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四 (28)
卷四 (28)
1. 經臟
)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,故心脅痛也。(膽有相火,心有君火,火墓在戌,陽不勝陰則心脅為痛,故應九月之氣。)所謂不可反側者,陰氣藏物也。物藏則不動,故不可反側也。(陰邪凝滯,藏伏陽中,喜靜惡動,故反側則痛。)所謂甚則躍者,九月萬物盡衰,草木畢落而墮,則氣去陽而之陰,氣盛而陽之下長,故謂躍。(九月萬物盡衰,草木畢落,是天地之氣去陽而之陰也。
人身之氣亦然,故盛於陰分則所長在下。其有病為跳躍者,以足少陽脈下出足之外側,陰覆於上,陽鼓於下也,故應九月之氣。)陽明所謂洒洒振寒者,陽明者,午也,五月,盛陽之陰也,陽盛而陰氣加之,故洒洒振寒也。(五月陽氣明盛,故曰「陽明」。夏至一陰初生,加以陽極之候,故病洒洒振寒者,以陽明應五月之氣也。
)所謂脛腫而股不收者,是五月盛陽之陰也。陽者衰於五月,而一陰氣上,與陽始爭,故脛腫而股不收也。(足陽明脈;下髀關,抵伏兔,下膝脛足附,入中趾內間。若陰生於下,上與陽爭,則為脛腫而股不收,亦應五月一陰之氣。)所謂上喘而為水者,陰氣下而復上,上則邪客於臟腑間,故為水也。
(陽明土病則不能制水,故陰邪自下而上,客於臟腑之間,乃化為水。水之本在腎,末在肺,標本俱病,故為上喘也。)所謂胸痛少氣者,水氣在臟腑也。水者,陰氣也。陰氣在中,故胸痛少氣也。(邪氣之陰,非真陰也。陰邪在中,故為胸痛;陰盛則陽衰,故為少氣,少氣則氣短而喘矣。
)所謂盛則厥,惡人與火,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,陽氣與陰氣相薄,水火相惡,故惕然而驚也。(薄,氣相迫也。陰陽之氣,正則相和,邪則相惡。陰邪薄於陽明,故惕然而驚也。)所謂欲奪閉戶牖而處者,陰陽相薄也。陽盡而陰盛,故欲獨閉戶牖而居。(陰邪盛則陽明之衰,故欲靜也。
)所謂病至則欲乘高而歌,棄衣而走者,陰陽復爭而外並於陽,故使之棄衣而走也。(寒邪外並陽,則身熱多躁,故棄衣而走。)所謂客孫脈則頭痛、鼻鼽、腹腫者,陽明並於上,上者,則其孫絡太陰也,故頭痛、鼻鼽、腹腫也。(寒邪客於陽明,則在頭為痛,在鼻為鼽,在腹為腫,以陰氣上行而並於本經之孫絡,故為是病。此太陰者,言陰邪之盛,非太陰經之謂也。
)太陰所謂病脹者,太陰,子也,十一月萬物氣皆藏於中,故曰「病脹」。(陰極於子,萬物皆藏,故曰:「太陰,子也。」太陰之經入腹,凡邪藏於中,則病為脹,故應十一月之氣。)所謂上走心為噫者,陰盛而上走於陽明,陽明絡屬心,故曰「上走心為噫」也。(脾脈絡胃,故陰邪盛則上走於陽明,陽明之正,上通於心,故上走心為噫。
白話文:
經臟
九月陽氣耗盡,陰氣盛行,所以會出現心脅疼痛。膽經有相火,心經有君火,火的墓地是戌(戌時,下午7-9點),陽氣不足以抵禦陰氣,就會導致心脅疼痛,這與九月的氣候相應。所謂不能翻身,是因為陰氣收藏萬物,萬物收藏起來就不會動,所以不能翻身。陰邪凝滯,潛伏在陽氣之中,喜歡靜止厭惡活動,所以翻身就會疼痛。所謂病情嚴重時會跳躍,是因為九月萬物衰敗,草木凋零墜落,氣機從陽轉向陰,陰氣盛而陽氣下沉,所以會跳躍。九月份萬物衰敗,草木凋零,天地之氣從陽轉向陰。人體氣機也一樣,所以陰氣盛則陽氣下沉,患病時會跳躍,這是因為足少陽脈從足外側向下延伸,陰氣在上,陽氣在下鼓動的緣故,這也與九月的氣候相應。
陽明經所謂的灑灑振寒,陽明指午時(中午),五月,是陽氣盛極而陰氣初生的時候,陽氣旺盛,但陰氣又加重於其上,所以會出現灑灑振寒的症狀。五月陽氣明盛,所以稱作「陽明」。夏至一陰初生,加上陽氣到達極點,所以會出現灑灑振寒的症狀,這也與陽明經應五月之氣相符。
所謂脛腫而股不收,這是五月陽盛陰生之象。五月陽氣衰弱,一陰之氣上升,與陽氣開始爭奪,所以脛腫而股不收。足陽明脈從髀關穴向下,經過伏兔穴,下到膝蓋、脛骨、足部,進入中趾內側。如果陰氣從下向上,與陽氣爭奪,就會出現脛腫而股不收,這也與五月一陰之氣相應。所謂上喘而為水,是陰氣下降後又上升,上升後邪氣侵犯臟腑之間,所以會出現水腫。陽明屬土,陽明土氣受損則不能制約水氣,所以陰邪從下往上,侵犯臟腑之間,就化為水腫。水的根本在腎,末端在肺,標本兼病,所以會出現上喘。所謂胸痛少氣,是水氣停滯在臟腑之間。水是陰氣,陰氣在內,所以胸痛少氣。這是邪氣的陰寒,並非人體的真陰。陰邪在內,所以胸痛;陰盛則陽衰,所以少氣,少氣則氣短而喘息。
所謂病情嚴重時會厥逆,厭惡別人和火,聽到木音就驚恐不安,是因為陽氣和陰氣相爭,水火不相容,所以驚恐不安。薄,是指氣機相迫。陰陽之氣,正常則相和,邪盛則相惡。陰邪迫於陽明,所以驚恐不安。所謂想要關閉門窗獨處,是因為陰陽相爭。陽氣耗盡陰氣盛行,所以想要獨自關閉門窗居住。陰邪盛則陽明衰弱,所以想要靜養。
所謂病情嚴重時想要登高唱歌,脫衣奔跑,是因為陰陽再次爭奪,寒邪外侵陽氣,所以脫衣奔跑。寒邪外侵陽氣,則身體發熱躁動,所以脫衣奔跑。所謂出現客孫脈則頭痛、鼻塞、腹脹,是因為陽明經受寒邪侵襲,寒邪在上,而孫絡屬太陰,所以頭痛、鼻塞、腹脹。寒邪客於陽明,則在頭部表現為疼痛,在鼻部表現為塞,在腹部表現為脹滿,陰氣上升而侵犯本經的孫絡,所以出現這些症狀。這裡的太陰,指的是陰邪盛行,而不是指太陰經。
太陰經所謂的病脹,太陰指子月(十一月),十一月萬物之氣都收藏於內,所以稱為「病脹」。陰氣在子月達到極點,萬物都收藏於內,所以說:「太陰,子月也。」太陰經入於腹部,邪氣藏於內,就會出現脹滿,這也與十一月的氣候相應。所謂氣往上走,衝擊心臟而導致呃逆,是因為陰氣盛而上衝陽明經,陽明經與心臟相連,所以往上衝擊心臟而導致呃逆。脾經絡屬胃,所以陰邪盛行就會往上衝擊陽明經,陽明經之氣向上通於心臟,所以會出現往上衝擊心臟而導致呃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