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四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5)

1. 陰陽

陰氣在裡,腠理在外,而曰「腠理以密」者,陽密足以固陰,陰強乃能壯陽也。邪因於外為喘喝,為痿厥,為精亡,為洞泄、咳嗽,陽病及陰也;病因於內為煩勞大怒,飲食起居不節,為煎厥,為形氣絕,為筋脈腸痔,氣逆骨壞,是陰病及陽也。所以首言陽氣,以發通天之大本;續言陰氣,以備陰陽之義。

前言氣,氣本於天以養陽也;後言味,味本於地以養陰也。曰「通氣「,曰「服天氣」,曰「長有天命」,所重在天,則其重在陽氣可知矣。然言地者必該乎天,言陰者必主乎陽也。)

二陽之病發心脾,有不得隱曲,女子不月。(二陽,陽明也,為胃與大腸二經,然大腸、小腸皆屬於胃,此節所言,則獨重在胃耳。蓋胃與心,母子也,人之情欲,本以傷心,母傷則害及其子:胃與脾,表裡也,人之勞倦,本以傷脾,臟傷則病連於腑,故凡內而傷精,外而傷形,皆能病及於胃,此二陽之病所以發於心脾也。不得隱曲,陽道病也。

宗筋會於氣街,而陽明為之長,既病則陽道外衰,故為「不得隱曲」,其在女子當為不月,亦其候也。)其薄為風消,其傳為息賁者,死不治。(風,木氣也。消,枯瘦也。賁,急迫也,陽明受病,久而傳變,則木邪勝土,故肌體風消;胃病則肺失所養,故氣息奔急,氣竭於上由精虧於下,敗及五臟,故死不治。)三陽為病,發寒熱,下為癰腫,乃為痿厥腨㾓。

(三陽,太陽也,為膀胱、小腸二經。三陽為表,故病發寒熱,及為癰腫。足太陽之脈,從頭下背,貫臀入膕,循腨抵足,故其為病則足膝無力曰「痿」,逆冷曰「厥」,足肚痠疼曰「腨肩」也。腨,音篆。㾓,音淵。)其傳為索澤,其傳為㿗疝。(陽邪在表為熱,則皮膚潤澤之氣必皆消散,是為索澤也。

㿗疝者,小腹控睪而痛也。)—陽發病,少氣,善咳,善泄。(一陽,少陽也,為膽與三焦二經。膽屬風木,三焦屬相火。其為病也,壯火則食氣傷肺,故為少氣,為咳;木強則侮土,故善泄。)其傳為心掣,其傳為膈。(心為君火,而相火上炎則同氣相求,邪歸於心。心動不寧,若有所引,名曰「心掣」。

又「其傳」者,以木乘土,脾胃受傷,乃為膈證。)二陽一陰發病,主驚駭,背痛,善噫,善欠,名曰風厥。(二陽,胃與大腸也。一陰,肝與心主也。肝、胃二經,皆主驚駭。背痛者,手、足陽明之筋皆挾脊也。噫,噯氣也,其主在心。欠,呵欠也,雖主於腎,又足陽明病為數欠。

肝與心包風熱為邪,而陽明受之,故病名風厥。)二陰一陽發病,善脹,心滿,善氣。(二陰,心與腎也。一陽,膽與三焦也。膽經邪勝則侮脾,故善脹。腎經邪勝則乘心,故心滿。三焦病則上下不行,故善氣也。)三陰三陽發病,為偏枯痿易,四肢不舉。(三陽,膀胱、小腸也。

白話文:

陰陽

人體陰氣內藏,肌膚腠理在外,所謂「腠理以密」是指陽氣充盛能固護陰氣,陰氣強盛才能使陽氣旺盛。外邪入侵導致喘息、呃逆、痿證、厥證、遺精、腹瀉、咳嗽等症狀,是陽氣受損累及陰氣;內傷如煩惱勞累、暴怒、飲食起居不節,導致煎厥、氣絕、筋脈疾病、腸痔、氣逆、骨壞等症狀,是陰氣受損累及陽氣。因此,首先論述陽氣,是為了闡明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;接著論述陰氣,是為了闡明陰陽的相互依存關係。

先講「氣」,因為氣源於天,用以滋養陽氣;後講「味」,因為味源於地,用以滋養陰氣。「通氣」、「服天氣」、「長有天命」等說法,都強調了天的重要性,由此可見其重視陽氣。然而,論及地,必然包含天;論及陰,必然依賴陽。

陽明經(胃經和大腸經)的病變會影響心脾,導致陽道疾病,女子則表現為月經不調。胃經與心經母子相連,情志過度易傷心,母傷則子亦受累;胃經與脾經表裡相通,勞倦傷脾,臟腑受損則相互影響。因此,無論是內傷精氣,還是外傷形體,都會影響胃經,所以陽明經的病變會波及心脾,導致陽道疾病(男子陽痿,女子月經不調)。陽明經病變輕者表現為消瘦,發展嚴重則氣急,最終耗竭精氣,危及五臟,難以治愈。

太陽經(膀胱經和小腸經)的病變,表現為寒熱交替,下肢癰腫,以及痿證、厥證、腨痛等。足太陽膀胱經循行於頭、背、臀、腿,所以病變會導致下肢無力(痿)、肢體冰冷(厥)、腿肚疼痛(腨痛)。病變發展,則皮膚乾燥,甚至出現疝氣。少陽經(膽經和三焦經)的病變,表現為氣短、咳嗽、腹瀉。病變發展,則心痛、膈肌病變。

少陽、陽明經同時發病,會出現驚恐、背痛、呃逆、呵欠等症狀,稱為風厥。心、腎經同時與膽、三焦經發病,則表現為腹脹、心煩、噯氣。三陰三陽經同時發病,則會導致半身不遂、四肢無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