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四 (35)
卷四 (35)
1. 虛實
(四肢為諸陽之本,故陽邪盛者,手足當溫為順;若手足寒冷,則以邪盛於外,氣虛於內,正不勝邪,所以為逆。)肝病實者,兩脅下痛引少腹,令人善怒;(此言實則邪實,下言虛則正虛。五臟皆同此義。)虛則目䀮䀮無所見,耳無所聞,善恐,如人將捕之。氣逆則頭痛,耳聾不聰,頰腫。
心病實者,胸中痛,脅支滿,脅下痛,膺背肩甲間痛,兩臂內痛;虛則胸腹大,脅下與腰相引而痛。脾病實者,身重善飢,肉痿,足不收,行善瘛,腳下痛;虛則腹滿,腸鳴飧泄,食不化。肺病實者,喘咳逆氣,肩背痛,汗出,尻、陰股、膝、髀、腨、胻、足皆痛;虛則少氣不能報息,耳聾,嗌乾。
腎病實者,腹大,脛腫,喘咳,身重,寢汗出,憎風;虛則胸中痛,大腹、小腹痛,清厥,意不樂。皆隨其經之虛實而補瀉之。
有餘有五,不足亦有五。此十者,其氣不等也。神有餘則笑不休,神不足則悲。(心藏脈,脈舍神。心氣虛則悲,實則笑不休。)血氣未並,五臟安定,邪客於形,灑淅起於毫毛,未入於經絡也,故命曰「神之微」。(此外邪之在心經也。並,偏聚也。邪之中人,久而不散,則或並於氣,或並於血,病乃甚矣。
今血氣未並,邪猶不深,故五臟安定,但灑淅起於毫毛,未及經絡,此以浮淺微邪,在脈之表,神之微病也,故命曰「神之微」。)氣有餘則喘咳上氣,不足則息不利,少氣。(此肺臟之虛實也。肺氣虛則鼻塞不利,少氣;實則喘咳,胸盈仰息。)血氣未並,五臟安定,皮膚微病,命曰「白氣微泄」。
(此肺金之表邪也。肺主皮膚而屬金,微邪客之,故命曰「白氣微泄」。)血有餘則怒,不足則恐。(此肝臟之虛實也。肝氣虛則恐,實則怒。)血氣未並,五臟安定,孫絡外溢,則經有留血。(此肝經之表邪也,邪不在臟而在經,但察其孫絡之脈有外溢者,則知其大經之內,有留止之血也。)形有餘則腹脹,涇溲不利,不足則四肢不用。
(此脾臟之虛實也。涇,水名也。溲,溺也。脾濕勝則氣壅不行,故腹脹而涇溲不利。脾主四肢,故虛則四肢不用。)血氣未並,五臟安定,肌肉蠕動,命曰「微風」。(此脾經之表邪也。脾主肌肉,故微邪未深者,但肌肉間蠕動,如有蟲之微行也。脾土畏風木,風主動,故命曰「微風」。
)志有餘則腹脹飧泄,不足則厥。此腎臟之虛實也。腎藏志,水之精也。水化寒,故腎邪有餘則寒氣在腹,而為腹脹飧泄;腎氣不足則陰虛陽勝,而為厥逆上衝。腎藏精,精舍志。腎氣虛則厥,實則脹。厥則陽氣並於上,陰氣並於下。陽並於上則火獨光也,陰並於下則足寒,足寒則脹也。
)血氣未並,五臟安定,骨節有動,皆隨其有餘、不足而補瀉之。(此腎經之微邪也。腎主骨,邪未入臟而薄於骨,故但於骨節之間,有鼓動之狀。)夫氣血以並,陰陽相傾,氣亂於衛,血逆於經,血氣離居,—實一虛。(並,偏勝也。傾,傾陷也。氣為陽,故亂於衛;血為陰,故逆於經。
白話文:
虛實
四肢是全身陽氣的根本,所以陽邪盛的人,手腳會溫熱,這是正常的;如果手腳冰冷,則表示邪氣盛於體表,而氣虛於內,正氣不勝邪氣,所以是不正常的。肝臟病邪實證,則兩脅下疼痛並牽引至小腹,患者容易發怒;(這是說實證是邪氣實,虛證是正氣虛。五臟都同樣這個道理。)虛證則眼睛昏花看不清,耳朵聽不見,容易恐懼,像有人要抓他一樣。氣逆則頭痛,耳聾,面頰腫脹。
心臟病邪實證,則胸部疼痛,脅肋部脹滿,脅下疼痛,胸部、背部、肩胛骨之間疼痛,兩臂內側疼痛;虛證則胸腹膨脹,脅肋下與腰部相連疼痛。脾臟病邪實證,則身體沉重,容易飢餓,肌肉萎縮,腳趾不能彎曲,容易抽搐,腳底疼痛;虛證則腹部脹滿,腸鳴腹瀉,飲食不能消化。肺臟病邪實證,則喘咳氣逆,肩背疼痛,出汗,臀部、陰部、膝蓋、大腿、小腿、腳踝、腳都疼痛;虛證則氣短,呼吸困難,耳聾,咽喉乾燥。
腎臟病邪實證,則腹部膨脹,小腿腫脹,喘咳,身體沉重,睡眠中出汗,怕風;虛證則胸部疼痛,腹部(大腹和小腹)疼痛,突然昏厥,心情不好。都要根據經絡的虛實情況,採取補益或瀉法的治療。
有餘有五種,不足也有五種。這十種情況,其氣機是不均衡的。精神充盛則笑個不停,精神不足則悲傷。(心臟主宰脈搏,脈搏寄託精神。心氣虛則悲傷,心氣實則笑個不停。)血氣未完全調和,五臟安靜平和,邪氣客於體表,皮膚微微發麻,尚未侵入經絡,所以稱為「神之微」。(這是邪氣在心經的表現。並,指邪氣聚集。邪氣侵入人體,久久不散,就會或聚集在氣,或聚集在血,病情就會加重。
現在血氣未完全調和,邪氣還不深,所以五臟安靜平和,只有皮膚微微發麻,尚未到達經絡,這是輕微淺表的邪氣,在脈象的表層,是輕微的疾病,所以稱為「神之微」。)氣盛則喘咳氣粗,氣虛則呼吸困難,氣短。(這是肺臟的虛實。肺氣虛則鼻塞呼吸不通暢,氣短;肺氣實則喘咳,胸部滿悶,呼吸困難。)血氣未完全調和,五臟安靜平和,皮膚略有病變,稱為「白氣微泄」。
(這是肺金的表邪。肺主皮膚屬金,輕微的邪氣侵入,所以稱為「白氣微泄」。)血盛則發怒,血虛則恐懼。(這是肝臟的虛實。肝氣虛則恐懼,肝氣實則發怒。)血氣未完全調和,五臟安靜平和,小經脈外溢,則經絡中有瘀血。(這是肝經的表邪,邪氣不在臟腑而在經絡,只要觀察到小經脈外溢,就知道大經脈內有瘀血。)形體充實則腹部膨脹,小便不利,形體消瘦則四肢無力。
(這是脾臟的虛實。涇,河名,引申為水;溲,小便。脾濕盛則氣機壅塞不通,所以腹部膨脹而小便不利。脾主四肢,所以虛則四肢無力。)血氣未完全調和,五臟安靜平和,肌肉蠕動,稱為「微風」。(這是脾經的表邪。脾主肌肉,所以輕微的邪氣尚未深入,只有肌肉間蠕動,像有蟲子在微微爬動一樣。脾土畏懼風木,風主動,所以稱為「微風」。
)精神充盛則腹部膨脹腹瀉,精神不足則厥逆。(這是腎臟的虛實。腎臟藏志,是水的精華。水主寒,所以腎邪有餘則寒氣在腹部,而導致腹部膨脹腹瀉;腎氣不足則陰虛陽盛,而導致厥逆上衝。腎藏精,精藏志。腎氣虛則厥逆,腎氣實則脹。厥逆則陽氣上衝,陰氣下陷。陽氣上衝則火獨盛,陰氣下陷則足寒,足寒則腹部脹。)
血氣未完全調和,五臟安靜平和,骨節活動,都要根據其有餘或不足的情況,採取補益或瀉法的治療。(這是腎經的輕微邪氣。腎主骨,邪氣未入臟腑而停留在骨骼,所以只有骨節間有跳動的感覺。)總之,氣血調和,陰陽平衡,氣機在衛氣運行正常,血液在經絡運行順暢,血氣相依,則一實一虛。(並,指偏勝;傾,指傾陷。氣屬陽,所以氣亂於衛;血屬陰,所以血逆於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