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四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12)

1. 陰陽

(沮,傷也。壞也,有病偏汗者,或左或右,浸潤不止,氣血有所偏沮,久之則衛氣不固於外,營氣失守於中,故當為半身不隨偏枯之患。沮,將魚切。)汗出見濕,乃生痤疿。(汗方出則玄府開,若見濕氣,或沃涼水,必留膚腠。甚者為痤,微者為疿。痤,小節也。疿,暑疹也。

痤,才和切。疿,音沸。)高梁之變,足生大疔,受如持虛。(高梁,即高粱,肥甘也。足,多也,能也。厚味太過,蓄為內熱,其變多生大疔。熱侵陽分,感發最易,如持空虛之器以受物,故曰「受如持虛」。)勞汗當風,寒薄為齇,郁乃痤。(形勞汗出,坐臥當風,寒氣薄之,液凝為齇,即粉刺也。

若鬱而稍大,乃成小癤,是名曰痤。凡若此者,皆陽氣不固之使然。齇,支加切。)陽氣者,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。(此下言陽氣之運用,若有不同,則為僂為瘻,為畏為驚,為癰為瘧,為隔等症也。神之靈通變化,陽氣之精明也;筋之運動便利,陽氣之柔和也,故「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」。陽氣去則神明亂,筋骨廢,為病為危矣。

)開闔不得,寒氣從之,乃生大僂。(開謂皮腠發泄,闔謂玄府閉封,皆衛氣為之主也。若衛氣失所,則當開不開,當閉不閉,不得其宜,為寒所襲,結於經絡之間,緛急不伸,則形為僂俯矣,陽急則反折,陰急則俯不伸,即此之謂。)陷脈為瘻,留連肉腠。(陷脈,寒氣自經絡而陷入脈中也。

瘻,鼠瘻之屬,邪結不散,則留連肉腠,曼延日甚也。)俞氣化薄,傳為善畏,乃為驚駭。(寒氣自脈漸深,流於經俞,氣化內薄,則侵及臟腑,故傳為恐畏,為驚駭,以陽氣受傷於內也。)營氣不從,逆於肉理,乃生癰腫。(邪氣陷脈,則營氣不從,營行脈中也。不從則不順,故逆於肉理,聚為癰腫也。

)魄汗未盡,形弱而氣爍,穴俞以閉,發為風瘧。(魄,陰也。汗由陰液,故曰「魄汗」。汗出未止,衛氣未固,其時形氣正在消弱,而風寒薄之,俞穴隨閉,邪氣留止,鬱而為瘧,以所病在風,故曰「風瘧」,夏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,亦言俞穴之閉也。)故風者,百病之始也。

清靜則肉腠閉拒,雖有大風苛毒,弗之能害,此因時之序也。(凡邪傷衛氣,如寒暑濕氣風者,莫不緣風氣以入,故風為百病之始。然衛氣者,陽氣也。人惟清靜,無過勞擾,則腠理閉而陽氣固,雖有大風苛毒,弗之能害也。所謂「清靜」者無他,在因四時之氣序耳。)故病久則傳化,上下不並,良醫弗為。

(並,陰陽交通也,病始因風,久必傳化,及至上下不並,則陰陽相離,水火不相濟矣。雖有良醫,弗可為也。)故陽蓄積,病死。而陽氣當隔,隔者當瀉,不亟正治,粗乃敗之。(若邪蓄陽分,積而不行,陽亢無陰,其病當死,蓋即「上下不並」之謂也。何以驗之?隔塞不通,則其證耳。

白話文:

陰陽

汗液滲出伴隨潮濕,就會長出痤瘡或癤子。(汗液剛排出時,毛孔張開,如果遇到濕氣或被涼水淋到,就會滯留在皮膚毛孔。嚴重者為痤瘡,輕微者為癤子。)食用肥甘厚味過度,腳上會長出很大的疔瘡,好像用空器皿盛裝物品一樣。(肥甘厚味過多,積聚成內熱,容易引發大的疔瘡。熱邪侵犯陽分,很容易誘發疾病,就像用空虛的器皿盛裝東西一樣。)勞累出汗後遇到風寒,寒邪凝滯就會形成粉刺,如果鬱積加重就會形成小膿腫,也就是痤瘡。(勞累出汗後,如果坐臥時遇到風寒,寒邪凝滯就會形成粉刺。如果鬱積加重,就會形成小膿腫,也就是痤瘡。凡此種情況,都是陽氣不足所致。)陽氣充足則滋養精神,溫和則滋養筋骨。(陽氣的運用如果失常,就會導致僂僂病、廔管、恐懼、驚駭、癰腫、瘧疾等疾病。精神的靈活變化,源於陽氣的精明;筋骨的運動自如,源於陽氣的溫和,所以「精則養神,柔則養筋」。陽氣不足,則神志紊亂,筋骨衰弱,就會生病危重。)毛孔開合失調,寒邪乘虛而入,就會導致駝背。(毛孔的開合,是由衛氣主導的。如果衛氣失調,則該開的不開,該閉的不閉,就會被寒邪入侵,阻塞經絡,導致肌肉僵硬攣縮,形成駝背。陽氣急則反折,陰氣急則彎腰駝背。)寒邪沿經絡侵入脈絡,就會形成廔管,並在皮膚和肌肉之間蔓延。(寒邪沿經絡侵入脈絡,邪氣凝滯不散,就會在皮膚和肌肉之間蔓延,病情日益加重。)寒邪深入經脈,損傷臟腑,就會產生恐懼和驚駭。(寒邪深入經脈,損傷臟腑,就會產生恐懼和驚駭,這是因為陽氣受損。)營氣運行不暢,逆行於肌膚組織,就會形成癰腫。(邪氣侵入脈絡,營氣運行不暢,就會逆行於肌膚組織,形成癰腫。)陰液汗未排盡,身體虛弱,陽氣耗損,穴位閉塞,就會引起瘧疾。(汗液的排出屬於陰液的範疇。汗液未盡,衛氣不足,身體虛弱,此時如果遇到風寒,穴位閉塞,邪氣鬱積,就會引起瘧疾,因為此病與風邪有關,故稱「風瘧」。夏天沒有出汗,秋天就會得瘧疾,也是因為穴位閉塞。)所以風邪是百病的開始。(一切邪氣侵犯衛氣,如寒暑濕風,都是通過風邪入侵的,所以風邪是百病的開始。但是衛氣屬於陽氣。人如果保持身心清靜,不過度勞累,則毛孔閉合,陽氣充足,即使遇到強烈的風邪,也不會受到傷害。所謂「清靜」,就是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。)所以疾病久拖不治,就會傳變,陰陽失調,即使名醫也無能為力。(陰陽調和才能維持身體健康,疾病最初是因風邪引起的,久病就會傳變,陰陽失調,水火不相濟,即使名醫也無能為力。)所以陽氣積聚,就會致死。而陽氣阻塞不通則應疏泄,如果不積極治療,就會加重病情。(如果邪氣積聚在陽分,不能排出,陽盛陰虛,就會致死,這就是陰陽失調的結果。如何驗證呢?阻塞不通,就會有相關症狀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