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四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5)

1. 經臟

)盛者,寸口大再倍於人迎;虛者,(寸口反小於人迎也。手少陰為太陽之裡,三陰也,故脈之盛衰見於寸口。)小腸,手太陽也,是動則病嗌痛,頷腫,(本經之脈循咽下膈,其支者循頸上頰,故為是病。太陽在泉,寒淫所勝,而亦病及火腑也。)不可以顧,肩似拔,臑似折。

(手太陽脈循臑外後廉,繞肩胛,交肩上,故肩臑之痛,如拔如折。)是主液所生病者,(小腸主泌別清濁,病則水穀不分而流衍無制,是主液所生病也。)耳聾,目黃,頰腫,頸、頷、肩、臑、肘、臂外後廉痛,為此諸病。(皆小腸經脈之所及也。)盛者,人迎大再倍於寸口;虛者,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

(手太陽為少陰之表,故候在人迎。)膀胱,足太陽也,是動則病沖頭痛,(本經脈上額交巔,入絡腦,故邪氣上衝而為頭痛。)目似脫,項如拔,(脈起目內眥,還出別下項也。)脊痛,腰似折,髀不可以曲,膕如結,腨如裂,(本經挾脊抵腰中,過髀樞,循髀外,下合膕中,貫腨內,故病如是。太陰在泉、司天,濕淫所勝,土邪傷水,亦如是病也。

)是為踝厥。(足太陽脈出外踝之後,筋結於外踝也。)是主筋所生病者,(周身筋脈,惟足太陽為多為臣,其下者結於踵,結於腨,結於膕,結於臀,其上者挾腰脊,絡肩項,上頭,為目上綱,下結於頄,故凡為攣,為弛,為反張、戴眼之類,皆足太陽之水虧而主筋所生病者。)痔,瘧,狂癲疾,(脈入肛,故為痔。

經屬表,故為瘧,邪入於陽,故為狂癲疾。)頭、囟、項痛,目黃,淚出,鼽衄,項、背、腰、尻、膕、腨、腳皆痛,小趾不用,為此諸病。(皆足太陽之所及,故為此諸病。)盛者,人迎大再倍於寸口;虛者,人迎反小於寸口也。(足太陽為少陰之表,故候在人迎。)腎,足少陰也,是動則病飢不欲食,(腎雖陰臟,元陽所居,水中有火,為脾胃之母,陰動則陽衰,陽衰則脾困,故病雖飢而不欲食。)面如漆、柴,(水色黑,陰邪色見於面,故如漆。

腎藏精,精衰則枯,故如柴。)咳唾則有血,喝喝而喘,(真陰損及其母也。)坐而欲起,(陰虛不能靜也。)目䀮䀮如無所見,(目之明在瞳子。瞳子者,骨之精也。腎氣內奪則目䀮䀮如無所見,故凡目多昏黑者,必真水虧於腎也。䀮,音荒。)心如懸,若飢狀。(心腎不交,則精神離散,故心如懸。

陰虛則內餒,故常若飢狀。太陰司天,土邪淫勝,病亦本於腎也。)氣不足則善恐,心惕惕,如人將捕之,(腎在志為恐,腎氣怯,故惕惕如人將捕之。)是為骨厥。(厥逆在骨,腎主骨也。)足主腎所生病者,(足少陰經腎所生病也。)口熱,舌乾,咽腫,上氣,嗌乾及痛,煩心、心痛,(足少陰之脈循喉嚨,挾舌本,其支者從肺出絡心,故病如是。)黃疸,腸澼,(陰虛陽實,故為黃疸。

白話文:

經臟

小腸經脈盛的時候,寸口脈的力度是人迎脈的兩倍;虛的時候,寸口脈反而比人迎脈弱。手少陰心經是小腸經的裡經,也是三陰經之一,所以小腸經脈的盛衰都表現在寸口脈上。小腸經脈氣血運行失調,會導致咽喉疼痛,頷下腫脹(因為小腸經脈循行經過咽喉、下行至膈肌,分支循行頸部上行至面頰)。患者會感覺肩膀像是被拔,胳膊像是被折斷。(因為手太陽小腸經脈循行於上臂外側後緣,繞過肩胛骨,經過肩部,所以會出現肩臂疼痛,如同被拔、被折斷的感覺)。這是因為小腸經主液,液體代謝失常引起的疾病(小腸負責吸收和分清水谷精微,疾病發生時,水谷不能正常分離,造成代謝紊亂)。還會出現耳聾、目黃、面頰腫脹,頸、頷、肩、上臂外側後緣、肘、臂外側後緣疼痛等症狀(這些都是小腸經脈循行經過的部位)。小腸經脈盛的時候,人迎脈的力度是寸口脈的兩倍;虛的時候,人迎脈反而比寸口脈弱。(手太陽小腸經是小少陰心經的表經,所以觀察人迎脈可以判斷小腸經的盛衰)。

膀胱經脈氣血運行失調,會導致沖擊性的頭痛(因為膀胱經脈上行至額頭,交會於頭頂,連繫腦部,所以邪氣上衝就會引起頭痛),眼睛感覺好像要脫出來,頸項感覺像是被拉扯(膀胱經脈起於內眼角,回旋別出一支下行至頸項)。還會出現脊柱疼痛,腰部感覺像是被折斷,大腿無法彎曲,膝窩感覺像是結塊,小腿感覺像是裂開(因為膀胱經脈沿著脊柱到達腰部,經過大腿外側,下行至膝窩,穿過小腿內側,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。太陰脾經當令或司天,濕邪盛行,脾土損傷腎水,也會出現類似症狀)。患者足踝處會出現厥逆(足太陽膀胱經脈從外踝後方經過,筋脈聚集於外踝)。這些都是因為膀胱經主筋,筋脈失調引起的疾病(全身筋脈,以足太陽膀胱經最多,其下行的分支到達足跟、小腿、膝窩、臀部,上行的分支則沿著腰脊、連接著肩頸、上達頭部,是眼睛上方的經絡,下行至喉嚨,所以凡是筋脈攣縮、鬆弛、反張、眼瞼下垂等,都是因為膀胱經水液虧虛,而導致筋脈疾病)。還會出現痔瘡、瘧疾、狂躁症(膀胱經脈經過肛門,所以會出現痔瘡;膀胱經屬表,所以會出現瘧疾;邪氣入侵陽經,所以會出現狂躁症)。頭、囟門、頸項疼痛,目黃、流淚、鼻衄、頸項、背部、腰部、臀部、膝窩、小腿、腳部都疼痛,小趾不能活動等症狀(這些都是膀胱經脈循行經過的部位)。膀胱經脈盛的時候,人迎脈的力度是寸口脈的兩倍;虛的時候,人迎脈反而比寸口脈弱。(足太陽膀胱經是小少陰腎經的表經,所以觀察人迎脈可以判斷膀胱經的盛衰)。

腎經脈氣血運行失調,會導致飢餓但不願進食(腎臟雖然是陰臟,卻是元陽藏匿之處,水中有火,是脾胃之母,陰氣活動則陽氣衰弱,陽氣衰弱則脾胃運化功能受損,所以雖然飢餓卻不想吃東西)。患者面色會像漆一樣黑,或者像柴一樣枯槁(腎主水,水的顏色是黑色,陰邪之氣會反映在臉色上,所以面色像漆一樣黑。腎藏精,精氣衰弱就會枯槁,所以面色像柴一樣枯槁)。咳嗽時會咳出血液,呼吸急促並伴有喘息(腎的陰精損傷及於其母臟)。坐著想起來很困難(陰虛則不能靜)。眼睛昏花,好像看不見東西(眼睛的明瞭取決於瞳孔,瞳孔是骨髓的精華,腎氣不足就會導致眼睛昏花,好像看不見東西,所以凡是眼睛昏花的人,腎水一定虧損。䀮,音荒)。心神不寧,像飢餓一樣(心腎不交,則精神渙散,所以心神不寧。陰虛則內虛,所以常常像飢餓一樣)。氣不足則容易害怕,心神不安,感覺好像有人要抓他(腎在志為恐,腎氣虛弱,所以心神不安,感覺好像有人要抓他)。患者足部會出現厥逆(厥逆在於骨骼,腎主骨骼)。這些都是腎經疾病引起的(足少陰腎經的疾病)。患者還會出現口乾舌燥、咽喉腫痛、呼吸困難、咽喉乾燥疼痛、煩躁不安、心痛(足少陰腎經的經脈循行經過咽喉,經過舌根,其分支從肺部出來,絡於心臟,所以出現這些症狀)、黃疸、腸鳴腹瀉(陰虛陽盛,所以出現黃疸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