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五 (1)
卷五 (1)
1. 卷五
2. 疾病第十一
3. 五氣
五味所入:酸入肝,辛入肺,苦入心,鹹入腎,甘入脾,是謂「五入」。(五味各從其類,同氣相求也。)
五氣所病:心為噫,(噫,噯氣也。心痹者,嗌乾善噫,是皆言噫出於心也。又太陰終者善噫善嘔,太陰所謂「上走心為噫者,陰盛而上走於陽明,陽明絡屬心,故曰「上走心為噫」也。寒氣客於胃,厥逆從下上散,復出於胃,故為噫。由此觀之,是心、脾、胃三臟皆有是證,蓋由火土之鬱而氣有不得舒伸,故為此證。
噫,飽食息也。又曰不寤之聲。)肺為咳,(肺主氣,其屬金,邪挾金聲,故病為咳。)肝為語,(問答之聲曰「語」。語出於肝,象木有枝條,多委曲也。)脾為吞,(脾受五味,故為吞,象土包容,為物所歸也。)腎為欠為嚏,(欠,呵欠也。嚏,噴嚏也。陽未靜而陰引之,故為欠;陽欲達而陰發之,故為嚏,陰盛於下,氣化於水,所以皆屬乎腎。故凡陽盛者不欠,下虛者無嚏,其由於腎也可知。
)胃為氣逆,為噦為恐,(胃為水穀之海,胃有不和。則為氣逆。噦,呃逆也。胃中有寒則為噦。恐,腎之志也,胃屬土,腎屬水,土邪傷腎則為恐,故皆涉於胃也。)大腸、小腸為泄,(大腸為傳道之府,小腸為受盛之府,小腸之清濁不分,則大腸之傳道不固,故為泄利。)下焦溢為水,(下焦為分注之所,氣不化則津液不行,故溢於肌肉而為水。
)膀胱不利為癃,不約為遺溺。(膀胱為津液之府,其利與不利,皆由氣化。有邪實膀胱,氣不通利而為癃者,有腎氣下虛,津液不化而為癃者,此癃閉之有虛實也。若下焦不能約束而為遺溺者,以膀胱不固,其虛可知。蓋三焦為中瀆之府,水道之所由出,故三焦亦屬膀胱也。
)膽為怒,(怒為肝志而膽亦然者,肝膽相為表裡,其氣皆剛,而肝取決於膽也。)是謂「五病」。(臟腑各五也。)
五精所並:精氣並於心則喜,(並,聚也。精氣,五臟各有所藏也。並於心者,火之氣也。氣並於心則神有餘,故其志為喜。喜樂無極則傷魄,正以心火實而乘肺金也。)並於肺則悲,(氣並於肺,則乘肝而為悲,肝之虛也。悲哀動中則傷魂。)並於肝則憂,(氣並於肝,則乘脾而為憂,脾之虛也。
憂愁而不解則傷意。)並於脾則畏,(氣並於脾,則脾實乘腎,故為畏。恐懼而不解則傷精。)並於腎則恐。(氣並於腎,而乘心之虛則為恐。怵惕思慮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自失。)是謂「五並」,虛而相併者也。(臟氣有不足,則勝氣得相併也。)
五臟所惡:心惡熱,(心本屬火,過熱則病,故惡熱。)肺惡寒,(肺屬金而主皮毛,金寒則病,故惡寒。)肝惡風,(肝屬木,其應風,感風則傷筋,故惡風。)脾惡濕,(脾屬土,其應濕,濕勝則傷肌肉,故惡濕。)腎惡燥,(腎屬水而藏精,燥勝則傷精,故惡燥。)是謂「五惡」。
白話文:
五氣
五種味道進入五臟:酸味入肝,辛味入肺,苦味入心,鹹味入腎,甘味入脾,這就是所謂的「五入」。(五種味道各歸其位,同類相吸。)
五臟因氣而生的疾病:心臟的病症是噫(打嗝),(噫,就是打嗝的意思。心臟阻塞的人,咽喉乾燥容易打嗝,這些都說明打嗝來自於心臟。此外,脾胃虛弱的人也容易打嗝嘔吐,脾胃經絡向上通達心臟,所以稱為「上走心為噫」。寒氣入侵胃部,氣逆上衝,從下往上散佈,再次從胃部排出,所以會打嗝。由此可見,心、脾、胃三臟都有這種症狀,都是因為火土之氣鬱結不通暢,所以才會出現這種症狀。打嗝,也是飽食後休息的聲音,也可說是睡夢中發出的聲音。);肺臟的病症是咳(咳嗽),(肺主呼吸,屬金,邪氣夾雜金聲,所以病症為咳嗽。);肝臟的病症是語(言語異常),(問答的聲音叫做「語」。言語出自肝臟,如同樹木有枝條,多彎曲。);脾臟的病症是吞(吞嚥困難),(脾臟接收五味,所以與吞嚥有關,如同泥土包容萬物,為萬物所歸。);腎臟的病症是欠(打哈欠)和嚏(打噴嚏),(欠,就是打哈欠。嚏,就是打噴嚏。陽氣未靜而陰氣牽引,所以打哈欠;陽氣將要到達而陰氣激發,所以打噴嚏,陰氣盛於下焦,氣化於水,所以都屬於腎臟。因此,陽氣盛的人不打哈欠,下焦虛弱的人不打噴嚏,其原因都在腎臟。);胃的病症是氣逆、呃逆(呃逆)和恐懼,(胃是水谷之海,胃不和則氣逆。呃逆,就是呃逆。胃中有寒氣則會呃逆。恐懼,是腎臟的志,胃屬土,腎屬水,土邪傷腎則會恐懼,所以都與胃有關。);大腸、小腸的病症是泄瀉(腹瀉),(大腸是傳導的府庫,小腸是受盛的府庫,小腸的清濁不分,則大腸的傳導不固,所以會腹瀉。);下焦溢出則成水腫,(下焦是分注的地方,氣化不通則津液運行不暢,所以溢於肌肉而形成水腫。);膀胱功能失調則為癃閉(小便不利)或遺溺(尿失禁),(膀胱是津液的府庫,其通利與否,都由氣化決定。邪氣積聚在膀胱,氣不通利而導致小便不利;腎氣下虛,津液不化而導致小便不利,這是小便不利有虛實之分。如果下焦不能約束而導致尿失禁,是因為膀胱虛弱,其虛弱可知。因為三焦是中瀆的府庫,水道由此而出,所以三焦也屬於膀胱。);膽的病症是怒(發怒),(怒是肝臟的志,膽也一樣,肝膽相表裡,其氣都剛烈,而肝臟受膽臟的影響。)這就是所謂的「五病」。(五臟各有五種病症。)
五精所並
五臟的精氣聚集:精氣聚集於心則喜,(聚集,就是聚合的意思。精氣,五臟各有其所藏。聚集於心臟,是火的氣息。氣聚集於心臟,則神氣充盈,所以其志為喜。喜樂無度則傷魄,正因為心火旺盛而侵犯肺金。);聚集於肺則悲,(氣聚集於肺,則侵犯肝而導致悲傷,是肝臟虛弱的表現。悲傷過度則傷魂。);聚集於肝則憂,(氣聚集於肝,則侵犯脾而導致憂愁,是脾臟虛弱的表現。憂愁不解則傷意。);聚集於脾則畏,(氣聚集於脾,則脾實侵犯腎,所以會害怕。恐懼不解則傷精。);聚集於腎則恐。(氣聚集於腎,則侵犯心臟而導致恐懼。驚恐思慮則傷神,神傷則恐懼失常。)這就是所謂的「五並」,是虛弱而互相影響的結果。(臟腑氣息不足,則強盛的氣息會互相影響。)
五臟所惡
五臟所厭惡的:心臟厭惡熱,(心臟屬火,過熱則生病,所以厭惡熱。);肺臟厭惡寒,(肺臟屬金而主皮毛,寒邪則生病,所以厭惡寒。);肝臟厭惡風,(肝臟屬木,其應風,風邪則傷筋,所以厭惡風。);脾臟厭惡濕,(脾臟屬土,其應濕,濕邪則傷肌肉,所以厭惡濕。);腎臟厭惡燥,(腎臟屬水而藏精,燥邪則傷精,所以厭惡燥。)這就是所謂的「五惡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