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四 (17)
卷四 (17)
1. 陰陽
(陰經陽經,皆能結聚。水邪若多在陰,少在陽者,名曰「石水」。石水者,沉堅在下,其證則少腹腫也。)二陽結,謂之「消」;(胃與大腸經也,陽邪留結腸胃則消渴善飢,其病曰「消」。)三陽結,謂之「隔」;(膀胱、小腸二經也。小腸屬火,膀胱屬水,邪結小腸則陽氣不化,邪結膀胱則津液不行,下不通則上不運,故為隔塞之病。)三陰結,謂之「水」;(脾、肺二經也。
脾土所以制水,土病則水反侮之;肺金所以生水,氣病則水為不行,故寒結三陰則氣化為水。)一陰一陽結,謂之「喉痹」。(一陰,肝與心主也。一陽,膽與三焦也。肝、膽屬木,心主、三焦屬火,四經皆從熱化,其脈並絡於喉,熱邪內結,故為喉痹。痹,閉也。)
三陽為「經」,(經,大經也。周身之脈,惟足太陽為巨,通巔下背,獨統陽分,故曰「經」。)二陽為「維」(維,維絡也。陽明經上布頭面,下循胸裡,獨居三陰之中,維絡於前,故曰「維」。)一陽為「遊部」,(少陽在側,前行則會於陽明,後行則會於太陽,出入於二陽之間,故曰「遊部」。)此知五臟終始。
(視此三陽,則五臟之終始可知矣。)三陰為「表」,(三陰,太陰也。太陰為諸陰之表,故曰,「三陰為表」。)二陰為「里」,(二陰。少陰腎也。腎屬水,其氣沉,其主骨,故二陰為里。)—陰至絕作晦朔,卻具合以正其理。(一陰,厥陰也。厥,盡也。厥陰之氣,應在戌亥,六氣不幾於絕矣。
然陰陽消長之道,陰之盡也,如月之晦;陽之生也,如月之朔。既晦而朔,則絕而復生,此所謂「一陰至絕作晦朔」也。由是而始終循環,氣數具合,故得以正其造化之理矣。)三陽者,太陽為經。三陽脈至手太陰而弦,浮而不沉,決以度,察以心,合之陰陽之論;(手太陰,肺經也,本屬三陰之脈,然諸脈皆會於氣口,故特以三陽脈至手太陰為言也。下仿此。
太陽之脈,本洪大以長,今其弦浮不沉,是邪脈也,乃當決其衰王之度,察以吾心,而合之陰陽之論,則善惡可明矣。)二陽脈至手太陰,弦而沉急,不鼓,炅至以病,皆死;(陽明胃脈,本浮大而短,今則弦而沉急,不能振鼓,是木邪侮土,陰氣乘陽也,然熱至為病者,尤忌此陰脈,犯之為逆,必皆死也。)一陽脈至手太陰,上連人迎,弦急,懸不絕。
此少陽之病也,專陰則死;(人迎,足陽明脈也,在結喉兩旁,故曰「上連人迎」,懸,浮露如懸也。少陽之脈,其體乍數乍疏,乍短乍長,今則弦急如懸。其至不絕,兼之上乘胃經,此木邪之勝,少陽病也,然少陽、厥陰,皆從木化,若陽氣竭絕,則陰邪獨盛,弦搏至極,是曰「專陰」。專陰者死也。
白話文:
陰陽
陰經與陽經都可能發生氣血淤滯。如果水邪大多停留在陰經,較少停留在陽經,就稱為「石水」。石水沉積在下腹部,症狀表現為少腹腫脹。
兩個陽經經絡氣血淤滯,稱為「消渴」;(指胃經和大腸經,陽邪停留在腸胃則出現消渴、易飢的症狀,此病稱為「消渴」。)三個陽經經絡氣血淤滯,稱為「隔」;(指膀胱經、小腸經。小腸屬火,膀胱屬水,邪氣停滯小腸則陽氣不能正常運化,邪氣停滯膀胱則津液不能正常運行,下焦不通則上焦也受影響,因此造成阻塞的疾病。)三個陰經經絡氣血淤滯,稱為「水腫」;(指脾經、肺經。
脾土的功能是制約水濕,脾土功能失調則水濕反過來侵犯脾土;肺金的功能是滋生水液,肺氣功能失調則水液運行受阻,所以寒邪停滯於三個陰經,則氣化失常而形成水腫。)一個陰經一個陽經經絡氣血淤滯,稱為「喉痹」。(一個陰經指肝經與心經;一個陽經指膽經與三焦經。肝、膽屬木,心、三焦屬火,這四條經絡都與火熱有關,其經脈都絡於喉嚨,熱邪內結,因此造成喉嚨閉塞的疾病。痹,指閉塞。)
三個陽經稱為「經脈」;(經脈,指主要的經脈。全身的經脈,以足太陽經最為重要,通行於頭頂和背部,獨自統轄陽氣的分佈,所以稱為「經脈」。)兩個陽經稱為「維脈」;(維脈,指聯繫各經絡的脈絡。陽明經在頭面部和胸腹部佈絡,獨處於三個陰經之間,像網一樣聯繫在前面,所以稱為「維脈」。)一個陽經稱為「遊脈」;(少陽經位於身體兩側,向前運行則與陽明經相通,向後運行則與太陽經相通,出入於兩個陽經之間,所以稱為「遊脈」。)由此可知五臟的始終循環。
(觀察這三個陽經,就能了解五臟的始終循環。)三個陰經稱為「表」;(三個陰經,指太陰經。太陰經是所有陰經的表層,所以稱為「三陰為表」。)兩個陰經稱為「里」;(兩個陰經,指少陰腎經。腎屬水,其氣下降,主骨,所以兩個陰經為里。)一個陰經氣至極點而轉化,如同月亮的晦朔一樣,反過來又能互相配合以調節陰陽平衡。(一個陰經,指厥陰經。厥,指盡。厥陰之氣,應在戌亥時,六氣幾乎達到極點。
然而陰陽消長的道理,陰氣達到極點,如同月亮的晦暗;陽氣的生長,如同月亮的朔日。既晦暗而後朔日,則衰竭而後再生,這就是所謂的「一陰至絕作晦朔」。由此而始終循環,氣數互相配合,所以能調節其陰陽平衡的道理。)三個陽經中,太陽經為經脈的主幹。三個陽經的脈象在手太陰經處搏動有力,浮而不太沉,要根據脈象的強弱來判斷,用心去體察,並結合陰陽的理論;(手太陰,肺經,原本屬於三陰經的脈絡,但是所有經脈都匯聚於氣口,所以特別以三陽經脈在手太陰經的表現來說明。下文以此類推。
太陽經的脈象,原本洪大而有力,現在卻搏動有力而浮而不沉,這是邪氣入侵的脈象,應該根據脈象的強弱來判斷,用心去體察,並結合陰陽的理論,就能分辨病情的好壞。)兩個陽經的脈象在手太陰經處搏動有力而沉急,不振動,熱邪嚴重則致病,都會死亡;(陽明胃經的脈象,原本浮大而短,現在卻搏動有力而沉急,不能振動,這是木邪克土,陰氣乘陽的表現,但是熱邪嚴重則致病,尤其忌諱這種陰脈,犯之則為逆證,必然死亡。)一個陽經的脈象在手太陰經處,向上連接人迎穴,搏動有力而緊急,浮露如懸而不斷。
這是少陽經的病症,陰氣獨盛則死亡;(人迎穴,是足陽明經的穴位,位於喉結兩旁,所以說「向上連接人迎穴」,懸,指浮露如懸掛的樣子。少陽經的脈象,其搏動有時快有時慢,有時長有時短,現在卻搏動有力而緊急如懸掛。其搏動不停,又向上影響到胃經,這是木邪過盛的表現,是少陽經的病症,然而少陽、厥陰,都從木化,如果陽氣耗竭,則陰邪獨盛,搏動非常有力,這就是所謂的「專陰」。專陰者必死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