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五 (12)
卷五 (12)
1. 風
五分者,減半也。合以三指,用三指撮合,以約其數而為煎劑也。飯後藥先,故曰「後飯」。)
賊風邪氣之傷人也,令人病焉。有不離屏蔽,不出室穴之中卒然病者,非不離賊風邪氣,此皆嘗有所傷於濕氣,藏於血脈之中,分肉之間,久留而不去,若有所墮墜,惡血在內而不去,卒然喜怒不節,飲食不適,寒溫不時,腠理閉而不通。(凡此者,皆所謂「故邪」也。)其開而遇風寒,則血氣凝結,與故邪相襲,則為「寒痹」。
(其開者,謂冒露於風寒也。故邪在前。風寒繼之,二者相值,則血氣凝結,故為寒痹;寒氣勝者,為痛痹也。)其有熱則汗出,汗出則受風,雖不遇賊風邪氣,必有因加而發焉。(其或有因熱汗出而受風者,雖非賊風邪氣,亦為外感。必有因加而發者,謂因於故而加以新也,新故合邪,故病發矣。
)皆病人所自知也。其毋所遇邪氣,又毋怵惕之所志,卒然而病者,唯有因鬼神之事乎?(鬼神之事,蓋自古惑之矣。)非也,此亦有故邪留而未發,因而志有所惡,及有所慕,血氣內亂,兩氣相搏,其所從來者微,視之不見,聽而不聞,故似鬼神。(故邪者,如上文「留而未發」之謂也,惡者,惡其所憎也。
慕者,慕其所好也。故邪未發而新邪復觸之,則五志為邪所憑,血氣因而內亂,邪正先後,兩氣相搏,而邪妄之病生矣。但病所從來者,其機甚微,有非聞見可及。故人以鬼神為疑,不知跡似鬼神,而實非鬼神之所為也。)其祝而已者,巫知百病之勝,先知其病之所從生者,可祝而已也。
(祝者,巫咒之屬,即祝由也。勝者,凡百病五行之道,必有所以勝之者。然必先知其病所從生之由,而後以勝法勝之,則可移精變氣,祛其邪矣。病有藥石所不及,非此不可者,惟先巫知之,故可祝而已也。然則先巫用祝之妙,正不在祝,其機在勝之而已。祝、咒同。)
白話文:
風
五分指劑量減半。用三個手指撮取藥材,以估算藥量再煎煮。飯後服藥,所以叫「後飯」。
風邪侵襲人體,令人致病。有些人不出門,足不出戶就突然生病,並非沒有受到風邪侵襲,這是因為他們以前受過濕邪侵害,濕邪藏在血脈、肌肉之間,久留不去,如同有所損傷,瘀血滯留在體內,突然喜怒不節、飲食不當、寒熱失調,毛孔閉塞不通暢。(這些都屬於「舊邪」)。舊邪未除,又遇風寒,則血氣凝結,與舊邪互相侵襲,就成為「寒痹」。
(冒露於風寒,稱為「開」。舊邪在先,風寒繼之,二者相遇,則血氣凝結,形成寒痹;寒邪盛則為痛痹。)如果體內有熱,則汗出,汗出後受風,即使沒有遇到風邪,也必然有誘因而發病。(因熱汗出而受風,雖非風邪,也是外感。必有因加而發,指舊病基礎上加上新邪,新舊邪氣結合,故而發病。)
這些都是病人自己能感覺到的。如果沒有遇到外邪,也沒有精神上的刺激,突然生病,是不是只有鬼神作祟?(鬼神作祟,自古以來就讓人迷惑。)不是的,這也是因為舊邪潛伏未發,由於志向有所不滿,或有所渴望,導致血氣內亂,兩種氣互相搏鬥,其發病機理非常細微,看不見,聽不到,所以看起來像鬼神。(舊邪,如同上文「潛伏未發」所說,惡者,厭惡所憎恨的事物;慕者,渴望所喜愛的事物。舊邪未發,新邪又觸犯它,則五志被邪氣所控制,血氣因此內亂,邪正先后交戰,兩種氣互相搏鬥,於是產生怪異的疾病。但疾病的來源,其機理非常細微,非一般人所能察覺。所以人們懷疑是鬼神作祟,不知道其跡象類似鬼神,實際上並非鬼神所為。)只有巫醫才能祝禱治癒,巫醫懂得各種疾病的剋制方法,預知疾病的來源,才能夠用祝禱的方法治療。
(祝禱,指巫師的咒語,即祝由術。剋制,指各種疾病都有相生相剋的五行之道,必有剋制它的方法。然而必須先知道疾病的來源,然後用剋制的方法來剋制它,才能夠轉移精氣,祛除邪氣。有些疾病是藥石所不能及的,非此不可,只有巫醫事先知道,所以才能用祝禱來治療。巫醫祝禱的妙處,不在於祝禱本身,而在於剋制。祝禱,咒語是同義詞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