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四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4)

1. 病機

(胃膈熱甚則為嘔,火氣炎上之象也,酸者,肝木之味也,由火盛制金,不能平木,則肝木自甚,故為酸也。暴注,卒暴注泄也。腸胃熱甚而傳化失常,火性疾速,故如是也。下迫,後重裡急。迫,痛也。火性急速而能燥物故也。是皆就熱為言,亦屬暴病故耳。或有屬虛,屬寒,屬濕,又當久病,宜臨病而察之,不可捫籥以為日也。

)謹守病機,各司其屬。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,盛者責之,虛者責之。必先五勝,疏其血氣,令其調達而致和平。(上文一十九條,即病機也。機者,要也,變也,病變所由出也。凡或有或無,皆謂之機。有者言其實,無者言其虛,求之者,求有無之本也。夫大寒而甚,熱之不熱,是無火也,當助其心。

大熱而甚,寒之不寒,是無水也;熱動復止,倏忽往來,時動時止,是無水也,當助其腎。內格嘔逆,食不得入,是有火也;病嘔而吐,食入反出,是無火也。暴速注下,食不及化,是無水也;溏泄而久,止發無恆,是無水也。故心盛則生熱,腎盛則生寒。腎虛則寒動於中,心虛則熱收於內。

又熱不得寒,是無水也;寒不得熱,是無火也。夫寒之不寒,責其無水;熱之不熱,責其無火。熱之不久,責心之虛;寒之不久,責腎之少。有者瀉之,無者補之,虛者補之,盛者瀉之,適其中外。疏其雍塞,令上下無礙,氣血通調,則寒熱自和,陰陽調達矣。是以方有治熱以寒,寒之而火食不入;攻寒以熱,熱之而昏躁以生。

此則氣不疏通,雍而為是也,紀於水火,餘氣可知,故曰:「有者求之,無者求之,盛者責之,虛者責之。」令氣通調,妙之道也。五勝,謂五行更勝也。先以五行,寒暑溫涼濕、酸鹹甘辛苦相勝為法也。)

白話文:

病機

胃部和膈膜的熱盛會導致嘔吐,這是火氣上炎的表現。嘔吐物呈酸性,是因為肝木的特性。火盛克金,不能制約木,則肝木過盛,所以嘔吐物為酸。突然腹瀉,是腸胃熱盛導致消化功能紊亂的結果,火性急躁,所以瀉下迅速。下腹墜脹疼痛,是因為火性急躁,乾燥損傷所致。以上這些都是從熱證的角度來解釋的,也都是暴發的急症。但有些情況可能屬於虛證、寒證或濕證,也可能是久病,需要根據病情具體判斷,不能一概而論。

必須謹慎把握病機,對症下藥。有則求其根本,無則求其本源;盛則瀉之,虛則補之。首先要運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,疏通血氣,使氣血調和。

文中十九條都是關於病機的闡述。機,指的是關鍵、變化,疾病變化發生的根源。凡是疾病的出現與消失,都稱為病機。有,指實證;無,指虛證;求之,指探求疾病的根本原因。如果大寒而寒甚,熱證不顯,說明缺乏火氣,應該補益心陽。

如果大熱而熱甚,寒證不顯,說明缺乏水液,熱證反覆發作,也說明缺乏水液,應該補益腎陰。嘔逆,食物無法下嚥,是火盛的表現;嘔吐,食物入口即出,是火虛的表現。迅速腹瀉,食物來不及消化,是水液不足的表現;腹瀉久治不愈,時好時壞,也是水液不足的表現。所以,心氣盛則生熱,腎氣盛則生寒;腎虛則寒邪內動,心虛則熱邪內斂。

熱證得不到寒證的制約,是水液不足;寒證得不到熱證的制約,是火氣不足。寒證不顯,是因為水液不足;熱證不顯,是因為火氣不足。熱證持續時間短,是心氣虛弱;寒證持續時間短,是腎氣不足。有則瀉之,無則補之;虛則補之,盛則瀉之,使陰陽調和。疏通阻塞,使氣血上下暢通無阻,則寒熱自和,陰陽調達。

所以,有時用寒涼之法治療熱證,而寒證反而加重,食物難以進食;有時用溫熱之法治療寒證,而熱證反而加重,出現昏迷躁動等症狀。這是因為氣機不通暢,阻塞不通所致。寒熱的盛衰,可以反映出其它臟腑的氣機盛衰,所以說「有則求之,無則求之,盛者責之,虛者責之」。使氣機通暢,才是治療疾病的妙法。五勝,指五行相勝。運用五行相生相剋,以及寒、暑、溫、涼、濕、酸、鹹、甘、苦、辛等因素相互制約的原理來治療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