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五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13)

1.

厥之寒熱者,何也?(厥者逆也,氣逆則亂,故忽為眩僕脫絕,是名為厥。厥證之起於足者,厥發之始也,甚至猝倒暴厥,忽不知人,輕則漸蘇,重則即死,最為急候。後世以手足寒熱為厥,又有以腳氣為厥者,謬之甚也。雖仲景有寒厥、熱厥之分,亦以手足為言,蓋以辨傷寒之寒熱耳,非謂厥也。

暴厥者,不知與人言;血之與氣,並走於上,則為大厥,厥則暴死,氣復反則生,不反則死;手足少陰、太陰、足陽明五絡俱竭,令人身脈皆重而形無知也;其狀若屍曰「屍厥」,若此者豈止於手足寒熱及腳氣之謂耶?今人多不知厥症,而皆指為中風也。夫中風者,病多經絡之受傷;厥逆者,直因精氣之內奪,表裡虛實,病情當辨。

名義不正,以風治厥,醫中之害,莫此為甚,今將風、厥並列便觀,學者識之。)陽氣衰於下,則為寒厥;陰氣衰於下,則為熱厥。(凡物之生氣,必自下而升,故陰陽之氣衰於下,則寒厥、熱厥由此而生也。)熱厥之為熱也,必起於足下者,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,陰脈者,集於足下聚於而足心,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。(足趾之端曰表,三陽之所起也。

足下、足心,三陰之所聚也。若陽氣勝則陰氣虛,陽乘陰位,故熱厥必從足下始。凡人病陰虛者,所以足心多熱也。)寒厥之為寒也,必從五趾而上於膝者,陰氣起於五趾之裡,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,故陰氣勝則從五趾至膝上寒。其寒也,不從外,皆從內也。(里,言內也。

亦足下也。若陰氣勝則陽氣虛,陽不勝陰,故寒。厥必起於五趾而上寒至膝,然其寒也,非從外入,皆由內而生也。故凡病陽虛者,必手足多寒,皆從趾端始。)寒厥何失而然也?(厥上將發,手足先寒者,是為寒厥。)前陰者,宗筋之所聚,太陰、陽明之所合也。(前陰者,陰器也。

宗筋者,眾筋之所聚也,如足之三陰、陽明、少陽、及沖、任、督、蹺筋脈皆聚於此,故曰「宗筋」。此獨言太陰、陽明之合者,重水穀之臟也。蓋胃為水穀氣血之海,主潤宗筋,又陰陽總宗筋之會,會於氣街,而陽明為之長,故特言之,以發明下文之義。)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,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。

(天人之道皆然也。)此人者質壯,以秋冬奪於所用,下氣上爭不能復,精氣溢下,邪氣因從之而上也。(質壯者有所恃,當秋冬陰勝之時,必多情欲之用,以奪腎中之精氣。精虛於下,則取足於上,故下氣上爭也。去者太過,生者不及,故不能復也。精溢則氣去,氣去則陽虛,陽虛則陰勝為邪,故寒氣因而上逆矣。

)氣因於中。(氣,即上文之精氣。邪氣也。精氣之原,本於水谷,水穀之化,出於脾胃,故凡病為寒厥,為下氣上爭,為精氣溢下,皆氣因於中也。然水穀在胃,命門在腎。以精氣言,則腎精之化因於胃;以火土言,則土中陽氣根於命門。陰陽顛倒,互有所關,故上文云「厥起於下」,此云「氣因於中」,正以明上下相因之義。

白話文:

厥,指的是氣逆導致的昏厥、休克等症狀。這種疾病的初期症狀常發生在足部,嚴重時會突然倒地,失去意識。輕者會慢慢恢復,重者則可能危及生命,是極其危急的病症。後世有些醫家將手腳冰冷或腳氣都歸為厥證,這是錯誤的。雖然仲景先生有寒厥、熱厥之分,也以手腳寒熱為徵兆,但那是用來區別傷寒的寒熱,並非厥證的真正定義。

真正意義上的暴厥,患者會失去言語能力;如果血液和氣都逆衝向上,就會導致嚴重昏厥,甚至暴亡。只有氣機恢復正常才能活下來,否則就會死亡。手少陰、太陰、足陽明等經絡氣血衰竭,會導致全身脈象沉重,神志不清,就像屍體一樣,稱為「屍厥」。這種情況絕非僅僅是手腳冰冷或腳氣這麼簡單。現代人多誤將厥證診斷為中風。中風是經絡受損,而厥證則是因精氣內耗所致,表裡虛實情況需要仔細辨別。

錯誤地將厥證當作中風治療,是醫學上的重大錯誤。現在將風證和厥證放在一起比較,讓學者們分辨清楚。陽氣衰弱於下焦則為寒厥;陰氣衰弱於下焦則為熱厥。萬物生長之氣都由下向上升,所以陰陽之氣衰弱於下焦,就會產生寒厥和熱厥。熱厥的熱感必始於足部,因為陽氣起源於足趾的表面,而陰脈則聚集於足心。所以陽氣旺盛時,足部會感覺溫熱。

足趾末端屬表,是三陽經的起始部位;足部和足心是三陰經的聚集部位。若陽氣過盛,陰氣就會虛弱,陽氣侵犯陰位,所以熱厥必定從足部開始。凡是陰虛的人,足心往往發熱。寒厥的寒冷感則必定從五趾開始,向上蔓延至膝蓋,因為陰氣起源於五趾內側,聚集於膝下並向上至膝蓋以上。所以陰氣旺盛時,從五趾到膝蓋都會感覺寒冷。這種寒冷感不是來自體外,而是由內而生。

里,指的是內部。也就是足部。如果陰氣過盛,陽氣就會虛弱,陽氣不能制約陰氣,就會產生寒厥。寒厥必定從五趾開始,向上蔓延至膝蓋,這種寒冷感不是從體外入侵,而是由內而生。所以凡是陽虛的人,手腳都會冰冷,都是從足趾開始的。寒厥發作時,手腳先感覺冰冷,這就是寒厥。前陰是宗筋的聚集處,也是太陰和陽明經的交會點。

前陰指的是生殖器。宗筋指的是眾多筋脈的聚集處,如足部三陰、陽明、少陽經以及沖脈、任脈、督脈、蹺脈等都聚集於此,所以稱為宗筋。這裡單獨提到太陰和陽明經的交會,是因為它們與水穀的臟腑密切相關。胃是水穀氣血的海洋,滋養宗筋,陰陽之氣也彙集於宗筋,交會於氣街,而陽明經較為重要,所以特別提到它,用以闡明下文的意義。春夏季陽氣旺盛,陰氣衰弱;秋冬季陰氣旺盛,陽氣衰弱。

這是天地運行規律。如果體質強壯的人,在秋冬陰氣旺盛時過度房事,就會損耗腎精,下焦之氣上逆,不能恢復正常,精氣外洩,邪氣乘虛而入。體質強壯的人容易自恃,在秋冬陰盛之時,如果過度縱欲,就會損耗腎精。下焦精氣虛弱,就會向上爭奪,所以下氣上爭。過度耗損,就會導致精氣不足,不能恢復正常。精氣外洩,就會導致陽氣虛弱,陰氣佔據主導地位,形成邪氣,寒邪就會上逆。

這邪氣來自內部。精氣的來源是水穀,水穀的化生來自脾胃,所以寒厥、下氣上爭、精氣外洩,都是由於內在氣機失調所致。水穀在胃,命門在腎。從精氣角度來說,腎精的化生依賴於胃;從五行角度來說,土中陽氣根源於命門。陰陽失調,相互影響,所以上文說「厥起於下」,這裡說「氣因於中」,正是為了說明上下相互影響的道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