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三 (3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35)

1. 論治第八

陳,久也。莝,斬草也。謂去其水氣之陳積,欲如斬草而漸除之也。四極,四肢也。微動之,欲其流通而氣易行也。溫衣,欲助其肌表之陽而陰凝易散也。然後繆刺之,以左取右,以右取左,而去其大絡之留滯也。鬼門,汗孔也。肺主皮毛,其藏魄,陰之屬也,故曰「鬼門」。

淨府,膀胱也,上無入孔,而下有出竅,滓穢所不能入,故曰「淨府」。邪在表者散之,在裡者化之,故曰「開鬼門,潔淨府」也。水氣去則真精服。服,行也。陰邪除則五陽布,五陽,五臟之胃氣也。由是精生形盛,骨肉相保而巨氣可平矣。宛、郁同。莝,音剉。)古人居禽獸之間,動作以避寒,陰居以避暑,內無眷慕之累,外無伸宦之形,此恬淡之世,邪不能深入也,故毒藥不能治其內,針石不能治其外,故可移精祝由而已。

(古人巢居穴處,天真完固,氣血堅實,邪不能入,故無事於毒藥針石,但以祝由即可移易精氣而愈其病也。祝、咒同;由,病所由生也,故曰「祝由」。)今之世不然,憂患緣其內,苦形傷其外,又失四時之從,逆寒暑之宜,賊風數至,虛邪朝夕,內至五臟骨髓,外傷空竅肌膚,所以小病必甚,大病必死,故祝由不能已也。(內傷五臟,外逆四時,則表裡俱傷,為病必甚,故不能以祝由治之也。

)臨病人,觀死生,決嫌疑,知其要,如日月之光,上古僦貸季,理色脈而通神明,合之金木水火土、四時、八風、六合,不離其常。(理色脈,察內外之精微也。通神明,色脈辨而神明見也。色脈之應,無往不合,如五行之衰王,四時之往來,八風之變,六合之氣,消長相依,無不有常度也。)變化相移,以觀其妙,則色脈是矣。

(五行、四時、八風之氣迭有盛衰,則變化相移,色脈隨之而應,故可以觀其妙。凡人之五臟六腑,百骸九竅,脈必由乎氣,氣必合乎天,雖其深微難測,而惟於色脈足以察之,故曰:「知其要,則色脈是矣」。)色以應日,脈以應月,常求其要,則其要也。(色分五行,而明晦是其變,日有十干,而陰晴是其變,故色以應日。

脈有十二經,而虛實是其變,月有十二建,而盈縮是其變,故脈以應月。常求色脈之要,則明如日月而得其變化之要矣。)夫色之變化,以應四時之脈,此上古之所以合於神明,遠死而近生,生道以長。(上古知色脈之應,故能見機察微,合於神明,常遠於死,常近於生,生道永昌。

)中古之治病,至而治之,湯液十日,以去八風五痹之病;十日不已,治以草蘇草荄之枝,本末為助。標本已得,邪氣乃服。(中古之治病,必病至而後治之。其治也先以湯液,湯液者,五穀所制而非藥也。服之十日,八風五痹之病可以去矣。使十日不已,則治以草蘇草荄之枝。

白話文:

論治第八

陳久之義,指水氣積久。莝,如同斬草般,意指逐漸去除積聚的水氣。四極指四肢,微動四肢,使氣血流通。溫衣,是為了溫煦肌表陽氣,使陰寒之氣容易散去。然後用針灸,左刺右,右刺左,疏通經絡阻塞之處。鬼門指汗孔,肺主皮毛,藏魄,屬陰,故稱鬼門。

淨府指膀胱,上無入口,下有出口,污濁之物不能進入,故稱淨府。表邪則散之,裡邪則化之,故曰「開鬼門,潔淨府」。水氣去除,則真氣運行。陰邪去除,則五臟之陽氣布達。如此,精氣充足,形體強盛,骨肉相輔,氣機平和。宛、郁皆指鬱結,莝音剉。古代人生活簡樸,動作以避寒,居住陰涼處以避暑,內無牽掛,外無奢求,這種恬淡的生活,邪氣不易深入,故無需藥物或針灸,只需祝由之法即可。

(古代人居住簡陋,天性淳樸,氣血充盈,邪氣不易入侵,所以不需要藥物和針灸,只需祝由之法即可調整精氣,治愈疾病。祝與咒同義;由指疾病的由來,故稱「祝由」。)現代社會不同,憂慮煩惱積於內心,勞累損傷於外,又違背四時順序,不順應寒暑變化,外邪頻頻侵襲,虛邪日夜不停,內侵五臟骨髓,外傷肌膚竅穴,所以小病必重,大病必死,祝由療法已無效。(內傷五臟,外受四時之邪,則表裡俱傷,病情必重,故不能以祝由治之。)

診治病人,觀察生死,判斷疑難,把握關鍵,如同日月之光照耀。上古醫家,精通診察面色脈象,通曉神明之理,將金木水火土五行、四時、八風、六合等因素結合考慮,不違背自然規律。(理色脈,指察看內外精微之處。通神明,指通過辨別面色脈象而洞察病情。面色脈象的變化,與五行盛衰、四時變化、八風及六合之氣的消長相應,皆有其規律。)變化相移,觀察其微妙變化,則面色脈象是關鍵。(五行、四時、八風之氣盛衰交替,則萬物變化,面色脈象隨之反應,故能觀察其微妙變化。人體五臟六腑、百骸九竅,脈象都與氣息相關,氣息又與自然相合,即使深奧難測,也能通過面色脈象來觀察。)面色反映太陽,脈象反映月亮,經常把握其關鍵,就能抓住疾病的關鍵。(面色分屬五行,明暗是其變化,太陽有十天干,陰晴是其變化,故面色反映太陽。脈象有十二經脈,虛實是其變化,月亮有十二建,盈縮是其變化,故脈象反映月亮。經常把握面色脈象的關鍵,就能像日月一樣明察秋毫,掌握其變化的規律。)面色變化,與四時脈象相應,這是上古醫家能通曉神明,遠離死亡,趨向健康長壽的原因。(上古醫家懂得面色脈象的相互應驗,所以能洞察病情,通曉神明,遠離死亡,趨向健康長壽。)

中古時期治療疾病,待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治療。用湯劑治療十天,去除八風五痹之症;十天不見效,則用草蘇、草荄等藥物,標本兼治。標本得治,邪氣才會消除。(中古時期治病,必待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治療。治療方法先用湯液,湯液是五穀熬制而成,而非藥物。服用十天,八風五痹之症可以去除。如果十天不見效,則用草蘇、草荄等藥物治療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