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五 (5)
卷五 (5)
1. 情志
又若思本屬脾,而此曰「思則心有所存,神有所歸,正氣留而不行,故氣結矣」,蓋心為脾之母,母氣不行則病及其子,所以心、脾皆病于思也。又若憂本屬肺,而有曰「心之變動為憂」者有曰「心小則易傷以憂」者,蓋憂則神傷,故傷心也。有曰「精氣並於肝則憂」者,肝勝而侮脾也。
有曰「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」者,脾主中氣,中氣受抑則生意不伸,故鬱而為憂,是心、肺、脾、肝四臟皆能病於憂也。又若恐本屬腎,而有曰「恐懼則傷心」者,神傷則恐也。有曰「血不足則恐」,有曰「肝虛則恐」者,以肝為將軍之官,肝氣不足則怯而恐也。有曰「恐則脾氣乘矣」,以腎虛而脾勝之也。
有曰「胃為氣逆,為噦為恐」者,以陽明土勝,亦傷腎也。是心、腎、肝、脾、胃五臟皆主於恐,而恐則氣下也。五志互病之辨既詳如此,尚有病悲者曰「肝悲哀動中則傷魂」,悲傷於肝也。又曰「精氣並於肺則悲」。又曰「悲則肺氣乘矣」,亦金氣傷肝也。有曰「心虛則悲」,有曰「神不足則悲」,有曰「悲哀太甚則胞絡絕,胞絡絕則陽氣內動,發則心下崩,數溲血」者,皆悲傷於心也。此肝、肺、心三臟皆病於悲而氣為之消也。
有病為驚者,曰「東方色青,入通於肝,其病發驚駭」,以肝應東方風木,風主震動而連乎膽也。有曰陽明所謂「甚則厥」,「聞木音則惕然而驚」者,肝邪乘胃也,有曰「驚則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」者,心神失散也。此肝、膽、胃、心四臟皆病於驚,而氣為之亂也。又有病為畏者,曰「精氣並於脾則畏」,蓋並於脾則傷於腎,畏由恐而生也。
由此言之,是惰志之傷,雖五臟各有所屬,然求其所由,則無不從心而發,故曰「心怵惕思慮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自失」,「憂愁恐懼則傷心」,「悲哀憂愁則心動,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」,可見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,兼該主意。故憂動於心則肺應,思動於心則脾應,怒動於心則肝應,恐動於心則腎應,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。
設能善養此心而居處安靜,無為懼懼,無為欣欣,宛然從物而不爭,與時變化而無我,則志意和,精神定,悔怒不起,魂魄不散,五臟俱安,邪亦安從而奈我哉!
白話文:
情志
思慮本屬脾,但「思則心有所存,神有所歸,正氣留而不行,故氣結矣」,這是因為心為脾之母,母氣運行不暢,則疾病會影響到其子,所以思慮過度會導致心脾兩臟皆病。憂愁本屬肺,但也有「心之變動為憂」、「心小則易傷以憂」的說法,這是因為憂愁會傷神,從而傷心。還有人認為「精氣並於肝則憂」,這是肝氣過盛而剋脾所致。
「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」,脾主中氣,中氣受阻則生機不暢,因此鬱結而生憂愁,所以心、肺、脾、肝四臟皆可因憂愁而生病。恐懼本屬腎,但也有「恐懼則傷心」的說法,神受傷則會產生恐懼。還有人認為「血不足則恐」、「肝虛則恐」,這是因為肝為將軍之官,肝氣不足則膽怯而恐懼。「恐則脾氣乘矣」,這是由於腎虛而脾氣過盛所致。「胃為氣逆,為噦為恐」,這是因為陽明土氣過盛,也傷及腎臟。因此,心、腎、肝、脾、胃五臟都可能因恐懼而生病,而恐懼會導致氣機下陷。
關於悲傷,有「肝悲哀動中則傷魂」、「精氣並於肺則悲」、「悲則肺氣乘矣」(金氣傷肝)的說法,也有人認為「心虛則悲」、「神不足則悲」。「悲哀太甚則胞絡絕,胞絡絕則陽氣內動,發則心下崩,數溲血」,這些都說明悲傷會傷及心臟。因此,肝、肺、心三臟皆可因悲傷而生病,並導致氣機耗損。
驚恐方面,「東方色青,入通於肝,其病發驚駭」,這是因為肝應東方風木,風主震動,並與膽相連。「陽明所謂『甚則厥』、『聞木音則惕然而驚』」,這是肝邪客犯胃。「驚則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」,這是心神散亂。所以肝、膽、胃、心四臟都可能因驚恐而生病,並導致氣機紊亂。畏懼方面,「精氣並於脾則畏」,這是因為脾虛則傷腎,畏懼由恐懼而生。
總而言之,七情(喜怒憂思悲恐驚)的損傷,雖然各有其所屬臟器,但追根溯源,都源於心。因為「心怵惕思慮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自失」、「憂愁恐懼則傷心」、「悲哀憂愁則心動,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」。可見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,統攝魂魄,兼理主意。所以憂愁動於心則肺應,思慮動於心則脾應,憤怒動於心則肝應,恐懼動於心則腎應,這就是七情皆由心所主使的原因。
如果能夠善養此心,處世安靜,不妄生恐懼,不妄生歡喜,順應自然而不爭,與時俱變而無我,那麼就能做到志意平和,精神安定,不會輕易動怒悔恨,魂魄也不會散亂,五臟都能安康,邪氣也就無從入侵了。
2. 風
天有八風,經有五風。(經,經脈也。八風,八方之風也。五風,五臟之風也。)八風發邪,以為經風,觸五臟,邪氣發病。(八風不得其正,則發為邪氣,其中於人,則入為五經之風,特以所傷之異,故名亦異耳。風自外入,則循經而觸於五臟,故發病也。)所謂得四時之勝者,春勝長夏,長夏勝冬,冬勝夏,夏勝秋,秋勝春,所謂「四時之勝」也。(五時五氣,互有克勝,所勝為邪,則不勝者受之。
天之運氣,人之臟氣,無不皆然。)東風生於春,病在肝,俞在頸項;(上文言四時之勝者能為病。此下言邪氣隨時之為病也,春氣發榮於上,故俞應於頸項。)南風生於夏,病在心,俞在胸脅;(心脈循胸出脅,而南方之氣主於前,故俞在胸脅。)西風生於秋,病在肺,俞在肩背;(肺居上焦,附近肩背,故俞應焉。
)北風生於冬,病在腎,俞在腰股,(腰為腎之府,與股接近,故俞應焉。)中央為土,病在脾,俞在脊。(脊居體中,故應土也。)故春氣者病在頭,(陽氣上升也。)夏氣者病在臟,(在臟言心,心通夏氣,為諸臟之主也。)秋氣者病在肩背,(肺之應也。)冬氣者病在四肢。
(上文北方言其腰股,此言在四肢者,蓋腰股屬陰,四肢氣薄,皆易於受寒者也。)故春善病鼽衄,(風邪在頭也。)仲夏善病胸脅,(胸脅近心也。)長夏善病洞泄寒中,(風寒犯脾也。)秋善病風瘧,(暑汗不出,風寒襲於膚腠也。)冬善病痹厥。(寒邪在四肢也。)故冬不按蹺,春不鼽衄。
(按蹺,謂按摩肢節以行導引也,三冬元氣伏藏在陰,當伏藏之時而擾動筋骨,則精氣泄越,以致春夏秋冬,各生其病,故冬宜養臟,則春時陽氣雖升,陰精自固,何有鼽衄及如下文之患?按蹺且不可,則冒寒妄勞,益可知矣。)春不病頸項,仲夏不病胸脅,長夏不病洞泄寒中,秋不病風瘧,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。(此節五句,亦皆由冬不按蹺所得也。
)夫精者,身之本也,故藏於精者,春不病溫。(人身之精,真陰也,為元氣之本。精耗則陰虛,陰虛則陽邪易犯,故善病溫。此正謂冬不按蹺則精氣伏藏,陽不妄升則春無溫病,又何慮乎鼽衄頸項等病哉!)夏暑汗不出者,秋風成瘧,此平人脈法也。(夏月伏暑而汗不出,則暑邪內蓄,以致秋涼悽切之時,寒熱相爭,乃病風症,故曰「暑當與汗皆出,勿止」也。
以上二節,一言冬宜閉藏,一言夏宜疏泄、冬不藏精則病溫,夏不汗泄則病瘧,陰陽啟閉,時氣宜然。此舉冬夏言,則春秋在其中矣。凡四時之氣,順之則安,逆之則病,是即平人之脈法。脈法者,言經脈受邪之由然也。)
風之傷人也,或為寒熱,或為熱中,或為寒中,或為癘風,或為偏枯,或為風也,其病各異,或內至五臟六腑,其名不同。(風之傷人,若惟一證,及其為變,無所不至。蓋風雖陽邪,氣則寒肅,是風之與寒,本為同類,但有陰陽之辨耳。欲辨之者,當詳察此下諸篇之義。)風氣藏於皮膚之間,內不得通,外不得泄。
白話文:
風
天地間有八方之風,人體經脈也存在著五臟之風。八方之風(即八風)若成為邪氣,就會入侵經脈,進而影響五臟,導致疾病發生。八風失其常態,就會變成邪氣,侵入人體,成為侵犯五臟六腑的經脈之風。由於受傷部位不同,所以疾病名稱也不一樣。風邪從體外入侵,循著經脈到達五臟,因此而發病。
四季之氣互相克制,相生相剋,被克制的一方就會成為邪氣,而被克制的一方就會受到影響。天地運行之氣和人體臟腑之氣,都遵循著這樣的規律。
東風屬春,春天肝氣旺盛,容易導致肝病,病症會反映在頸項。南風屬夏,夏天心氣旺盛,容易導致心病,病症會反映在胸脅。西風屬秋,秋天肺氣旺盛,容易導致肺病,病症會反映在肩背。北風屬冬,冬天腎氣旺盛,容易導致腎病,病症會反映在腰股。中央屬土,土主脾,容易導致脾病,病症會反映在脊椎。
因此,春天容易頭部生病(陽氣上升);夏天容易臟腑生病(以心臟為主,心臟與夏天之氣相通,是諸臟之主);秋天容易肩背生病(肺部反應);冬天容易四肢生病(腰股屬陰,四肢氣血較弱,容易受寒)。
因此,春天容易鼻出血(風邪在頭部);仲夏容易胸脅疼痛(胸脅靠近心臟);長夏容易腹瀉及寒症(風寒侵犯脾臟);秋天容易患瘧疾(暑熱之氣未排出,風寒侵襲肌膚);冬天容易患痹症及厥症(寒邪在四肢)。
所以冬天不應該按摩肢體(按摩肢體是指按摩關節以促進氣血運行),春天就不會鼻出血;春天不按摩肢體,仲夏就不會胸脅疼痛;長夏不按摩肢體,就不會腹瀉及寒症;秋天不按摩肢體,就不會患瘧疾;冬天不按摩肢體,就不會患痹症及厥症。
精氣是人體的根本,所以保養精氣,春天就不會溫病。人體的精氣是真陰,是元氣的根本。精氣耗損則陰虛,陰虛則容易受陽邪侵犯,所以容易患溫病。這正是說明冬天不按摩肢體,精氣就能潛藏,陽氣就不會妄動,春天也就沒有溫病,又何必擔心鼻出血、頸項疼痛等疾病呢!夏天暑熱之氣排出不暢,秋天就會患瘧疾。這是人體正常的脈象規律。夏天暑熱之氣鬱積體內,到了秋天天氣轉涼,寒熱之氣相爭,就會生病。所以說「夏天要讓汗水都排出,不要阻止」。
以上兩節,一說冬天要閉藏,一說夏天要疏泄;冬天不閉藏精氣就會溫病,夏天不讓汗水排出就會瘧疾。陰陽開合,順應時令。這兩點說的是冬夏,春秋也包含在其中。凡是四季之氣,順應它就會安康,違背它就會生病,這就是人體正常的脈象規律。脈象規律,是指經脈受邪氣侵犯的道理。
風邪侵害人體,可能表現為寒熱、熱症、寒症、癘風、半身不遂或單純的風邪,其症狀各不相同,有的會深入五臟六腑,名稱也各異。風邪侵害人體,若只有一種症狀,及其變化,沒有它到不了的地方。風雖然是陽邪,但其氣卻寒冷肅殺,所以風和寒本是同類,只是陰陽有所不同而已。想要區分它們,就要仔細研讀下面的篇章。風邪潛藏在皮膚之間,內外都不能通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