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四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6)

1. 陰陽

三陰,脾、肺也。膀胱之脈,自頭背下行兩足,小腸之脈,自兩手上行肩胛,且脾主四肢,肺主諸氣,四經俱病,故當為偏枯,為痿易,為四肢不舉。痿易者,痿弱不支,左右相掉易也。)

鼓一陽曰鉤,鼓一陰曰毛,鼓陽勝急曰弦,鼓陽至而絕曰石,陰陽相過曰溜。(此舉五脈之體,以微盛分陰陽,非若上文言經次之陰陽也。鼓,有力也。一陽、一陰,言陰陽之微也。

脈於微陽而見鼓者為鉤,其氣來盛去衰,應心脈也;脈於微陰而見鼓者曰毛,其氣來輕虛以浮,應肺脈也;鼓動陽脈勝而急者曰弦,其氣來端直以長而不至甚急,應肝脈也;鼓陽至而絕者,陽之伏也,脈名曰石。其氣來沉以摶,應腎脈也;陰陽相過,謂流通平順也,脈名曰溜,其氣來柔緩而和,應脾脈也。)

陰爭於內,陽擾於外,魄汗未藏,四逆而起,起則熏肺,使人喘鳴。(此兼表裡以言陰陽之害也。表裡不和,則或為臟病,陰爭於內也;或為經病,陽擾於外也。然或表或里,皆干於肺,蓋肺主氣,外合於皮毛,內為五臟六腑之長。魄汗未藏者,表不固也。四逆而起者,陽內竭也。

甚至正不勝邪,則上熏及肺,令人氣喘聲鳴,此以營衛下竭,孤陽獨浮,其不能免矣。)陰之所生,和本曰和。(陰者,五臟之真陰也。陰之所以生者,以臟氣和。臟氣之和,以陰陽之和也。不和則為爭為擾,為剛為淖,而病由興矣。)剛與剛,陽氣破散,陰氣乃消亡。(此言偏陽之為害也。

剛與剛,陽之極也。以火濟火,盛極必衰,故陽氣反為之破散,陽氣散則陰氣不能獨存,亦必從而消亡,而陰陽俱絕矣。)淖則剛柔不和,經氣乃絕。(此言偏陰之害也。淖,謂寒濕妄行,陰氣勝也。若陽剛陰柔,皆失其和,經氣從而敗絕矣。)死陰之屬,不過三日而死;生陽之屬,不過四日而死。

(此言臟氣相傳,死生有異也。「四日而死」,當作「四日而已」,蓋既屬生陽,不當死也。)所謂生陽死陰者,肝之心,謂之「生陽」;(肝之心,自肝傳心也。以木生火,得其生氣,是謂「生陽」,不過四日而愈。)心之肺,謂之「死陰」;(心之肺,自心傳肺也。以火剋金,陰氣散亡,故曰「死陰」,不過三日而死。

)肺之腎,謂之「重陰」;(肺,金也。腎,水也。雖曰母子,而金水俱病,故曰「重陰」,無陽之候也。)腎之脾,謂之「闢陰」,死不治。(闢,放闢也。土本制水,而水反侮脾,水無所畏,是謂「闢陰」,故死不治。闢,音劈。結陽者,腫四肢;此下言邪聚諸經之為病也。

陽,六陽也。結陽者,腫四肢,四肢為諸陽之本也。)結陰者,便血一升,再結二升,三結三升。(陰,六陰也。陰主血,邪結陰分則血受病,故當便血。其淺者便血一升,則結邪當解;若不解而再結,以邪盛也,故便血二升;若又不解,則邪為尤甚,故曰「三結三升」也。)陰陽結邪,多陰少陽曰「石水」,少腹腫。

白話文:

陰陽

脾、肺屬於三陰。膀胱經脈從頭部後方向下運行到雙腳,小腸經脈從雙手上行到肩胛骨。此外,脾主四肢,肺主一身之氣,若這四條經脈都生病,就會導致肢體枯萎、痿弱無力、四肢抬舉困難。痿弱無力是指肌肉軟弱無力,身體左右搖晃不穩。

脈象中,輕微的陽氣搏動有力稱為鉤脈,強勁的陽氣搏動則稱為弦脈;輕微的陰氣搏動則稱為毛脈;陽氣搏動到極點然後消失稱為石脈;陰陽氣血流通平順則稱為溜脈。 (這段描述了五種脈象的形態,以細微的盛衰來區分陰陽,與上文所說的經絡次序中的陰陽不同。「鼓」指脈搏有力。「一陽、一陰」指的是陰陽的微弱狀態。)

鉤脈氣血運行盛衰分明,應驗於心脈;毛脈氣息輕虛浮動,應驗於肺脈;弦脈氣血運行直長而不過於急促,應驗於肝脈;石脈陽氣潛伏,氣息沉而凝聚,應驗於腎脈;溜脈陰陽氣血流通平順和緩,應驗於脾脈。

陰邪在內爭奪,陽邪在外擾動,體內精氣神未藏固,導致四肢逆冷而起,然後上熏肺臟,讓人喘鳴。 (這段描述了陰陽失調的症狀,表裡不和,或為臟腑病變(陰邪內爭),或為經絡病變(陽邪外擾),都影響到肺,因為肺主氣,外通皮毛,內為五臟六腑之首。精氣神未藏固是指體表不堅固。四肢逆冷而起是指陽氣內虛。)

如果正氣不勝邪氣,邪氣上犯肺臟,就會導致氣喘聲鳴,這是因為營衛之氣衰竭,孤陽獨浮,難以避免的結果。陰氣的產生,根本在於臟腑之氣的調和。陰指五臟的真陰。陰氣的產生,依靠臟腑之氣的調和,而臟腑之氣的調和,又依靠陰陽的調和。如果不調和,就會互相爭奪、互相擾亂,導致剛強或虛弱,疾病就會產生。

陽氣過盛,會導致陽氣耗散,陰氣也隨之消亡。 (這段說明陽氣過盛的危害。過盛的陽氣如同火上澆油,盛極必衰,最終導致陽氣耗散,陰氣也無法獨存。)陰氣過盛,則剛柔失衡,經絡氣血也會衰竭。(這段說明陰氣過盛的危害。陰盛指寒濕之邪橫行。若陰陽都失其平衡,經絡氣血就會衰竭。)臟腑氣血傳遞受阻,死於陰邪者不過三日,死於陽邪者不過四日。(這段說明臟腑氣血的傳遞,死因不同,時間也不同。「四日而死」應理解為「四日而已」,因為生陽屬陽,不應致死。)

所謂的生陽死陰,是指肝氣傳給心臟,稱為「生陽」,因木生火,得到生機,因此能很快恢復;心氣傳給肺臟,稱為「死陰」,因火克金,陰氣消散,故而很快死亡;肺氣傳給腎臟,稱為「重陰」,因為金水同病,無陽氣的徵兆;腎氣傳給脾臟,稱為「闢陰」,因為土克水,水卻反過來侵犯脾臟,水不受約束,故而難以治愈。「闢」音劈。陽邪結聚,四肢腫脹,因為四肢是諸陽之本。陰邪結聚,則會便血。第一次便血一升,第二次便血二升,第三次便血三升,因為邪氣越來越重。陰陽邪氣交結,陰盛陽衰則為「石水」,腹部腫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