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五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8)

1.

胃主受納水穀,而風邪居之,故食飲不下,隔塞不通。胃脈循腹裡,故善滿。失衣則陽明受寒於外,故為䐜脹;食寒則胃氣受傷於內,故為泄瀉,胃者肉其應,胃病故形瘦。腹者胃所居,邪實故腹大。此下當詳明六腑之病,而止言胃風者,以胃為六腑之長,即如所謂大腸、小腸皆屬於胃之意,胃病則腑在其中矣。

)首風之狀,頭面多汗,惡風,當先風一日則病甚,頭痛不可以出內,至其風日,則病少愈。(首為諸陽之會,因沐中風,則頭面之皮腠疏,故多汗惡風。凡患首風者止作無時,故凡於風氣將發,必先風一日而病甚。頭痛,以陽邪居於陽分,陽性先而速也。先至必先衰,是以至其風日則疾少愈。

內為房室之內,不可出者,畏風寒也。)漏風之狀,或多汗,常不可單衣,食則汗出,甚則身汗,喘息惡風,衣常濡,口乾善渴,不能勞事。(漏風之病,因於飲酒中風也。風邪挾酒則陽氣散越,故多汗。陽勝則身熱惡寒,故不可以單衣。食入於陰,長氣於陽,故食則汗出,甚則陽浮於上,故喘息汗出不止,故衣濡。

陽甚陰虛,津亡於內,所以口乾善渴,身不能勞也。能、耐同。)泄風之狀,多汗,汗出泄衣上,口中乾,上潰,其風不能勞事,身體盡痛則寒。(泄風者,表不固也。上潰者,身半以上汗多如潰也。口中乾,津液涸也。液涸則血虛,故不能勞而身盡痛。汗多則亡陽,故令人寒也。

是故風寒客於人也,使人毫毛畢直,皮膚閉而為熱,當是之時,可汗而發也。(風寒客於皮膚,則腠理閉密,故毫毛盡直。寒束於外,則陽氣無所疏泄,故鬱而為熱。斯時也,寒邪初中在表,故可取汗而愈。)或痹不仁,腫痛。當是之時,可湯熨及火灸刺而去之。(邪在皮毛,不亟去之,則入於經絡,故或為諸痹,或為不仁,或為腫痛,故當用湯熨、灸刺之法,以去經絡之病。)弗治,病入舍於肺,名曰「肺痹」,發咳上氣。

(風寒自表入臟,必先於肺,蓋肺合皮毛,為臟之長也。邪入於陰則痹,故肺受風寒則病為肺痹,而其變動為咳,咳為喘息,故為上氣。)弗治,肺即傳而行之肝,病名曰「肝痹」,一名曰厥,脅痛出食。當是之時,可按若刺耳。(在肺弗治,則肺金乘木,故及於肝,是為「肝痹」。

肝氣善逆,故一名曰「厥」。厥在肝經,故脅痛;厥而犯胃,故出食。可按若刺,則厥逆散而肝邪平矣。)弗治,肝傳之脾,病名曰「脾風」,發癉,腹中熱,煩心,出黃。當此之時,可按,可藥,可浴。(在肝弗治,則肝木乘土,風熱入脾,病名「脾癉」。其在內則腹中熱而煩心,在外則肌體出黃。

可按,可藥,可浴,在解其表裡之風熱耳。)弗治,脾傳之腎,病名「疝瘕」,少腹冤熱而痛,出白,一名曰蠱。當此之時,可按可藥。(在脾弗治,則土邪乘腎,病名「疝瘕」。邪聚下焦,故小腹冤熱而痛,溲出白濁也。熱結不散,虧蝕真陰,如蟲之吸血,故亦名曰「蠱」。

白話文:

胃負責接收和消化食物,如果風邪侵犯胃部,就會導致飲食不思、消化不良。胃經循行於腹部內側,所以胃病常表現為腹脹。脫衣受寒,陽明經受寒邪侵襲,則會導致腹脹;食用寒涼食物,胃氣受損,則會導致腹瀉。胃主肌肉,胃病會導致身體消瘦;腹部是胃的所在位置,邪氣積聚則腹部膨大。 以下應詳細闡述六腑的疾病,但這裡只論述胃風,是因為胃是六腑之首,如同大腸小腸都屬於胃一樣,胃病則其他腑臟也會受到影響。

頭痛伴隨多汗、怕風,在風發作前一天病情加重,頭痛劇烈,臥床不起,直到風日當天,病情才會稍有好轉。頭是諸陽之會,如果遭受風寒侵襲,頭面部皮膚毛孔開泄,所以多汗怕風。凡是患有頭痛的人,發病時間不定,所以風氣將要發作時,總是在風發作前一天病情加重。頭痛是因為陽邪侵犯陽分,陽邪性質偏於迅速,先到也先衰,所以等到風日當天,病情就會減輕。 臥床不起是因為畏懼風寒。

多汗,經常不能單穿衣服,吃完飯就出汗,嚴重時全身出汗,氣喘怕風,衣服經常濕透,口乾舌燥,不能勞動。漏風的病因是飲酒後受風。風邪夾雜酒氣,陽氣散失,所以多汗。陽氣盛則身體發熱怕冷,所以不能單穿衣服。飲食入於陰,而陽氣上升,所以吃飯就出汗,嚴重時陽氣浮於體表,所以氣喘汗出不止,衣服濕透。陽氣過盛,陰精虧虛,津液內耗,所以口乾舌燥,身體不能勞動。

多汗,汗水浸濕衣物,口乾,上半身汗出過多,好像潰爛一樣,因風邪不能勞動,渾身疼痛怕冷。泄風是體表不固。上半身汗出過多像潰爛一樣,是上半身汗出很多。口乾是津液耗竭。津液耗竭則血虛,所以不能勞動而渾身疼痛。汗出過多則陽氣耗損,所以感到寒冷。

所以風寒侵入人體,會使人毛髮豎立,皮膚閉塞而發熱,此時可以通過發汗來治療。風寒侵犯皮膚,則皮膚毛孔閉塞,所以毛髮豎立。寒邪束縛於外,陽氣無法疏泄,所以鬱而化熱。此時寒邪初犯在表,所以可以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。或者出現麻痺疼痛、腫痛。此時可以用熱敷、灸法和針刺來治療。邪氣停留在皮膚毛髮,不及時治療,就會侵入經絡,所以會出現各種痺證,或者麻痺,或者腫痛,所以要用熱敷、灸刺的方法來治療經絡的疾病。如果不治療,病邪侵入肺臟,叫做「肺痹」,出現咳嗽氣喘。風寒從體表侵入臟腑,必定先侵犯肺臟,因為肺與皮膚毛髮相通,是臟腑之首。邪氣侵入陰分則導致痹證,所以肺受風寒則會導致肺痹,並且會出現咳嗽,咳嗽就是氣喘,所以會出現氣喘。如果不治療,肺邪就會傳到肝臟,稱為「肝痹」,又稱為厥逆,表現為脅肋疼痛,飲食減少。此時可以用按壓或針刺耳部的方法治療。在肺部不治療,則肺金克木,就會影響到肝臟,從而導致肝痹。肝氣逆亂,所以稱為厥逆。厥逆在肝經循行路線上,所以脅肋疼痛;厥逆犯胃,所以飲食減少。可以用按壓或針刺的方法治療,就可以使厥逆之氣散去,肝邪消除。如果不治療,肝邪就會傳到脾臟,稱為「脾風」,出現脾病,腹部發熱,煩躁不安,皮膚發黃。此時可以用按壓、藥物治療和沐浴的方法治療。在肝部不治療,則肝木克土,風熱侵入脾臟,稱為脾病。邪氣在內則腹部發熱,煩躁不安;邪氣在外則肌體發黃。可以用按壓,藥物治療和沐浴的方法治療,目的是為了解除表裡風熱。如果不治療,脾邪就會傳到腎臟,稱為「疝瘕」,下腹部隱痛灼熱,排尿渾濁,又稱為蠱。此時可以用按壓和藥物治療的方法。在脾部不治療,則土邪克腎,稱為疝瘕。邪氣聚集在下焦,所以下腹部隱痛灼熱,排尿渾濁。熱邪凝聚不散,損傷陰精,如同蟲子吸血一樣,所以也稱為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