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五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五 (2)

1. 五氣

五臟化液:心為汗,(心主血,汗則血之餘也。)肺為涕,(涕出於鼻,肺之竅也。)肝為淚,(淚出於目,肝之竅也。)脾為涎,(涎出於口,脾之竅也。)腎為唾,(唾生於舌下,足少陰腎脈循喉嚨,挾舌本也。)是謂「五液」。

五味所禁:辛走氣,氣病無多食辛;(辛能散氣也。)咸走血,血病無多食鹹;(血得咸則凝結不流也。)苦走骨,骨病無多食苦;(苦性沉降,陰也,骨屬腎,亦陰也。骨得苦則沉陰益甚,骨重難舉矣,故骨病者禁苦。苦走骨,多食之令人變嘔。又苦走血,病在血,無食苦;咸走骨,病在骨,無食鹹。

蓋火化苦,故走血;水化咸,故走骨。義亦當然也。)甘走肉,肉病無多食甘;(甘能緩中,善生脹滿,故肉病者無多食甘。甘走肉,多食之令人悗心。)酸走筋,筋病無多食酸。(酸能收縮,故病在筋者無多食酸。酸走筋,多食之令人癃。)是謂「五禁」,無令多食。(日嗜而欲食之,不可多也,必自裁也,命曰「五裁」。

五病所發:陰病發於骨,(骨屬腎,腎者陰中之陰也。)陽病發於血,(血屬心,心者陽中之陽也。)陰病發於肉,(肉屬脾,脾者陰中之至陰也。)陽病發於冬,(陰勝則陽病也。)陰病發於夏,(陽勝則陰病也。)是謂「五發」。

五邪所亂:邪入於陽則狂,(邪入陽分,則為陽邪,邪熱熾盛,故病為狂,陰不勝其陽,則脈流薄疾,並乃狂。)邪入於陰則痹,(邪入陰分,則為陰邪。陰盛則血脈凝澀不通,故為病痹。)搏陽則為癲疾,(搏,擊也。邪搏於陽,則陽氣受傷,故為癲疾,上文言「邪入於陽則狂」者,邪助其陽,陽之實也;此言「搏陽則為癲疾」者,邪伐其陽,陽之虛也。故有為狂為癲之異。

又邪入於陽,轉則為癲疾,言轉入陰分,故為癲也。)搏陰則為喑,(邪搏於陰,則陰氣受傷,故聲為喑瘂。陰者,五臟之陰也。蓋心主舌,而手少陰心脈上走喉嚨,系舌本;手太陰肺脈循喉嚨;足太陰脾脈上行結於咽,連舌本,散舌下:足厥陰肝脈循喉嚨之後,上入頏顙,而筋脈絡於舌本;足少陰腎脈循喉嚨,系舌本,故皆主病喑也。又邪入於陰,轉則為喑,言轉入陽分則氣病,故為喑也。

)陽入之陰則靜,(陽斂則藏,故靜。)陰出之陽則怒,(陰發則躁,故怒。)是謂「五亂」。

五邪所見:春得秋脈,夏得冬脈,長夏得春脈,秋得夏脈,冬得長夏脈,名曰「陰出之陽」,病善怒,不治。(所謂陰者,真臟也,所謂陽者,胃脘之陽也。凡此五邪,皆以真臟脈見而胃氣絕,故曰「陰出之陽」。陰盛陽衰,土敗木賊,故病當善怒,不可治也。)是謂「五邪」,皆同命,死不治。(此明五脈皆然也。)

白話文:

五氣

五臟化生體液:心臟化生汗液(因為心臟主血,汗液是血液的餘氣);肺臟化生鼻涕(鼻涕從鼻子排出,鼻子是肺臟的竅竅);肝臟化生淚液(淚液從眼睛排出,眼睛是肝臟的竅竅);脾臟化生唾液(唾液從口中排出,嘴巴是脾臟的竅竅);腎臟化生唾液(唾液產生於舌下,足少陰腎經循行於喉嚨,並經過舌根)。這些體液合稱為「五液」。

五味禁忌:辛味走竄於氣,氣虛的病人不宜多吃辛辣食物(因為辛辣能散發氣);鹹味走竄於血,血液病患者不宜多吃鹹味食物(因為血液遇到鹹味會凝結不通暢);苦味走竄於骨,骨骼疾病患者不宜多吃苦味食物(因為苦味性質沉降,屬陰,骨骼屬腎,也屬陰。骨骼遇到苦味,陰氣會加重,導致骨骼沉重難以活動,所以骨骼疾病患者忌食苦味。苦味走竄於骨,多吃會讓人嘔吐。此外,苦味也走竄於血,若血有疾病,也不宜食用苦味;鹹味走竄於骨,若骨有疾病,也不宜食用鹹味。因為火氣化生苦味,所以苦味走竄於血;水氣化生鹹味,所以鹹味走竄於骨,這道理是顯而易見的);甘味走竄於肌肉,肌肉疾病患者不宜多吃甘味食物(因為甘味能使身體舒適,容易導致脹滿,所以肌肉有疾病者不宜多吃甘味食物。甘味走竄於肌肉,多吃會讓人心煩意亂);酸味走竄於筋脈,筋脈疾病患者不宜多吃酸味食物(因為酸味能收縮,所以筋脈有疾病者不宜多吃酸味食物。酸味走竄於筋脈,多吃會讓人小便不利)。這些禁忌合稱為「五禁」,不可過量食用。(每日嗜好想吃這些食物,也不可過量,否則必將自食其果,稱為「五裁」。)

五種疾病的發病部位:陰虛之症發病於骨骼(骨骼屬腎,腎是陰中之陰);陽盛之症發病於血液(血液屬心,心是陽中之陽);陰虛之症發病於肌肉(肌肉屬脾,脾是陰中之至陰);陽盛之症發病於冬季(陰氣盛則陽氣受損);陰虛之症發病於夏季(陽氣盛則陰氣受損)。這些稱為「五發」。

五種邪氣的侵擾:邪氣侵入陽氣則會導致狂躁(邪氣侵入陽分,則為陽邪,邪熱熾盛,所以生病會狂躁,陰氣不足以制衡陽氣,則脈絡急速跳動,而導致狂躁);邪氣侵入陰氣則會導致痺症(邪氣侵入陰分,則為陰邪。陰氣盛則血脈凝澀不通暢,所以會導致痺症);邪氣搏擊陽氣則會導致癲癇(搏,擊打也。邪氣擊打陽氣,則陽氣受損,所以會導致癲癇,上文說「邪氣侵入陽氣則會導致狂躁」是指邪氣助長陽氣,陽氣過盛;這裡說「邪氣搏擊陽氣則會導致癲癇」是指邪氣損害陽氣,陽氣虛弱。所以會有狂躁和癲癇的不同表現。邪氣侵入陽氣,轉而侵入陰分,也會導致癲癇);邪氣搏擊陰氣則會導致失聲(邪氣擊打陰氣,則陰氣受損,所以聲音會失聲。陰氣是指五臟的陰氣。因為心臟主舌,而手少陰心經向上走經喉嚨,連接舌根;手太陰肺經循行於喉嚨;足太陰脾經向上到達咽喉,連接舌根,散佈於舌下;足厥陰肝經循行於喉嚨之後,向上到達額頭,筋脈連接舌根;足少陰腎經循行於喉嚨,連接舌根,所以這些經脈都主治失聲。邪氣侵入陰氣,轉而侵入陽分,也會導致失聲,因為氣虛);陽氣內斂於陰氣則會表現得安靜(陽氣內斂則收藏,所以安靜);陰氣外泄於陽氣則會表現得憤怒(陰氣外泄則躁動,所以憤怒)。這些稱為「五亂」。

五種邪氣的徵兆:春季出現秋季的脈象,夏季出現冬季的脈象,長夏出現春季的脈象,秋季出現夏季的脈象,冬季出現長夏的脈象,稱為「陰氣外泄於陽氣」,病人容易憤怒,難以治療。(所謂陰氣,是指臟腑的陰氣,所謂陽氣,是指胃脘的陽氣。這五種邪氣,都是以臟腑的脈象出現,而胃氣衰竭,所以稱為「陰氣外泄於陽氣」。陰盛陽衰,脾土衰敗木氣受損,所以病人容易憤怒,難以治療)。這些稱為「五邪」,都屬同類疾病,死亡率高,難以治療。(這說明這五種脈象都是一樣的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