大的意思;太陽經是六經之首,統攝全身陽氣,所以其他陽經都屬於它)。它的經脈與風府穴相連,所以是所有陽氣的主氣(風府穴是督脈的穴位,太陽經脈循行於頭頂和背部,所以主導全身陽氣)。人體受寒,會導致發熱,即使熱得很厲害也不會死;但如果兩次受寒而病,就必然會死亡(表裡都受寒邪侵襲,稱為兩感)。
傷寒第一天,巨陽經受影響,所以頭項疼痛,腰脊僵硬(巨陽,指足太陽膀胱經,是三陽經的表,且經脈與風府穴相連,所以傷寒大多從太陽經開始。太陽經循行路線從頭項,經過肩膊,沿背部到達腰部,所以出現這些症狀。)。傷寒第二天,陽明經受影響,陽明經主司肌肉,其經脈經過鼻部,與眼睛相連,所以身體發熱、眼睛疼痛、鼻子乾燥,而且睡不好(傷寒大多發熱,而這裡單獨說「身熱」,是因為陽明經主肌肉,身熱尤其明顯。邪熱在胃部,則會煩躁不安,所以睡不好。)。傷寒第三天,少陽經受影響,少陽經主司膽經,其經脈循行於脅肋部,與耳朵相連,所以胃部和脅肋部疼痛,而且耳朵聽力下降(邪氣在少陽經,三陽經都已受影響,將要進入太陰經,所以是半表半裡的病症。少陽經脈經過耳前後,向下循行胸脅,所以出現脅痛、耳聾等症狀。)。三陽經脈都受影響,但邪氣還沒有進入臟腑,所以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療(三陽經屬表屬腑,邪氣在表而沒有進入三陰臟腑,都可以通過發汗來驅散邪氣)。傷寒第四天,太陰經受影響,太陰經的經脈佈滿胃部,與咽喉相連,所以腹部脹滿,咽喉乾燥(邪氣在三陽經,沒有通過發汗治療,就會進入三陰經,從太陰經開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