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經原旨》~ 卷四 (6)
卷四 (6)
1. 邪氣
)或著孫脈,或著絡脈,或著經脈,或著輸脈,或著於伏沖之脈,或著於膂筋,或著於腸胃之募原,上連於緩筋。邪氣淫泆,不可勝論。(此下言邪氣所著,淫泆之變也。募原,如手太陰中府為募,太淵為原之類也。緩筋,支別之柔筋也。)其著孫絡之脈而成積者,其積往來上下,臂手孫絡之居也。
浮而緩,不能句積而止之,故往來移行腸胃之間。水湊滲注灌,濯濯有音,有寒則䐜脹滿,雷引,故時切痛。(凡絡脈之細小者,皆孫絡也。句,拘也。邪著孫絡成積者,其積能往來上下,蓋積在大腸、小腸之絡,皆屬於經,其絡浮而淺,緩而不急,不能句積而留止之,故移行於腸胃之間,若有水則湊滲注灌,濯濯有聲。若有寒則為脹滿及雷鳴相引,時為切痛。
句,音垢。)其著於陽明之經,則挾臍而居,飽食則益大,飢則益小。(足陽明經挾臍下行,故其為積則挾臍而居也,陽明屬胃,受水穀之氣,故飽則大,飢則小。)其著於緩筋也,似陽明之積,飽食則痛,飢則安。(緩筋,在肌肉之間,故似陽明之積。飽則肉壅,故痛;飢則氣退,故安。
)其著於腸胃之募原也,痛而外連於緩筋,飽食則安,飢則痛。(腸胃募原,痛連緩筋,飽則內充外舒,故安,飢則反是,故痛。)其著於伏沖之脈者,揣之應手而動,發手則熱氣下於兩股,如湯沃之狀。(伏沖,其上行者循背裡,終於督脈,其下行者注少陰之大絡,出於氣街,循陰股內廉,入膕中,故揣按於股則應手而動,若起其手,則熱氣下行於兩股間,此邪著伏沖之驗也。)其著於膂筋,在腸後者,飢則積見,飽則積不見,按之不得。
(膂,脊骨也,脊內之筋曰「膂筋」,故在腸胃之後,飢則腸空,故積可見,飽則腸滿蔽之,故積不可見,按之亦不可得也。)其著於輸之脈者,閉塞不通,津液不下,孔竅乾壅。(輸脈者,所以通血氣,若閉塞不通,則津液干壅。)此邪氣之從外入內,從上下也。(此總結上文邪氣之起於陽者,必自外而內,從上而下也。
)積之始生,得寒乃生,厥乃成積也。厥氣生足悗,悗生脛寒,脛寒則血脈凝澀,血脈凝澀則寒氣上入於腸胃,入於腸胃則䐜脹,䐜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,日以成積。(此言寒氣下逆之成積者也。厥氣,逆氣也。寒逆於下,故生足悗,謂肢節痛滯不便利也。由脛寒而血氣凝澀,則寒氣自下而上,漸入腸胃,腸胃寒則陽氣不化,故為䐜脹,而腸外汁沫迫聚不散,則日以成積矣。
)卒然多食飲則腸滿,起居不節、用力過度則絡脈傷:陽絡傷則血外溢,血外溢則衄血;陰絡傷則血內溢,血內溢則後血。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,腸胃有寒汁沫與血相搏,則併合凝聚不得散,而積成矣。(此言食飲、起居失節之成積者也。卒然多食飲,謂食不從緩,多而暴也、腸胃運化不及,則汁溢膜外,與血相搏,乃成食積,如嬰童痞疾之類是也。
白話文:
邪氣可能停留在不同的部位,例如:孫脈、絡脈、經脈、輸脈、伏沖之脈、膂筋、腸胃的募原,並向上連接到緩筋。邪氣的流竄變化,多種多樣,難以一一敘述。 募原指的是像手太陰經的中府穴是募穴,太淵穴是原穴之類的穴位。緩筋指的是肢體分佈的柔軟筋絡。
邪氣停留在孫絡脈而形成積聚,這種積聚會在上下移動,因為孫絡脈分布在手臂的部位。感覺上浮而緩,無法固定在某處,因此會在腸胃之間遊走。如果體內有水液,則會滲注灌注,發出潺潺的聲音;遇到寒邪,則會脹滿,並伴有雷鳴般的聲音,時而劇烈疼痛。 所有細小的絡脈都稱為孫絡脈。 邪氣停留在孫絡脈形成積聚,可以上下移動,因為積聚在大腸和小腸的絡脈中,這些絡脈都屬於經脈,位置比較表淺,而且鬆緩而不緊急,因此無法固定,而會在腸胃間移動,如果有水液,則會滲注灌注,發出潺潺的聲響。如果遇到寒邪,則會脹滿,並伴有雷鳴般的聲音,時而劇烈疼痛。
邪氣停留在陽明經,則會在肚臍附近停留,飽食後會增大,飢餓時會縮小。因為足陽明經沿著肚臍下方走形,所以積聚會在肚臍附近。陽明經屬胃,承受水穀之氣,因此飽食則大,飢餓則小。
邪氣停留在緩筋,則類似陽明經的積聚,飽食則疼痛,飢餓則舒適。緩筋位於肌肉之間,所以類似陽明經的積聚。飽食時肌肉充盈,所以疼痛;飢餓時氣機衰退,所以舒適。
邪氣停留在腸胃的募原,會疼痛並向緩筋外傳,飽食則舒適,飢餓則疼痛。腸胃的募原疼痛並連及緩筋,飽食時腸胃充盈,舒展,所以舒適;飢餓時則相反,所以疼痛。
邪氣停留在伏沖之脈,按壓時會感到搏動,抬起手則熱氣會向下流到兩股,如同熱水沖燙一般。伏沖脈,其上行的路線沿著背部內側,最終到達督脈;其下行的路線則注入少陰經的大絡,從氣街出來,沿著陰股內側,進入膕窩中。所以按壓大腿時會感到搏動,如果抬起手,則熱氣會向下流到兩股之間,這是邪氣停留在伏沖脈的表現。
邪氣停留在膂筋(脊骨的筋),位於腸後,飢餓時積聚明顯,飽食時積聚不明顯,按壓也按不到。膂指的是脊椎骨,脊椎骨內的筋叫做膂筋,所以位於腸胃的後面。飢餓時腸胃空虛,所以積聚可以看得見;飽食時腸胃充盈,遮蔽了積聚,所以積聚看不見,也按壓不到。
邪氣停留在輸脈,會造成阻塞不通,津液無法下降,孔竅乾燥阻塞。輸脈負責輸送血氣,如果阻塞不通,則津液會乾燥阻塞。
這些邪氣都是從外向內,從上向下的入侵。
積聚的開始,是因為遇到寒邪而產生,寒邪凝滯形成積聚。寒邪從足部開始,導致足部疼痛,然後脛部冰冷,脛部冰冷則血脈凝澀,血脈凝澀則寒氣上逆進入腸胃,進入腸胃則脹滿,脹滿則腸外汁液與泡沫聚集不能散開,日久就形成了積聚。
突然暴飲暴食會導致腸滿;起居不節、用力過度會損傷絡脈:陽絡受損則血液外溢,血液外溢則鼻出血;陰絡受損則血液內溢,血液內溢則便血。腸胃的絡脈受損則血液溢出到腸外,腸胃的寒邪、汁液和血液混合在一起,凝結不能散開,就形成了積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