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四 (3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36)

1. 虛實

陰陽不和則氣血離居,故實者偏實,虛者偏虛,彼此相傾也。)血並於陰,氣並於陽,故為驚狂。(血並於陰,是重陰也;氣並於陽,是重陽也。重陰者癲,重陽者狂,故為驚狂。)血並於陽,氣並於陰,乃為炅中。(血並於陽,陰在表也;氣並於陰,陽在裡也,故為「炅中」。

炅,熱也。)血並於上,氣並於下,心煩惋,善怒。(上,膈上也。下,膈下也。血並於上,則陰邪抑心,故煩惋;氣並於下,則火動於肝,故善怒。惋,烏貫切。)血並於下,氣並於上,亂而喜忘。(血並於下則陰氣不升,氣並於上則陽氣不降,陰陽離散,故神亂而喜忘。

血並於陰,氣並於陽,如是血氣離居,何者為實?何者為虛?血並於陰,則陽中無陰;氣並於陽,則陰中無陽。陰陽不和,故血氣離居。)血氣者,喜溫而惡寒。寒則澀不能流,溫則消而去之。(血之與氣,體雖異而性則同,故皆喜溫而惡寒。寒則凝澀而留滯,溫則消散而運行,邪之或並於血,或並於氣,由於此矣。

)故氣之所併為血虛,血之所併為氣虛。(氣並於陽則無血,是血虛也;血並於陰則無氣,是氣虛也。)然人之所有者,血與氣耳,若言血併為虛,氣併為虛,是無實乎?非也。有者為實,無者為虛。(有血無氣,是血實氣虛也;有氣無血,是氣實血虛也。)氣並則無血,血並則無氣,血與氣相失,故為虛焉。

(相失者不相濟,失則為虛矣。)絡之與孫脈,俱輸於經,血與氣並,則為實焉。血之於氣,並走於上,則為大厥。厥則暴死,氣復反則生,不反則死,(上文言血與血並,氣與氣並,偏虛偏實也。此言血與氣並,並者為實,不並者為虛也。血氣並走於上則上實下虛,下虛則陰脫,陰脫則根本離絕而下厥上竭,是為大厥,所以暴死。若氣絕而反,則陰必漸回,故可復甦;其有一去不反者,不能生矣。

)實者何來?虛者何去?陰之與陽,皆有俞會。陽注於陰,陰滿之外,陰陽勻平,以充其形,九候若一,命曰「平人」。(俞會,經穴有俞有會也。陽注於陰,則自經歸臟;陰滿之外,則自臟及經;九候若一,則陰陽和,血氣勻,身安無病,故曰「平人」。)而邪之生也,或生於陰,或生於陽:其生於陽者,得之風雨寒暑;其生於陰者,得之飲食居處、陰陽喜怒。

(風雨寒暑,生於外也,是為外感,故曰「陽」;飲食居處、陰陽喜怒,生於內也,是為內傷,故曰「陰」。外感多有餘,內傷多不足,此實之所以來,虛之所以去也。)風雨之傷人也,先客於皮膚,傳入於孫脈,孫脈滿則傳入於絡脈,絡脈滿則輸於大經脈。血氣與邪,並客於分腠之間,其脈堅大,故曰實。

實者外堅充滿,不可按,按之則痛。(此外感之生實也。實痛者必堅滿,中有留邪也,按之則實邪相拒,故痛愈甚;虛痛者必柔軟,中空無物也,按之則氣至而溫,故其痛止。是以可按者為虛,拒按者為實也。)寒濕之中人也,皮膚不收,肌肉堅緊,營血澀,衛氣去,故曰虛。

白話文:

虛實

陰陽失衡,氣血就會分離,所以實證偏向於實,虛證偏向於虛,彼此互相影響。血液偏向於陰,氣偏向於陽,就會導致驚狂。血液偏向於陰是陰盛,氣偏向於陽是陽盛。陰盛則為癲癇,陽盛則為狂躁,所以稱為驚狂。血液偏向於陽,氣偏向於陰,則為炅中。血液偏向於陽,陰氣在表;氣偏向於陰,陽氣在裡,所以稱為「炅中」。「炅」就是熱的意思。血液偏向於上,氣偏向於下,則會心煩意亂,容易發怒。上是指膈膜以上,下是指膈膜以下。血液偏向於上,則陰邪抑制心臟,所以煩躁不安;氣偏向於下,則肝火上升,所以容易發怒。「惋」同「惋」。血液偏向於下,氣偏向於上,則會精神錯亂,容易遺忘。血液偏向於下,則陰氣不能上升,氣偏向於上則陽氣不能下降,陰陽分離,所以神志錯亂,容易遺忘。

血液偏向於陰,氣偏向於陽,這種氣血分離的情況,哪個是實證?哪個是虛證?血液偏向於陰,則陽中缺乏陰;氣偏向於陽,則陰中缺乏陽。陰陽失調,所以氣血分離。氣血喜溫惡寒。寒冷則凝滯不能流動,溫暖則消散而去。血液和氣,雖然物質不同,但性質相同,所以都喜溫惡寒。寒冷則凝滯停滯,溫暖則消散運行,邪氣或侵犯血液,或侵犯氣,都是由於這個原因。

所以氣聚集的地方為血虛,血聚集的地方為氣虛。氣聚集於陽則無血,這是血虛;血聚集於陰則無氣,這是氣虛。然而人體有的就是氣血,如果說血聚集而導致虛,氣聚集而導致虛,那是不是就沒有實證了?不是的。有的為實,無的為虛。有血無氣,是血實氣虛;有氣無血,是氣實血虛。氣聚集則無血,血聚集則無氣,氣血失衡,所以為虛。相失就是不能互相滋養,失衡則為虛。經絡和孫脈,都輸注於經脈,氣血充足,則為實證。血液和氣一起運行於上,則為大厥。大厥則暴亡,氣恢復則能活,氣不恢復則死亡。上面說的是血與血聚集,氣與氣聚集,是偏虛偏實。這裡說的是氣血聚集,聚集為實,不聚集為虛。氣血一起運行於上,則上實下虛,下虛則陰氣脫失,陰氣脫失則根本斷絕而導致下厥上竭,這就是大厥,所以會暴亡。如果氣絕而復甦,則陰氣必然逐漸恢復,所以可以救活;如果有一去不復返,則不能活了。

實證從何而來?虛證往哪裡去?陰和陽,都有相互交通的地方。陽氣注入陰,陰滿溢出,陰陽平和,充盈形體,九候(指脈象)都一樣,稱為「平人」。俞會,指經穴中有俞穴和會穴。陽氣注入陰,則從經脈歸於臟腑;陰滿溢出,則從臟腑到達經脈;九候都一樣,則陰陽調和,氣血勻稱,身體安康無病,所以稱為「平人」。而邪氣的產生,或生於陰,或生於陽:生於陽的,由於風雨寒暑;生於陰的,由於飲食起居、情志。風雨寒暑,是外邪,所以稱為「陽」;飲食起居、情志,是內傷,所以稱為「陰」。外感多餘,內傷多不足,這是實證所以產生的原因,也是虛證所以消失的原因。

風雨侵犯人體,首先侵犯皮膚,傳入孫脈,孫脈充盈則傳入絡脈,絡脈充盈則輸注於大經脈。氣血和邪氣,一起在分佈於肌膚之間,其脈搏堅實有力,所以稱為實證。實證外堅內實,按之疼痛。這是外感導致的實證。實證疼痛必然堅實充盈,裡面有滯留的邪氣,按之則實邪相抗拒,所以疼痛加劇;虛證疼痛必然柔軟,裡面空虛無物,按之則氣血運行而溫暖,所以疼痛止息。所以可以按壓的是虛證,不能按壓的是實證。寒濕侵犯人體,皮膚失去收斂功能,肌肉堅緊,營氣血凝滯,衛氣外洩,所以稱為虛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