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三 (2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9)

1. 論治第八

又設令病人向壁臥,聞師到不驚起而盻視,若三言三止,脈之嚥唾者,此詐病也;設令脈自和處,但言此病大重,須服吐下藥,及針灸數十百處當自愈,師持脈,病人欠者,無病也;脈之呻者,痛也;言遲者,風也;搖頭言者,里痛也;行遲者,表強也;坐而伏者,短氣也;坐而下一腳者,腰痛也;裡實護腹如懷卵者,心痛也。人病恐怖者,脈形如循絲累累然,其面白脫色也;人愧者,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也。

此皆疾病之聲、色。總之,聲由氣發,氣充則聲壯,氣衰則聲怯,陽候多語,陰證無聲。多語者易濟,無聲者難榮。然則音聲不惟知所苦,而且可知死生矣。)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;(權衡規矩,所包者多。權言其重,衡言其輕,規言其圓,矩言其方。能明方圓輕重之理,則知變通之道矣。

)按尺寸,觀浮、沉、滑、澀而知病所生以治。(所以別陰陽表裡也。)無過以證,則不失矣。(過,失也。言無失諸法,則治亦可以無失矣。)故因其輕而揚之,因其重而減之,因其衰而彰之。(輕者浮於表,故宜揚之,揚者散也;重者實於內,故宜減之,減者瀉也;衰者氣血虛,故宜彰之,彰者補之益之,而使氣血復彰也。於此三者,而表裡虛實之治盡之矣。

)形不足者溫之以氣,精不足者補之以味。(此正言彰之之法,而在於藥食之氣味也。以形精言,則形為陽,精為陰;以氣味言,則氣為陽,味為陰。陽者,衛外而為固也;陰者,藏精而起亟也。故形不足者,陽之衰也,非氣不足以達表而溫之;精不足者,陰之衰也,非味不足以實中而補之。陽性暖,故曰溫;陰性靜,故曰補。

按本篇有云「味歸形」,「形食味」,「氣歸精」,「精食氣,」可知形以精成,精以氣化;氣以味生,味以氣行。以陰陽言,則形與氣皆陽也,故可以溫;味與精皆陰也,故可以補。以清濁言,則味與形皆濁也,故味歸形;氣與精皆清也,故氣歸精。然氣不能外乎味,味亦不能外乎氣,雖氣味有陰陽清濁之分,而實則相須為用者也。

)其高者因而越之,(越,發揚也。謂升散之,湓湧之,可以治其上之表裡也。)其下者引而竭之,(竭,祛除也,謂盪滌之,疏利之,可以治其下之前後也。)中滿者瀉之於內,(「中滿」二字,最宜詳察,即痞滿大實堅之謂,故當瀉之於內。若外見浮腫,而脹不在內者,非「中滿」也,妄行攻瀉,必至為害。

此節之要,在一「中」字。)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,(邪在肌表,故當漬形以為汗。漬,浸也,如許胤宗用黃耆防風湯數十斛置於床下以蒸汗,張苗燒地加桃葉於上以蒸汗,或用藥煎湯熏之沐之,皆漬形之法也。)其在皮者汗而發之,(前言有邪者,兼經絡而言,言其深也。

白話文:

論治第八

假設病人側臥靠牆,聽到醫生來了也不驚慌抬頭看,醫生說話三句病人就停三句,且觀察其脈搏和吞嚥,這是裝病;如果脈象平和,卻自稱病情嚴重,需要服用吐瀉藥物,並施以針灸數十上百處才能自愈,醫生診脈時,病人卻打哈欠,則此人無病;脈象呻吟的,是疼痛;說話遲緩的,是風證;搖頭說話的,是裡證疼痛;走路緩慢的,是表證強盛;坐着彎腰的,是氣短;坐着只放下一條腿的,是腰痛;腹部堅實緊繃如懷抱雞蛋的,是心痛。病人害怕時,脈象如同絲線累累纏繞,面色蒼白;病人羞愧時,脈象浮,面色忽白忽紅。

這些都是疾病的聲音和面色表現。總而言之,聲音由氣息發出,氣息充足則聲音洪亮,氣息衰弱則聲音低怯,陽證多言,陰證少聲。說話多的容易痊癒,不說話的難以康復。因此,聲音不僅能知道病痛所在,還能預知生死。觀察病人的輕重緩急,就能知道疾病的症狀所在;(輕重緩急包含的方面很多,輕重是指病情的深淺,緩急是指病情的發展速度。能明白方圓輕重之理,就能知道變通之道。)按壓脈搏,觀察脈象的浮沉滑澀,就能知道疾病的來源和治療方法。(以此區分陰陽表裡。)不違背這些診斷方法,就不會出錯。(違背,錯誤。意思是如果沒有違背這些診斷方法,治療就能不出錯。)所以,對於輕證就宣泄它,對於重證就減輕它,對於虛弱的證就加強它。(輕證浮於表面,所以應該宣泄它,宣泄就是散發;重證實於內部,所以應該減輕它,減輕就是瀉法;虛弱的證是指氣血不足,所以應該加強它,加強就是補充和益氣,使氣血恢復旺盛。這三種方法,就包含了表裡虛實的治療方法。)形體不足的,用溫補之氣來溫養它,精氣不足的,用滋補之味來補充它。(這正是加強之法的說明,它在於藥物的氣味。從形體精氣來說,形體屬陽,精氣屬陰;從氣味來說,氣屬陽,味屬陰。陽氣,衛護外體,使身體強壯;陰精,藏於內部,滋養身體。所以形體不足,是陽氣衰弱,必須用氣來溫暖外體;精氣不足,是陰精衰弱,必須用味來滋補內部。陽氣溫暖,所以叫溫;陰精靜止,所以叫補。)

原文說「味歸形」、「形食味」、「氣歸精」、「精食氣」,可知形體依靠精氣滋養而成,精氣依靠氣息轉化而成;氣息依靠味道滋養產生,味道依靠氣息運行。從陰陽來說,形體和氣息都是陽,所以可以用溫補;味道和精氣都是陰,所以可以用滋補。從清濁來說,味道和形體都屬濁,所以味歸形;氣息和精氣都屬清,所以氣歸精。但是氣息離不開味道,味道也離不開氣息,雖然氣味有陰陽清濁的區分,但實際上是互相依賴、共同作用的。

病情較重的,就應該加以宣發;(宣發,就是發揚光大。指向上提升,宣泄出來,可以治療上部的表裡證。)病情較輕的,就應該引導它排出;(排出,就是祛除。指向下引導,疏通,可以治療下部的前後證。)腹部脹滿的,就應該從內部瀉掉;(「中滿」兩個字,最應該仔細觀察,指的是腹部脹滿堅硬的意思,所以應該從內部瀉掉。如果外表浮腫,而脹滿不在內部,就不是「中滿」,如果妄圖攻瀉,必定會造成傷害。這一節的重點,在於一個「中」字。)體內有邪氣的,就用藥物使其發汗排出;(邪氣在肌膚表面,所以應該用藥物使其發汗排出。漬,浸潤。例如許胤宗用黃耆防風湯數十斛放在床下以蒸汗,張苗燒地,在上面放桃葉以蒸汗,或者用藥煎湯熏洗,都是漬形的方法。)邪氣在皮膚表面的,就用發汗的方法使它排出。(前面說的邪氣,包含了經絡,指的是邪氣較深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