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四 (30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30)

1. 經臟

(此復明癃疝腫脹之由,在陰邪盛也。陰盛則陽氣不行,故為此諸症。)所謂甚則嗌乾、熱中者,陰陽相薄而熱,故嗌乾也。(所謂盛者,應三月之陽盛也。陽邪盛則薄於陰分,故為嗌乾、熱中等病。)

足陽明之脈病,惡人與火,聞木音則惕然而驚,鐘鼓不為動。陽明者,胃脈也,胃者土也,故聞木音而驚者,土惡木也。(脈即經也。木能剋土,故惡之。)其惡火,陽明主肉,其脈血氣盛,邪客之則熱,熱甚則惡火。(陽明經多氣多血,邪客之則血氣壅而易為熱,熱則惡火也。

)其惡人,陽明厥則喘而惋,惋則惡人。(陽明氣逆而厥,則為喘惋。惋,憂驚也,故惡人之煩擾。)或喘而死者,或喘而生者,如厥逆連臟則死,連經則生也。(連臟者敗及三陰,故死;連經則肌表之疾耳,故生。)病甚則棄衣而走,登高而歌,或至不食數日,逾垣上屋,所上之處,皆非其素所能也,病反能者也。(凡癲狂傷寒家多有此證。

)四肢者,諸陽之本也,陽盛則四肢實,實則能登高也。其棄衣而走者,熱甚於身,故棄衣欲走也。(陽明主肌肉,故熱甚於身。)其妄言罵詈,不避親疏而歌者,陽盛則使人妄言罵詈,不避親疏而不欲食,不欲食,故妄走也。(陽盛者,陽邪盛也。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,而陽邪實之,陽之極也,陽氣者,靜則神藏,躁則消亡,故神明亂而病如是,詈,音利。)

太陰、陽明為表裡,脾、胃脈也。生病而異者,由夫陰陽異位,更虛更實,更逆更從,或從內,或從外,所從不同,故病異名。(脾為臟,陰也。胃為腑,陽也。陽主外,陰主內,陽主上,陰主下,是「陰陽異位」也。陽虛則陰實,陰虛則陽實,是「更虛更實」也。病者為逆,不病者為從,是「更逆更從」也。

凡此者,皆所從不同,故病亦異名。)陽者,天氣也,主外;陰者,地氣也,主內。(胃屬三陽,故主天氣;脾屬三陰,故主地氣。)陽道實,陰道虛。(陽剛陰柔也。又外邪多有餘,故陽道實;內傷多不足,故陰道虛。一曰陰道實則陽道虛矣,所謂「更虛更實」也。)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,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,陽受之則入六腑,陰受之則入五臟。(賊風虛邪,外傷也,故陽受之而入腑;飲食起居,內傷也,故陰受之而入臟。

)入六腑則身熱,不時臥,上為喘呼;入五臟則䐜滿閉塞,下為飧泄,久為腸澼,(不時臥,不能以時臥也。陽邪在表在上,故為身熱、不臥、喘呼,陰邪在裡在下,故為䐜滿,飧泄、腸澼。)喉主天氣,咽主地氣。(喉為肺系,所以受氣,上通於天;咽為胃系,所以受水穀,下通於地。

)故陽受風氣,陰受濕氣。(風,陽氣也,故陽分受之;濕,陰氣也,故陰分受之,各從其類也。)陰氣從足上行至頭,而下行循臂至指端;陽氣從手上行至頭,而下行至足。(手之三陰,從臟走手;手之三陽,從手走頭;足之三陽,從頭走足:足之三陰,從足走腹。蓋陰氣在下,下者必升;陽氣在上,上者必降。

白話文:

經臟

本文闡述了癃、疝、腫脹等疾病的成因,以及陽明經病症的表現和病機,並說明了太陰、陽明經病症的差異與陰陽關係。

這些疾病的產生,是因為陰邪盛行。陰邪盛則陽氣運行受阻,因此出現各種症狀。所謂咽喉乾燥、心窩灼熱,是因為陰陽失調,陽氣被陰邪所侵犯而導致的。所謂陽盛,指的是三月陽氣旺盛之時,此時陽邪盛行,侵犯陰分,就會出現咽喉乾燥、心窩灼熱等症狀。

足陽明經病變的人,會厭惡人與火,聽到木頭的聲音會驚嚇,但對鐘鼓聲卻無動於衷。陽明經是胃經,胃屬土,因此聽到木聲而驚,是因為土克木的關係。他們厭惡火,是因為陽明經主司肌肉,經脈血氣充盛,如果邪氣入侵,就會產生熱症,熱盛則厭惡火。他們厭惡人,是因為陽明經氣逆而厥逆,導致喘息和憂慮恐懼,因此厭惡人事的煩擾。有的患者喘息而死,有的卻能活下來,這是因為厥逆之邪如果侵犯到臟腑則會致死,如果只侵犯經脈則可以痊癒。病情嚴重時,患者會脫衣狂奔,登高唱歌,甚至數日不食,翻牆上屋,這些行為都是平時做不到的,是疾病反常的表現。四肢是諸陽之根本,陽氣盛則四肢有力,所以才能登高。脫衣狂奔是因為體內熱盛,所以脫衣想散熱。患者胡言亂語、辱罵他人、不分親疏唱歌,都是陽氣盛極而導致神志失常的表現,由於陽氣過盛,患者也不想吃東西,因此胡亂奔跑。

太陰、陽明經是表裡關係,分別是脾經和胃經。它們的疾病表現不同,是因為陰陽失調,虛實轉換,或逆或順,或由內而外,或由外而內,發病的途徑不同,所以症狀各異。脾屬陰,胃屬陽。陽主外,陰主內;陽在上,陰在下,這就是所謂的陰陽異位。陽虛則陰實,陰虛則陽實,這就是虛實轉換。病者為逆,非病者為從,這就是逆從的關係。

總之,由於發病途徑不同,所以疾病的表現也不同。陽氣是天氣,主外;陰氣是地氣,主內。胃屬三陽,故主天氣;脾屬三陰,故主地氣。陽道實,陰道虛,是因為外邪多有餘,故陽道實;內傷多不足,故陰道虛。或者陰道實則陽道虛,這就是所謂的虛實轉換。因此,受風邪侵襲者,陽氣受損,飲食不節起居失常者,陰氣受損。陽氣受損則邪氣入六腑,陰氣受損則邪氣入五臟。邪氣入六腑則身熱,不能按時睡眠,上焦則喘息;邪氣入五臟則腹部脹滿,下焦則泄瀉,久則腸胃受損。喉嚨主司天氣,咽喉主司地氣。所以,陽氣受風邪侵襲,陰氣受濕邪侵襲。陰氣從足部上升至頭部,再下降循行於手臂至指尖;陽氣從手上行至頭部,再下降至足部。這是因為陰氣在下,下者必升;陽氣在上,上者必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