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四 (7)
卷四 (7)
1. 邪氣
又或起居用力過度,致傷陰陽之絡,以動其血,瘀血得寒汁沫相聚於腸外,乃成血積,此必縱肆口腹,及舉動不慎者多有之。)卒然外中於寒,若內傷於憂怒,則氣上逆。氣上逆則六輸不通,溫氣不行,凝血蘊里而不散,津液澀滲,著而不去,而積皆成矣。(此言情志內傷而挾寒成積者也。
寒邪既中於外,憂怒復傷其內,氣因寒逆則六經之輸不通,暖氣不行則陰血凝聚,血因氣逆而成積,此必情性乖戾者多有之也。)其生於陰者,憂思傷心,重寒傷肺,忿怒傷肝,醉以入房,汗出當風傷脾,用力過度,若入房汗出,浴則傷腎。(此言情欲傷臟,病起於陰也。
傷心者病在陽,傷肺者病在氣,傷肝者病在血,傷脾者病在營衛,傷腎者病在真陰,凡傷臟者,皆病生於陰也。)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。
邪氣之中人,高下有度:身半以上者,邪中之也;身半以下者,濕中之也。(陽受風氣,陰受濕氣也。)中於陰則溜於腑,中於陽則溜於經。陰之與陽,異名同類,上下相會,經絡之相貫,如環無端,或於陰,或於陽,上下左右,無有恆常。諸陽之會,皆在於面。中人也,方乘虛時,及新用力。
若飲食汗出,腠理開而中於邪,中於面則下陽明,中於項則下太陽,中於頰則下少陽。(此言邪之中於陽經也。手、足六陽,俱會於頭面,故為諸陽之會。凡足之三陽,從頭走足,故中於面則自胸腹下行於陽明經也,中於項則自脊背下行於太陽經也,中於頰則自脅肋下行於少陽經也。脈遍周身者,惟足六經耳,故但言足也。
)其中於膺背兩脅,亦中其經。(膺在前,陽明經也;背在後,太陽經也;兩脅在側,少陽經也。中此三陽經與上同。)中於陰者,常從臂胻始。夫臂與胻,其陰皮薄,其肉淖澤,故俱受於風,獨傷其陰。(此言邪之中於陰經也。胻,足脛也。淖澤,柔潤也。臂胻內廉曰陰,手、足三陰之所行也。
其皮薄,其肉柔,故邪中於此,則傷其陰經。)身之中於風也,不必動臟。入於陰經,臟氣實不能客,還之於腑,故曰:「中陽則溜於經,中陰則溜於腑。」(邪中陰經,當內連五臟,而臟氣固者,邪不能客,未必動臟,則還之於腑,仍在表也,故邪中陽者溜於三陽之經,邪中陰者溜於三陰之腑,如心之及小腸,脾之及胃,肝之及膽,包絡之及三焦,腎之及膀胱,此以邪中三陰,亦有表證,明者所當察也。)邪之中人臟者,愁憂恐懼則傷心,形寒飲冷則傷肺。
以其兩相感觸,中外皆傷,故氣逆而上行。(此下言邪之中於五臟也。然必其內有所傷,而後外邪得以入之。心藏神,憂愁恐懼則神怯,故傷心也;肺合皮毛,其臟畏寒,形寒飲冷故傷肺也。若內有所傷而外復有感,則中外皆傷,故氣逆而上行,在表則為寒熱疼痛,在裡則為喘咳嘔噦等病。
白話文:
邪氣
人體若過度勞累或飲食不節,損傷陰陽經絡,導致血液瘀滯,寒邪與瘀血積聚於腸道外,形成血積。這往往發生在縱慾恣食、行動不慎的人身上。突然受寒或內心憂怒,都會導致氣逆。氣逆則六經經脈不通,溫煦之氣運行受阻,血液凝滯於內而不散,津液運行不暢,停滯不去,最終形成積聚。這是指因情志內傷,兼夾寒邪而導致積聚的情況。
寒邪從外侵襲,憂怒又損傷內臟,寒邪導致氣逆,六經經脈不通,溫煦之氣運行受阻,陰血凝滯,氣逆導致血液瘀積。這多發生於性情乖戾之人。陰邪的產生,與憂思傷心、寒邪傷肺、怒氣傷肝、飲酒過度房事、汗出當風傷脾、過度勞累(如房事後汗出又洗澡)傷腎有關。這是指情慾損傷臟腑,疾病由陰邪引起的。
傷心則病在陽,傷肺則病在氣,傷肝則病在血,傷脾則病在營衛,傷腎則病在真陰。凡是臟腑受損,疾病都起源於陰邪。
這是內外三部分致病的機理。
邪氣入侵人體,部位高低有別:上半身為邪氣入侵,下半身為濕氣入侵(陽受風邪,陰受濕邪)。陰邪入侵則流注於腑臟,陽邪入侵則流注於經脈。陰陽雖名稱不同,但同屬一類,上下相通,經絡互相貫通,如同環狀,無始無終,或在陰,或在陽,上下左右,沒有固定的位置。諸陽經脈的會聚之處都在面部。邪氣入侵人體,常發生在體虛之時,或勞動之後。
若飲食後汗出,毛孔開泄,則易受邪氣入侵。入侵面部則下行於陽明經,入侵項部則下行於太陽經,入侵頰部則下行於少陽經。(這是邪氣入侵陽經的途徑。手足六陽經都彙集於頭面部,故為諸陽之會。足三陽經皆從頭部循行至足部,所以入侵面部則從胸腹下行於陽明經,入侵項部則從脊背下行於太陽經,入侵頰部則從脅肋下行於少陽經。全身經脈遍布,唯有足六經,故只論及足經。)入侵胸背兩脅,也屬於經脈受邪。(胸前為陽明經,背部為太陽經,兩脅為少陽經。入侵此三陽經與上面所述相同。)陰邪入侵,常從手臂和小腿開始。手臂和小腿的陰面皮膚薄弱,肌肉柔潤,所以容易受風邪侵襲而損傷陰經。(這是邪氣入侵陰經的途徑。胻指小腿,淖澤指柔潤。手臂和小腿內側稱為陰,手足三陰經循行於此。其皮膚薄弱,肌肉柔潤,所以邪氣入侵此處,則損傷陰經。)風邪入侵人體,不一定會傷及臟腑。進入陰經後,由於臟腑之氣充足,邪氣不能侵入,則回歸於腑,所以說「中陽則溜於經,中陰則溜於腑」。(邪氣入侵陰經,會內連五臟,但臟腑之氣充足,邪氣不能侵入,則回歸於腑,仍在表層,所以陽邪入侵流注於三陽經,陰邪入侵流注於三陰腑,例如心和小腸,脾和胃,肝和膽,包絡和三焦,腎和膀胱。這說明陰邪入侵也會出現表證,需要仔細觀察。)邪氣入侵臟腑者,憂愁恐懼傷心,形寒飲冷傷肺。
由於內外兼傷,所以氣逆上行。(這是邪氣入侵五臟的描述。但必須內有所傷,外邪才能入侵。心主神明,憂愁恐懼則神氣受損,所以傷心;肺主皮毛,畏寒,形寒飲冷則傷肺。若內有損傷,外邪又入侵,則內外皆傷,氣逆上行,在表則為寒熱疼痛,在裡則為喘咳嘔吐等病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