薛雪

《醫經原旨》~ 卷三 (2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27)

1. 論治第八

(從內之外者,內為本;從外之內者,外為本。但治其本,無不愈矣。)從內之外而盛於外者,先調其內,而後治其外;從外之內而盛於內者,先治其外而後調其內。(病雖盛於標,治必先其本而後可愈,此治病之大法也。)中外不相及,則治主病。中外不相及,謂既不從內,又不從外,則但求其見在所主之病而治之,此即「三因」之義也。

千般疢難,不越三條: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,為內所因也;二者四肢九竅,血脈相傳,壅塞不通,為外皮膚所中也;三者房室、金刃、蟲獸所傷也。故《三因方》有內因、外因、不內外因,蓋本諸此耳。疢,昌震切,病也。調氣之方,必別陰陽;定其中外,各守其鄉。內者內治,外者外治,微者調之,其次平之,盛者奪之,汗之下之,寒熱溫涼,衰之以屬,隨其攸利。(方,法也。

陰陽之道,凡病治脈藥,皆有關係,故必當詳別之。中外,表裡也。微者調之,謂小寒之氣,和之以溫,小熱之氣,和之以涼也。其次平之,謂大寒之氣,平之以熱,大熱之氣,平之以寒也。盛者奪之,謂邪之甚者,當直攻而取之,如甚於外者汗之,甚於內者下之。凡宜寒宜熱,宜溫宜涼,當各求其屬以衰去之,惟隨其攸利而已。

攸,所也。)病在中而不實不堅,且聚且散,無積者,求其臟虛則補之,藥以祛之,食以隨之,行水漬之,和其中外,可使畢已。(積者,有形之病。有積在中,則堅實不散矣。今其不實不堅,且聚且散者,無積可知也。無積而病在中者,臟之虛也,故當隨病所在,求其臟而補之。

藥以祛之,去其病也。食以隨之,養其氣也。行水漬之,通其經也。若是則中外和調而病可已矣。祛者,非攻擊之謂,凡去病者皆可言「祛」。漬,資四切,浸洗也。)治寒以熱,治熱以寒,繩墨也。有病熱者寒之而熱,有病寒者熱之而寒,二者皆在新病復起,是治王氣,所以反也。

(病有陰陽,氣有衰王。不明衰王,則治之反盛。如陽盛陰衰者,陰虛火王也,治之者不知補陰以配陽,專用苦寒,是治火之王也;陽衰陰盛者,氣弱生寒也,治之者不知補陽以配陰,專用辛溫,是治陰之王也。如夏令本熱,而伏陰在內,每多中寒;冬令本寒,而伏陽在內,每多內熱。

設不知此,而必欲用寒於夏,治火之王,用熱於冬,治寒之王,則有中寒隔陽者,服寒反熱,中熱隔陰者,服熱反寒矣。是皆治王之謂而病之所以反也。春、秋同法。)而不知諸寒之而熱者,取之陰,熱之而寒者,取之陽,所謂求其屬也。(諸寒之而熱者,謂以苦寒治熱而熱反增,非火之有餘,乃真陰之不足也。

陰不足則陽有餘而為熱,故當取之於陰,不宜治火也。只補陰以配其陽,則陰氣復而熱自退矣。熱之而寒者。謂以辛熱治寒而寒反甚,非寒之有餘,乃真陽之不足也。陽不足則陰有餘而為寒,故當取之於陽,不宜攻寒也,但補水中之火,則陽氣復而寒自消也。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;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。

白話文:

論治第八

疾病的來源,或是由內而外,內為根本;或是由外而內,外為根本。只要治療根本,沒有不痊癒的。由內而外,症狀顯於外者,應先調理內部,然後再治療外部;由外而內,症狀顯於內者,應先治療外部,然後再調理內部。疾病雖然盛於表面(標),治療必須先治根本(本),然後才能痊癒,這是治療疾病的大原則。

內外不相干的疾病,則應治療其主要的病症。內外不相干,是指既非由內而外,又非由外而內,則只針對目前顯現的病症進行治療,這就是「三因」的意義。

各種疾病,不外乎三種原因:一、經絡受邪氣入侵臟腑,是內在原因;二、四肢九竅、血脈阻塞不通,是外在皮膚受邪;三、房事、刀傷、蟲獸咬傷等。所以《三因方》有內因、外因、非內非外因,都是基於此。調氣的方法,必須區分陰陽;確定其內外,各守其位。內部疾病內治,外部疾病外治,輕微的調和它,其次使其平和,嚴重的則去除它,汗法排出它,寒熱溫涼,依其性質,順應其有利的方面。

陰陽之道,凡是疾病的治療,脈象、藥物,都有關聯,所以必須詳細區分。內外,指表裡。輕微的調和它,是指輕微的寒氣,用溫和的方法調和;輕微的熱氣,用涼爽的方法調和。其次使其平和,是指嚴重的寒氣,用溫熱的方法平和;嚴重的熱氣,用寒涼的方法平和。嚴重的則去除它,是指邪氣很重,應直接攻克去除它,例如外邪嚴重者用汗法,內邪嚴重者用下法。凡是該用寒的用寒,該用熱的用熱,該用溫的用溫,該用涼的用涼,應當各從其屬性,以衰減去除它,只是順應其有利的方面而已。

疾病在內部,但不堅實,時聚時散,沒有積聚的,則應根據臟腑虛弱的部位來補益,用藥物祛除病邪,飲食調養,促進水液代謝,調和內外,就能使疾病痊癒。積聚是指有形的病變。如果有積聚在內,則堅實不散。現在這種不堅實,時聚時散的,可知沒有積聚。沒有積聚而疾病在內部的,是臟腑虛弱,所以應該根據疾病所在部位,找到虛弱的臟腑加以補益。藥物祛除疾病,飲食調養元氣,促進水液代謝,使經絡通暢。這樣內外調和,疾病就能痊癒。

治寒用熱,治熱用寒,是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。有的疾病用寒涼治療反而更熱,有的疾病用溫熱治療反而更寒,這兩種情況都是疾病復發,這是治療失當,導致病情反彈。

疾病有陰陽,氣有盛衰。不明白氣的盛衰,則治療會適得其反。例如陽盛陰衰,是陰虛火旺,治療者不知道滋陰以配合陽,只用苦寒之藥,這是治療火旺,陰陽失衡;陽衰陰盛,是氣虛生寒,治療者不知道補陽以配合陰,只用辛溫之藥,這是治療陰盛,陰陽失衡。例如夏季本來就熱,但伏陰在內,往往容易感受寒邪;冬季本來就寒,但伏陽在內,往往容易內熱。

如果不知道這些,而一定要在夏天用寒涼之法治療火旺,在冬天用溫熱之法治療寒邪,那麼,就有可能出現內寒隔陽的情況,服用寒涼藥物反而更熱;也有可能出現內熱隔陰的情況,服用溫熱藥物反而更寒。這些都是治療失當,導致病情反彈。春秋兩季治療方法相同。

而不知道某些疾病用寒涼治療反而更熱的,要從陰入手;用溫熱治療反而更寒的,要從陽入手,這就是所謂的順應其屬性。某些疾病用苦寒治療熱症反而加重,不是火盛,而是真陰不足。陰不足則陽有餘而為熱,所以應該從陰入手,不宜攻火,只補益陰氣以配合陽氣,則陰氣恢復,熱邪自退。某些疾病用辛熱治療寒症反而加重,不是寒盛,而是真陽不足。陽不足則陰有餘而為寒,所以應該從陽入手,不宜攻寒,只補益陽氣,則陽氣恢復,寒邪自消。增強陽氣的根源,以消除陰邪;增強腎水的元氣,以制約陽熱。