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四 (31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31)

1. 經臟

脾陰胃陽,氣皆然也。)故陽病者,上行極而下;陰病者,下行極而上。(陽病極則及於下,陰病極則及於上,極則變也。非惟上下,表裡亦然。)傷於風者,上先受之;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。(陽受風氣,故上先受之;陰受濕氣,故下先受之。然上非無濕,下非無風,但受有先後耳。

曰「先受之」,則後者可知矣。)脾病而四肢不用,四肢皆稟氣於胃,而不得至經,必因於脾,乃得稟也。(此下言胃氣必因脾氣乃得行也。)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,四肢不得稟水穀氣,氣日以衰,脈道不利,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,故不用焉。(四肢之舉動,必賴胃氣以為用,然胃氣不能自至於諸經,必因脾氣之運行,則胃中水穀之氣化為津液,乃得及於四肢也。若脾病則胃氣不行,故各經脈道日以衰微而四肢不為用矣。

)蓋脾與胃,以膜相連,而能為之行其津液故也。(此下言三陰三陽之脈,皆稟於脾胃之氣也。)足太陰者,三陰也。其脈貫胃,屬脾,絡嗌,故太陰為之行氣於三陰。(為之者,為胃也。脾脈貫胃屬脾,足太陰也,故為之行氣於三陰。三陰者,五臟之謂。)陽明者,表也,五臟六腑之海也,亦為之行氣於三陽。

(陽明者,太陰之表也,主受水穀,以溉臟腑,故為五臟六腑之海。雖陽明行氣於三陽,然亦賴脾氣而後行,故曰「亦」也。三陽者,即六腑也。)臟腑各因其經,而受氣於陽明,故為胃行其津液。(因其經,因脾經也。臟腑得稟於陽明者,以脾經貫胃,故能為胃行其津液也。

)四肢不得稟水穀氣,日以益衰,陰道不利,筋骨肌肉無氣以生,故不用焉。(陰道,血脈也。此復明脾主四肢之義,至深切矣。)

診病之始,五決為紀。(五決者,察五臟決死生,為診病之綱紀也。)欲知其始,先建其母。(始,病之始也。建,立也。母,病之因也。不得其因,則標本弗辨,故當先建其母,如下文「某臟」,「某經」之謂。)所謂五決者,五脈也。(五脈者,五臟之脈也。)是以頭痛巔疾,下虛上實,過在足少陰、巨陽,甚則入腎。

(頭痛巔疾,實於上也。上實者因於下虛,其過在腎與膀胱二經,蓋足太陽之脈從巔絡腦,而腎與膀胱為表裡,陰虛陽實,故為是病,甚則腑病已而入於臟,則腎獨受傷矣。)狥蒙招尤,目瞑耳聾,下實上虛,過在足少陽、厥陰,甚則入肝。(狥,當作「眴」。蒙,茫昧也。

招,掉搖也。尤,無定也。目無光則矇昧不明,頭眩動則招尤不定,甚至目瞑者不能視,耳聾者無所聞,其過在肝膽之氣實於下而虛於上也。蓋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,上抵頭角,下耳後;足厥陰之脈連目系,上出額,與督脈會於巔,故為此病。甚則自臟歸臟,而併入於肝矣。

白話文:

經臟

脾臟屬陰,胃臟屬陽,但它們的氣機運行卻是相通的。因此,陽氣有病,症狀會從上往下走;陰氣有病,症狀會從下往上走。陽病發展到極點會影響到下焦,陰病發展到極點會影響到上焦,到了極點就會產生變化。這種上下之分不僅存在於臟腑之間,表裡之間也是如此。

受風邪侵犯,上焦首先會受到影響;受濕邪侵犯,下焦首先會受到影響。這是因為陽氣容易受風邪影響,所以上焦先受其害;陰氣容易受濕邪影響,所以下焦先受其害。但上焦並非沒有濕邪,下焦也並非沒有風邪,只是受邪的先後順序不同而已。「先受」是指症狀首先出現的地方,之後的發展變化就可以推測出來了。

脾臟生病,四肢就會無力。因為四肢的氣血都依靠胃臟輸送,而胃氣的運行又必須依靠脾臟的運化功能。脾臟生病,就不能運化津液供應給胃,四肢也就得不到水穀精氣的滋養,氣血日漸衰弱,經脈不通暢,筋骨肌肉得不到氣血的滋養,因此就會無力。四肢的活動需要胃氣的驅動,而胃氣的運行則依靠脾氣的運化,胃中的水穀精氣化生為津液,才能到達四肢。如果脾臟生病,胃氣就無法正常運行,各經脈就日漸衰弱,導致四肢無力。

脾與胃通過薄膜相連,脾臟能幫助胃臟運化津液。三陰三陽的經脈都依靠脾胃之氣的運轉。足太陰脾經是三陰經之一,它的經脈貫穿胃部,歸屬於脾臟,絡於咽喉,所以足太陰脾經負責在三陰經中運行氣血。(「為之」指的是胃。)脾經貫穿胃部,歸屬於脾臟,就是足太陰脾經,它負責在三陰經中運行氣血。三陰經指的是五臟。

陽明胃經是表面的經脈,是五臟六腑之氣的總匯,也負責在三陽經中運行氣血。(陽明胃經是足太陰脾經的表裡經脈,主要負責吸收水穀精氣,濡養臟腑,所以是五臟六腑之氣的總匯。雖然陽明胃經在三陽經中運行氣血,但它也依賴脾氣的運化才能運行,所以說「亦」也。三陽經指的是六腑。)各個臟腑都通過各自的經脈,從陽明胃經接受氣血的滋養,所以胃臟的津液能得到很好的運化。(「因其經」指的是通過脾經。「臟腑得稟於陽明者」是指臟腑從陽明胃經獲得營養,是因為脾經貫穿胃部,所以胃才能運化津液。)

四肢得不到水穀精氣的滋養,就會日益衰弱,陰經(血脈)不通暢,筋骨肌肉得不到氣血的滋養,因此就會無力。(「陰道」指的是血脈。這再次說明脾臟主四肢的道理,非常深刻。)

診斷疾病的開始,要以五臟的診斷為準則。(「五決」是指觀察五臟來判斷生死,是診斷疾病的綱領。)想要了解疾病的初期症狀,就要先找到病因。(「始」指疾病的開始,「建」指確定,「母」指病因。找不到病因,就無法區分標本,所以要先找到病因,就像下文中提到的「某臟」、「某經」一樣。)所謂的「五決」,就是五臟的脈象。(「五脈」指的是五臟的脈象。)

因此,頭痛、頭頂疼痛,下焦虛弱,上焦實熱,病邪在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膀胱經,嚴重時會侵犯腎臟。(頭痛、頭頂疼痛是上焦實熱,上焦實熱是由於下焦虛弱引起的,病邪在腎經和膀胱經,因為足太陽膀胱經從頭頂連接腦部,而腎與膀胱經互為表裡,陰虛陽盛,所以會引起這種疾病,嚴重時會從腑臟蔓延到臟腑,最終損傷腎臟。)眼睛昏花,耳聾,下焦實熱,上焦虛寒,病邪在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,嚴重時會侵犯肝臟。(「眴」是眼睛昏花,「蒙」是模糊不清,「招」是搖晃,「尤」是不穩定。眼睛無神則模糊不清,頭暈目眩則搖晃不定,甚至眼睛看不見,耳朵聽不見,這是因為肝膽之氣下焦實熱,上焦虛寒。因為足少陽膽經從眼角開始,上達頭角,下至耳後;足厥陰肝經與眼睛相連,上達額頭,與督脈相交於頭頂,所以會引起這種疾病。嚴重時會從臟腑蔓延到臟腑,最終損傷肝臟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