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五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6)

1.

)病在太陰,(脾、肺二臟,皆屬太陰。下文「頗在肺」,此則專言脾陰也。太陰之脈細微者,正以氣口亦太陰也。臟氣不足,則脈見於此。又中氣不足,溲便為之變。今其癃而數十溲者,亦由中氣之不足耳,故病在脾陰。)其盛在胃,(上云身熱如炭者,胃主肌肉也,頸膺如格者,胃脈循喉嚨,入缺盆,下膈也。人迎躁盛者,一盛、二盛、三盛、四盛,且大且數,名曰「溢陽」也。

凡上三者,皆屬陽明,故曰「其盛在胃」。)頗在肺,(即喘息氣逆也。)病亦名曰「厥」,死不治。(陰不入陽,故其盛在胃;陽不入陰,故太陰細微。病亦名曰「厥」者,陰陽皆逆也,故死不可治。)此所謂得「五有餘」、「二不足」也。所謂「五有餘」者,五病之氣有餘也;「二不足」者,亦病氣之不足也。

今外得「五有餘」,內得「二不足」,此其身不表不里,亦正死明矣。(外得五有餘者,一身熱如炭,二頸膺如格,三人迎躁盛,四喘息,五氣逆也;內得二不足者,一癃而一日數十溲,二太陰脈細微如發也。若此五病者,邪氣有餘也;二病者,正氣不足也。欲瀉其邪,則陰虛於裡;欲補其虛,則陽實於外。

救里不可,治表亦不可,此不表不里之病,即陽證陰脈之類,有死而已,不能為也。)

有病厥者,診右脈沉而緊,左脈浮而遲,不知病主安在?(此言厥逆而為腰痛者,其病在腎也。右脈、左脈,皆以兩尺為言。)然冬診之,右脈固當沉緊,此應四時;左脈浮而遲,此逆四時。(冬氣伏藏,故沉緊者為應時,浮遲者為逆,逆則為厥矣。)在左當主病在腎,頗關在肺,當腰痛也。

(在左者,當主病在腎,此正以尺為言也。然浮者為肺脈,故云「頗關在肺」。)何以言之?少陰脈貫腎絡肺,今得肺脈,腎為之病,故腎為腰痛之病也。(腎脈本絡於肺,今以冬月而肺脈見於腎位,乃腎氣不足,故脈不能沉而見浮遲。此非肺病,病在腎也。腰為腎之府,故腎氣逆者,當病為腰痛。

有病膺腫頸痛,胸滿腹脹,亦名厥逆。(膺腫頸痛,胸滿腹脹,皆在上、中二焦,此以陰並於陽,下逆於上,故病亦名「厥逆」。)灸之則喑,石之則狂,須其氣並,乃可治也。(喑,失音也。石,總針石而言。)何以然?陽氣重上,有餘於上,灸之則陽氣入陰,入則喑;(陽氣有餘於上而復灸之,是以火濟火也。陽極乘陰則陰不能支,故失聲為喑。

)石之則陽氣虛,虛則狂。(陽並於上,其下必虛,以石泄之,則陽氣隨刺而去,氣去則上下俱虛而神失其守,故為狂也。)須其氣並而治之,可使全也。(氣並者,謂陰陽既逆之後,必漸通也。蓋上下不交,因而厥逆,當其乖離而強治之,恐致偏絕,故必須其氣並,則或陰或陽,隨其盛衰,察而調之,可使保全也。)

白話文:

此篇論述一種名為「厥」的疾病。此病涉及脾、肺(皆屬太陰)和胃(屬陽明)的臟腑失調。脾陰不足,表現為脈象細微,小便頻數;胃陽亢盛,則出現身熱如炭、頸項僵硬、人迎脈洪大有力(溢陽)等症狀;肺氣失常,則喘息氣逆。此病陰陽皆逆,故名「厥」,預後極差,難以治愈。

此病屬於「五有餘、二不足」的病理狀態。「五有餘」指五種陽邪亢盛的症狀:身熱如炭、頸項僵硬、人迎脈洪大、喘息、氣逆;「二不足」指兩種陰虛的表現:小便頻數、太陰脈細微。治療上,瀉邪則傷陰,補虛則助陽,陷入兩難境地,故此病預後極差。

另一種厥證,診脈表現為右脈沉緊,左脈浮遲。冬日診斷,右脈沉緊屬正常,但左脈浮遲則反常,此乃厥逆之象,主病在腎,並與肺氣失調相關,常伴有腰痛。少陰經脈連通腎與肺,冬季左脈(尺脈)浮遲,說明腎氣不足,肺氣虛弱影響到腎,故而腰痛。

還有一種厥逆,表現為膺腫頸痛、胸滿腹脹,屬上焦、中焦陰陽失調,陰氣逆於陽氣。治療上,灸法會導致失聲(喑),針刺則會造成神志錯亂(狂)。需待陰陽氣機恢復平衡後才能施治。灸法會加重上焦陽氣,使陰氣更虛;針刺則會耗損陽氣,使陰陽皆虛。因此,需待陰陽氣機調和後再治療,方能保全性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